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司馬懿晚年在朝中受到曹爽的排擠,於是推病不出,聞聽曹爽的心腹李勝要來家中探望,他乾脆去冠散發,擁被臥床,並佯裝耳聾,言語哽噎,聲嘶氣喘,作出一副病危之狀。曹爽自料司馬懿不久人世,遂放心無憂地率大小官僚隨駕畋獵。曹爽出城後,司馬懿立即發動兵變,奪取了兵權,至此魏國改姓司馬氏。就當時的政治背景言,司馬懿處於劣勢,但他取柔弱處下、欲取先予的策略手段,大智佯愚,等待時機,終於後發制人。道家的思想薰陶出了這樣一位政治鬥爭的高手。

  魏延的性格與悲劇

  魏延,字文長,義陽(今河南省桐柏縣)人。原在劉表大將蔡瑁手下。劉備從新野潰退路過襄陽,蔡瑁因降了曹操,拒不接納。魏延為讓劉備入城,砍死守門將士,去追劉備,未果,於是投了長沙太守韓玄(第四十一回)。韓玄因其傲慢少禮,不肯重用。關羽率兵攻取長沙,兵臨城下,在韓玄要誤殺黃忠的關鍵時刻,他砍死刀手,救了黃忠,並鼓動兵士殺了韓玄,投降了關羽(第五十三回)。劉備率兵收川時,魏延與黃忠為隨軍大將、多立戰功,被封為揚武將軍。劉備爭奪漢中時,魏延配合張飛擊敗張郃,奪取瓦口隘,在陽平奪關截獲糧草,又在斜谷界口射傷曹操。劉備為漢中王后,提拔魏延為漢中太守,命其總督軍馬,守御東川,不久又加封為鎮北將軍。劉備伐吳前,命驃騎將軍馬超及弟馬岱協助魏延鎮守漢中。劉備去世後,孔明調魏延去南方抵禦孟獲,換馬超把守漢中。孔明南征,魏延與趙雲同為隨軍大將、前部先鋒,屢立戰功。蜀軍伐魏時,魏延以鎮北將軍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都亭侯的身份,為孔明帳前第一大將,戰功卓著,聲名顯赫。孔明臨死前,將兵權交給長史楊儀,安排魏延為大軍斷後,魏延不服這種安排,在孔明死後截擊楊儀,爭奪兵權,被孔明生前暗中安排於其身邊的馬岱斬殺。

  魏延一生的結局含有悲劇色彩,這種悲劇是由他個人性格和時代精神的碰撞造成的,古老的國土還沒有形成開放型的民族意識時,歷史莽然地造就了一個另類的魏延。

  爭強好勝的將軍

  魏延在加入劉備集團後,剛開始還算不上頭面人物,但他勇於出戰,喜奪頭功,雖受挫而不氣餒,終於在戰場上鍛鍊成了一名優秀的戰將。魏延和黃忠一起隨劉備入川時,有一次劉備派黃忠去雒城,攻打川將冷苞、鄧賢營寨,但魏延卻硬要代替黃忠領兵破敵,並且與黃忠爭得不亦樂乎,最後兩人提出當著劉備的面比試武藝,得勝者領兵出戰,多虧劉備勸免。隨軍軍師龐統分定兩人各打一寨,黃忠攻冷苞,魏延攻鄧賢,先奪得者為頭功。魏延並不就此甘休,他暗中打聽得黃忠軍隊定於四更造飯,五更起兵,遂吩咐自己的軍隊二更造飯,三更起兵,趕在黃忠之前行動。至半路,他傳令去打分給黃忠的冷苞營寨,希望打了冷苞再打鄧賢,一人攻下兩個營寨,但冷苞探得消息,早做了準備,使魏延吃了大虧,幸得黃忠前來相救。又一次,張魯派馬超兵犯葭萌關,與劉璋夾攻劉備。劉備、孔明派張飛迎敵,讓魏延帶五百哨馬先行。魏延一到關下,就殺敗敵兵先鋒,並且不甘罷休,乘勢追趕,要奪主將張飛的頭功。他舞刀去戰馬超,才發現原來對戰者卻是馬岱。魏延殺敗了馬岱,縱馬追趕,不料馬岱回身一箭,射中魏延左臂,使他敗退而回,多虧張飛趕到相救。從這裡可以看到,年輕小將魏延在戰場上雖缺乏經驗,但勇於出戰,爭勇好勝。

  魏延在戰場上的成長是很快的,劉備爭奪漢中的後期,魏延兵出斜谷界口,與曹兵迎敵。曹操招魏延歸降,延大罵,提刀與龐德交戰,當看到自家軍隊劫了曹兵後方營寨時,他詐敗而走,等曹操指揮軍隊回戰後方時,他出其不意地撞至曹操面前,迅速拔弓搭箭,射傷曹操,使操翻身落馬,折卻門牙。這次戰鬥使曹操不得不最後放棄漢中。孔明二出祁山時,魏國選派虎威將軍王雙為前部大先鋒,把守隘口。王雙使六十斤大刀,開兩石鐵胎弓,暗藏三個流星錘,百發百中,有萬夫不當之勇,連斬蜀國數員大將。加之孔明由於糧草困難,只好收拾退兵。魏延受命在陳倉道口拒住王雙,撤離時他的軍隊打著魏延旗號在前,誘王雙追趕。伏於王雙寨邊的三十騎蜀兵乘機去魏營放火,王雙見後方營中火光沖天,急令軍馬回營相救。行到一山坡處,魏延匹馬隻身驟出,直撲王雙,雙措手不及,被魏延一刀砍死,延遂率三十餘人馬徐徐退回漢中。

  孔明在選定自幼熟讀兵書的馬謖守街亭重地時,派上將王平協助,又派高翔屯兵附近的柳城以為關鍵時刻的救應,之後又考慮到高翔非魏將張郃對手,遂喚魏延引兵去街亭之後屯紮。魏延問孔明說: “某為前部,理合當先破敵,何故置某於安閒之地?”(第九十五回)孔明解釋說: “今令汝接應街亭,當陽平關衝要道路,總守漢中咽喉,此乃大任也,何為安閒乎?”魏延聽罷,才高興地領兵而去。馬謖失了街亭敗逃後,魏延殺退魏軍先鋒張郃,驅兵去奪街亭,被魏軍三面包圍,他毫不怯敵,一被王平救出,就組織兵力去奪街亭,終因蜀軍大勢已去才未能成功。在他向孔明提出“兵出子午谷”的風險方案時,他表示: “延願得精兵五千,取路出褒中。”(第九十二回)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