第2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一世,諸葛亮和諸葛均不再需要小心翼翼,察言觀色,依舊是心理健康的有才之士。

  龐德公在歷史上是諸葛諾丈夫龐山民的父親。而現在他是諸葛玄的好友,諸葛玄為龐德公介紹自己的侄子們,和侄女婿,希望得到他的認可。

  《後漢書》有龐德公的傳記,說他是襄陽人,家住襄陽城南的峴山一帶,從未到城中居住。他是本地知名的學者,劉表多次請他出來做事,他都沒答應。

  龐德公不出來做官,還有一套自己的理論,他說:“有一種叫鴻鵠的鳥,築巢於高林之上,使其暮而得所棲;有一種叫黿龜的動物穴於深淵之下,使其夕而得所宿。人們的趨舍行止也是人的巢穴也,且各得其棲宿而已。”

  劉表不死心,親自去請,龐德公正和夫人耕田,見到劉表來了,就停下耕作,站於壟上,而他的妻子繼續耕耘。劉表指著龐德公的妻子說:“先生苦居畎畝不肯官祿,拿什麼東西留給後世子孫?”

  龐德公答道:“世人留給子孫的是貪圖享受、好逸惡勞的毛病,我留給子孫的是耕讀傳家、安居樂業的生活,怎能說沒留,只是所留不同罷了(世人皆遺之以危,今獨遺之以安。雖所遺不同,未為無所遺也)。”

  他們三人對龐德公都很尊敬,才學和品德都得到了龐德公的認可。學習了一段時間後,龐德公把他們推薦給了司馬徽為師,進一步開闊了眼界。

  司馬徽字德操,中原地區的潁川郡人,避難來到荊州。他是一位知名的學者,與龐德公志趣相投,二人關係很好,龐德公稱其為水鏡先生。

  《襄陽記》記載,司馬徽比龐德公小10歲,稱之為兄。一次,司馬徽去看龐德公,恰巧龐德公到漢水對面為先人掃墓去了,司馬徽徑直來到內室,叫來龐德公的妻子、兒女,告訴他們:“徐庶說今天有重要客人來找我和兄長交談,你們準備準備。”龐德公的妻子和兒女們一個個跟司馬徽見禮(皆羅列拜於堂下),之後奔走忙碌,準備飯菜。龐德公回家,還跑到司馬徽跟前問候,鬧不清誰是主人誰是客人了(不知何者是客也)。

  司馬徽終生未仕,所以史籍對他的記載有限,似乎沒有太大的知名度,但在當時他的名氣很大,並且早在中原時他就已經很知名。《世說新語》記載,有人慕名前來請他,被他堅拒,有人想讓他幫忙出謀劃策,他一律說“好”“好”,這也好那也好,他的妻子忍不住說他:“人家問你事,你怎麼一律都說好呢?”司馬徽答道:“你這樣說,也很好(如卿之言,亦大好)。”

  這就是“好好先生”典故的由來。其實,司馬徽這個好好先生不是糊塗,而是裝糊塗,他和龐德公一樣,都不願意介入世事紛爭。

  司馬徽在襄陽避難期間主要以開館授徒為業。他們三人在學習期間遇到了歷史上被諸葛亮十分器重的向朗,向朗自小就拜司馬徽為師(少年事師於司馬徽門下)。他們還遇到了歷史上曾經在諸葛亮手下擔任過參謀處長(軍謀祭酒)的學者尹默,他也拜司馬徽為師,學習古文經學(遠遊荊州從司馬徽、宋忠受古學)。

  當時朝廷和州郡辦的學校是官學,一些學者開館授徒稱為私學,漢末時節,隨著今文經學的興盛,私學也得到大力發展,盧植在北方開私學,教出公孫瓚、劉備兩個著名的學生,當時最有名氣的私學是鄭玄,他的學生中有不少名氣大的,如崔琰、國淵、郗慮、劉琰以及長期追隨劉備的孫乾等。

