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平定孟達叛亂時,司馬懿迅速出擊,先斬後奏,造成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平定公孫淵叛亂時,他出奇制勝,圍而不打,迫使敵軍自己潰逃,最後以少克多。他對兩次用兵的不同作了解釋: “昔孟達糧多兵少,我糧少兵多,故不可不速戰,出其不意,突然攻之方可取勝。今遼兵多,我兵少。賊飢我飽,何必力攻?正當任彼自走,然後乘機擊之。”(第一百六回)兩次平叛表現了司馬懿豐富的戰略思想和軍事才能。

  識人不亞於玄德

  司馬懿是一個戰略家,他對軍事人物的才能和水平都有比較正確的估計,能在軍事鬥爭廣闊而紛繁的舞台上識辨人才。他一奉詔出關迎敵,就舉薦右將軍張郃為前鋒。張郃是來自袁紹集團的降將,在保守漢中時屢敗於蜀軍,幾乎被曹洪斬首。但司馬懿卻能發現他的才能並加以重用,後來張郃在祁山前線成了諸葛亮入寇的主要障礙之一。諸葛亮第一次退兵後,司馬懿料定蜀兵以後必然效法韓信暗度陳倉之計,於是特意向曹睿推薦鎮守河西的雜號將軍郝昭守御陳倉,並斷定: “若諸葛亮入寇,此人足可當之。”(第九十六回)諸葛亮二出祁山,為爭奪戰略要地,對陳倉口發動了重點進攻,他先派大將魏延率兵四面圍攻,竟連日不下,他以為是魏延作戰不力或攻城無方,幾乎斬掉魏延,後來又派郝昭的同鄉之友、蜀軍部曲靳祥兩次去陳倉勸降,結果被郝昭趕出。孔明打聽到陳倉城內只有三千人馬,遂笑著說: “量此小城,安能御我!”(第九十七回)於是令大軍乘雲梯攻城,次日又趕造“衝車”之法,最後還掘地道相攻,前後二十餘日,竟不能攻下,反倒折損兵將許多,孔明只好退兵。後來,孔明在漢中打探到郝昭病危的消息,才用計攻破陳倉。孔明這次在陳倉接連受挫,均反映了司馬懿識人用人的高明。三國後期,戰事更加頻繁,戰場上布陣用計的複雜性加大,對指揮員的素質要求更高,年輕人才也不斷湧現。當時司馬懿在魏國看重兩個青年人物,一個是鍾會,他喜讀兵書,深明韜略;另一個是鄧艾,鄧每見高山大澤,總要窺度指畫一番,給人講何處可以屯兵,何處可以積糧,何處可以埋伏,引得人人發笑。惟獨司馬懿將他看成奇才,令其參贊軍機。後來,他們兩人成了御蜀衛國的棟樑之才,最後由他們滅掉了蜀國。司馬懿識才的慧眼實在令人嘆服。

  曹操晚年曾讓長史王必總督御林軍,司馬懿提醒他說: “王必嗜酒性寬,恐不堪任此職。”(第六十九回)操反駁說: “王必是孤披荊棘歷艱難時相隨之人,忠而且勤,心如鐵石,最足相當。”堅持任用王必。不久,王必果然被耿紀、金禕等叛將矇騙利用,發生了正月十五元宵節許都城中的大騷亂,幾乎導致曹氏集團的垮台。在任用王必的具體問題上,曹操看到的僅是王必的“忠”,司馬懿提醒操要考慮王必“能”的方面,他在這裡的考慮比曹顯得更全面。司馬懿攻打街亭前看了蜀軍的布局,即恥笑街亭守將馬謖道: “徒有虛名,乃庸才耳!”(第九十五回)他與馬謖沒有見面,但對其評價可謂一針見血。

  司馬懿不僅在識人上能區分良莠,而且知道自己的能力及能力界限。還在他受離間削職歸鄉期間,聽說諸葛亮率蜀兵長驅直進不禁仰天長嘆,兒子司馬師問: “莫非嘆魏主不用乎?”司馬懿斷言: “早晚必來宣召父親也。”(第九十四回)他料定魏國抗拒孔明的重任非自己莫屬,而當他一上前線,在具體的戰鬥中,總是不斷地告訴部下: “吾不如孔明也!”(第九十五回)因為知道自己的能力,所以敢當重任;因為知道自己的能力界限,所以絕不強其不可為而為之。這樣,他在軍事上能夠趨利避害,在雙方各種因素的消耗中取得最後的勝利。

  有耐心、能忍辱必有超值後報

  深受道家思想影響的思維方式。道家的人生觀要求人們“知雄守雌”、柔弱處下、以柔克剛,按照這種要求,人們在社會紛爭中就應當欲取先予,大智若愚,後發制人。司馬懿長於謀略,在這方面他雄心勃勃,富於進取,但在他才能稍遜的軍事戰術領域以及他勢力薄弱時的政治領域,卻充分地吸收了道家的上述思想作為求勝的策略,這些思想在他身上形成固定的思維模式,構成他獨特的完整人格。

  在與孔明的戰爭交鋒中,他寧可穿上對方送來的女人服裝,甘心受辱,也不輕易出戰。甘受對方的侮辱,自然是弱者所為,但正是這個弱者,使咄咄逼人的強者無可奈何,強者反倒最後敗於弱者。曹丕威逼漢獻帝禪位,司馬懿沒有像其他大臣那樣直接出面參與,而當曹丕欲受詔承位時,司馬懿急忙勸諫說: “雖然詔璽已至,殿下宜且上表謙辭,以絕天下之謗。”(第八十回)曹丕採納了他的建議,在“三辭而詔不許”的形式下然後受禪登位。司馬懿建議曹丕謙辭推脫,以示卑謙處下,使曹丕在很大程度上免除天下怨謗、爭取人心,從而鞏固魏國的社會根基。魏國大都督曹真病重期間,吳、蜀兩路兵馬進攻魏國。曹睿封司馬懿為大都督,接替曹真之職,並準備讓近臣去曹真府取來總兵將印。司馬懿先前與曹真在前線產生了隔閡,因此這次他親自前往。見到曹真,他坦然陳述了魏國面臨的嚴峻形勢,等曹真表示願推薦他接替自己職務並要交給他將印時,他卻表示: “某願助一臂之力,只不敢受此印也。”(第九十八回)最後曹真動了感情,再三相讓,司馬懿方接納。這正是以卑謙辭讓形式成功地達到目的的方法。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