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諸葛諾10歲,諸葛亮9歲時,靈帝駕崩,大將軍何進擁立皇子劉辯繼位,緊接著發生了董卓等外兵入京事件,何進被殺,董卓鴆殺劉辯,改立另一位皇子劉協登基。為反抗董卓,袁紹、袁術、曹操等人聯絡十餘位刺史、太守結盟起兵,開始了討伐董卓之戰。

  諸葛諾12歲,諸葛亮11歲時,董卓挾漢獻帝劉協遷都到了長安,後又被王允、呂布等人發動政變殺死,天下已完全進入群雄割據的混戰時代。

  諸葛諾14歲時,諸葛亮13歲時,在兗州站穩腳跟的曹操借父親遇害之名三次進攻徐州,其中第二次路過了諸葛亮的家鄉。

  曹軍早期的軍紀比較差,這大概與曹軍早期的構成有關,曹操起兵初期,收編了大量地方武裝,還有相當多的黃巾軍舊部,作戰雖然勇猛,但紀律性較差,屢次留下屠城和殘殺百姓的記錄。

  但這深深影響了諸葛一家子對曹操的影響,故而他們兄弟歷史上誰也沒有投身曹操門下。

  原本是避難之所的琅琊國,現在每天都有大量民眾外逃,他們一家也不得不思考生存和安全問題。好在諸葛亮和諸葛瑾還有一個叔父,關鍵時刻給他們提供了幫助。

  他們的叔父名叫諸葛玄,是個有本事的人,早年在洛陽為官,官職不算高也不算低。他有機會接觸到不少上層人士,其中包括劉表和袁術。

  劉表是漢室宗親,袁術是世家子弟,諸葛玄跟他們非親非故,也不是同鄉,但關係處得很好,諸葛玄身上有著山東人所特有的崇信重義、好結交朋友的特點。就在諸葛玄回到家鄉之前,劉表和袁術的事業各自有了很大發展,一個占據著荊州,一個占據著揚州,都是雄霸一方的割據軍閥。

  漢末群雄中數袁術野心最大,他到了揚州,但勢力主要在長江以北。當時揚州下轄六個郡,江北只有兩個,江南有四個,袁術一心向江南發展,他派孫策到江東,同時把目光盯上了江南的豫章郡,此時豫章郡太守周術死了,袁術覺得是個機會,他想起了諸葛玄,讓人捎信給在陽都的老朋友,說自己想表奏諸葛玄為豫章郡太守。

  袁術想到諸葛玄,至少說明三個問題:一是他們的關係確實很好;二是此前諸葛玄的官位不會太低;三是諸葛玄是個有能力的人,袁術覺得把這件事交給他沒問題。

  諸葛玄接到袁術的信,沒有猶豫,就答應了下來。

  其實,這是一次充滿了各種未知的赴任,因為袁術雖然是朝廷正式任命的後將軍,但他並沒有權力任命郡太守。袁術的任命是非法的,這種做法在漢末叫作表奏。朝廷已遷往長安,被涼州軍人挾持,各地人事任命,往往由地方上的掌權者把擬任官員的情況寫一道奏表,向長安方向遙拜一下,念一遍,再將挾持天子的軍閥們大罵一通,表一下忠心,程序就算完了。

  不過諸葛玄來不及思考這些,看著曹操大軍很快又要捲土重來,琅琊國將陷入滅頂之災,為了一家人逃命,他決定冒一次險。

  諸葛玄與諸葛珪商量後決定分成兩路,自己先帶領諸葛瑾、諸葛言、諸葛諾、諸葛亮、諸葛均去豫章郡上任,諸葛珪及妻子留在家鄉繼續擔任官吏,照看家中的產業。就這樣,大約在漢獻帝興平元年(194),他們隨叔父諸葛玄一起離開生活了14年的故鄉陽都,開始了新的未知旅程。

  在離開之前,諸葛諾不得已暴露了一些自己的特殊之處,為父親母親就下了一些救命的丹藥和防身的武器,這些都是諸葛諾自己煉製的。她從小就開始修煉《混沌訣》,現在已經達到了結丹期修為,丹藥的煉製就不說的,她已經成為了真正的丹藥宗師,煉器也開始學習,煉製一些簡單的法器,世人眼中的神器是很容易的一件事。她留給父母的多是防禦法器,也是傾向於救命的。

