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今日秦王雖徵辟汝等為博士,不過是作為花瓶擺設,實則依然以商鞅之法治國,汝等看到周圍官員、將軍看儒生的眼神否?皆鄙夷也!」

  樂正禮和漆雕染何嘗沒有這種感覺,便停下痛罵,先聽聽叔孫通的想法。

  「孔子言,南蠻北狄交侵,中國不絕如縷,眼下,亦是儒者不絕如縷之時!生死皆系秦王一念之間,秦王喜,則儒者詩書活,秦王惡,則孔子之道絕!」

  「我夫子不欲投秦,已經觸怒秦王!今日之事,危於孔子困乎陳蔡之間!我為了打消秦王之怒,為了救下孔氏之儒乃至於魯地、天下之儒,才不得已諛秦。我沒記錯的話,二位在楚國、魏國尚存時,也沒少痛罵秦乃棄禮樂而上首功之國吧,還說秦王殘暴,真桀紂再世也。如今卻跟在秦王身後亦步亦趨,為其唱和大韶之樂,將其與古之聖王堯舜相提並論,與我有何區別?」

  樂正禮吹鬍子瞪眼:「你這孺子,竟將吾等與你相提並論!」

  叔孫通大笑:「有何不同?你我偷生於一時,不過是迫於形勢,是為了能躋身秦王朝堂之上,潛移默化,讓秦摒棄成見,重用儒者博士,光大儒學做準備。」

  「我聽說,南方之墨不知變通,一味堅持非攻兼愛,已亡矣。反倒是秦墨助秦滅楚,將得大用。故當今之世,能變者生,固守者死,此所謂與時變化也!二君,難道不是如此麼?」

  這話雖然聽上去有些不對味,但二人不得不承認,叔孫通說的有道理,但終究還是不能容忍叔孫通這種行為,嘆道:「吾等再怎樣,也不至於編造篡改孔子之言,汝行不合古義,雖然不至於讓人鳴鼓而攻之,但道不同,不相為謀!」

  言罷,兩人推開門,拂袖而去。

  叔孫通站在原地大搖其頭:「真鄙儒也,能偷生,卻食古不知時變,這般做派,遲早也會被秦王嫌惡。儒生多是彼輩人物,又多門派之爭,不能同舟共濟,今後恐怕真的要在秦國朝野,淪為邊角了,我輩中人,真是恰逢季世,長夜漫漫啊……」

  他在這仰天而嘆,卻不防,門外響起了一陣拊掌聲。

  黑夫一邊鼓掌一邊走了進來,對叔孫通笑道:「先生看似面諛大王,原來有如此深意,是想讓儒家棲身朝堂,繼孔子之絕學,以便今後發揚光大啊,年紀輕輕便有此志,真是讓我另眼相看!」

  ……

  夜間回住所的路上,叔孫通有些惴惴不安。

  自己因為知道樂正禮二人脾性,才敢對他們說那些話,卻不曾想,竟被一個秦吏給聽了去……

  這些事傳出去,倒也不會惹來殺身之禍,只是這樣一來,他叔孫通到了咸陽以後,就不好再裝糊塗了。

  而且自己的心境讓人知曉,終歸不太舒服。

  那秦吏倒是沒恐嚇要挾叔孫通,只是請他速速跟上秦王車駕。

  叔孫通忐忑地請教了他的姓名。

  「南郡安陸縣,黑夫。」

  「原來他就是黑夫!」叔孫通心中暗道,一抬頭,已經到了自己暫居的酒肆。

  淮陽雖然已被秦軍占領,還作為陳郡的治所,派遣重兵駐守。但統治時日尚短,無論是驗傳制度,還是客舍郵驛制度,都未能及時建立,所以城內的市井生活,還是過去那一套,只是城門排查嚴密了些,並且夜晚宵禁,但其間的魚龍混雜,暗潮湧動,秦人也無法釐清。

  比如他叔孫通,看似一個去面諛秦王的軟骨頭儒生,可他和其師暗地裡的社會關係,與六國士庶錯綜複雜的交情,秦人又哪裡查得清楚?

  再說這看似尋常的酒肆之中,說不定,還藏了秦國的逃犯呢!

  叔孫通進門後,才將門合上,一柄短劍便悄無聲息地頂在了他的後腰上!

  「好一個叔孫通,自稱為吾等去探查秦王守備虛實,如今倒好,竟成了秦國博士了!真是個欺師之人!」

  叔孫通從此人的聲音,便猜出他是誰,卻也不慌,笑道:「陳君,你且聽我解釋……」

  後面的人可不客氣,將他推倒在地,短劍橫於叔孫通脖頸之上,透過窗外暗淡的月光,來者的容貌一覽無遺。

  與叔孫通一樣,身著儒服,頭戴儒冠,臉上是兩撇遊俠氣很濃的鬍鬚,握劍姿勢很嫻熟,可見並非第一次殺人了。他此刻正滿眼怒意,看著叔孫通!

  正是兩年前,在外黃逃脫黑夫追捕的魏國名士陳餘!

  ……

  PS:司馬光《資治通鑑·秦紀二》

  魏人陳余謂孔鮒曰:「秦將滅先王之籍,而子為書籍之主,其危哉!」子魚曰:「吾為無用之學,知吾者惟友。秦非吾友,吾何危哉!吾將藏之以待其求;求至,無患矣。」

  可知陳餘與孔鮒認識,陳勝起義後,孔鮒到陳縣投奔,應該也與陳餘有關。

  第0290章 燈下黑

  陳餘感覺,自己被叔孫通耍了。

  陳餘雖然是在趙地出名的,但卻是魏國大梁人,因為他既好遊俠,也好儒學,交遊對象不僅有張耳這樣的大俠,也有孔鮒這樣的大儒……

  孔鮒老家在魯,但本人長期居魏。魏國尚存時,陳餘是孔鮒家中常客,經常一起討教學問,交情雖不比與張耳那樣的刎頸之交,但也視為良師益友。

  魏國淪亡時,陳餘去陽武縣,想要接應張耳妻兒失敗,試圖劫人又被黑夫設計殲滅後,隨即遭到了秦軍四處緝拿追捕,只能倉皇東逃。他一時半會尋不到張耳下落,趙地的家又不敢回去,於是便跑到魯地孔鮒家投奔。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