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頁
蓮意也就慢慢地失去了原先的自己,成了個怨婦,日日小肚雞腸地抱怨天抱怨地,她不敢公然頂撞王夫人,可是其他的阿貓阿狗,她便沒事也要踹上一腳,弄得在賈府人厭狗憎。
王夫人倒沒有想到她是這樣的人,反而鬆了一口氣,也就懶得再看她一眼——王夫人唯一無法釋懷的是,這樣一個令人憎厭的女人,偏偏自己的丈夫喜歡,還是夜夜宿到那狐媚子的房裡去。
在與王夫人的爭鬥中,蓮意其實是勝利了的。只是代價太慘重,以至於她品嘗著勝利的滋味時,嘴角卻是血的腥味,絲毫沒有勝利的喜悅,反而生出對王夫人徹骨的恨來,恨到想要生吃了她的肉才甘心。
可能是在這場爭鬥中,雖然王夫人讓步了,可是蓮意卻付出了自己的尊嚴,是的,也許王夫人想不到,姨娘也是有尊嚴的。而且一個人一旦露出自己的鱗爪,釋放出了獸性,就再也做不回人去了。眾人的眼光不允許,便是她自己的良心也不允許。夜深向壁獨思,想著自己好端端一個人,竟成了這般模樣,於是她只能咬牙切齒地一直恨下去。
然而王夫人卻死了,在自己的女兒享盡了福死去之後,在自己的兒子受盡了罪出家之前。蓮意有些詫異,她鬥了一輩子、爭了一輩子,總以為還會無休無止爭鬥下去的仇人,就這樣撒了手,把丈夫、兒子都一把撂給了她。
她有些些微的失落。至於家業的凋零,其實她倒不甚在意——不是她的東西,她本也不珍惜的。她的女兒還好好的活著,雖然是在天涯海角,相見無期,可是究竟是好端端地照著探春她自己的意願活著,蓮意也就安心了,她的這個女兒,原本就是相見爭如不見。她的兒子才是她的命,雖然兒子是不成器的,也好過寶玉那個繡花枕頭。
只是賈政,竟也那麼快就離開了人世,這是蓮意沒有想到的。可是臨終前的賈政已經不像蓮意曾經認識的賈政了——終日哀嘆、流淚,卻又無計可施,發一會兒急,罵一會兒賈環,被蓮意給兇巴巴地懟上幾句,也就頹唐了——哪裡還有當年風流倜儻的影子?
所以賈政咽氣時,趙姨娘只感到了些許的悲傷,更多的倒是如釋重負,因為求醫買藥實在是太費錢了,而照顧一個病人也實在是太辛苦了。賈政死後,賈府二房這邊就只剩下寶玉和賈環。寶玉早已是離開家門,父親歿後,除了前來哭喪戴孝,也未曾提出分些家產的要求。
趙姨娘鬆了口氣之餘,又不禁有些鄙視——這寶玉真是個沒有剛性的,連自己應得的,都不懂得爭取,怨不得當年是護不住晴雯的。這樣一想,不禁又回想起賈政這些年來的溫柔護持,不禁去靈堂狠狠地哭了一場。
趙姨娘深深知道,賈政留下的產業尚不夠給賈環成家立業,所以她便一力攛掇著賈環去找賈琮,到底看在從前的交情上,入了賈琮的幕府,現時有照應,早晚也總能謀個一官半職——趙姨娘早已知道賈環不是個讀書的料了,這個孩子是當年自己與王夫人爭鬥的犧牲品,當了太多次替罪羊和出氣筒,生生磨壞了性子。
賈環外出謀事的時間裡,趙姨娘便關門閉戶,只留下幾個貼心的丫鬟婆子,其餘的人全都遣散了,她與李紈倒也很是相像,輕易不與賈府的故交舊友有什麼交集,何況她也沒有那個身份去應酬,也便不去自取其辱,只謹謹慎慎地為賈環守著那所余不多的產業,自己倒也不覺得委屈。她原本是窮苦人家出身,雖然說賈府富貴,可那富貴是吃人喝血的,她還真是不留戀。
