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6頁
羅昭雲說道:「張將軍,你帶著本部人馬,就駐守在清流城吧,此地的位置重要,北臨淮水,西扼鍾離,東連江都城,南憑長江案,在此屯兵,很有必要。」
張鎮州拱手道:「臣尊陛下聖意,在此鎮守,不讓此地生亂。」
「那就好!」
大軍繼續進發,直抵江都城。
自從羅昭雲穿越之後,在大隋生活這些年,他還沒有來過江都城(揚州)。
江南水鄉之地,在隋代江都城是陪都,也是南方的一座大城,人口接近百萬,經濟較為發達,朝廷每年國庫儲存的米,大部分來自江淮與江南之地,所以,這裡尤為重要。
當年楊廣打算開鑿運河,原因負責,一是為了拉近北方與江南的聯繫,促進交流。二是南方經濟上升很快,占了國家稅收的一大半,所以建造運河,有利於將南方的糧食運轉到北方區。三是楊廣在揚州做總管多年,在這裡積累不少人脈和威望,對此感情深厚。
一個運河修建,意義重大,絕非演義中那樣寫的,只是楊廣為了去江南遊玩而已。
大軍駐紮江都城內外,羅昭雲帶著文臣武將來到江都宮城,這裡早已衰敗,被亂軍幾次光臨,裡面已經沒有了金銀珠寶,連樓台和殿宇都破損了,水榭內長滿了污草。
羅昭雲看到這一幕,不自禁想到了一首詩: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王侯將相也好,宮廷皇室也罷,總有光環消失,歷史謝幕的時候,留下的只是一些古蹟殘址,供給後人憑弔而已。
他親手建立的大華朝廷,如果要長久傳下去,羅昭雲覺得身上肩負的重任,還有許多。
……
丹陽郡,江寧城。
張善安、沈法興、陳棟等人帶兵來到丹陽郡,在城外駐紮,這幾人帶著親信人馬,進入江寧城,要與輔公拓商議如何對抗長江北岸的大華軍隊。
一直以來,江淮軍以杜伏威為首領,輔公拓為第二人物,隨著勢力做大,這兩位昔日的生死之交,也因為權力分配等問題,產生了間隙。
當輔公拓從張善安等人口中,得知杜伏威所率的江淮軍大敗的時候,竟然沒有多少感覺,反而覺得,江淮軍以後以他為尊了。
輔公拓的身邊,也有一位能掐會算、出謀劃策的謀士左遊仙,曾做過道士,後來返俗,與輔公拓交情很深,一直在他身後挑唆和使計,才有今日輔公拓在長江以南占地為王,不聽杜伏威調遣的現狀。
「左先生,目前張善安、沈法興等人,已經帶人進入江寧城內,我是強行收編了他們,還是合作方式,一起抗衡北方朝廷?」輔公拓拿不定主意,詢問道。
左遊仙沉思道:「大華勢大,已經有了勢不可擋的銳氣,江南之地,一盤散沙,除了長江外,沒有其它天險可擋,必須要聯合這些人馬,一起抗衡華國,如此才能有機會擋住北方朝廷的勢頭,給我們爭取到一線生機!」
「那就按先生說的辦吧!」輔公拓點頭,同意了左遊仙的建議。
第1064章 將功贖過
數日後,徐世績帶兵長驅直入,橫掃了歷陽郡,江淮軍得知杜伏威總管被擒,大將陸續被抓,或是戰死沙場,大勢所趨之下,抵抗甚少,許多城池守將紛紛開城投降。
守城都尉、縣令、鄉紳出城迎接大華的朝廷軍隊。
就在這數日間,長江北岸的地盤,已經全部劃入大華版圖,江北兵事結束,剩下的,就是推進朝廷政令,清剿一些殘餘盜匪,穩定地方安寧。
「朝廷新規貼出來了,輕徭薄賦,免除今年賦稅,老百姓的口糧都可以變得充足了。」
「是啊,這新朝廷比前朝好多了,比杜總管在這裡管轄也要好,士兵不犯民眾,不用擔心咱們的家產被奪,被搶了。」一些鄉紳在街道上,邊走邊聊,臉色露出欣喜之色。
大亂之世,他們這些家產不俗的鄉紳,就成為待宰羔羊一樣,很容易被奪了家產,或是被剝削出一些。
各路義軍經過,都要讓地方鄉紳出糧出錢,否則,就要明搶,打家劫舍,掠奪一番。
如今朝廷有命令法規,保護百姓和鄉紳的財務,並不破壞當地的目前個人家產,穩定了民心。
至於土改和新稅,要等朝廷委任的刺史、縣丞到了,一步步推薦,實現地方與中央同軌。
羅昭雲換了尋常衣衫,在侍衛和青霜的保護下,走在江都的街道,看著城內繁華復甦的景象,還是有些滿意。
江南水鄉之地,人傑地靈,街道和建築都有地方特色,河堤石橋,水上烏篷船,河邊許多婦人在洗滌衣服。
亂世的苦難,似乎已經在消退,江都城幾次易主,但是城內並沒有遭到大破壞,很容易復甦過來。
羅昭雲心中清楚,南方適合耕作水稻和蔬菜,一年兩三熟,是產糧基地,而且江淮又是產鹽之地,對海外貿易的港口,需要高度重視。
在江都郡屯兵,把忠心的將領放在這看管,比如李靖、徐世績、秦瓊等人,比較適合,不干涉地方政治,還能保護沿海的安寧,使得江南穩定發展。
巡視一番後,回到江都行宮,派人提來了杜伏威,要跟這位江淮梟雄談一談,如何收復下來。
