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另類個性怎能不遭非議

  在三國人物中,魏延有主見,有性格,思想解放,想到做到,是一個對社會時尚無所顧忌、具有反叛精神的戰將。當時,許多人一旦跟定某個領導後,無論這個領導多麼昏庸無能,自己受的委屈多麼大,也抱定“忠臣不事二主”態度委曲求全,忍辱負重。例如,趙雲早年看到自己的上司公孫瓚為無能之輩,又非常喜歡劉備,也只能等到公孫瓚死後才投奔劉備;黃忠為韓玄保守長沙,在韓玄要殺掉他時只喊了一聲“無罪”就準備引頸就戮。而魏延不是這樣,他胸無所藏,想到做到,傳統禮教在他心中沒有多大地位,他對自己憎惡的東西,敢於挺身反對;對自己嚮往的東西,就勇敢地追求。

  但是,魏延絕不是呂布那種沒有理想、見利忘義的小人,在天下大亂、群雄紛爭的環境中,他有自己的理想目標。就選定領導人一事看,魏延自少年時代就看中劉備,輾轉投奔,對劉備及其蜀國的事業忠心耿耿。他在襄陽砍死守門將士,是為了讓劉備入城,當時曹操已奪取了荊襄,聲勢浩大,而劉備正率軍敗退,處在危難之中。但他反投劉備,說明他追求的目標是堅定明確的。直到在長沙殺了韓玄,他才實現了追隨劉備的夙願。

  在劉備手下作戰,他總是爭先恐後。漢中斜谷界口和曹操相遇時,操招降魏延,延大罵拒絕,並設計射傷曹操。魏延的武藝、謀略及其勇敢精神,使他在蜀將中嶄露頭角,成為劉備集團的後起之秀,加上他對劉備的忠誠,因而深得劉備的器重。應該指出,劉備對待魏延的態度和孔明迥然不同。還在魏延殺了韓玄初來投降時,孔明認為魏延殺掉上司是不忠不義之舉,要將他殺掉,劉備則認為“魏延乃有功無罪之人”(第五十三回)。雖然孔明又講了一大堆理由,但劉備始終沒有承認魏延有可殺之罪,堅決主張不殺。劉備自從請孔明出茅廬以後,拂逆孔明意願的時候不多,除過伐吳這是否定孔明意見比較堅決的一次。而對此事,劉備在臨終前向孔明表示了歉意,但他對保用魏延一事,至死無悔。

  據《三國志》,劉備在奪取漢中後,眾將以為關羽駐守荊州,漢中一定會讓張飛鎮守,張飛也私下認為漢中守將非自己莫屬。但出乎意料,劉備提拔青年將領魏延為漢中太守,卻讓張飛兼任閬中牧,這表明了劉備對魏延的器重。劉備領益州牧時,對他手下武將的名次排列是: 關羽、張飛、趙雲、黃忠、魏延、馬超(參見第六十五回),魏延位在馬超之前。後來,魏延因資歷淺薄,未被列入五虎大將之列,但他總督漢中軍馬,地位不能算低。劉備伐吳前,派身為五虎大將之一的馬超協助魏延守漢中。劉備的安排是有所考慮的,漢中遠離成都,是荊州之外第二個獨立性較大的地方,又是北抵曹魏的前哨陣地,戰略地位重要又不便直接指揮,必須要一名有謀略、武藝強,又十分忠誠的人來鎮守,而魏延正是這樣的人才。馬超雖然武藝高強,身為五虎大將之一,但他有勇無謀,不能獨當一面,只能充當魏延的助手。魏延果然不負重託,成功地保守了漢中。

  劉備死後,孔明實際主持國事,魏延的命運立刻發生了變化。他由漢中太守被調往南方邊遠地區抵擋孟馬岱像獲。孔明在魏延來降之時就認定他是“不忠”、“不義”之人,這種成見至死未變。孔明對魏延的態度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他對魏延提出的建議不屑一顧。如魏延提出兵出子午谷,而孔明則不相信魏延還能提出一個比自己高明的作戰方案,不認為由魏延提出的方案還能是可行的。孔明對魏延的第二種態度是平時對他另眼相看,作戰中常把他安排在次要位置或需要詐敗的場合,如安排守街亭時他讓魏延去城後屯紮;火燒藤甲兵時,對魏延下令“限半個月內須要連輸十五陣,棄七個寨柵。若輸十四陣,也休來見我”(第九十回)。魏延自然是老大不高興,怏怏而去,最後還是完成了任務。孔明定計擊殺張郃時,又是魏延出面與張郃交戰,他敗退幾十里,最後棄盡衣甲和頭盔、馬匹引敗兵往指定地點而逃,引誘張郃上鉤。孔明火燒司馬父子時,還是讓魏延出面誘敵,命令他“不可取勝,只可詐敗”(第一百三回)。魏延自然依令而行。當然,戰場上需要詐敗,指揮員派哪一個將領都是應該的,但孔明碰到這些場合,總是派魏延出面。聯繫對魏延的一貫態度,他這種安排的意圖就是很清楚的了。曾經在老年趙雲提出願隨軍伐魏時,孔明顧慮說: “今將軍年紀已高,倘稍有參差,動搖一世英名,減卻蜀中銳氣。”(第九十一回)孔明的這種考慮無疑是對的,趙雲應該保持常勝英名,但孔明對魏延卻不屑於做這種考慮。

  計斬魏延

  魏延對孔明的領導是有意見的,倔強的性格使他常常以好發牢騷、消極對抗的形式發泄對孔明的不滿,而這又加深了孔明對他的內心嫉恨。魏延唆使陳式違犯軍紀後,孔明處斬了陳式,沒有對魏延追究責任,但他背過魏延對身邊的人說: “魏延素有反相,吾知彼常有不平之意,因憐其勇而用之——久後必生患害。”(第一百回)正因為孔明對魏延抱著“憐其勇而用之”的態度,所以他有時聽見魏延發牢騷之言,也裝作不知。一次,魏兵用大批仿製的木牛流馬搬運糧草,孔明設計搶奪,安排魏延為接應部隊,讓廖化等率兵切斷司馬懿歸路。這次戰鬥中,廖化追趕司馬懿,獲其金盔,被錄為頭功。魏延為自己被安排不當而心中不悅,口出怨言,孔明裝作沒有聽到。這表明孔明已對魏延暗含殺機,他們的關係已到了不能言明的地步。但魏延對自己處境的危險性並沒有足夠的認識,他把自己與孔明的矛盾僅僅看做是一般的意見分歧,因而對自己的言行未能稍有收斂。他隨孔明南征北戰幾十年,最終被孔明殺害。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