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頁
高爾基在《不合時宜的思想》中表明無論政權掌握在誰的手裡,他都 將採取批判的態度。所以高爾基是偉大的。知識分子應該有自己獨立的意 識,應該與權力保持距離。以索忍尼辛為代表的二十世紀俄羅斯知識分 子的存在方式和歷史命運,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範例。在前蘇聯,索爾仁 尼琴提出“別相信、別害怕、別原諒”和“不撒謊地生活”的信條,並在 創作和生活中貫徹了這一信條,他因此受到了迫害,被關進集中營,被流 放,直至被逐。到了美國,他並沒有因為主人慷慨的收留而感激不已,而 是很快批評起唯利是圖的美國社會和美國式的價值觀來,甚至稱美國為 “惡的帝國”,引得美國當局對他大為不滿。在度過二十多年的流亡生活 回到俄羅斯後,他又把批評的矛頭指向了以葉爾欽為代表的俄羅斯新當權 派,並拒絕領取葉爾欽頒給他的聖安德烈勳章。他就是以這樣一種態度來 顯示自己作為一個思想家、文學家的強大的存在。
在沒有英雄的年代我們呼喚英雄(但我們不需要“高、大、全”式的 英雄);在道德品質墮落、價值體系崩潰的時候,我們呼籲、切盼恢復和 重建。我們應該擯棄那種簡單的因言廢人或因言立人的邏輯。不能因為周 作人文章好就想隱瞞他當漢奸的歷史真相,所謂“好漢奸”只能使我們的 民族蒙羞,使知識分子形象受損。在需要“吶喊”的時候,希望知識分子 不再集體失語,不再集體思想陽痿,尤其不能使它傳宗接代。郭沫若的悲 劇還是不重演的好。我們覺得那些敢於評說郭沫若的人其實並不是為了使 自己“崇高”,倒是那些諷刺別人的人顯得別有用心,他們是不是在盼望 “城頭變換大王旗”?
郭沫若母親的“詩教”
作者:周彬
2000年11月10日 10:15
郭沫若之所以能成為大文豪、大學者,除了他自己天資聰穎,勤奮好學之外,與其幼年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分不開的,尤其他的母親杜邀貞對他的成長起過特別重要的作用。
據郭沫若自己回憶,他的外祖父杜琢璋這位清末的二甲進士任貴州黃平州的州官時,當地苗族人民因不堪欺凌而奮起反抗,攻破了黃州城,杜琢璋及其家人死於戰亂中,而杜邀貞自幼即是父母雙亡的孤兒,雖從未讀過一天書,但她都能憑著資質聰穎,靠平時的耳聞目染,不但識文斷字,而且還默記了許多唐詩宋詞。
在郭沫若發蒙前,母親教他記誦了不少詩,其中有一首唐詩記得特別牢。這首詩是:
淡淡長江水,悠悠遠客情。
落花相與恨,到地亦無聲。
母親杜邀貞有意無意地培養,形成了郭沫若噴涌不絕的“詩泉”,形成了他那無法抑制的創作激情,造就了二十世紀中國的偉大詩人,誕生了像《女神》那樣不朽的詩篇。
郭沫若四歲半就入了私塾,這並非出於父母的逼迫,而是他本人自願的要求。郭沫若後來說這裡有母親的詩教在起著作用。
公正評價郭沫若
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執教的余英時在80年代撰長文《〈十批判書〉與〈先秦諸子系年〉互校記》,指責郭沫若《十批判書》抄襲乃師錢穆著作《先秦諸子系年》。此後,國內也有人繼起評郭,而其所評多不出余氏所指範圍。
如果真如余英時所說,胡適、顧頡剛、傅斯年等人在40年代定會著文指出這一點,這些人被認為有自由主義傳統,政治立場顯然與郭沫若不相同。但事實上,他們幾位都對郭的史學成就給予了相當高的評價。
40年代中期,顧頡剛寫《當代中國史學》,其中寫到:“研究社會經濟史最早的大師,是郭沫若和陶希聖兩位先生,事實上也只有他們兩位最有成績。《中國古代社會研究》一書,是一部極有價值的偉著。中國古代社會的真相,自有此書後,我們才摸著一些邊際。”
1948年南京中央研究院進行第一屆院士選舉,胡適的日記中記下了他所提的候選人,其中就有郭沫若。據說力爭郭沫若當選的是傅斯年。我們提及這些事,是因為覺得這可能對於我們全面認識郭沫若的歷史定位有幫助。
郭沫若與王芸生:誰看清了歷史?
