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頁
幾日後,一架馬車從京城禁宮出發,向京郊皇陵駛去,雖對外宣稱是太子姜煊要前往祭拜先皇姜湛,可馬車卻在出京後轉道向西,一路朝法華寺而去。
到了寺中,姜煊跳下馬車,不顧王文義等人的攙扶,提袍便跑過寺廟重重的院門,終來到一處禪房前,打開門來,掀開珠簾,鼻尖一酸,朝內喚道:
「舅舅!」
第140章 其罪九十三 · 抗衡
珠簾後的男人聞聲向他看來,雙眼在捕捉到他身影時,溫和地彎起:「是煊兒來了。」
他坐在禪房石床的蒲團上,背襯窗紗外的艷陽。日光勾勒他高大挺闊的身形,映著他面容的輪廓,亦繾綣在他神色間泛起的細微滄桑中。
眼前的人與記憶中多年思念的影子漸漸重疊,姜煊慢慢走上去,難以置信地屈膝跪在他身前,仰起頭細細打量他,滾燙的淚從眼眶湧出:「舅舅還活著?皇叔明明去看過那屍首,怎麼——」
「眼見不一定為實。」裴鈞笑,「這理兒我教了你皇叔十來年,他卻到最後也只願信他想信的。」
說完他抬手撫在姜煊發頂,垂首細細端詳著面前的孩子,捏捏他臉蛋,似回憶起了往昔之事,感慨一嘆,紅著眼眶笑:「咱們煊兒都長大了,你娘可想壞了你。」
「娘還活著?」姜煊連忙一擦眼淚,神色激動,「她眼下在何處?」
裴鈞拍拍身邊的蒲團,拉他起身來:「她好得很,你不必憂心。她眼下正在往京中來呢,舅舅只是聽聞姜湛那瘋子臨終立了你做太子,心憂你安危,才先行一步,替她來瞧瞧你。」
姜煊起身坐在他身旁,低沉道:「實則皇叔待我不薄,他曾救過我的命。」
裴鈞卻淡然道:「可他也曾要過你的命。」
姜煊一時失語,低下頭,一旦想到他今日這困局皆拜姜湛所賜,那方才出口的「不薄」二字又似乎確然有待掂量了。
禪房內短暫的沉默後,裴鈞輕輕一嘆:「罷了,人都沒了,罵一堆白骨也沒了用處,收了他留下的爛攤子也就是了。」
姜煊吸了吸鼻子,看向他:「舅舅,你恨皇叔麼?」
裴鈞的臉上並無波瀾,沉默了片刻,笑了笑:「『恨』這個字兒,太深亦太淺,我同你皇叔的恩怨,不是這一字兒就能說得清的,你也就別再問了。」
說完他看向姜煊,拍拍他放在膝上拳頭,終於道:「煊兒,舅舅這回趕來,是來勸你不要登基的。」
姜煊眉心一顫,「可我是先皇唯一過繼的子嗣,由他立了太子,就算不做皇帝,任誰登基都會視我為眼中之釘,我若不做皇帝,他日該如何自保?」
裴鈞笑道:「別怕,你七叔公就快回來了,有他在,沒人敢動你。」
「叔公他真要打來京城?」姜煊緊張起來。
裴鈞笑著,搖了搖頭道:「原本你皇叔燒了我們一片山,殺了我們許多人,我同你七叔公是真想徑直打進京城逼他退位的,可走了半道兒,聽說你成了太子,你皇叔忽地死了,我們又只得先停了停,去辦了些旁的事兒。如今那事兒已成,只要你七叔公回京,定會比你更符合繼位人選,到時候朝堂之事你就不必管了,隨我離開京城就是,眼下你這困頓之局,便也就破了。可在那之前……還有件事兒要你來做。」
姜煊凝神:「什麼事?」
「倒也不是什麼大事。」裴鈞扭頭看向他,頓了頓,不答反問道:
「你敢不敢同張嶺吵架?」
-
