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一,兵法云: “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九地篇》)蜀軍自漢中進攻關中,自然是以攻取長安為作戰目標,當時魏國準備不足,主將無謀,如果借鑑西漢時“明修姜維像

  棧道,暗度陳倉”之策,在大軍繞道祁山進軍、吸引魏軍主力的同時,派精兵出子午谷逕取長安,定能打敵人個措手不及,即便不能全克長安,亦能兩路牽制魏軍,一鼓奪取關中西境。諸葛亮以穩妥進兵為由,否定了兵出子午谷的建議,致使用兵戰略上沒有制勝的奇兵。連司馬懿也不無遺憾地說: “若是吾用兵,先從子午谷逕取長安,早得多時矣。”(第九十五回)這不能不是其用兵上的一個失誤。

  第二,與前一問題相聯繫,諸葛亮率全軍繞道祁山而進,雖曾取得了輝煌戰果,但隴右三郡並非關中之地。天水與長安的直線距離約六百五十多里,前者本屬魏國防禦薄弱的偏僻之地,占據了它,僅僅是在秦嶺之北有了立腳的地盤,遠形不成對長安的威脅。耗三十萬兵力欲取長安,卻為六百里外的立足之地鏖兵爭奪,雖有連取三城之功、西擊羌兵之勝,但遠離目標的自我竊喜總讓人感到有點迂腐。“夫鈍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矣。”(《作戰篇》)諸葛亮在隴右之地遷延日月,使魏國兩次調兵至長安,終使戰爭目標的實現愈來愈遠。

  第三,諸葛亮取隴右大路進兵,自謂萬全之策,但事實上卻把戰爭勝利的希望寄托在敵將的無謀上,這種僥倖以求勝的策略實際是極危險的。“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九變篇》)諸葛亮認為街亭乃咽喉重地,干係非小,但卻在與夏侯楙、曹真對峙時,一直沒有任何防守措施;只有當與司馬懿交手時才立刻驚慌,趕派數萬軍隊前往守護,可惜看到守軍布陣圖後連糾正的機會也沒有了。祁山大路進兵的成功似乎正決定於街亭一役,而街亭具有明顯漏洞的保守戰略又堂而皇之地在既定的軍事布署之內,其成功的把握到底有多大,就可想而知了。“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形篇》)諸葛亮的祁山出兵策劃,未使自己在作戰部署上立於不敗之地,而當己方的用兵弱點暴露出來並被敵方看破時,情況必然會立刻變得不可收拾。

  第四,諸葛亮把兵敗祁山的責任歸之於自己用人不當,依軍令狀而斬殺了直接責任人馬謖,並自貶三等,表示承擔應有的責任,這歷來被視作依法治眾、不徇私情的樣板。然而,“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故能擇人而任勢。”(《勢篇》)蜀軍的祁山之敗是作戰部署中內含的結果,無法讓某一部屬承擔戰敗責任。事實上,當司馬懿看到了街亭的戰略地位率十多萬大軍進攻時,數萬蜀兵能守住的可能性並不大,諸葛亮自己也認為: “此地奈無城郭,又無險阻,守之極難。”(第九十五回)即便馬謖面臨大敵死守街亭,那蜀軍後面東進關中、攻取長安的戰爭也會因為分兵過多、戰線太長而難以進行,棄城退兵是遲早要實施的上策。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曾評價諸葛亮是“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干,優於將略”。這當是極謹慎的言語。

  以上探討了孔明領導方法的十個方面,這些方面從不同角度反映了他的思想作風、個人性格和領導才能。從總體上看,孔明不失為三國時期精明強幹的領導人。

  關羽遲早要誤大事

  關羽,字雲長,河東解良(今山西省運城市西南)人,幼年熟讀《春秋》,曾在家鄉殺了仗勢欺人的豪強,於江湖上逃難五六年之久,黃巾起義時朝廷招募義兵,遂與劉備、張飛結為異姓兄弟,起兵響應。早期追隨劉備,立有戰功。十八路諸侯伐董卓時,他作為縣令劉備手下的馬弓手“溫酒斬華雄”,在諸侯中嶄露頭角。劉備在徐州打起反曹旗幟,他駐守下邳,並保護劉備家小。曹操擊敗劉備奪取徐州後,他有條件地投降了曹操,為曹操斬殺袁紹大將顏良、文丑,解白馬之圍,威名大振。探知劉備下落後,他掛印封金,過五關斬六將,又回到劉備身邊,後隨劉備投劉表,劉表死後退兵江夏。赤壁大戰後他受命在華容道伏兵,因感昔日恩義,放走曹操。在劉備爭奪荊襄時,他曾一人率兵攻取長沙,納降黃忠與魏延。劉備、孔明相繼入川後,他鎮守荊、襄重地,被劉備封為蕩寇將軍、漢壽亭侯,後又被封為“五虎大將”之首。曹兵攻取荊州前,他奉命主動出擊,連下魏城,並擊敗曹操援兵,活捉主將于禁,斬殺先鋒大將龐德,一時威震華夏。後來,東吳呂蒙率兵偷襲荊州,與曹兵兩面夾攻,荊襄盡失,關羽敗走麥城,因孤城難守,他棄城入川時被吳將潘璋設計俘獲,為孫權所殺。

  關羽是劉備集團的骨幹人物。他一生追隨劉備,矢志不移,戰功顯赫。關羽在兩方面深得人們的欽佩: 第一,為人深重義氣;第二,作戰勇冠三軍。但作為領導人,他又存在嚴重的不足, 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居功自傲就會脫離群眾

  劉備曾說關羽的特點是“矜於士而體恤卒”(見《三國志·蜀書》),在同僚面前傲氣十足,目中無人,實在是關羽作為領導人的最大弱點。他自恃武藝高強,對誰也不服。關羽駐守荊州時,聽說劉備在漢中招降了馬超,又聽說馬超武藝過人,他竟讓關平帶信給劉備,要入川來與馬超比試高低,孔明寫信回答他: “亮聞將軍欲與孟起分別高下。以亮度之,孟起雖雄烈過人,亦乃黥布、彭越之徒耳,當與翼德並驅爭先,猶未及美髯公之絕倫超群也。”(第六十五回)關羽看信後自綽其髯大笑,說道: “孔明知我心也。”並將書信在客人中傳閱。看來,關羽的用心也並不是一定要入川比試,他只是要人們相信他的武藝在馬超之上。他把孔明的書信讓別人傳閱,正是借孔明的信作為權威性評判,使別人在心中樹立他武藝最高的信念。劉備奪取漢中後,封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為五虎大將。使者送來印綬,他竟然不接,對使者當面說: “黃忠何等人,敢與吾同列?大丈夫終不與老卒為伍!”(第七十三回)其實,他看不起黃忠沒有一點道理。他爭奪長沙時,至多與黃忠打了個平手,只是由於長沙太守韓玄要誤殺黃忠,魏延才殺了韓玄救黃忠來降。其實,關羽表示不甘與黃忠為伍,正是對自己當年未能戰勝黃忠的一種心理補償,至於由此會引起什麼不良的後果,他是不考慮的。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