作者:謝泳
前幾年,因為寫了一篇與王芸生有關的文章,我得以認識他的兒子王芝琛先生。我們見面時,曾談起過當年大公報和王芸生的一些情況。王芸生晚年和王芝琛有過很深入的談話,幾乎涉及一切問題。王芝琛告訴我,王芸生四九年以後是一本小說都不看的,但在五十年代,他曾看過一本蘇聯小說,就是上下兩本的《旅順口》,看完以後氣得臉都白了,很長時間一言不發。我對王芸生沒有做過深入研究,但看過他一些文章和他當年為大公報所寫的社評,總得感覺是,他是一個非常有遠見和歷史感的人,他當年對中國發生的許多大事的看法和評價,是很高明的,雖然他是一個報人,但他比我們許多歷史學家要高明,比如在對中國現代歷史的基本判斷上,郭沫若的目光與王芸生比起來,就顯得非常短,非常局限。
郭沫若是歷史學家,但他對中國現代歷史的判斷卻看走了眼。國內為郭沫若辨護的人,就常說郭沫若當年如何勇敢,因為他的名文《請看今日之蔣介石》,曾傳誦一時。在那樣的年代,寫出那樣的文章,沒有絕大的勇氣是不可能的,但這只是郭沫若的一面。他後來的選擇對於他個人來說,也許是明智的,但對於一個時代來說,郭沫若的最後選擇,就讓人感到他對中國歷史的判斷,還是沒有眼光。一個學者,只有把學術真正做為天下之公器,才能做到不媚時,不媚俗,才能“孤明先發”,若有私念,再是高才,也有走眼的時候,因為不能出以大公,所以一個學者最後在學術上所能達到的境界,也就非常有限。
在史學界,郭沫若是公認的高才,但他對中國現代歷史的判斷,卻讓後人感到他是盛名之下其實難符,他至少沒有看準當時中國哪一個政黨是有先進性的。我想說一件他和王芸生的事。
王芸生是當年大公報的主筆,一手好文章,在他主政大公報筆政的時候,他的那些社評也很受歡迎,一時為士林所重。王芸生是自學成才,在那個時代,他也只是一個報人,至多是一個名報人,根本不能和郭沫若相比。郭沫若是高才,涉獵廣泛,自成格局。一九四五年十二月十六日起,王芸生在重慶和上海大公報上用四天的時間連載了一篇文章《我對中國歷史的一種看法》。這篇文章在王芸生一生中也是一篇代表作,雖然他的時評不可勝數,但像這樣的文章,在王芸生的文字生涯中,還是不多見的。這篇文章發表以後,曾受到當時左翼學者蔡尚思和周振甫的批評,但最厲害的還不是他們兩人,而是郭沫若。郭沫若當時在《周報》(四十六期)和《萌芽》(第一卷第二期)上同時刊登了《摩登唐吉訶德的一種手法》,對王芸生的文章,進行了批評。如今郭王文章俱在,有興趣的讀者可找來一讀,看看他們兩人哪一個說的在理。
在沒有英雄的年代我們呼喚英雄(但我們不需要“高、大、全”式的 英雄);在道德品質墮落、價值體系崩潰的時候,我們呼籲、切盼恢復和 重建。我們應該擯棄那種簡單的因言廢人或因言立人的邏輯。不能因為周 作人文章好就想隱瞞他當漢奸的歷史真相,所謂“好漢奸”只能使我們的 民族蒙羞,使知識分子形象受損。在需要“吶喊”的時候,希望知識分子 不再集體失語,不再集體思想陽痿,尤其不能使它傳宗接代。郭沫若的悲 劇還是不重演的好。我們覺得那些敢於評說郭沫若的人其實並不是為了使 自己“崇高”,倒是那些諷刺別人的人顯得別有用心,他們是不是在盼望 “城頭變換大王旗”?
