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孔明南征孟獲時攻打三江城,他將一個完整的命令向十萬軍隊分解下達: 準備衣襟——包土——城下交割——上城。軍士在執行前兩鍾會奪漢中。

  個難度較大的命令時尚不知道其目的。這是一種特定情況下的絕好的保密方式。魏國鎮西將軍鍾會接受伐蜀之命後,在國內大造伐吳輿論,並讓沿江各處廣造戰船,司馬昭不解其意,召來問道: “子從旱路收川,何用造船耶?”(第一百十五回)鍾會回答說,他命令各處造船的目的有三個: 一是使伐蜀計劃具有保密性,蜀國因而不會做防禦準備;二是在聲勢上造成對吳國的威脅,使蜀國受伐求救於吳時,吳國不敢輕舉妄動;三是為滅蜀之後的伐吳戰爭做好了準備。鍾會的做法是包含保密措施在內的涉及全局、具有戰略意義的軍事行動。

  樹立信心 計劃充分

  取得對敵作戰的勝利,領導人的信心和勇氣是重要的因素。有信心的領導人,其作戰未必能夠勝利;但毫無信心的領導人,其作戰必定失敗。在一定意義上說來,戰爭就是一種心氣和意志的較量。司馬昭派鍾會伐蜀。鍾會出師後,邵悌曾問司馬昭為什麼要派鍾會領兵伐蜀,司馬昭回答說:“朝臣皆言蜀未可伐,是其心怯,若使強戰,必敗之道也。今鍾會獨建伐蜀之策,是其心不怯;心不怯,則破蜀必矣。”(第一百十六回)司馬昭的解釋說明了領導人的信心和勇氣在戰爭中的重要性。事實上,領導人一旦對作戰持有勝利的信心,他就必然始終保持高昂的鬥志,就必然藐視困難和挫折,他的精神必然極大地鼓舞全軍將士。曹操平定漢中時,見當地山勢險峻,林木叢雜,即對身邊的戰將說: “吾若知此處如此險惡,必不起兵來。”(第六十七回)看來是心氣不足。後來憑力量的懸殊和反間計的成功,奪取了張魯的漢中,司馬懿、火 燒 連 營劉曄等人勸他乘勝入西川,奪取益州。曹操感嘆說: “人苦不知足,既得隴,復望蜀耶?”他表示心滿意足,停兵未進,看來心氣尚未恢復。後來,法正對劉備評價曹操的這次軍事行動說: “昔曹操降張魯,定漢中,不因此勢以圖巴、蜀,乃留夏侯淵、張郃二將屯守,而自引大軍北還,此失計也。”(第七十回)法正的分析深得劉備、孔明的贊同,他們遂決定乘機出兵與曹操爭奪漢中。曹操聽說劉備領兵取漢中,非常後悔地對劉曄說: “恨當時不用卿言,以致如此!”(第七十一回)後雖親率大軍應敵,但終是丟失了漢中。孔明總結曹操在漢中所以迅速失敗的教訓時說: “操雖能用兵,疑則多敗。吾以疑兵勝之。”(第七十二回)從曹操的一生征戰過程看,他絕不是一名謹小慎微、膽小怕事的指揮員,但他在與劉備爭奪漢中時進退疑慮,不敢大膽用兵,這與他對占有漢中一直缺乏信心有很大關係。

  領導人不僅要自己對作戰充滿信心,而且要以之鼓勵全軍將士,使其化為全體將士的精神力量。曹操率兵至南皮與袁譚殘軍作戰,譚讓城中百姓皆執刀槍。大開四門,與軍隊一起殺入曹寨,兩軍混戰多時,勝負未分,殺人遍地。曹操見未獲全勝,棄馬上山,親自擊鼓,將士看見後,軍心大振,奮力衝殺,最後戰勝譚軍,斬殺袁譚。有時候,領導人為了保持自己軍隊的士氣,經常注意不向對方亮出自己的王牌軍,以保持自身的威懾力。孔明伐魏時,開始未讓趙雲參加,他的考慮是: “今將軍年紀已高,倘稍有參差,動搖一世英名,減卻蜀中銳氣。”他希望能保持趙雲的威名,以造成對敵人的威懾和對蜀軍士氣的鼓舞。

  實施一項大的作戰計劃,不僅需要全軍將士的信心,而且需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在一些大的進攻性軍事行動前,有時需要出兵試探。以摸清敵方的虛實。東吳大將陸遜於彝陵戰役中火燒劉備七百里連營前,喚階下末將淳于丹領五千兵去攻蜀兵某營,淳于丹被劉備安排的伏兵擊敗,他回營向陸遜請罪,遜安慰他說: “非汝之過也。——吾欲試敵人之虛實耳。破蜀之計,吾已定矣。”(第八十四回)遂向大小將士傳達了作戰方案,連夜進軍,擊垮了劉備的幾十萬軍隊。陸遜派兵試探,摸清了劉備的兵力部署,是他實施進攻方案的重要準備環節。司馬懿在祁山深溝高壘抵擋蜀兵,在一段時間見蜀方無動靜,對手下大將夏侯霸說: “你可引一千軍去五丈原哨探,若蜀人攘亂,不出接戰,孔明必然患病矣。吾當乘勢擊之。”(第一百三回)司馬懿在出擊前,先派夏侯霸引軍試蜀方的虛實,以掌握敵情,這是他軍事行動的重要準備。這類準備是重大行動前的試驗,是要通過觀察對方的反應來補充、修改自己的行動方案,或堅定自己實施行動方案的信心。

  這種“投個石頭看水深”的試探性手段在其他的政治活動中也常被用到。曹操剪除呂布後回許都。謀士程昱勸他乘威名日盛之時“行王霸之事”,逐步準備篡位,操回答: “朝廷股肱尚多,未可輕動。吾當請天子田獵,以觀動靜。”(第二十回)於是他令人選良馬俊犬,邀天子出郊狩獵。當獻帝三箭未射中大鹿時,他要來獻帝的金鈚箭一下射中鹿背,群臣將校見到鹿背上的金鈚箭,以為是天子射中,都向獻帝踴躍高呼“萬歲”。此時曹操縱馬直出,立於天子之前以迎受眾人的歡呼,後來又把弓箭自己帶回。曹操通過這種試探性手段,大體看到了朝廷官員們的政治態度,之後董承、王子服等反曹聯盟結成,不久即被曹操粉碎。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