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頁
王芸生和當時的大公報在言論的立場上,主要取的是自由主義立場,但他們的自由主義立場,在民族大義上,卻不是從自由主義的固有理念出發,而是能在堅持自由主義的基本理念的基礎上,時時顧到民族和國家的利益。這也就是為什麼中國自由主義知識分子那時多是國家至上主義者。因為他們考慮的是大公,而不是一己和一黨的私利,所以他們從來沒有拿國家的利益做過交易。雅爾達會議以後,國共都各有自己的私利,只有那些自由主義知識分子才主持了公道,至少在道義上他們沒有喪失了他們自己的人格。當時在大公報上聯名發表《我們對於雅爾達秘密協定的抗議》的那些人,如傅斯年、儲安平、趙超構等人,在當年中日爭端日益尖銳的時候,他們都不是唱高調的人,而是低調主義者。在真正涉及到國家和民族利益的時候,那些當年唱高調的人,卻都不吭聲了。王芸生是著名的日本問題專家,他當年也不是唱高調的人。他對中國歷史的看法,我們今天來評價,只能說王芸生了不起,他和他同時代的那些自由主義知識分子一樣,對國家和人民是出以公心的,所以他們在學術上所能達到的境界,也相對比那些左翼知識分子要高。
《我對中國歷史的一種看法》本是王芸生的一篇舊作。他在發表這篇文章時,曾有一個“補識”。他說:“這篇文章,早已寫好。旋以抗戰勝利到來,國內外大事紛紛,遂將此文置於箱底。現在大家情緒起落,國事諸多拂意,因感一個大民族的翻身不是一件小事。中華民族應該翻身了,但卻是從二千多年專制傳統及一百多年帝國主義侵略之下的大翻身。豈容太撿便宜?要從根算起,尤必須廣大人民之起而進步。近見今人述懷之作,還看見‘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的比量。因此覺得我這篇斥復古破迷信並反帝王思想的文章還值得拿出來與人見面。翻身吧,中華民族!必兢兢於今,勿戀戀於古,小百姓們起來,向民主進步。”
王芸生這篇文章,確實是有感而發。因為王芸生當時在重慶看到了毛澤東的《沁園春·雪》。毛澤東的這首詞,在當時許多人看來,流露出了很強的帝王思想。這一點當時真正看清楚的人不是很多,王芸生算是一個。當時王芸生把毛澤東的詞曾抄給傅斯年,在抄完以後,王芸生說了這麼一句話:“以見此人滿腦子什麼思想”。(台灣中研院史語所編《傅斯年文物資料選輯》)。現在我們可以確定地說,王芸生當年發表他那篇文章,就是沖毛澤東的帝王思想而來的。此點倒是當年的郭沫若看出來了。郭沫若在文章中說:“王先生把別人的寓意工作認為‘述懷’,心血來潮,於是乎得到了一個驚人的發現:毛澤東才不外是一位復古派,迷信家,懷抱著帝王思想的人物。人贓俱獲,鐵案難移,於是乎他要‘斥復古’也就是斥毛澤東的復古,‘破迷信’是破毛澤東的迷信,反‘帝王思想’是反毛澤東的帝王思想。”郭沫若引述了王芸生文章開始的一段話之後,又說:“這明白地是在說:毛澤東所領導的共產黨並不‘民主’,他們是壓迫‘中華民族’的,‘小百姓們’,趕快‘起來’把他打倒!”郭沫若斥責王芸生,以為他曲解了毛澤東詞的寓意,但半個世紀以後,我們再來看當年王芸生的分析,應該說真正看清中國歷史的不是郭沫若,而是王芸生。王芸生說:“中國歷史上打天下,爭正統,嚴格講來,皆是爭統治人民,殺人流血,根本與人民的意思不相干。勝利了的,為秦皇漢高,為唐宗宋祖;失敗了的,為項羽、為王世充竇建德。若使失敗者反為勝利者,他們也一樣高居皇位凌駕萬民,發號施令,作威作福,或者更甚。更不肖的,如石敬唐、劉豫、張邦昌之輩,勾結外援,盜賣祖國,做兒皇帝,建樹漢奸政府,劫奪權柄,以魚肉人民。這一部興衰治亂史,正如中國歷史的寫法,只看見英雄爭天下的人物,而看不見人民,至少是看不見人民意志的表現。事實也恰恰如此,中國過去兩千多年的歷史,所以亂多治少甚至竟無清明之治,就因為只見英雄爭,不見百姓起,人民永遠做被宰制者。今天我們應該明白這道理了,非人民自己起來管事不足以為治,也非人民自己起來管事不足以實現民主。”郭沫若對王芸生這段話的批評是:“言外之意是要讓人自行領會的,率性替王先生說穿吧,今天的毛澤東也在‘爭統治的人民’,假使毛澤東當權說不定更壞,而且還有‘勾結外援’的嫌疑啦。”
