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曹操與袁紹官渡相持時,軍糧告竭,發往後方的催糧書信被袁紹謀士許攸截獲,後許攸因故投奔曹操,二人相見,有這樣一段情節:

  攸曰: “公今軍糧尚有幾何?”操曰: “可支一年。” 攸笑曰: “恐未必。” 操曰: “有半年耳。”攸拂袖而起,趨步出帳曰: “吾以誠相投,而公見欺如是,豈吾所望哉!”操挽留曰: “子遠勿嗔,尚容實訴: 軍中糧實可支三月耳。”攸笑曰: “世人皆言孟德奸雄,今果然也。” 操亦笑曰: “豈不聞‘兵不厭詐! ’” 遂附耳低言曰: “軍中止有此月之糧。”攸大聲曰: “休瞞我!糧已盡矣!”操愕然曰: “何以知之?”……攸以獲使之事相告,操執其手曰:“子遠既念舊交而來,即願有以教我。”(引自第三十回)

  一開始,操顯得坦然自若,好像把軍糧問題根本不當一回事,及至許攸一再追問,他總是答應以“實”相告,又是附耳低言,一副神秘的樣子, 似乎在向許攸泄漏軍中至密——但總是不認帳。當許攸說破實情時,他反問如何得知,既是在追問消息的來源,了解其知情的真實性,又是一種否認的口氣。而當許攸告知消息的來源時,他知道再也無法隱瞞了,於是態度又變得非常誠摯,和許攸拉開了故舊關係,請求幫助。在不長的時間內,曹操的態度幾經變化: 坦然——神秘——驚愕——誠摯,充分體現了他的權變能力。

  非凡人格

  曹操樂於接受“奸雄”的稱號,但更以“治世之能臣”自居,他相信自己的能力,無論任何時候,都對自己的前途充滿信心,具有樂觀主義精神。

  曹操在一生征戰的前期,軍暇之際,請劉備喝酒,席間他借飛龍而論英雄,抒發了自己積蓄心底的胸懷和抱負。他說: “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于波濤之內。方今春深,龍乘時變化,猶人得志而縱橫四海。龍之為物,可比世之英雄。”(第二十一回)他進一步告訴劉備: “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他認為這樣的英雄,非劉備與他莫屬。這既是抒發自己的抱負,又是對自己一生事業的宣言,我們由此看到的,是一位胸懷遠大理想、充滿堅強信心的人物形象。

  曹操由於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前途,因而在眾人悲觀沮喪的困難時刻,總是表現得異常樂觀。曹操在朝為典軍校尉時,大將軍何進與司隸校尉袁紹等謀誅宦官,商議不定,曹操在一旁鼓掌大笑,向何進提出了自己的謀略,可惜未被採納。董卓亂政時,王允等班閣舊臣有心圖之, 因無計可施,眾人聚於席間壓聲而哭,坐中一人撫掌大笑說: “滿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還能哭死董卓否?”這人正是曹操。他當即提出了謀刺董卓的建議,後來因為意外的情況而未能成功。青年曹操不像其他官員那樣在困難面前一籌莫展,而是以樂觀自信的態度迎接面臨的困難。

  在戰場上,碰到軍事失利的情況,曹操並無悲觀情緒。如在濮陽被呂布打敗後,他傷勢很重,眾將拜伏問候,曹操仰面大笑說: “誤中匹夫之計,我必當報之。”(第十二回)當即發出妙計,打敗了呂布。曹操與馬超作戰時,聽說有羌兵兩萬前來幫助馬超,他一反眾人之情,聞報大喜,原來他是想到,邊遠地區的敵人若匯聚一起,便於他一舉殲滅。他相信馬超再強大,也終會為自己所敗。赤壁之戰是曹操最大的一次敗仗,損失慘重。他戰敗倉皇逃跑,數次路過險峻之處,在馬上揚鞭大笑,並對軍士講,他若是周瑜、諸葛亮,在此處埋伏一路軍馬,如此如此。他在戰敗之際的樂觀態度,是對自己和軍隊士氣的鼓舞,是對慌恐情緒的鎮定,是在長自己的志氣!

  曹操這種樂觀自信的精神直到晚年未嘗稍變。他曾總結了自己一生的戰績,向身邊的大臣說過: “如國家無孤一人, 正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第五十六回)的確,他一生曾討董卓,伐袁術,破呂布,降張繡,除袁紹,滅劉表,平張魯,戰功卓著,威震天下,他對當時國家的統一事業作出了傑出的貢獻,是三國時代卓越的軍事家和優秀的領導人,他晚年作詩云: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表達了他永不衰竭的進取精神。至此,我們得到了一位生機勃勃的古代領導人的豐滿形象。

  顯貴出身掩蓋下的昏庸無能——袁紹

  袁紹,字本初,汝南汝陽(今河南省上蔡縣一帶)人,四代中有三人為朝廷高官。父袁逢為司徒,叔袁隗為太傅,弟袁術亦曾在朝為官。袁紹曾為司隸校尉,協助大將軍何進扶立少帝,謀誅宦官,並提出過召外兵入京誅殺宦官的建議,何進被宦官謀殺後董卓入京,欲廢少帝,扶立獻帝,袁紹挺身反對,與卓矛盾激化,於是懸節城門,棄官而去。董卓為防袁紹生變,封他為渤海太守,袁紹在渤海暗中聯絡司徒王允,後興兵與曹操聯繫,發起十八路諸侯聯盟討伐董卓,被推為盟主,因領導不力,聯盟解體。袁紹屯兵河內,暗中策動公孫瓚攻打冀州牧韓馥,馥邀紹同掌州事,袁紹乘機奪取韓馥之地,占有冀州,又打敗公孫瓚,收降其眾。劉備公開反曹後,托袁紹世交鄭玄寫信請求紹出兵攻曹,紹讓陳琳起草檄文數曹操之罪,發兵三十萬進攻曹操,因謀士不和,心懷疑惑,半路停兵,又因小兒生病,遷延日月。後來白馬戰役,他折兵損將;官渡之戰,被曹設奇計燒毀烏巢糧草。七十萬大軍幾乎全部被殲。袁紹復聚二三十萬軍隊,於倉亭與曹操相拒,被操設“十面埋伏”計打敗,退守冀州,未及復仇而病死。紹死後,其夫人與謀士審配、逢紀廢長立幼。擁立三子尚為冀州之主,導致袁紹子輩兄弟不和,禍起蕭牆,曹操乘機圖之,消滅了袁紹的殘餘力量。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