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人們對自己政治對手的認定,是以自己的政治意向、能力、地位和學識為根據的,人們一般總是在同一水平上認定主要對手。例如,劉璋以張魯為對手、鄧艾以鍾會為對手、袁譚以袁尚為對手等等。在複雜的競爭環境中,有主要的對手與非主要的對手之分,有真正的對手與虛假的對手之分,有長遠的對手與暫時的對手之分。高明的領導人對此應該胸中有數,以此作為制定戰略部署的基本依據。

  領導人不僅要明白自己主要的對手是誰,而且要知道對方的情況如何。諸葛亮知道司馬懿必然高估自己作戰方案的保險係數,因此才敢於空城弄險,他對曹真、張郃或王雙等魏將必不敢如此。劉表與張繡於安眾截擊曹操,操因後方袁紹相攻即日回兵,二人商定追擊,謀士賈詡力勸不從,結果被操擊敗而還;賈詡又勸二人整兵再追,斷言再追必勝,果然大獲成功。賈詡深知曹操的用兵之能,他了解曹操,故能料敵決勝。

  赤壁之戰前,曹操揮師南下,向孫權傳檄,說自己“統雄兵百萬,上將千員,欲與將軍會獵於江夏”(第四十三回)。江南官員一時被曹操的氣勢所嚇倒,多欲準備投降,周瑜對孫權分析說: “操今此來,多犯兵家之忌: 北土未平,馬騰、韓遂為其後患,而操久於南征,一忌也;北軍不熟水戰,操舍鞍馬,仗舟楫,與東吳爭衡,二忌也;又時值隆冬盛寒,馬無蒿草,三忌也;驅中國士卒,遠涉江湖,不服水土,多生疾病,四忌也。操兵犯此數忌,雖多必敗。”(第四十四回)周瑜把敵人放在特定的氣候、自然環境和地理狀況下去考察,看到了他們的弱點,真正了解他們,因而不為其表面的強大和言辭的威力所嚇倒,敢於抓住弱點與其爭鋒。一個領導人,真正了解了對手,就完全掌握了與其鬥爭的主動權。

  上方谷

  實際情況是,兩種勢力較量,雙方各有其優勢,又各有其劣勢。高明的領導人在掌握了敵我雙方的這些情況後,總是用心設定一定的條件,使敵方的劣勢得以暴露,然後發揮自己的優勢,以己之長,攻敵之短,最後奪取勝利。這裡所說的優勢與劣勢,可以是能力方面的、後勤給養方面的,也可以是氣候地理方面的、外交關係方面的。比如,司馬懿和孔明對陣,司馬懿的優勢在糧草,兵力充足,但短於用智;孔明長於用智,但糧草不濟。因而,孔明讓軍隊又是詐敗,又是假退,無非要引誘司馬懿決戰,將雙方置於敵方劣勢得以暴露、自己優勢得以發揮的場合中,以克敵制勝。而司馬懿深溝高壘,拒不出戰,也無非是要發揮自己的優勢,讓敵方的劣勢在自然消耗中逐漸暴露,然後自己以逸代勞。司馬懿一旦進入前一種場合,他就損兵折將,處處挨打;而孔明一旦進入後一種場合,也就束手無策。這是一種智力和韌力的較量,誰能把對方引誘於自己設定的場合,勝利就歸於誰。孔明急於決戰,一次,他向拒不出戰的司馬懿送了一套女人服裝,並致書云: “作為大將,不敢率軍披堅執銳,以決雌雄,卻甘願鑽進山窟土巢中躲避刀箭,這種人與女人無異!今遣人送巾幗素衣至,如不出戰,可再拜而受之。倘恥心未泯,猶有男子胸襟,早與批回,依期赴敵。”(第一百三回)這在當時算對司馬懿最大的人格侮辱,但司馬懿寧肯接受這種侮辱,也不出戰。“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見蘇軾《留侯論》)。司馬懿不是那種見辱而斗的匹夫,他要盡力把戰局控制在自己的優勢圈中,他明白惟有這樣,自己才能穩操勝券。應該說,在當時的地理條件下和軍事鬥爭的大背景中,戰爭的主動權在司馬懿一方,但若他輕易出戰,這一主動權就喪失殆盡。

  結盟

  一個人或者一個集團在明白了自己的爭鬥對手之後尚不可以立即攻擊,應該把這種對立關係放在社會生活的大範圍內考察,努力去捕捉和發現敵人方面的內外矛盾,以此為依據去尋找盟友,建立同盟,向共同的敵人作鬥爭。例如,劉備聯合孫權共同對付曹操;王允聯絡呂布除滅董卓;董承聯絡王子服、馬騰、劉備、吉平等暗中反曹等等,大體均屬這種情況。由於社會生活和個人情況的複雜性,在自己為主要敵人的,在他人可能為次要敵人,在自己為長遠對手的,在他人可能為暫時對手,這就決定了聯盟的複雜多樣性。高明的領導人總是把長遠的目標放在心裡,而全力抓住眼前的目標,以眼前的目標為中心,建立起最大範圍的同盟關係,以最少的自身代價換取最大的勝利。

  組成聯盟和保持聯盟的條件是: 第一,締結各方有共同的敵人;第二,聯盟的形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參加者的利益要求;第三,聯盟內部的衝突達不到使聯盟破裂的限度;第四,參與者在聯盟活動中的所失不超過其所得。前兩條說的是聯盟的組成條件;後兩條說的是聯盟的保持條件。

  劉備和孫權所以能結成同盟,根本原因在於曹操大兵壓境,他們只有聯合,才能維護自身的利益。劉備占有該屬孫權的荊州卻一再推說“借用”,孔明最終主動還掉長沙、江夏、桂陽三地,分割荊州就是為了緩和聯盟內部的衝突,並讓盟軍在聯盟中得大於失,目的是要繼續維護這個聯盟。後來,孫權偷襲荊州、斬殺關羽,劉備大舉伐吳,聯盟維持的兩個條件均喪失,聯盟自然瓦解。但終是共同敵人的存在和共同利益的驅使,雙方後來又恢復了聯盟關係。十八路諸侯所以能組成聯盟,是由於董卓作為共同敵人的存在,他們只有聯合行動,才能與董卓爭天下。而董卓未克,就四散解體,首先是由於袁術坑害孫堅,使孫堅在聯盟活動中損失過大,還由於董卓移駕長安時各路諸侯的內部紛爭加劇。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