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頁
張小辮兒胡思亂想了一陣,又將林中老鬼最後留下的話語仔細揣摩了幾遍,雖然不得要領,卻也知道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索性橫下心來,揣了那枚竹筒,抱起羅漢貓,徑直回到營中。
自此之後,一連數日,張小辮兒只在營中守著長面羅漢貓,這一人一貓,朝夕相對,寸步不離。他不知究竟禍從何來,整日整日地提心弔膽,唯恐此貓忽然開口,給他來個措手不及,可那羅漢貓一如常態,始終不見有絲毫異狀。
這一天晚間,張小辮兒在營中憑几而坐,長面羅漢貓就伏在他身前的桌案上睡得正香,忽聞飛檄傳至,急如星火。原來有官軍與粵寇在義縣激戰,上峰要調遣靈州雁營連夜馳援,接令後一更擂鼓聚兵,二更點將出城,片刻不得延誤。
那軍令如山,張小辮兒自然不敢有違,又思量著與其在城中苦等劫數來臨,實在太過煎熬,倘若三爺命中真有一場大劫,須是避得過初一,避不過十五,躲了霹靂,也躲不開雷公,但人挪活,樹挪死,倒不如隨軍出去見機行事。當即便同雁排李四等人聚攏本營團勇,收拾披掛齊整了,列隊開拔,二更前離了靈州城,從官道上往西進發。
雁營的兵勇足有兩千之眾,營中以雁戶為主,另有許多投效而來的綠林響馬,若論陣前廝殺之事,歷來是靈州諸營之冠。但雁營殺賊再多,應得的封賞也都被老圖海那種欺君誤國、冒濫居功的貪官污吏搶占去了,恰似是鷸蚌相爭,到頭來反被漁人得利。
張小辮兒和雁排李四等人,眼看著仗越打越大,自己這伙兄弟們在陣前出生入死,論功行賞的時候卻總是沒份兒,心下難免都有憤憤不平之意,甚至曾經打算再去山上落糙。但趕上這種荒廢年頭,就連殺人越貨的響馬子,都是沒處去殺富濟貧的,山賊們連日發不得市,最終揭不開鍋餓死的也有,要是不來當兵吃糧,絕沒有別般生路可尋。
這時剛得回城休整,又奉命前往義縣馳援,人在矮檐下,怎得不低頭?軍令一到,恰似星急火急,只好匆匆忙忙連夜趕路,也不管是四更五更,日裡夜裡了,正是急不辨路,待雁營走到天亮時分,前邊被一片嶺子攔住了去路。仔細看那綿延起伏的山脈,真是“高峰千丈沖霄漢,瀑布飛簾百尺懸。山巒起伏多怪樣,亂石橫陳少人行。蒼陰蔽日藏猛獸,懸崖陡壁心膽寒。野糙閒花鋪滿地,古藤荊棘把路攔”。
雁排李四騎在馬上,手搭涼棚看了多時,就提起鞭子指著前邊的山峰,對張小辮兒說道:“看這山勢果是雄勇,卻不知是個什麼去處?”
