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入伙之人聽清了規矩,要各自報清身份來路,也都得拿切口套詞來講。比如說:“耳聽兄長把我喚,整頓衣冠來參見;今與眾兄幸相逢,實是前生信有緣;眾兄有膽又有識,個個都是有名人;憐我愚笨是後進,言語不周望海涵;某地就是生我的縣,某鄉某村那是我家園;某年某月我母有難,某月某日我就下了凡;某山某寨插了香,今日結義投雁營;入營自當遵號令,吃咒賭誓表心跡;上不敬兄把頭斷,下不愛弟挖心肝;如不敬兄不愛弟,讓我短命落黃泉。”

  營官還要問有何憑證?後進就答道“以裁香為憑”,這時要把手裡的糙香折斷,表示倘若有違此言,就如這炷香一般,落個一刀兩斷的下場。

  雁排李四把能留的人都留下,根底不清的則一律打發回去,重新清點營中團勇,共計兩千二百出頭,實力擴充了一多半,自是歡喜慶幸。只有張小辮兒心下犯著嘀咕,眼見兵馬越來越多,這可是仗要越打越大的兆頭。大概死的人也會越來越多,照這麼打下去,還不知要死傷多少手足兄弟。張三爺眼下走的這條路,什麼時候才算是個盡頭?料來多想也於事無補,聽天由命罷了。當即整頓隊伍,回城聽命。

  雁營在黃天盪大破粵寇之事,果然震動了天下,京城裡的皇上聽得捷報,喜動龍顏,謂我朝中興在望,當即親提御筆,寫了“忠勇雁營”四字,讓兵部破例給張小辮兒加了參將之職。別看是正三品的武官,也拿著朝廷的俸祿,但實際上卻是個有名無實的虛銜,還是讓他做他的營官,另外作為封賞,今後營中的團勇皆加雙餉。

  圖海提督本想借著太平軍的刀子,除掉靈州雁營,誰想得了這麼個結果,反倒成全了此輩,又覺得張小辮兒和雁排李四手段了得,在城中又是死黨眾多,要逼得他們緊了,恐怕生出別般大亂子來,也只好暫且銜恨隱忍在心。而且調遣雁營截擊粵寇正是他出的主意,當然免不了奏報朝廷給自己邀功請賞,這些事情都按下不表。

  只說時光易逝,寒來暑往,過完了秋冬,又過了春夏,張小辮兒蒙受巡撫大人賞識,充做了雁營營官。他雖不懂戰陣殺伐之道,但手下的雁排李四等人,多是當今世上驍勇善戰的將才,更肯為他拼命,統率著雁營團勇,接連不斷地與粵寇交戰,到處攻城拔寨,收復了靈州城附近的好幾處重鎮。

  這一天雁營回城休整隊伍,張小辮兒尋了個空,獨自一人來到貓仙祠里。那些野貓們見有熟人來了,都擁到祠中與他廝耍。

  張小辮兒餵那些野貓們吃了些東西,便蹺起二郎腿倚倒在神龕上。這半年多來,他經歷了無數殺伐之事,驀然間生出一陣感慨,當初做夢都想求一場榮華富貴,可天底下刀兵四起,也不知張三爺何年何月才能有頓安穩飯吃?早知道做人辛苦,先前投胎的時候,還不如求那輪轉閻王給三爺托生成個靈州野貓,倒落得逍遙快活,強似整日出生入死,無休無止。

  正恁般煩惱,忽聽有個枯柴般的聲音冷冷說道:“兀呀,故人別來無恙否?”張小辮兒心中一驚,忙從神龕上跳起身來,抬眼看時,已見貓仙祠里多了一人。那人穿著一身破破爛爛的灰袍,就好像是從古墓死人身上扒下來的古舊服飾,又蒙著個面,只露出兩隻毫無生氣的眼睛,不是旁人,正是能夠指點禍福吉凶的林中老鬼。

  張小辮兒半年不見此人,想不到今天竟自己找上門來了,正有些緊要的話想問他,連忙唱個大喏,誰知還來不及多作敘談,卻聽那林中老鬼突然開口道:“張三爺,你大禍臨頭,性命都將不保了,還有心思在此閒耍!”

  這正是“你自閉門家中坐,難防禍從天上來”。欲知後事如何,且看《金棺陵獸》終卷《瓦罐寺》分解。

  第六卷 瓦罐寺

  第一章 啞子貓

  世上歷來有種舊說,所謂“事不過三”,張小辮兒在貓仙祠第三次遇林中老鬼,可與前兩回的境遇大不相同了,那老鬼見面就說“張三爺近日就要惹來殺身之禍,到時候性命難保”。

  張小辮兒這一年多來,久在軍營戰陣之中出沒,隨著雁營剿過塔教,打過太平軍,經得多、見得廣了,遇事已不似從前那般慌裡慌張、毛手毛腳。但他得有今日光景,全憑林中老鬼暗中點撥,知道此人有神鬼難測之機,不言則已,言則必中,見他如此一說,豈有不信之理。