  她本來是可以保護亂世中一家人的安全的,但是父母讓她不要在外人面前顯示自己的不同,他們不想女兒名滿天下,亂世中的奇女子太過艱難。他們只希望女兒平平安安,他們也知道女兒喜歡平凡的生活,他們男子的建功立業也不需要依靠女子來成全。

  這一世的父母睿智而和善,在這亂世,他們還想要給女兒提供最大的保護,讓她平安喜樂地成長。正是一種幸運。

  ☆、穿越諸葛亮姐姐(三)

  叔父諸葛玄將要帶他們前往的的豫章郡,管轄範圍與今天江西省大致相當,郡治南昌縣,即今江西省南昌市。

  由陽都到南昌縣路途遙遠,諸葛諾姐弟隨叔父赴任,走的路線是:由陽都南下進入東海郡,過郯城,再過彭城、下邳、梁國,轉道汝南郡,由那裡直向南,沿著南方大道過長江,到達豫章郡。

  而郯城、彭城、下邳、梁國都是當時各方勢力反覆爭奪的戰場,尤其是彭城,此前不久,曹軍曾在此屠城,泗水為之斷流。這是諸葛諾姐弟第一次走出家鄉,這時諸葛諾15歲,諸葛亮才14歲,但心智已經成熟,一路上所見所聞,加深了他們對戰爭的認識和對苦難的理解。

  一路上,當看到曹軍留下的累累暴行時,諸葛諾姐弟的內心自然生出許多厭惡和反感。也許就是留在心裡的這種陰影不自覺地影響到弟弟諸葛亮今後的人生,他後來寧願投奔劉備也不願意追隨曹操,就與所見曹軍一路的殘暴行為有關,相對來說劉備在他眼中比較仁慈。

  對於叔父前去上任這件事,諸葛諾本人覺得很是不靠譜。袁術任命叔父諸葛玄當太守,看似挺風光,其實風險很大。《襄陽記》有一條記載,說襄陽城裡有個牽羊壇,每有新任刺史到任,必先來此壇,牽著一隻羊繞壇走,看它能走幾圈,走幾圈往往預示該刺史能幹幾年。

  現在不是太平盛世,刺史不好當,太守很難干,說走人就得走,每個人都有這樣的思想準備,更何況叔父諸葛玄的這個太守並非名正言順。

  結果也不出諸葛諾所料,遠在長安的朝廷聽說周術死了,正式任命了一個叫朱皓的人來當豫章郡太守,這樣豫章郡便有了兩個太守。面對這種情況,諸葛玄決定棄官離去。

  叔父諸葛玄自動放棄了豫章太守一職後,並沒有帶著他們姐弟沒有回到家鄉。因為家鄉的戰亂更甚於之前,曹操果然發起了新的南征徐州之戰,父母帶著哥哥諸葛瑾後來也離開了陽都,遠赴江東避難。

  叔父諸葛玄也沒有選擇回到袁術那裡,一來袁術交給自己的事是這樣的結局,他不想再去見袁術,二來聽說袁術的野心越來越大,社會上到處流傳,說袁術已經暗中做著僭越稱帝的打算。在這種情況下,去投靠離豫章郡不遠的故友劉表就是叔父諸葛玄自然的選擇。

  叔父的好友劉表一向忠於朝廷,是一名模範的地方大員,在別人都不太搭理天子的情況下,他還堅持年年向天子進貢,深得朝廷好感,應該不會再出現像在袁術那裡遇到的尷尬情形。

  大約在漢獻帝建安元年(196),諸葛諾姐弟隨叔父諸葛玄來到荊州,這一年諸葛諾已經17歲,而弟弟諸葛亮16歲。

  劉表對老朋友的到來十分歡迎,把他們一行接到襄陽居住。中原地區連年戰亂形成了多次難民潮。為躲避戰爭,人們開始向邊境地區大規模遷移,起初,只要沒有戰事的地方都成為遷移的目的地,後來戰火越燃越廣,大家只好拼命往遠處跑,包括遼東、益州、荊州以及更遠的交州,其中逃往荊州的人最多,因為相對而言這裡與內地的交通最為便利,而且劉表主政後,荊州很少再起大規模的戰事,相對安寧。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