郭沫若母親的“詩教”
作者:周彬
2000年11月10日 10:15
郭沫若之所以能成為大文豪、大學者,除了他自己天資聰穎,勤奮好學之外,與其幼年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分不開的,尤其他的母親杜邀貞對他的成長起過特別重要的作用。
據郭沫若自己回憶,他的外祖父杜琢璋這位清末的二甲進士任貴州黃平州的州官時,當地苗族人民因不堪欺凌而奮起反抗,攻破了黃州城,杜琢璋及其家人死於戰亂中,而杜邀貞自幼即是父母雙亡的孤兒,雖從未讀過一天書,但她都能憑著資質聰穎,靠平時的耳聞目染,不但識文斷字,而且還默記了許多唐詩宋詞。
在郭沫若發蒙前,母親教他記誦了不少詩,其中有一首唐詩記得特別牢。這首詩是:
淡淡長江水,悠悠遠客情。
落花相與恨,到地亦無聲。
母親杜邀貞有意無意地培養,形成了郭沫若噴涌不絕的“詩泉”,形成了他那無法抑制的創作激情,造就了二十世紀中國的偉大詩人,誕生了像《女神》那樣不朽的詩篇。
郭沫若四歲半就入了私塾,這並非出於父母的逼迫,而是他本人自願的要求。郭沫若後來說這裡有母親的詩教在起著作用。
公正評價郭沫若
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執教的余英時在80年代撰長文《〈十批判書〉與〈先秦諸子系年〉互校記》,指責郭沫若《十批判書》抄襲乃師錢穆著作《先秦諸子系年》。此後,國內也有人繼起評郭,而其所評多不出余氏所指範圍。
如果真如余英時所說,胡適、顧頡剛、傅斯年等人在40年代定會著文指出這一點,這些人被認為有自由主義傳統,政治立場顯然與郭沫若不相同。但事實上,他們幾位都對郭的史學成就給予了相當高的評價。
40年代中期,顧頡剛寫《當代中國史學》,其中寫到:“研究社會經濟史最早的大師,是郭沫若和陶希聖兩位先生,事實上也只有他們兩位最有成績。《中國古代社會研究》一書,是一部極有價值的偉著。中國古代社會的真相,自有此書後,我們才摸著一些邊際。”
1948年南京中央研究院進行第一屆院士選舉,胡適的日記中記下了他所提的候選人,其中就有郭沫若。據說力爭郭沫若當選的是傅斯年。我們提及這些事,是因為覺得這可能對於我們全面認識郭沫若的歷史定位有幫助。
郭沫若與王芸生:誰看清了歷史?
作者:謝泳
前幾年,因為寫了一篇與王芸生有關的文章,我得以認識他的兒子王芝琛先生。我們見面時,曾談起過當年大公報和王芸生的一些情況。王芸生晚年和王芝琛有過很深入的談話,幾乎涉及一切問題。王芝琛告訴我,王芸生四九年以後是一本小說都不看的,但在五十年代,他曾看過一本蘇聯小說,就是上下兩本的《旅順口》,看完以後氣得臉都白了,很長時間一言不發。我對王芸生沒有做過深入研究,但看過他一些文章和他當年為大公報所寫的社評,總得感覺是,他是一個非常有遠見和歷史感的人,他當年對中國發生的許多大事的看法和評價,是很高明的,雖然他是一個報人,但他比我們許多歷史學家要高明,比如在對中國現代歷史的基本判斷上,郭沫若的目光與王芸生比起來,就顯得非常短,非常局限。
郭沫若是歷史學家,但他對中國現代歷史的判斷卻看走了眼。國內為郭沫若辨護的人,就常說郭沫若當年如何勇敢,因為他的名文《請看今日之蔣介石》,曾傳誦一時。在那樣的年代,寫出那樣的文章,沒有絕大的勇氣是不可能的,但這只是郭沫若的一面。他後來的選擇對於他個人來說,也許是明智的,但對於一個時代來說,郭沫若的最後選擇,就讓人感到他對中國歷史的判斷,還是沒有眼光。一個學者,只有把學術真正做為天下之公器,才能做到不媚時,不媚俗,才能“孤明先發”,若有私念,再是高才,也有走眼的時候,因為不能出以大公,所以一個學者最後在學術上所能達到的境界,也就非常有限。
在史學界,郭沫若是公認的高才,但他對中國現代歷史的判斷,卻讓後人感到他是盛名之下其實難符,他至少沒有看準當時中國哪一個政黨是有先進性的。我想說一件他和王芸生的事。
王芸生是當年大公報的主筆,一手好文章,在他主政大公報筆政的時候,他的那些社評也很受歡迎,一時為士林所重。王芸生是自學成才,在那個時代,他也只是一個報人,至多是一個名報人,根本不能和郭沫若相比。郭沫若是高才,涉獵廣泛,自成格局。一九四五年十二月十六日起,王芸生在重慶和上海大公報上用四天的時間連載了一篇文章《我對中國歷史的一種看法》。這篇文章在王芸生一生中也是一篇代表作,雖然他的時評不可勝數,但像這樣的文章,在王芸生的文字生涯中,還是不多見的。這篇文章發表以後,曾受到當時左翼學者蔡尚思和周振甫的批評,但最厲害的還不是他們兩人,而是郭沫若。郭沫若當時在《周報》(四十六期)和《萌芽》(第一卷第二期)上同時刊登了《摩登唐吉訶德的一種手法》,對王芸生的文章,進行了批評。如今郭王文章俱在,有興趣的讀者可找來一讀,看看他們兩人哪一個說的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