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首出祁山時,魏國準備不足,兵力不敵,諸葛亮利用自己的軍事優勢和用兵計謀,在進攻戰中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

  一是出兵前派人至魏都鄴城(今河北省臨漳縣西南),貼出署名司馬懿的造反榜文,用“親而離之”(《計篇》)的反間計,使曹睿解除了司馬懿的兵權,將其削職回鄉。司馬懿是一位深有謀略的大將之才,其時總督雍(治所在今陝西鳳翔縣)、涼(治所在今甘肅張家川)軍馬,正為諸葛亮出兵首攻之地。這一反間計的成功,清除了諸葛亮兵出祁山後的作戰對手,為其進取關中掃除了障礙。

  諸葛亮一出祁山作戰經過圖

  二是先鋒大將趙雲在鳳鳴山力斬西涼韓德等五將,擊敗西涼八萬軍隊,取得了旗開得勝的成功。

  三是諸葛亮以“上兵伐謀”的手段,以詐誑敵,智取了安定(今甘肅省涇川北)、南安(今甘肅省隴西縣東)和天水三郡,活捉了夏侯楙,在關中以西取得了立足的地盤。

  四是設計逼降了天水之將姜維。姜維,字伯約,是三國後期少有的將才。諸葛亮招降姜維後高興地說: “吾自出茅廬以來,遍求賢者,欲傳授平生之學,恨未得其人。今遇伯約,吾願足矣。”(第九十三回)姜維歸降,壯大了諸葛亮進攻關中的兵勢,也使蜀國得到了諸葛亮之後能夠支撐軍事局面的棟樑之才。

  五是在魏國新任都督曹真、郭淮領軍迎戰時,在陣前對76歲的蒼髯軍師、魏司徒王朗以言羞辱,令之斃命;又以劫寨計和反劫計並用,大破曹真之軍,令魏軍聞之膽寒。

  六是在郭淮策動西羌國自後方出兵夾擊時,諸葛亮利用天降大雪之機,在道路上挖就坑塹,誘其大批鐵車陷於大坑之中,斬殺領兵將帥,粉碎了十五萬羌兵的後方進攻。

  七是魏國新城(治所在今湖北省房縣)太守孟達致書降蜀。孟達原本蜀將,關羽兵敗麥城時他在上庸(今湖北省竹山縣西南)拒絕救援,在劉備欲追究責任時被迫降曹。孟達曾被曹丕委以西南之任,上庸、金城均受其節制,曹睿執政期間他與朝臣矛盾加深。諸葛亮在祁山屢次獲勝、軍勢大震時,他向蜀國提出,願起三處軍馬,逕取洛陽,配合諸葛亮攻取中原。

  魏主曹睿在軍情緊急的情況下,由太傅鍾繇保舉,重新啟用了驃騎大將軍司馬懿。閒位於宛城(今河南省南陽市)的司馬懿被官復原職,加為平西都督,詔令起南陽諸路軍馬,西赴長安抵禦蜀軍。司馬懿復職後採取了兩項軍事措施。

  一是以先斬後奏的方式,調集南陽軍馬,兼程南下,就近平息新城孟達的叛變。其時曹睿御駕長安親征,孟達自料司馬懿南下新城須奏請聖旨,往復在一月之間,因而不聽勸告,即時起兵,希望在司馬懿到達之前占據城池,進入深險之地。但司馬懿一聞兵變當即起兵,八日到達新城,在幾位曹將的內應下攻破其城,斬殺了孟達。諸葛亮十分痛惜地感嘆: “孟達若死,中原不易得也。”(第九十四回)

  二是薦舉右將軍張郃為前部先鋒,自領二十萬大軍隨後,逕取祁山蜀軍兵連漢中的咽喉要地街亭(今甘肅省莊浪縣東南)。司馬懿對張郃分析說: “吾與汝逕取街亭,望陽平關不遠矣。亮若知吾斷其街亭要路,絕其糧道,則隴西一境,不能安守,必然連夜奔回漢中去也。彼若回動,吾提兵於小路擊之,可得全勝;若不歸時,吾卻將諸處小路,盡皆壘斷。俱以兵守之。一月無糧,蜀兵皆餓死,亮必被吾擒矣。”(第九十五回)諸葛亮料到司馬懿出關必取街亭,也深知街亭地位的重要,遂派參軍馬謖與上將王平率二萬五千精兵前往謹守。又派大將高翔率兵萬人去街亭附近列柳城駐軍,以為街亭救應;最後乾脆加派前部先鋒魏延領本部兵馬去街亭之後屯紮,以保萬無一失。但馬謖到街亭後棄卻要路,占山為寨,被司馬懿四面合圍,斷絕汲水之道,蜀軍不戰自亂,難以相救,最後失了街亭。

  街亭失陷,中斷了隴西與漢中的聯絡主道,若司馬懿再憑險據斷幾處小路,三十萬蜀兵將處在無後方作戰的境地,這與諸葛亮取大路進兵的萬全思想是不相符合的,因而諸葛亮一再認為: “街亭雖小,干係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軍皆休矣。”當他聞聽街亭已失之訊後跌足長嘆: “大事去矣!此吾之過也。”急忙作全軍退歸的部署: 一讓關興、張苞率兵自武功山小路鼓譟而行,以為疑兵,待大軍退盡便投陽平關;二讓張翼引軍修理劍閣舊路;三讓全軍暗暗收拾行裝,以備啟程;四派心腹之人分報天水等三郡官吏軍民,皆入漢中,並於冀縣搬取姜維老母入蜀;五令馬岱、姜維先伏於山谷中,為大軍斷後;六令已出箕谷作進軍疑兵的趙雲、鄧芝徐徐撤軍。安排好各路人馬後,諸葛亮自率五千兵去西城(今甘肅省天水市西南)搬運糧草。當司馬懿率十五萬大軍蜂擁而來時,他不得已以“空城計”退敵(第九十五回)。

  諸葛亮首出祁山,曾在隴右取得了巨大的戰果;街亭失守後又憑藉自己精明高超的用兵技巧,基本上做到了全師而退,這都是極不容易的。然而,除招降姜維一事外,得到的戰果均棄於一旦。正像他退兵漢中後對侍中費禕自責所言: “得而復失,與不得同”,“兵敗師還,不曾奪得寸土,此吾之大罪也。量得一姜維,於魏何損?”(第九十六回)他在作戰中“伐謀”、“伐交”、“伐兵”、“攻城”四法並用,實施過詐敗計、疑兵計、伏兵計、擒縱計、誑敵計、反間計、坑塹計、空城計,大顯聰明才智,費盡萬般心思,終究無功而返。這其中不是沒有原因的。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