  龐德公向司馬徽推薦景灝、諸葛亮和諸葛均三人,一來是敬佩司馬徽的學識,二來緣於司馬徽辦有私學,他們三人除了在學業堂學習外,還可以在司馬徽的私學裡得到系統性的學習。

  龐德公不僅推薦了他們三人,還推薦了自己的侄子龐統一塊去學習。

  龐統字士元,生年不詳,年齡應與諸葛亮不相上下。龐統小時候為人樸實,看上去並不聰明。龐統去拜見司馬徽時,司馬徽正好爬到一株桑樹上採桑,龐統就坐在樹下,二人樹上樹下隨意交談,談了一陣,司馬徽覺得他很不簡單,一口氣竟然談到天黑,於是大為驚異,說荊州士子沒有人可以與龐統相比(南州士之冠冕)。

  大家認為司馬徽不僅學問大,而且善於知人,他對龐統的評價一傳出,龐統逐漸被世人所知。

  有龐德公的指點,加上司馬徽的進一步教導,他們三人學業進步很快,由於沒有官學程式化的教育束縛,他們三人學習的內容和方法都很靈活,除當時讀書人必不可少的經學之外,他們還廣泛涉獵諸子百家,其中諸葛亮對於法家和兵家的著作更是格外留心。景灝則對道家著作更感興趣,諸葛均則對儒家著作更感興趣。

  《三國志》記載,諸葛亮讀書的方法也與眾不同,別人讀書務求精通、熟練,而諸葛亮只注重大的方面(獨觀其大略)。諸葛亮顯然不希望自己刻苦讀書只是為了成為一名尋章摘句的儒生,他讀書為的是積累和思考。

  如果沒有隆中這十年的積累,沒有他如饑似渴地勤奮學習,沒有他廣泛的涉獵和科學的讀書方法,他也無法取得後來的成就。

  其他二人也是如此,有了這十年的學習,簡直有了脫胎換骨的變化。景灝的人氣更足了些,少了些許野氣。諸葛諾雖然沒有和他們一起去學習,但是景灝把他見過的書都為諸葛諾復錄了一份,還把他的收穫與諸葛諾分享。諸葛諾最大的收穫就是對諸子百家的理解更深入了些。她本人沒有太明顯的偏好。這些書也算是她的一大收穫了。

  所謂“遊學”,就是走出去求學,在讀萬卷書之餘還要行萬里路,沒有固定目標,沒有教條束縛,廣泛汲取學問營養。

  而荊州豐厚的文化氛圍和名師雲集的環境,也為他們的遊學提供了可能。

  中原戰火連天,生靈塗炭,居住在那裡的人們,無論你曾經是高官顯貴還是富可敵國,在戰亂中,朝夕之間生命都將會隕落。為了保全性命,為了自己和家人的平安,一些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也隨著大批避難的人們來到荊州,他們有著足夠的經濟實力,就在漢水兩岸修建了豪華住宅,過起了悠閒且富足的生活。

  在此時期由中原一帶前來避難的北方知名學者,包括王粲、和洽、杜襲、趙儼、裴潛、韓暨、司馬芝、繁欽、梁鵠、傅巽、邯鄲淳等人,他們的研究專長,不僅涉及傳統經學和儒術,還有詩賦、藝術,當時天下最知名、最頂尖的書法家、音樂家都在其中。

  這冠蓋雲集之處也是藏龍臥虎之地,他們除了觀山看景,也讀書彈琴、聚談雅集,使漢水兩岸成為百里文化走廊。

  他們三人沒有把家安在峴山以南的這個走廊地帶,不是沒有這個物質能力,而是他更喜歡安靜,不願湊這個熱鬧。但是,他們想遊學訪名師,此處無疑是必去之所,何況他們的老師龐德公也住在這裡。

  只有他們三人中只有諸葛亮有志於仕途,而深居於隆中的諸葛亮,眼界一點兒都不閉塞,他可以經常向龐德公、司馬徽兩位名師求教,平時與徐庶、崔州平、孟建、石韜等摯友聚會切磋,或者到峴山一帶拜師求學,平時還可能與龐統、龐林、馬良、習禎、楊顒、楊儀、向朗、尹默等一批本地才俊有廣泛聯繫。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