姜煊回宮後的第四日,一道火漆文折由京門城防傳上早朝,說消失三年之久的晉王姜越竟從封地上折,稱要率兵返朝,與眾臣共議帝位,而與此同時,駐軍北地的蕭臨亦傳來飛書,上言不日就將回京述職,屆時必將率北軍精銳恭迎新皇登基。
朝中眾臣不禁揣測,此二人皆掌重兵,必是已有聯結,才會在這皇位人選懸而未決之時同時回京。而既然還沒有定下是誰登基,蕭臨所謂「迎新皇」之言,就更是令朝臣人心惶惶了。
「晉王姜越沉寂三載,如今忽而攜重兵回京,其奪位之心昭然若揭,蕭臨更是受其指使。」張嶺在早朝上向百官宣告道,「如今朝政動盪、宮中虛位,京城若再起戰事,天下必會再度大亂。無論如何,決不可讓晉王入京!」
自姜湛奪位後,張嶺因是保駕之臣,所攜領的內閣權勢便愈發脹大,他本人更是即蔡延之後坐上了太師之位,如今在清和殿上的內閣九座中,他的席位已從從前的最末座,換去了打頭的第一座,每每發言,朝中但有異議之人,其後皆會被御史台徹查公事,一旦尋著錯處,便嚴加懲治,輕則停職,重則罷免,久而久之,朝中人心有異卻聲不敢不同,到如今,除了他自己的兒子張三,更是無人敢同他叫板。可張三因反對他再行變法,已被他藉由內閣巡治府道的差事,下令出京,眼下京城之中、官場之上,實是無人敢同他作對。
就在眾人面面相覷時,殿外禮官大喊:「太子姜煊上殿!」
殿中眾臣一驚,回過頭去,只見一朱唇皓齒的小小少年提袍進殿,分撥開眾人,徑直走到了文武官員的最前面,不等群臣行禮,已挺胸抬頭地穩穩立住,目光看向堂上張嶺道:「張大人不允晉王回京,其真正原由,只怕不是您方才說的那些罷?」
張嶺眉頭一沉,起身來向他一揖:「殿下此言何意?」
到了寺中,姜煊跳下馬車,不顧王文義等人的攙扶,提袍便跑過寺廟重重的院門,終來到一處禪房前,打開門來,掀開珠簾,鼻尖一酸,朝內喚道:
「舅舅!」
第140章 其罪九十三 · 抗衡
珠簾後的男人聞聲向他看來,雙眼在捕捉到他身影時,溫和地彎起:「是煊兒來了。」
他坐在禪房石床的蒲團上,背襯窗紗外的艷陽。日光勾勒他高大挺闊的身形,映著他面容的輪廓,亦繾綣在他神色間泛起的細微滄桑中。
眼前的人與記憶中多年思念的影子漸漸重疊,姜煊慢慢走上去,難以置信地屈膝跪在他身前,仰起頭細細打量他,滾燙的淚從眼眶湧出:「舅舅還活著?皇叔明明去看過那屍首,怎麼——」
「眼見不一定為實。」裴鈞笑,「這理兒我教了你皇叔十來年,他卻到最後也只願信他想信的。」
說完他抬手撫在姜煊發頂,垂首細細端詳著面前的孩子,捏捏他臉蛋,似回憶起了往昔之事,感慨一嘆,紅著眼眶笑:「咱們煊兒都長大了,你娘可想壞了你。」
「娘還活著?」姜煊連忙一擦眼淚,神色激動,「她眼下在何處?」
裴鈞拍拍身邊的蒲團,拉他起身來:「她好得很,你不必憂心。她眼下正在往京中來呢,舅舅只是聽聞姜湛那瘋子臨終立了你做太子,心憂你安危,才先行一步,替她來瞧瞧你。」
姜煊起身坐在他身旁,低沉道:「實則皇叔待我不薄,他曾救過我的命。」
裴鈞卻淡然道:「可他也曾要過你的命。」
姜煊一時失語,低下頭,一旦想到他今日這困局皆拜姜湛所賜,那方才出口的「不薄」二字又似乎確然有待掂量了。