後來賈環果然熬了出來,賈琮保舉他做了個戶部的五品同知,差事輕,油水足,賈環很是滿足,趙姨娘便張羅著請官媒給兒子說親。人家看在賈府還是貴盛,賈環又有賈琮給照應的份上,倒也很是兜攬。不久就說定了吏部侍郎家的二小姐,雖不是太太生的,聽說倒也大樣,很是端莊能幹。
只是趙姨娘卻想著自己的身份,萬萬不敢再官宦小姐面前充長輩的,那個時候她怎麼自處呢?她倒也通透,從來不肯做小伏低的性子,為了兒子不為難,卻是什麼委屈都可以受的。
新娘子進門之前,趙姨娘收拾收拾自己屋裡的細軟,包了幾個包袱,便搬到了西城裡的一處小四合院裡住,把上房給新婦讓了出來。她跟賈環說:“你若是有良心,便常來看看娘,你媳婦我是不敢受她磕頭的,沒有那個福氣,也沒有那個道理。”
賈環雖說有些不忍,可是到底是解決了一個潛在的難題,心底其實也輕鬆,只是臨了掉了兩滴眼淚,趙姨娘便覺得欣慰,覺得自己沒有白養這個兒子。那兒媳婦呢,原本覺得有這麼個尷尬的婆婆是個麻煩,如今見她如此識趣,也就樂得大方,自己雖不登門,卻常派個人來送東送西。
趙姨娘自己歷年的積蓄早已都給賈環娶親了,後來賈環體己給她一些零用錢,她也不要。她自己早已打算好了——不過是厚了厚臉皮,趁著黛玉進京的時候上門去求了求,便在林家的銀樓里攬了活兒,她原本手巧,年輕時又見過些好東西,尋常的珠玉到了她手裡,便搭配了層出不窮的花樣來,很是好銷,那銀樓的掌柜也就不敢看低了她。
她就這樣靠著自己的十個手指頭養活自己了,唯一的念想就是賈環能帶著新生的孫子來給她看兩眼。那孩子長得不似賈環那樣猥瑣,倒有賈政年輕時候的模樣,趙姨娘愛得像心尖子一樣。
王夫人倒沒有想到她是這樣的人,反而鬆了一口氣,也就懶得再看她一眼——王夫人唯一無法釋懷的是,這樣一個令人憎厭的女人,偏偏自己的丈夫喜歡,還是夜夜宿到那狐媚子的房裡去。
在與王夫人的爭鬥中,蓮意其實是勝利了的。只是代價太慘重,以至於她品嘗著勝利的滋味時,嘴角卻是血的腥味,絲毫沒有勝利的喜悅,反而生出對王夫人徹骨的恨來,恨到想要生吃了她的肉才甘心。
可能是在這場爭鬥中,雖然王夫人讓步了,可是蓮意卻付出了自己的尊嚴,是的,也許王夫人想不到,姨娘也是有尊嚴的。而且一個人一旦露出自己的鱗爪,釋放出了獸性,就再也做不回人去了。眾人的眼光不允許,便是她自己的良心也不允許。夜深向壁獨思,想著自己好端端一個人,竟成了這般模樣,於是她只能咬牙切齒地一直恨下去。
然而王夫人卻死了,在自己的女兒享盡了福死去之後,在自己的兒子受盡了罪出家之前。蓮意有些詫異,她鬥了一輩子、爭了一輩子,總以為還會無休無止爭鬥下去的仇人,就這樣撒了手,把丈夫、兒子都一把撂給了她。
她有些些微的失落。至於家業的凋零,其實她倒不甚在意——不是她的東西,她本也不珍惜的。她的女兒還好好的活著,雖然是在天涯海角,相見無期,可是究竟是好端端地照著探春她自己的意願活著,蓮意也就安心了,她的這個女兒,原本就是相見爭如不見。她的兒子才是她的命,雖然兒子是不成器的,也好過寶玉那個繡花枕頭。
只是賈政,竟也那麼快就離開了人世,這是蓮意沒有想到的。可是臨終前的賈政已經不像蓮意曾經認識的賈政了——終日哀嘆、流淚,卻又無計可施,發一會兒急,罵一會兒賈環,被蓮意給兇巴巴地懟上幾句,也就頹唐了——哪裡還有當年風流倜儻的影子?