畢竟渡江作戰,是有難度的,加上長江南岸現在幾股勢力集合,要強攻的話,需要付出一定代價。
張鎮州拱手道:「臣尊陛下聖意,在此鎮守,不讓此地生亂。」
「那就好!」
大軍繼續進發,直抵江都城。
自從羅昭雲穿越之後,在大隋生活這些年,他還沒有來過江都城(揚州)。
江南水鄉之地,在隋代江都城是陪都,也是南方的一座大城,人口接近百萬,經濟較為發達,朝廷每年國庫儲存的米,大部分來自江淮與江南之地,所以,這裡尤為重要。
當年楊廣打算開鑿運河,原因負責,一是為了拉近北方與江南的聯繫,促進交流。二是南方經濟上升很快,占了國家稅收的一大半,所以建造運河,有利於將南方的糧食運轉到北方區。三是楊廣在揚州做總管多年,在這裡積累不少人脈和威望,對此感情深厚。
一個運河修建,意義重大,絕非演義中那樣寫的,只是楊廣為了去江南遊玩而已。
大軍駐紮江都城內外,羅昭雲帶著文臣武將來到江都宮城,這裡早已衰敗,被亂軍幾次光臨,裡面已經沒有了金銀珠寶,連樓台和殿宇都破損了,水榭內長滿了污草。
羅昭雲看到這一幕,不自禁想到了一首詩: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王侯將相也好,宮廷皇室也罷,總有光環消失,歷史謝幕的時候,留下的只是一些古蹟殘址,供給後人憑弔而已。
他親手建立的大華朝廷,如果要長久傳下去,羅昭雲覺得身上肩負的重任,還有許多。
……
丹陽郡,江寧城。
張善安、沈法興、陳棟等人帶兵來到丹陽郡,在城外駐紮,這幾人帶著親信人馬,進入江寧城,要與輔公拓商議如何對抗長江北岸的大華軍隊。
一直以來,江淮軍以杜伏威為首領,輔公拓為第二人物,隨著勢力做大,這兩位昔日的生死之交,也因為權力分配等問題,產生了間隙。
當輔公拓從張善安等人口中,得知杜伏威所率的江淮軍大敗的時候,竟然沒有多少感覺,反而覺得,江淮軍以後以他為尊了。
輔公拓的身邊,也有一位能掐會算、出謀劃策的謀士左遊仙,曾做過道士,後來返俗,與輔公拓交情很深,一直在他身後挑唆和使計,才有今日輔公拓在長江以南占地為王,不聽杜伏威調遣的現狀。
「左先生,目前張善安、沈法興等人,已經帶人進入江寧城內,我是強行收編了他們,還是合作方式,一起抗衡北方朝廷?」輔公拓拿不定主意,詢問道。
左遊仙沉思道:「大華勢大,已經有了勢不可擋的銳氣,江南之地,一盤散沙,除了長江外,沒有其它天險可擋,必須要聯合這些人馬,一起抗衡華國,如此才能有機會擋住北方朝廷的勢頭,給我們爭取到一線生機!」
「那就按先生說的辦吧!」輔公拓點頭,同意了左遊仙的建議。
第1064章 將功贖過
數日後,徐世績帶兵長驅直入,橫掃了歷陽郡,江淮軍得知杜伏威總管被擒,大將陸續被抓,或是戰死沙場,大勢所趨之下,抵抗甚少,許多城池守將紛紛開城投降。
守城都尉、縣令、鄉紳出城迎接大華的朝廷軍隊。
就在這數日間,長江北岸的地盤,已經全部劃入大華版圖,江北兵事結束,剩下的,就是推進朝廷政令,清剿一些殘餘盜匪,穩定地方安寧。
「朝廷新規貼出來了,輕徭薄賦,免除今年賦稅,老百姓的口糧都可以變得充足了。」
「是啊,這新朝廷比前朝好多了,比杜總管在這裡管轄也要好,士兵不犯民眾,不用擔心咱們的家產被奪,被搶了。」一些鄉紳在街道上,邊走邊聊,臉色露出欣喜之色。
大亂之世,他們這些家產不俗的鄉紳,就成為待宰羔羊一樣,很容易被奪了家產,或是被剝削出一些。
各路義軍經過,都要讓地方鄉紳出糧出錢,否則,就要明搶,打家劫舍,掠奪一番。
如今朝廷有命令法規,保護百姓和鄉紳的財務,並不破壞當地的目前個人家產,穩定了民心。
至於土改和新稅,要等朝廷委任的刺史、縣丞到了,一步步推薦,實現地方與中央同軌。
羅昭雲換了尋常衣衫,在侍衛和青霜的保護下,走在江都的街道,看著城內繁華復甦的景象,還是有些滿意。
江南水鄉之地,人傑地靈,街道和建築都有地方特色,河堤石橋,水上烏篷船,河邊許多婦人在洗滌衣服。
亂世的苦難,似乎已經在消退,江都城幾次易主,但是城內並沒有遭到大破壞,很容易復甦過來。
羅昭雲心中清楚,南方適合耕作水稻和蔬菜,一年兩三熟,是產糧基地,而且江淮又是產鹽之地,對海外貿易的港口,需要高度重視。
在江都郡屯兵,把忠心的將領放在這看管,比如李靖、徐世績、秦瓊等人,比較適合,不干涉地方政治,還能保護沿海的安寧,使得江南穩定發展。
巡視一番後,回到江都行宮,派人提來了杜伏威,要跟這位江淮梟雄談一談,如何收復下來。
畢竟渡江作戰,是有難度的,加上長江南岸現在幾股勢力集合,要強攻的話,需要付出一定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