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工作繁重也就罷了,問題是還慢。簡牘時代的文字筆削,真是慢如蝸牛。

  哪怕是黑夫後來制出了紙,蒙恬改進了筆,朝廷又頒布了簡化的隸書,但也只是讓抄錄速度快了兩三倍,就算是最嫻熟的刀筆吏,每天抄得手抽筋,也頂多寫千字,慢如龜速。

  這就意味著,加起來數萬言的秦律令,要讓幾十個刀筆吏,不眠不休干一天一夜才能複製,效率極其低下。這也導致了,完完整整的律令,只有縣城有一份,甚至有些邊遠小縣,連一份都有不起。

  書之所以貴,不在於材料成本,甚至不在於它內含的知識,而在於付出的人工心血。

  而且繁重的抄錄,常會導致出錯,一旦有錯,等待刀筆吏的將是嚴格的懲罰!律令里可規定了,你抄錯了哪條,就用哪條來懲罰刀筆吏!可有時候小吏也冤枉啊,明明是在郡上就出了錯,縣上照葫蘆畫瓢,他們有什麼辦法。

  但現在,雕版印刷一出,這一切都不再是問題!

  廷尉葉騰頷首:「如此說來,只要御史府設雕版,紙墨足夠,一日印律令十份不在話下!」

  黑夫笑道:「廷尉說的沒錯,相較於在簡牘、紙張上筆削抄錄,印刷簡直是快如狡兔,且數人便,成本低廉了不少!」

  「如此,則不消一月,天下各縣皆可得到律令全文,且內容與御史府完全一致,絕無錯漏可能!以後每年御史府損益律令,也只需將修改的章節印刷數百上千份,交給郡吏帶回,再發放給各縣即可,甚至連鄉、里,也能頒發律令,使吏教百姓學之。」

  「這樣一來,刀筆吏少了案牘勞頓之苦,朝廷的律令下達,也能又快又准!還望陛下允之,使少府在咸陽設雕版、印刷之室!」

  秦始皇掃了群臣一眼:「卿等以為如何?」

  眾人相互對視,五大夫王戊偷偷看了下李斯,發現他一言不發,鼓了鼓勇氣,提出了質疑。

  「陛下,這雕版印刷果是利器,但若為居心叵測者所得,印《詩》《書》及蠱惑人心之文章,應當如何是好?」

  話音剛落,廷尉葉騰就冷笑了起來:「因噎廢食!真是可笑!五大夫以為,廷尉、獄吏、賊曹都是擺設麼?」

  「我……」王戊被搶白,不敢與廷尉辯駁,腦袋縮了回去。

  秦始皇看向李斯:「右丞相以為如何?」

  李斯應道:「此物對朝廷有百利而無一害。」

  「大善!」

  秦始皇很高興,他做事雷厲風行,立刻下詔,讓程商帶著工匠回咸陽去,在少府設立印刷室,專門協助御史府印刷法律條文,使之遍行天下。

  程商領命而去,群臣皆恭賀秦始皇,黑夫心裡想的卻是,或許等喜百年之後,隨他入葬的,除了親手抄錄的簡牘外,或許也有一摞摞用工整字體印出的律令紙書呢……

  想到這,黑夫覺得,自己似乎又做對了一件事。

  這時候,秦始皇又開始問黑夫,那位安陸獄吏喜,如今在何處?

  黑夫面色一黯,說道:「喜因政績出眾,十年前被調到江陵任職,後來又被調去洞庭郡,在遷陵縣做官。遷陵乃新設的縣,越人蠻夷眾多,地方卑熱,丈夫早夭。我近來從家中來信得知,喜在遷陵患病,病篤,不能理事,現已回到安陸家中養病,但仍未好轉……」

  秦始皇聽後,偏頭喚來謁者:「喜,秦之循吏也,如今天下已定,朕東巡以來,但見諸吏驕奢淫逸,缺的,就是喜這樣的兢兢勤懇!傳朕詔令,讓南郡派名醫診治,勿使夭折,再升爵一級,使天下諸吏知道,清廉勿貪,忠於公事者,必有勞賞!」

  黑夫一愣,等等,皇帝陛下這是腦子開了竅,要在全國搞「向喜同志學習」的活動,讓秦朝幹部們開會學習喜的精神?

  他連忙道:「臣替喜謝過陛下!」

  話雖如此,但黑夫也沒報太大希望,他得知此事後,已經讓家裡請南方最好的醫生給喜看病,可喜是積勞成疾,非一日之寒啊。

  黑夫不知道的是,歷史上,喜本該在秦始皇三十年就患病逝去世的,因為黑夫的改變,多活了一年,卻還是沒逃過病魔。喜能不能熬過這關,誰也不知道,只能盡人事安天命……

  黑夫隨即又建言,認為印刷術不止可以用來複製律令,還能印刷更多的東西,使之在民間廣泛傳播。

  歷史上,唐人最初用此物印佛經,密密麻麻的梵文佛法,被音譯成了漢文,信徒們在佛堂香火繚繞間,頂禮膜拜,口中喃喃念著「阿彌陀佛」,到了後來,印刷術才用於其他書籍,使唐宋文化臻於一時。

  但黑夫在秦朝鼓搗出的印刷術,在它的最初,便已在印刷法律、曆法、節氣歌、農書,使之在天下流散,這些都是對普通人有用的知識,又能進一步促進識字率和文化傳播。這樣下去,百年之後會是怎樣一番光景?連黑夫都無法預料。

  當然,要印的,還有用來給天下讀書人洗腦的史書,被黑夫稱之為《國史》的新科目……

  這麼多天了,黑夫以為,也是時候,給這場爭論做一個了結了!

  「陛下,正如臣當日所言,以手抄書,這就好比是粗糙的木石之兵,雕版印刷,好比是銅鐵之兵。」

  「前者抄書一本,傳示十人,影響百人。後者印刷百本,發予百人,傳示千人,影響萬家!兩者相較,就像以鐵擊木一般,摧枯拉朽!陛下,若能做到每個公學弟子人人手一本新編的《國史》,令吏教之,宣揚古今之別,郡縣勝於封建之實,再將其作為考試為吏的科目,人人誦讀,何愁他們不棄先王而法今王?何愁輿論、人心不一?」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