張小辮兒正自魂不守舍,冷不丁被人問起,才連忙抬眼打量,發現竟離以前金棺墳不遠。他是向來識得這片山嶺的,便答道:“此地喚作青螺嶺,險峻非凡,過了嶺子即算離了靈州地界。要去義縣,只好取山路穿嶺而過,否則咱們兄弟還要多繞上一天的路程。”雁排李四道:“兄弟們趕了一夜,沒耐煩繞路轉山,既然如此,穿嶺而過就是。”當下帶隊進山。
青螺嶺群山環繞,當中抱著一塊盆地,自古便有個偏僻的鎮子,稱為青螺鎮。雁營的隊伍經山路進來,翻過了嶺子,就已望見山坳深處,一片片蒼松翠柏,古木盤龍,樹叢掩映之中青磚碧瓦,屋宇連綿,赫然是個古鎮模樣。
雁營本打算避開青螺鎮,直接穿嶺過去,但山裡的天氣,是孩子的臉,說變就變,涼風一起,轉眼間吹動烏雲,遮得昏天蔽日,雲層中霹靂滾滾,眼看著風雨就下。雁鈴兒對張小辮兒說:“聽天上的雷聲響得不善,看來這陣暴雨必然不小,雨中的山路陡峭濕滑,恐有意外發生。咱們全營走了整整一夜,都疲乏得緊了,不如先到青螺鎮裡稍事休息,避到雨住了再走不遲。”
張小辮兒也正有此意,他向來偷懶耍滑慣了,眼下雖然軍情緊急,但回頭只要推說“途中遇到暴雨難以前行”也就是了,便說道:“妹子所言極是,看來這有智的婦人,果然是勝過男子。”招呼左右道,“弟兄們,都隨三爺到鎮中歇腳去也。”說罷便告之各哨哨官,指揮著雁營掉轉行軍方向,徑投隱在深山中的青螺鎮而行。卻不料這一去,竟是“豬羊拱進了屠戶門,一步步自投死路來”。
欲知青螺鎮裡究竟藏有什麼古怪兇險,且聽《金棺陵獸》下回分解。
第二章 靈州七絕
且說山中雷雨將至,張小辮兒就命雁營的兩千多名兵勇,都到青螺鎮裡避雨。但一旁的雁排李四是個常在廝撲叢里行走的,最是敏銳機警,他在高處下望,看那古鎮裡寂靜異常,毫無人煙蹤跡,想來那些居民因為戰亂天災,早都逃得一空了,可是深山古鎮裡邊又黑又冷,陰氣森森,怎麼看都不是個善地。
雁排李四心念一動,就告訴張小辮兒,說這青螺鎮四面環山,地形險要,咱們都到古鎮中安營歇息倒不打緊,可萬一附近有粵寇出沒,肯定會趁著風雨交加,居高臨下地攻打過來,到時候雁營難免要吃大虧,卻不如把大隊人馬都留在嶺子上,只帶一部兵勇前往鎮裡探明情形,如此上下分兵,就可以形成相互照應的犄角之勢。
張小辮兒不想冒著雨隨大軍留在嶺子上睡帳幕,就派前哨探路,又帶著雁排李四兄妹和一隊團勇,直奔山中的青螺鎮。漸行漸近,卻不見鎮中有半個人影,天上密雲不雨,四周越來越是陰暗,除了滾滾悶雷作響之外,偌大個古鎮,竟然空蕩蕩的連雞鳴犬吠也聽不到。
只因當時天下大亂,官司王法形同虛設,無論是造反的賊寇,還是清廷的官兵、團勇都和山賊土匪沒什麼兩樣,在營時飲酒吃肉,出路時搶劫金銀,殺人放火之類的勾當更是家常便飯,不管是到什麼地方,百姓們無不望風而逃,地方上十室九空。
所以雁鈴兒等人雖見那鎮中空寂,一處處死氣沉重,卻也並不感到太過意外,知道鎮子上縱然有些逃不開的老弱婦孺,此時見了清軍,也早都關門閉戶躲了起來,於是讓跟隨的團勇們各持刀矛抬槍,緊緊護在營官兩側,仔細提防戒備。
張小辮兒隨軍而行,他根本不去理會青螺鎮中的動靜,自顧盯著那長面羅漢貓。只要此貓不曾開口,天塌下來也砸不到三爺的半根毫毛,可一旦它見著凶兆開口出聲,自己這條小命也就快到頭了,卻不知能否躲得過去。
張小辮兒外邊戎裝披掛,內穿能避水火的黑蟬輕甲,暗藏了利刃火槍。他雖然外松內緊,仍是難免流露出心神不寧忽喜忽憂的模樣,跟在身邊的雁排李四看個滿眼,就出言相詢,說咱們雁營兄弟多是響馬盜賊出身,時時都被官府防備猜忌,而那些粵寇也是恨咱們入骨,不過三哥不必掛懷,只要兄弟們還有一口氣在,管他來的是明槍還是暗箭,都能替三哥擋了。
張小辮兒知道雁排李四義氣過人,但林中老鬼之事詭異難言,無法如實相告,便推說並非是擔心自身安危,只是一進青螺鎮,就想起以前的舊事來了,雖然時隔數年之久,可回想起來,至今恨得牙根兒發癢。