  張小辮兒腦中一轉,心想當初你這個老兒可是親口許下,若是張三爺真有馬高鐙短的時日,則必來幫襯扶持,豈能說過了不算?於是忙對林中老鬼說道:“小子當年饑寒交迫生計無著,幸得老先生不棄,三番兩次指點迷津,否則早就成了‘路倒’餵了野狗,現在連屍骨也剩不下了。還求您老人家救人救到底,送佛送到西,再指點小子一條生路。大恩大德,沒齒難忘。”

  林中老鬼仿佛是個死人般沉默了許久,才緩緩開言道:“老夫早就說過,看你張三爺的氣色極高,必主大富大貴,才有意在暗中扶持於你。但須知上天有好生之德,你雁營殺人太多,惹得凶星犯主,所以命里註定要有一場大劫。可只要躲過了此劫,你今後飛黃騰達再無阻礙,功名利祿不求自得,掃地也掃出金錠子來。可這天羅地網般的劫數連神仙也算不出來,怕是不那麼好躲,真要該著你死,縱有一千條性命也就此休了。”

  張小辮兒大驚失色,咕咚跪倒在地涕淚齊流,懇求林中老鬼務必相救則個。張三爺前邊十幾年窮困潦倒,度日如年,水裡火里撲騰了多時,好不容易熬出點兒頭緒了,可還沒等到安穩受用,就要如數被老天爺收走了,真是“早知富貴生前定,悔卻從前枉用心”。

  林中老鬼道:“暫且不必如此驚慌,老夫既然當年跟你說了,要周全你一世榮華富貴,遇此大劫臨頭之際,自然不肯袖手旁觀。古人言物有一變,人有千變,若要不變,除非三尺蓋面。只要張三爺你依著老夫之言行事,不管是天誅還是地劫,皆可如履坦途,必保萬無一失。”

  林中老鬼說完,就從祠堂中的許多野貓當中,揀出一隻大花貓來,並從懷中取出一個火漆封存的竹筒子,都交給張小辮兒,問他可識得此貓。

  張小辮兒也不知林中老鬼是何用意,用眼打量那隻大野貓,只見它一身錦繡似的花紋,生得呆頭呆腦,憨里憨氣,而且尾長爪短,貓臉奇大,額上頂個“豐”字。張小辮兒學過《雲物通載》里的《貓譜》、《貓經》,如何能不認得,便答道:“按照貓相之說,此貓名為長面羅漢的便是,好像是個從來不會開口的啞子貓。”

  林中老鬼道:“這貓兒確是喚作長面羅漢,生來就是個佛陀的性子。金童耳、玉女腰、仙人背,雖然馴服木訥,但它並非是不會叫喚的啞子貓,只是愚民無知,認定此貓妨主,是個降禍的太歲,耗氣的鶴神,所到之處,總有災殃出現。其實不然,它是能見兇相徵兆,開口必主不祥,故此輕易不肯開口,從今日開始,你要時時刻刻將它帶在身邊,形影相隨,寸步不離。什麼時候你聽到這長面羅漢開口,也就是你命中劫數來臨之兆,到時候你須立即打開竹筒。這竹筒中自有回天之術,務必依照其中指引行事,切不可有絲毫怠慢,否則你張三爺必死無疑。”

  林中老鬼又告訴張小辮兒:“日月有盈虧,星辰有失度,為人豈無興衰?老夫雖然深知此理,又看出凶兆已近在眼前了,但天機最巧,天意難料,卻也說不準這劫數究竟是幾時來,又是如何來,故在竹筒子裡留下回天保命之策。如今老夫所能幫襯於你的,僅此而已,到頭來能不能留下小命,就看你張三爺自己的造化了。咱們之間的緣分到此也就盡了,今日一別,此後再無重逢的時日,所謂相見何太遲,相別何太早,三爺你就好自為之吧。”說罷揚長而去,竟自轉入貓兒巷中不知去向了。

  張小辮兒聽了個一字不漏,真教心驚肉跳,自知此劫厲害,怕是避不過去,難免惶恐不安,好半天才回過神來。他低頭看見身前伏著一隻長面羅漢貓,自己手中又握著個函封牢固的竹筒子,裡面沉甸甸的,觸之有銅聲,似乎裝著幾件細小金屬器物,這才明白剛才經歷的真真切切,絕非南柯一夢,忙朝林中老鬼離去的方向拜了幾拜,心中空落落的若有所失。

  張小辮兒想到自己在金棺墳遇仙、瓮冢山挖出殭屍、松鶴堂藥鋪換貓、槐園掘藏、筷子城撞著老鼠和尚、荒葬嶺擒殺韃子犬、從古井中打撈青銅風雨鍾、提督府捉拿白塔真人、黃天盪大破粵寇,這種種離奇絕險的經歷,算來都與林中老鬼脫不開干係。

  俗話說得好,“幸災樂禍千有人,替人分憂半個無”,這世上冷眼看熱鬧的人,向來是要多少有多少,可一旦你有了難處,要尋個能在關鍵時刻提攜幫襯一把的人,卻總也找不出半個。張三爺命中能遇到林中老鬼相助,已然是福分不淺了,有道是“神龍見首不見尾”,這等奇人異士的蹤跡也正該如此。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