所以賈政咽氣時,趙姨娘只感到了些許的悲傷,更多的倒是如釋重負,因為求醫買藥實在是太費錢了,而照顧一個病人也實在是太辛苦了。賈政死後,賈府二房這邊就只剩下寶玉和賈環。寶玉早已是離開家門,父親歿後,除了前來哭喪戴孝,也未曾提出分些家產的要求。
趙姨娘鬆了口氣之餘,又不禁有些鄙視——這寶玉真是個沒有剛性的,連自己應得的,都不懂得爭取,怨不得當年是護不住晴雯的。這樣一想,不禁又回想起賈政這些年來的溫柔護持,不禁去靈堂狠狠地哭了一場。
趙姨娘深深知道,賈政留下的產業尚不夠給賈環成家立業,所以她便一力攛掇著賈環去找賈琮,到底看在從前的交情上,入了賈琮的幕府,現時有照應,早晚也總能謀個一官半職——趙姨娘早已知道賈環不是個讀書的料了,這個孩子是當年自己與王夫人爭鬥的犧牲品,當了太多次替罪羊和出氣筒,生生磨壞了性子。
賈環外出謀事的時間裡,趙姨娘便關門閉戶,只留下幾個貼心的丫鬟婆子,其餘的人全都遣散了,她與李紈倒也很是相像,輕易不與賈府的故交舊友有什麼交集,何況她也沒有那個身份去應酬,也便不去自取其辱,只謹謹慎慎地為賈環守著那所余不多的產業,自己倒也不覺得委屈。她原本是窮苦人家出身,雖然說賈府富貴,可那富貴是吃人喝血的,她還真是不留戀。
後來賈環果然熬了出來,賈琮保舉他做了個戶部的五品同知,差事輕,油水足,賈環很是滿足,趙姨娘便張羅著請官媒給兒子說親。人家看在賈府還是貴盛,賈環又有賈琮給照應的份上,倒也很是兜攬。不久就說定了吏部侍郎家的二小姐,雖不是太太生的,聽說倒也大樣,很是端莊能幹。
只是趙姨娘卻想著自己的身份,萬萬不敢再官宦小姐面前充長輩的,那個時候她怎麼自處呢?她倒也通透,從來不肯做小伏低的性子,為了兒子不為難,卻是什麼委屈都可以受的。
新娘子進門之前,趙姨娘收拾收拾自己屋裡的細軟,包了幾個包袱,便搬到了西城裡的一處小四合院裡住,把上房給新婦讓了出來。她跟賈環說:“你若是有良心,便常來看看娘,你媳婦我是不敢受她磕頭的,沒有那個福氣,也沒有那個道理。”
賈環雖說有些不忍,可是到底是解決了一個潛在的難題,心底其實也輕鬆,只是臨了掉了兩滴眼淚,趙姨娘便覺得欣慰,覺得自己沒有白養這個兒子。那兒媳婦呢,原本覺得有這麼個尷尬的婆婆是個麻煩,如今見她如此識趣,也就樂得大方,自己雖不登門,卻常派個人來送東送西。
趙姨娘自己歷年的積蓄早已都給賈環娶親了,後來賈環體己給她一些零用錢,她也不要。她自己早已打算好了——不過是厚了厚臉皮,趁著黛玉進京的時候上門去求了求,便在林家的銀樓里攬了活兒,她原本手巧,年輕時又見過些好東西,尋常的珠玉到了她手裡,便搭配了層出不窮的花樣來,很是好銷,那銀樓的掌柜也就不敢看低了她。
她就這樣靠著自己的十個手指頭養活自己了,唯一的念想就是賈環能帶著新生的孫子來給她看兩眼。那孩子長得不似賈環那樣猥瑣,倒有賈政年輕時候的模樣,趙姨娘愛得像心尖子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