王芸生不是一般的報人,他對中國現代歷史的看法,經過半個世紀的檢驗,我們可以說他是對的。在中國現代史上,王芸生的社評和當時大公報的立場,我們也可以做一個評價,他們對中國現代史上幾乎所有大事的判斷和立場,不能說一點失誤沒有(比如王芸生對太平天國的評價就不準確),但大體說來,都是對的,這實在難得。這樣的歷史卓見,還是來源於他們的“大公”思想,有“大公”才可以有卓見。當年毛澤東在重慶的時候,王芸生曾和毛澤東有過一次談話,他勸毛澤東“不要另起爐灶”,毛澤東當時就說:“不是我們要另起爐灶,而是國民黨的爐灶里不許我們造飯。”一看就是要坐天下的氣味。
王芸生實在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當年國共重慶談判時,他曾寫過一篇社評《毛澤東先生來了》。王芸生眼光非常宏闊,從他文章中可以看出他對世界大勢有非常清醒的認識和判斷,他說:“美國大的進步了,她要想退回戰前的舊樣已不可能。在英國,由於工黨獲得人民的選擇,英國已在勝利中起了社會大革命。這革命是建新的,是不流血的,無疑問的,英國是大的進步了。”
近年讀書,常常想起讀《吳宓日記》時的一個感想,吳宓對中國近世歷史的評價很能給我們一些啟發。一九三六年八月八日《吳宓日記》有這樣的記載:“夕七──八獨坐氣象台觀晚景,遇歷史系三年級學生何炳棣。談甚洽。宓為何君述對於中國近世歷史政治之大體見解;(一)每期,每事,右(改革,或維新Reformation)派敗而左(革命Revolution)派勝,然右派之學識較深宏而主張較正確。(二)日本之一貫政策,為破壞中國之統一政府與中央集權。中國人則為虎作倀,自壞其綱紀規律與忠誠之信念。昧於以上所言二事,而號呼救國,殊類南轅北轍。------ 何君以為然。其見解頗超俗,有望之青年也。宓力述寅恪學識之崇博,何君擬即從寅恪請業雲。”(第三十三頁)何炳棣從西南聯大畢業後到了美國,成了世界知名的歷史學家,他的學術生涯中就有陳寅恪和吳宓的影響。王芸生和當年許多自由主義知識分子對歷史的認識,差不多都是吳宓這樣的立場,現在看來,有遠見的,還是他們。
史學工作者談郭沫若研究
“郭沫若研究與文化反思學術座談會”日前由中國郭沫若研究會和郭沫若紀念館共同舉辦。座談會上,林甘泉、瞿林東、楊天石、龔書鐸、王戎笙等史學專家對郭沫若研究與評價問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我對中國歷史的一種看法》本是王芸生的一篇舊作。他在發表這篇文章時,曾有一個“補識”。他說:“這篇文章,早已寫好。旋以抗戰勝利到來,國內外大事紛紛,遂將此文置於箱底。現在大家情緒起落,國事諸多拂意,因感一個大民族的翻身不是一件小事。中華民族應該翻身了,但卻是從二千多年專制傳統及一百多年帝國主義侵略之下的大翻身。豈容太撿便宜?要從根算起,尤必須廣大人民之起而進步。近見今人述懷之作,還看見‘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的比量。因此覺得我這篇斥復古破迷信並反帝王思想的文章還值得拿出來與人見面。翻身吧,中華民族!必兢兢於今,勿戀戀於古,小百姓們起來,向民主進步。”
王芸生這篇文章,確實是有感而發。因為王芸生當時在重慶看到了毛澤東的《沁園春·雪》。毛澤東的這首詞,在當時許多人看來,流露出了很強的帝王思想。這一點當時真正看清楚的人不是很多,王芸生算是一個。當時王芸生把毛澤東的詞曾抄給傅斯年,在抄完以後,王芸生說了這麼一句話:“以見此人滿腦子什麼思想”。(台灣中研院史語所編《傅斯年文物資料選輯》)。現在我們可以確定地說,王芸生當年發表他那篇文章,就是沖毛澤東的帝王思想而來的。此點倒是當年的郭沫若看出來了。郭沫若在文章中說:“王先生把別人的寓意工作認為‘述懷’,心血來潮,於是乎得到了一個驚人的發現:毛澤東才不外是一位復古派,迷信家,懷抱著帝王思想的人物。