雁排李四和雁鈴兒聽得此言,心中更覺奇怪,不知是件什麼舊事。其實這話倒不是張小辮兒信口胡編的,原來靈州是千年繁華之地,魚龍變化之鄉,自古以來便有“七絕”之稱,頭一件極有名的,當屬雲中塔影。以前塔王寺古塔高入雲霄,每到城外遠山霧氣凝聚,日影照she之時,就會出現群塔來朝的異象,民間有“塔市”之稱,向來與登州海市齊名,不過隨著靈州塔王毀於戰火,塔市奇景早已經不可復見了。
其次是靈州城裡的貓仙祠,想國朝上下,大江南北,關內關外,雖然地大物博,但是拜貓為仙的奇風異俗,也只在靈州才有,故此才稱得上是一絕。
這靈州七絕有的是指古蹟,有的是風俗,各不相同,其中最後一絕,指的是青螺燒餅。在靈州地界邊緣的青螺古鎮,出產上好的五香牛肉,以及牛油蘇麻燒餅,把燒餅夾了牛肉,合在一起吃更不得了,那可真叫回味無窮。鎮子裡有許多燒餅鋪子,各家都有獨特的民間手藝和祖傳秘方。
頭兩年張小辮兒還未發跡之時,曾到過青螺鎮裡偷雞摸狗。他嘴饞了想從燒餅鋪里順點吃的,結果被人家揪著辮子當場捉住,人贓並獲,不但燒餅沒吃成,還吃了一頓好打,至今回想起來,還是耿耿於懷。可他對雁排李四和雁鈴兒就不能這麼說了,三爺可丟不起那人,只說當年英雄末路,窮困潦倒,途經此地遇到有個燒餅鋪子,又看那老闆做燒餅的手藝確實是得過些傳授的,於是對他好說好求,想要討幾個燒餅回去,好養活家裡那八十歲的老娘。誰想那做燒餅的吝嗇無比,又是狗眼看人低的小人氣量,非但不肯施捨,反倒舉拳就打。三爺的肋骨也被他踢斷了幾根,到現在只要趕上天陰雨濕,骨頭fèng里就疼得難挨。
雁排李四聽得惱火:“這廝實是欺人太甚,要知道君子報仇,十年不晚,三哥你可還記得是哪個燒餅鋪子?待兄弟們尋上門去,先殺他全家良賤,再放把大火,燒他一個乾乾淨淨,片瓦不留,才算出了這口惡氣。”
自此之後,一連數日,張小辮兒只在營中守著長面羅漢貓,這一人一貓,朝夕相對,寸步不離。他不知究竟禍從何來,整日整日地提心弔膽,唯恐此貓忽然開口,給他來個措手不及,可那羅漢貓一如常態,始終不見有絲毫異狀。
這一天晚間,張小辮兒在營中憑几而坐,長面羅漢貓就伏在他身前的桌案上睡得正香,忽聞飛檄傳至,急如星火。原來有官軍與粵寇在義縣激戰,上峰要調遣靈州雁營連夜馳援,接令後一更擂鼓聚兵,二更點將出城,片刻不得延誤。
那軍令如山,張小辮兒自然不敢有違,又思量著與其在城中苦等劫數來臨,實在太過煎熬,倘若三爺命中真有一場大劫,須是避得過初一,避不過十五,躲了霹靂,也躲不開雷公,但人挪活,樹挪死,倒不如隨軍出去見機行事。當即便同雁排李四等人聚攏本營團勇,收拾披掛齊整了,列隊開拔,二更前離了靈州城,從官道上往西進發。
雁營的兵勇足有兩千之眾,營中以雁戶為主,另有許多投效而來的綠林響馬,若論陣前廝殺之事,歷來是靈州諸營之冠。但雁營殺賊再多,應得的封賞也都被老圖海那種欺君誤國、冒濫居功的貪官污吏搶占去了,恰似是鷸蚌相爭,到頭來反被漁人得利。
張小辮兒和雁排李四等人,眼看著仗越打越大,自己這伙兄弟們在陣前出生入死,論功行賞的時候卻總是沒份兒,心下難免都有憤憤不平之意,甚至曾經打算再去山上落糙。但趕上這種荒廢年頭,就連殺人越貨的響馬子,都是沒處去殺富濟貧的,山賊們連日發不得市,最終揭不開鍋餓死的也有,要是不來當兵吃糧,絕沒有別般生路可尋。
這時剛得回城休整,又奉命前往義縣馳援,人在矮檐下,怎得不低頭?軍令一到,恰似星急火急,只好匆匆忙忙連夜趕路,也不管是四更五更,日裡夜裡了,正是急不辨路,待雁營走到天亮時分,前邊被一片嶺子攔住了去路。仔細看那綿延起伏的山脈,真是“高峰千丈沖霄漢,瀑布飛簾百尺懸。山巒起伏多怪樣,亂石橫陳少人行。蒼陰蔽日藏猛獸,懸崖陡壁心膽寒。野糙閒花鋪滿地,古藤荊棘把路攔”。
雁排李四騎在馬上,手搭涼棚看了多時,就提起鞭子指著前邊的山峰,對張小辮兒說道:“看這山勢果是雄勇,卻不知是個什麼去處?”
