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荊州氣候適宜農業發展,物產豐富,經濟發達,這些都吸引著大量逃難的人來此定居,其中包括大批的士人和官吏。人力資源歷來都是最重要的生產力,是國力、軍力的重要體現,沒用幾年時間,劉表就發展成為“南收零、桂,北據漢川,地方數千里,帶甲十餘萬”的割據勢力。在當時,其綜合實力僅次於袁紹集團,比早期的曹操集團還略勝一籌。

  如果把“治世能臣”的稱號給劉表應該沒有問題,劉表在地方治理方面確實有一套,他來荊州之前,這裡並不是一片淨土,人多好鬥,賊寇作亂,到處不安定(人情好擾,加以四方震駭,寇賊相扇,處處糜沸),經過他的治理,這裡變成了“萬里肅清”之地,儼然是東漢帝國最後一片樂土。

  《後漢書》說,劉表在荊州的治理很有成效,做到了沃野千里、士民殷富,官民們都很高興而且感到佩服(大小咸悅而服之),這應該不是溢美之詞。

  歷史上叔父在到達荊州後將諸葛諾姐妹相繼家人後,就生病去世了。而這一世,有諸葛諾的調養,他自然沒有因病去世,反而在劉表手下為官。

  歷史上,叔父臨終前對他們姐弟的生活已作了精心安排,在叔父的主持下,諸葛亮的兩位姐姐分別完成了婚事,她們所嫁的對象,都是荊州本地赫赫有名的家族。

  荊州有七大家族,分別是蒯氏、蔡氏、龐氏、黃氏、馬氏、習氏和楊氏,這些家族是劉表占有並穩定荊州所依賴的主要對象,諸葛玄為兩位侄女挑選的婆家,都是七大家族成員。

  大姐諸葛言嫁給了蒯祺。蒯祺出身於襄陽附近中盧縣蒯氏家族,蒯祺與蒯越是兄弟關係。劉表占有荊州,蒯越出力最大,蒯家成員多在劉表手下任職,至劉表死時,蒯祺任房陵郡太守。

  蒯越在洛陽與劉表是摯友,諸葛玄也是在洛陽結識的劉表,諸葛玄與蒯越也相識,大姐諸葛言這門親事,就是在諸葛玄撮合下完成的。這一世,諸葛言依然和歷史上一樣,嫁給了蒯祺。

  歷史上諸葛諾嫁給了龐山民。龐山民出身於襄陽本地的龐家,其父是荊州名士龐德公。而現在林諾心諸葛諾身當然不想嫁給龐山民,但她也不能不嫁人,她得想辦法讓自己嫁給景灝。

  於是讓景灝想辦法與諸葛玄相識,得到認可,並最終同意與諸葛諾的婚事。在真正結婚後,諸葛諾才有了充分的自由。家人的保護,既是對她的愛護,也是對她的束縛。

  在這個亂世,英雄輩出,女子嫁人,不是都選擇出身,更多的是選擇有才之人。所以諸葛諾最終很順利地嫁給了景灝。

  景灝作為寵物從小在諸葛家長大,跟隨諸葛家學習,又有諸葛諾的幫助,很清楚諸葛一家人的喜好,所以很容易得到諸葛家一家人的喜歡。

  襄陽城南有一所學業堂,據考證其遺址在今湖北省襄陽市南湖賓館一帶,在當時這裡北靠城牆,南面是西南諸峰,山、水、城相環繞,是一個讀書的好去處。諸葛亮隨叔父來到襄陽,便在學業堂讀書。

  經過認真思考,諸葛亮作出了決定,他既沒有隨姐姐去過榮華富貴的生活,也沒有到劉表手下謀一份差事,他決定繼續讀書。為了靜心學習,他還決定從襄陽城搬出去,另尋一處住所。

  諸葛亮心中的這個地方應該是一處幽靜的所在,山清水秀,不被外人打擾,以便於讀書學習,最好還有田地可以耕種,以便在讀書之餘參加勞動,既自食其力,又鍛鍊身體和心智。

  這個地方還不能離襄陽城太遠,雖然不必天天再到學業堂去學習,但那裡集中了最好的老師,諸葛亮想隨時去那裡向先生們請教。按照這些條件,諸葛亮終於在荊州城西北20里處找到了一處理想的地方,此地叫隆中。