人贓俱獲,鐵案難移,於是乎他要‘斥復古’也就是斥毛澤東的復古,‘破迷信’是破毛澤東的迷信,反‘帝王思想’是反毛澤東的帝王思想。”郭沫若引述了王芸生文章開始的一段話之後,又說:“這明白地是在說:毛澤東所領導的共產黨並不‘民主’,他們是壓迫‘中華民族’的,‘小百姓們’,趕快‘起來’把他打倒!”郭沫若斥責王芸生,以為他曲解了毛澤東詞的寓意,但半個世紀以後,我們再來看當年王芸生的分析,應該說真正看清中國歷史的不是郭沫若,而是王芸生。王芸生說:“中國歷史上打天下,爭正統,嚴格講來,皆是爭統治人民,殺人流血,根本與人民的意思不相干。勝利了的,為秦皇漢高,為唐宗宋祖;失敗了的,為項羽、為王世充竇建德。若使失敗者反為勝利者,他們也一樣高居皇位凌駕萬民,發號施令,作威作福,或者更甚。更不肖的,如石敬唐、劉豫、張邦昌之輩,勾結外援,盜賣祖國,做兒皇帝,建樹漢奸政府,劫奪權柄,以魚肉人民。這一部興衰治亂史,正如中國歷史的寫法,只看見英雄爭天下的人物,而看不見人民,至少是看不見人民意志的表現。事實也恰恰如此,中國過去兩千多年的歷史,所以亂多治少甚至竟無清明之治,就因為只見英雄爭,不見百姓起,人民永遠做被宰制者。今天我們應該明白這道理了,非人民自己起來管事不足以為治,也非人民自己起來管事不足以實現民主。”郭沫若對王芸生這段話的批評是:“言外之意是要讓人自行領會的,率性替王先生說穿吧,今天的毛澤東也在‘爭統治的人民’,假使毛澤東當權說不定更壞,而且還有‘勾結外援’的嫌疑啦。”
王芸生不是一般的報人,他對中國現代歷史的看法,經過半個世紀的檢驗,我們可以說他是對的。在中國現代史上,王芸生的社評和當時大公報的立場,我們也可以做一個評價,他們對中國現代史上幾乎所有大事的判斷和立場,不能說一點失誤沒有(比如王芸生對太平天國的評價就不準確),但大體說來,都是對的,這實在難得。這樣的歷史卓見,還是來源於他們的“大公”思想,有“大公”才可以有卓見。當年毛澤東在重慶的時候,王芸生曾和毛澤東有過一次談話,他勸毛澤東“不要另起爐灶”,毛澤東當時就說:“不是我們要另起爐灶,而是國民黨的爐灶里不許我們造飯。”一看就是要坐天下的氣味。
王芸生實在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當年國共重慶談判時,他曾寫過一篇社評《毛澤東先生來了》。王芸生眼光非常宏闊,從他文章中可以看出他對世界大勢有非常清醒的認識和判斷,他說:“美國大的進步了,她要想退回戰前的舊樣已不可能。在英國,由於工黨獲得人民的選擇,英國已在勝利中起了社會大革命。這革命是建新的,是不流血的,無疑問的,英國是大的進步了。”
近年讀書,常常想起讀《吳宓日記》時的一個感想,吳宓對中國近世歷史的評價很能給我們一些啟發。一九三六年八月八日《吳宓日記》有這樣的記載:“夕七──八獨坐氣象台觀晚景,遇歷史系三年級學生何炳棣。談甚洽。宓為何君述對於中國近世歷史政治之大體見解;(一)每期,每事,右(改革,或維新Reformation)派敗而左(革命Revolution)派勝,然右派之學識較深宏而主張較正確。(二)日本之一貫政策,為破壞中國之統一政府與中央集權。中國人則為虎作倀,自壞其綱紀規律與忠誠之信念。昧於以上所言二事,而號呼救國,殊類南轅北轍。------ 何君以為然。其見解頗超俗,有望之青年也。宓力述寅恪學識之崇博,何君擬即從寅恪請業雲。”(第三十三頁)何炳棣從西南聯大畢業後到了美國,成了世界知名的歷史學家,他的學術生涯中就有陳寅恪和吳宓的影響。王芸生和當年許多自由主義知識分子對歷史的認識,差不多都是吳宓這樣的立場,現在看來,有遠見的,還是他們。
史學工作者談郭沫若研究
“郭沫若研究與文化反思學術座談會”日前由中國郭沫若研究會和郭沫若紀念館共同舉辦。座談會上,林甘泉、瞿林東、楊天石、龔書鐸、王戎笙等史學專家對郭沫若研究與評價問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