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孔明二出祁山,陳倉口有魏將郝昭把守,蜀兵使用雲梯、衝車等武器均攻陳倉不下,後繞道打了幾個勝仗,退回漢中等待戰機。後來探子回報說陳倉城中郝昭病重,孔明遂喚魏延、姜維兩人帶五千兵奔陳倉攻城,並吩咐三日內都要完備,不需辭告,即刻起行。另又對關興、張苞附耳低言,四將分別受令而去。魏延、姜維領兵至陳倉城下,正要攻城,只聽一聲炮響,見孔明已坐於城上,二人入城後,孔明告訴他們: “吾打聽得郝昭病重,吾令汝三日內領兵取城,此乃穩定人之心也,吾卻令關興、張苞,只推說點軍,暗出漢中,吾即藏於軍中,星夜倍道逕到城下,使彼不調兵。”(第九十八回)孔明為偷襲陳倉,採取了許多出奇制勝的保密措施: 第一,讓關興、張苞以點軍為名,暗出漢中;第二,不張聲勢,將軍隊主帥藏於軍中,以免引起懷疑;第三,公開派魏延、姜維二人攻陳倉,吸引敵人的注意力。孔明在派兵時,採取明的一手與暗的一手,明的一手吸引了敵人,加強了暗的一手的保密性,又由於暗在明先,因此打了敵人個措手不及。孔明還採取託病不出、對任何人都避而不見的方式加強保密,暗中調兵遣將,平定了曹魏發起的五路伐蜀兵馬。

  功虧一簣失在用人(1)

  孔明在用人問題上有許多成功的經驗,人們對此探討得較多,這裡是要指出他作為領導人,在人事問題上出現的失誤。

  孔明一出祁山後,戰果輝煌。為保證大軍的安全,他選派深得信任的馬謖守咽喉重地街亭。馬謖自幼熟讀兵法,南征時曾向孔明提出過“攻心為上”的方針,被任命為參軍;伐魏前提議對司馬懿使用反間計,遂使魏主曹睿罷免了司馬懿的兵權,之後常在孔明帳前,深得信任。但馬謖受命至街亭後,違反作戰要領,結果失了街亭,使孔明全線被動,只好全軍撤退。

  先前,劉備剛得荊襄,伊籍向劉備、孔明推薦當地的馬良、馬謖等兄弟五人,同一時介紹了一首鄉諺: “馬氏五常,白眉最良。”(第五十二回)這個眉間有白毛的人就是馬良,當地人將馬良看成兄弟中最賢能的人,並沒有認為他的弟弟馬謖最賢。劉備臨終前,孔明與馬謖一同在旁,劉備令馬謖暫退迴避,單獨對孔明說: 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鑑於孔明將馬謖看作“當世之英才”,劉備提出讓他再作深切考察。對於馬謖,孔明的看法與劉備的看法不同,也與馬謖本鄉人的看法不同,而最後的事實說明孔明的看法是錯誤的、片面的。那麼,我們可以推定: 孔明在對人的觀察上,一定有某種錯誤的思想方法,由於這種思想方法的作祟,使他對一個在身邊工作多年的人不免有一種歪曲的看法。

  孔明在人事問題上最大的失誤是對魏延的處理。魏延曾慕劉備之名,在長沙殺了他的上司韓玄,救了黃斬馬謖忠來投劉備。孔明一見面就要殺掉他,理由是: “食其祿而殺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獻其地,是不義也。吾觀魏延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第五十三回)所謂“反骨”當然是荒唐的。孔明關於骨相的說法僅是一種託辭,真正的理由乃是魏延的所謂“不忠”、“不義”,當時由於劉備的保護,孔明未殺魏延,但卻一直對他抱有成見,另眼相看。平時有什麼硬仗、險仗和誘敵詐敗,記不了功勞的仗多派魏延去打,而對魏延多次提出的軍事建議卻不屑一顧。孔明對魏延一貫不滿,魏延不會沒有覺察,但他始終聽從孔明的指揮。平西川,爭漢中,擒孟獲,魏延屢建戰功,伐中原時魏延是帳下第一員大將,曾斬王雙,戰張郃,誘司馬,功績無人可比,但孔明全不念其功勞。尤其錯誤的是,他死前在沒有根據的情況下,就斷定身後魏延必反,暗中安排馬岱斬殺魏延,一手製造了蜀國最大的冤案。

  孔明死後,魏延確實與接替孔明領兵的楊儀爭奪過兵權。但這種矛盾的產生並不是孔明預料之正確,而是他在身後人事安排上的過錯所造成的。當時魏延為前將軍、征西大將軍、南鄭侯,在軍中不僅官職最高,且能力、威望屬上乘,而楊儀僅是一長史,大約相當於秘書長的官職,又看不出有什麼超人的能力和威望,魏、楊二人平時關係不睦,孔明安排楊儀接掌兵權,讓魏延斷後,魏延自然不服。魏延那樣性格的人絕不會對一個功小位卑的人俯首謙讓,他公開對抗孔明的人事安排,反倒是合乎邏輯的。因而可以說,魏延的兵變,在某種意義上是孔明逼出來的!魏延負氣爭權,確是姿態不高,那麼,被孔明越級提拔、一度統領全軍的楊儀是否姿態很高呢?其實不然。孔明死後,蔣琬受命為丞相,楊儀被加封為中軍師,但他以為自己資歷高於蔣琬,而位在琬下,又自恃功高,口出怨言,對別人講: “昔日丞相初亡,吾若將全師投魏,寧當寂寞如此耶!”(第一百五回)楊儀的功勞、職位和人才遠不及魏延,思想姿態亦不比魏延高,孔明死前將兵權避開魏延交付楊儀,看來完全是不正常的,是出於對魏延的成見。如果說孔明初見魏延的過激言行尚且可以理解,那麼,在以後的長期實踐中孔明一貫憑成見看待魏延,就是極其錯誤的。曹操在官渡之戰時收納了袁紹降將張郃,當操聽到有人對張郃的投降表示懷疑時曾說: “吾以恩遇之,雖有異心,亦可變矣。”曹操願意對懷有異心的將軍結恩感化,而孔明卻缺乏曹操具有的那麼一種胸懷、那麼一種氣度,顯得心眼太小。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