  這是一處山村,山的名字叫萬山,不高,岡巒起伏,其間風景優美,四季松柏常青,鳥語花香,水聲潺潺,周邊山形環繞,勢若盤龍,登臨高處,可以遠眺漢水,在這裡讀書耕種,是再好不過了。

  在當時這裡還有點偏僻,襄陽城裡的權貴或大戶人家,習慣把別墅蓋到城南順著漢水往宜城的方向,那裡被稱為冠蓋里,這個襄陽以西的偏僻山村,平時人煙比較稀少。

  這正是諸葛亮所需要的,他不想到冠蓋里那種地方湊熱鬧,他喜歡這裡的安靜。於是,諸葛亮與弟弟諸葛均二人來到隆中,在這裡修建了一處簡單的草廬,整理出十來畝耕地,住了下來。

  諸葛諾不放心弟弟們,也隨著他們搬到了草廬附近,照顧弟弟,讓景灝也和弟弟們一同讀書,她則照顧他們。

  隆中距襄陽城西門20里,漢代一里合現今0.7里,20里相當於7公里。隆中雖然遠離塵囂,但充其量也只是襄陽城的西郊。然而,在當時隆中卻不隸屬於襄陽管轄,甚至也不屬襄陽所在的南郡,它屬於南陽郡的鄧縣。襄陽城北,沿著古城牆是流經此地的漢水,古稱沔水,漢水流過襄陽,突然掉頭向南,在其拐彎處,有一條叫淯水的河流與其交匯。

  今天的鄧縣稱鄧州,歸河南省,襄陽(1949年以後與隔江相望的樊城合二為一稱襄樊市,2010年襄樊市正式更名為襄陽市)歸湖北省,兩地相距70多公里,合漢代200里。而在漢末,鄧縣與襄陽的距離卻非常近,其縣治與襄陽僅隔漢水一條河。

  《元和郡縣誌》載古諺“襄陽無西”,說的是襄陽往西幾乎沒有邊界,一出城就到了鄧縣的地盤。諸葛亮隱居的隆中,在襄陽城以西20里處,是鄧縣的管轄範圍,也就是南陽郡的地面。

  南陽郡雖然也屬於荊州,可從未被劉表控制過,先是袁術據此,袁術之後是涼州軍舊部張繡,曹操三征張繡未果,後來張繡主動投降了曹操,南陽郡是曹操的勢力範圍。

  諸葛亮隱居隆中是在建安二年(197),此時南陽郡的大部分地區還在張繡控制之下。當然,張繡的勢力範圍並未到達襄陽城下,靠近襄陽城的地區,包括漢水對面的重鎮樊城,以及鄧縣的大部分地區還在劉表手中。

  ☆、穿越諸葛亮姐姐(四)

  漢末時節,隱而不仕也是士人的一種風尚,得時則行,不得時則退而息意,面對社會動盪和人身無法保全的時勢,一部分士人自動地退居山林,過起了與世隔絕的生活。

  諸葛諾和景灝選擇的便是這樣的隱士生活,居於歷史上有名的諸葛亮的隆中草堂之中。景灝與弟弟一起學習,一起結交各方友人,一起名動三國。

  當時的荊州,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劉表本人又特別重視文化教育事業,他興建學校,援引名師,博求儒術,培養人才。當時洛陽殘敗,太學被廢,劉表在襄陽設立的學業堂,無疑是當時全國最好的學府,吸引了各方有志青年前來求學。當時的著名學者有宋忠、龐德公、潁容等人,他們多年致力於延續文化和學術,形成了一個有名的荊州學派。

  景灝便和諸葛諾的兩個弟弟諸葛亮和諸葛均一起在學業堂學習。這一世,因為諸葛玄依然活著,並且在劉表手下為官,擔任一郡太守,所以他們三人也算是官宦子弟,是有門路進入這裡學習的。而不必像歷史上那樣只能走二姐夫的道路,寄人籬下,很是辛苦。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