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劉備到了南徐,趙雲依第一計而行,讓劉備去牽羊擔酒,前去拜見極有聲望的國戚喬國老,說知此事,又讓隨行五百兵士披紅掛彩,到處買辦物品,宣傳此事,在城中大造輿論。孫權之母吳國太從喬國老那裡聞知此事,急招孫權相問,當知道這是孫權拘囚劉備的計策時,她擔心女兒的名聲,堅持不答應,大罵孫權與周瑜。但因此事也鬧得滿城風雨,人人皆知,已經欲止不能,因而在吳國太見面看中了劉備後,就一口答應了親事,弄假成真。孔明這一計策是利用了輿論的壓力,它得以成功的條件,一是吳國太愛護珍惜女兒的名聲;二是孫權對母親孝敬,不違拗母親;三是劉備儀表非凡,能被吳國太看中。劉備結親後,孫權為劉備安排聲色玩好,欲喪其心志,將其軟困於吳。

  一晃到了年終,趙雲打開第二個錦囊,對劉備報稱荊州戰事危急,劉備私下與夫人商量後,於正月元旦藉口走脫。孔明的第二個計策是用了劉備的功名心理,它得以成功的條件,一是劉備有以柔克剛、在感情上把握夫人、引其出走的獨特才能;二是利用了正月元旦這一有利的節日條件;三是趙雲辦事精細。劉備與夫人離去已遠,孫權酒醒過來,當得知此事後,急派人去追趕捉拿,而周瑜也派人在前面攔截。

  趙雲在危急無路時打開了第三個錦囊,看後交給了劉備,於是劉備向夫人訴說了招親一事的真實原委及眼前處境的危難,請夫人出面解救,並表示: “如夫人不允,備請死於車前,以報夫人之德。”(第五十五回)夫人聽說後,命人推車直出,捲起車簾,罵退了領兵之將又罵派兵的周瑜,使劉備走脫。二次追兵來後,夫人讓劉備先走,自己與趙雲在後,追兵受到喝罵,又見趙雲怒目相待,準備廝殺,而軍中又不見劉備,因此退兵,結果使劉備遠走,被孔明接應而回。孔明的第三個計策是利用了當時家族統治的領導體制,它得以成功的因素,一是孫夫人嚴毅剛正,諸將畏懼,二是趙雲武藝高強,追軍不敢放肆。

  綜觀孔明的招親三計,其對事件的預料和對問題的處理是非常周密細緻的,三條計策依次而行,是因為三個問題的出現有前有後,前後相接。入吳後首先要成親,這是實現聯吳戰略方針的手段,是劉備此去的目的,也是後面一切問題的解決前提,但孫權並非真心招親,於是有第一個計策對付;招親目的達到後不能久住於東吳,劉備要回荊州主持軍事,要待機入川,實現鼎立之勢,但料到孫權不會輕易放走劉備,劉備對安逸生活也難免會有留戀之心,於是有第二個計策解決;劉備偕夫人出走會在路上遇到難以預料的攔截,但困難畢竟發生於孫夫人家族的轄地,於是有第三個計策應付。三條計策互相銜接,排列有序,對預料之中的事與預料之外的事全能解決,保證計劃萬無一失。

  那麼,由誰來執行這些計策呢?孔明在劉備臨行時對他說: “吾已定下三條計策。非子龍不可行也。”趙雲在諸將中的優勢在於勇猛與精細集於一身。完成這些計策,單精細不行,單勇猛亦不行,惟有精細兼勇猛的趙雲才行。還有,三條計策之後事情如何呢?進了荊州地盤,出了孫氏家族的轄地,再有追兵相至,劉備奈何?對這最後的一環,孔明沒有疏忽,他親自去水路接應,陸上追兵有關羽伏兵以待。這樣精細的頭腦,這樣周密的考慮,這樣細緻的安排,還有什麼詐計不能對付!還有什麼事情不能完成!難怪孔明在接劉備回荊州的路上,讓兵士對率追兵敗退而回的周瑜高喊: “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

  充分認識到軍事秘密的價值

  孔明在作戰前給部將分配任務,多是附耳低言或付給錦囊妙計,這是最常見的保密方式。除此之外,他還根據不同的情況,對嚴守軍事機密採取過許多有效措施。

  孔明六擒孟獲時,兵至三江城,城由朵思大王把守,蜀兵到時城上弓弩齊發,一弩十矢,箭頭上有毒,蜀兵不能取勝。孔明令軍退後,五天未發號令。黃昏時,孔明傳令: “每軍要衣襟一幅,限一更時分應點,無者立斬。”諸將不知其意,依令而行。初更時分,又傳下第二道命令: “每人用衣襟包土一包,無者立斬。”眾軍仍不知其意,依令預備。接著孔明又傳下第三道命令: “諸軍包土,俱在三江城下交割,先到者有賞。”眾軍皆包土飛奔城下,孔明遂即傳令,讓軍士積土包為上城的台階蹬道。先上城者為頭功。於是蜀兵十餘萬及降兵萬餘將土包棄於城下,霎時積土成山,接連城上,蜀兵爭先上城,守兵欲放弓弩時,已被蜀兵登城捉拿,朵思大王亦被斬殺,蜀兵奪了三江城。這裡,孔明連下四道命令: 準備衣襟——包土——城下交割——登城,他採取把一道命令分解下達的方式,由於在實施軍事行動的前期,沒有人知道軍事計劃的全部內容,因而當兵士們在備衣包土和準備交割的時候,尚不知道他們正在實施一孟獲像

  項軍事行動,這就絕對地保守了軍事秘密,當最後一道命令發出時,軍士爭先上城,敵人已來不及應付。採取將一道命令分解下達的方式,保守了軍事秘密,同時,它使指揮員的每一道命令簡捷易行,行動容易統一。而且,它的前幾道命令由於軍士不理解,又似乎與軍事行動無關,這就能刺激軍士的好奇心,他們急於想知道自己行動的目的,執行起來會幹脆利落。這種下命令的方式一般適應於急需保密但因人數雜多又不易保密的場合,也適應於準備工作複雜的保密行動。試設想,孔明如果一開始就將四道命令全部下達,非但不能保證對敵保密,軍隊的行動也必定雜亂不一,達不到理想的效果。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