張小辮兒正自魂不守舍,冷不丁被人問起,才連忙抬眼打量,發現竟離以前金棺墳不遠。他是向來識得這片山嶺的,便答道:“此地喚作青螺嶺,險峻非凡,過了嶺子即算離了靈州地界。要去義縣,只好取山路穿嶺而過,否則咱們兄弟還要多繞上一天的路程。”雁排李四道:“兄弟們趕了一夜,沒耐煩繞路轉山,既然如此,穿嶺而過就是。”當下帶隊進山。
青螺嶺群山環繞,當中抱著一塊盆地,自古便有個偏僻的鎮子,稱為青螺鎮。雁營的隊伍經山路進來,翻過了嶺子,就已望見山坳深處,一片片蒼松翠柏,古木盤龍,樹叢掩映之中青磚碧瓦,屋宇連綿,赫然是個古鎮模樣。
雁營本打算避開青螺鎮,直接穿嶺過去,但山裡的天氣,是孩子的臉,說變就變,涼風一起,轉眼間吹動烏雲,遮得昏天蔽日,雲層中霹靂滾滾,眼看著風雨就下。雁鈴兒對張小辮兒說:“聽天上的雷聲響得不善,看來這陣暴雨必然不小,雨中的山路陡峭濕滑,恐有意外發生。咱們全營走了整整一夜,都疲乏得緊了,不如先到青螺鎮裡稍事休息,避到雨住了再走不遲。”
張小辮兒也正有此意,他向來偷懶耍滑慣了,眼下雖然軍情緊急,但回頭只要推說“途中遇到暴雨難以前行”也就是了,便說道:“妹子所言極是,看來這有智的婦人,果然是勝過男子。”招呼左右道,“弟兄們,都隨三爺到鎮中歇腳去也。”說罷便告之各哨哨官,指揮著雁營掉轉行軍方向,徑投隱在深山中的青螺鎮而行。卻不料這一去,竟是“豬羊拱進了屠戶門,一步步自投死路來”。
欲知青螺鎮裡究竟藏有什麼古怪兇險,且聽《金棺陵獸》下回分解。
第二章 靈州七絕
且說山中雷雨將至,張小辮兒就命雁營的兩千多名兵勇,都到青螺鎮裡避雨。但一旁的雁排李四是個常在廝撲叢里行走的,最是敏銳機警,他在高處下望,看那古鎮裡寂靜異常,毫無人煙蹤跡,想來那些居民因為戰亂天災,早都逃得一空了,可是深山古鎮裡邊又黑又冷,陰氣森森,怎麼看都不是個善地。
雁排李四心念一動,就告訴張小辮兒,說這青螺鎮四面環山,地形險要,咱們都到古鎮中安營歇息倒不打緊,可萬一附近有粵寇出沒,肯定會趁著風雨交加,居高臨下地攻打過來,到時候雁營難免要吃大虧,卻不如把大隊人馬都留在嶺子上,只帶一部兵勇前往鎮裡探明情形,如此上下分兵,就可以形成相互照應的犄角之勢。
張小辮兒不想冒著雨隨大軍留在嶺子上睡帳幕,就派前哨探路,又帶著雁排李四兄妹和一隊團勇,直奔山中的青螺鎮。漸行漸近,卻不見鎮中有半個人影,天上密雲不雨,四周越來越是陰暗,除了滾滾悶雷作響之外,偌大個古鎮,竟然空蕩蕩的連雞鳴犬吠也聽不到。
只因當時天下大亂,官司王法形同虛設,無論是造反的賊寇,還是清廷的官兵、團勇都和山賊土匪沒什麼兩樣,在營時飲酒吃肉,出路時搶劫金銀,殺人放火之類的勾當更是家常便飯,不管是到什麼地方,百姓們無不望風而逃,地方上十室九空。
所以雁鈴兒等人雖見那鎮中空寂,一處處死氣沉重,卻也並不感到太過意外,知道鎮子上縱然有些逃不開的老弱婦孺,此時見了清軍,也早都關門閉戶躲了起來,於是讓跟隨的團勇們各持刀矛抬槍,緊緊護在營官兩側,仔細提防戒備。