禪房內短暫的沉默後,裴鈞輕輕一嘆:「罷了,人都沒了,罵一堆白骨也沒了用處,收了他留下的爛攤子也就是了。」
姜煊吸了吸鼻子,看向他:「舅舅,你恨皇叔麼?」
裴鈞的臉上並無波瀾,沉默了片刻,笑了笑:「『恨』這個字兒,太深亦太淺,我同你皇叔的恩怨,不是這一字兒就能說得清的,你也就別再問了。」
說完他看向姜煊,拍拍他放在膝上拳頭,終於道:「煊兒,舅舅這回趕來,是來勸你不要登基的。」
姜煊眉心一顫,「可我是先皇唯一過繼的子嗣,由他立了太子,就算不做皇帝,任誰登基都會視我為眼中之釘,我若不做皇帝,他日該如何自保?」
裴鈞笑道:「別怕,你七叔公就快回來了,有他在,沒人敢動你。」
「叔公他真要打來京城?」姜煊緊張起來。
裴鈞笑著,搖了搖頭道:「原本你皇叔燒了我們一片山,殺了我們許多人,我同你七叔公是真想徑直打進京城逼他退位的,可走了半道兒,聽說你成了太子,你皇叔忽地死了,我們又只得先停了停,去辦了些旁的事兒。如今那事兒已成,只要你七叔公回京,定會比你更符合繼位人選,到時候朝堂之事你就不必管了,隨我離開京城就是,眼下你這困頓之局,便也就破了。可在那之前……還有件事兒要你來做。」
姜煊凝神:「什麼事?」
「倒也不是什麼大事。」裴鈞扭頭看向他,頓了頓,不答反問道:
「你敢不敢同張嶺吵架?」
-
姜煊回宮後的第四日,一道火漆文折由京門城防傳上早朝,說消失三年之久的晉王姜越竟從封地上折,稱要率兵返朝,與眾臣共議帝位,而與此同時,駐軍北地的蕭臨亦傳來飛書,上言不日就將回京述職,屆時必將率北軍精銳恭迎新皇登基。
朝中眾臣不禁揣測,此二人皆掌重兵,必是已有聯結,才會在這皇位人選懸而未決之時同時回京。而既然還沒有定下是誰登基,蕭臨所謂「迎新皇」之言,就更是令朝臣人心惶惶了。
「晉王姜越沉寂三載,如今忽而攜重兵回京,其奪位之心昭然若揭,蕭臨更是受其指使。」張嶺在早朝上向百官宣告道,「如今朝政動盪、宮中虛位,京城若再起戰事,天下必會再度大亂。無論如何,決不可讓晉王入京!」
自姜湛奪位後,張嶺因是保駕之臣,所攜領的內閣權勢便愈發脹大,他本人更是即蔡延之後坐上了太師之位,如今在清和殿上的內閣九座中,他的席位已從從前的最末座,換去了打頭的第一座,每每發言,朝中但有異議之人,其後皆會被御史台徹查公事,一旦尋著錯處,便嚴加懲治,輕則停職,重則罷免,久而久之,朝中人心有異卻聲不敢不同,到如今,除了他自己的兒子張三,更是無人敢同他叫板。可張三因反對他再行變法,已被他藉由內閣巡治府道的差事,下令出京,眼下京城之中、官場之上,實是無人敢同他作對。
就在眾人面面相覷時,殿外禮官大喊:「太子姜煊上殿!」
殿中眾臣一驚,回過頭去,只見一朱唇皓齒的小小少年提袍進殿,分撥開眾人,徑直走到了文武官員的最前面,不等群臣行禮,已挺胸抬頭地穩穩立住,目光看向堂上張嶺道:「張大人不允晉王回京,其真正原由,只怕不是您方才說的那些罷?」
張嶺眉頭一沉,起身來向他一揖:「殿下此言何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