張小辮兒隨軍而行,他根本不去理會青螺鎮中的動靜,自顧盯著那長面羅漢貓。只要此貓不曾開口,天塌下來也砸不到三爺的半根毫毛,可一旦它見著凶兆開口出聲,自己這條小命也就快到頭了,卻不知能否躲得過去。
張小辮兒外邊戎裝披掛,內穿能避水火的黑蟬輕甲,暗藏了利刃火槍。他雖然外松內緊,仍是難免流露出心神不寧忽喜忽憂的模樣,跟在身邊的雁排李四看個滿眼,就出言相詢,說咱們雁營兄弟多是響馬盜賊出身,時時都被官府防備猜忌,而那些粵寇也是恨咱們入骨,不過三哥不必掛懷,只要兄弟們還有一口氣在,管他來的是明槍還是暗箭,都能替三哥擋了。
張小辮兒知道雁排李四義氣過人,但林中老鬼之事詭異難言,無法如實相告,便推說並非是擔心自身安危,只是一進青螺鎮,就想起以前的舊事來了,雖然時隔數年之久,可回想起來,至今恨得牙根兒發癢。
雁排李四和雁鈴兒聽得此言,心中更覺奇怪,不知是件什麼舊事。其實這話倒不是張小辮兒信口胡編的,原來靈州是千年繁華之地,魚龍變化之鄉,自古以來便有“七絕”之稱,頭一件極有名的,當屬雲中塔影。以前塔王寺古塔高入雲霄,每到城外遠山霧氣凝聚,日影照she之時,就會出現群塔來朝的異象,民間有“塔市”之稱,向來與登州海市齊名,不過隨著靈州塔王毀於戰火,塔市奇景早已經不可復見了。
其次是靈州城裡的貓仙祠,想國朝上下,大江南北,關內關外,雖然地大物博,但是拜貓為仙的奇風異俗,也只在靈州才有,故此才稱得上是一絕。
這靈州七絕有的是指古蹟,有的是風俗,各不相同,其中最後一絕,指的是青螺燒餅。在靈州地界邊緣的青螺古鎮,出產上好的五香牛肉,以及牛油蘇麻燒餅,把燒餅夾了牛肉,合在一起吃更不得了,那可真叫回味無窮。鎮子裡有許多燒餅鋪子,各家都有獨特的民間手藝和祖傳秘方。
頭兩年張小辮兒還未發跡之時,曾到過青螺鎮裡偷雞摸狗。他嘴饞了想從燒餅鋪里順點吃的,結果被人家揪著辮子當場捉住,人贓並獲,不但燒餅沒吃成,還吃了一頓好打,至今回想起來,還是耿耿於懷。可他對雁排李四和雁鈴兒就不能這麼說了,三爺可丟不起那人,只說當年英雄末路,窮困潦倒,途經此地遇到有個燒餅鋪子,又看那老闆做燒餅的手藝確實是得過些傳授的,於是對他好說好求,想要討幾個燒餅回去,好養活家裡那八十歲的老娘。誰想那做燒餅的吝嗇無比,又是狗眼看人低的小人氣量,非但不肯施捨,反倒舉拳就打。三爺的肋骨也被他踢斷了幾根,到現在只要趕上天陰雨濕,骨頭fèng里就疼得難挨。
雁排李四聽得惱火:“這廝實是欺人太甚,要知道君子報仇,十年不晚,三哥你可還記得是哪個燒餅鋪子?待兄弟們尋上門去,先殺他全家良賤,再放把大火,燒他一個乾乾淨淨,片瓦不留,才算出了這口惡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