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惟才是舉

  和劉備相比較,曹操在用人上少有親疏之別,他惟才是用,因此他的選才面比劉備要寬,這是他的事業更為興旺的一個重要原因。

  曹操在一生征戰中,時時留心人才,一發現人才,就儘量地要收為己用。操初遇許褚,見其威風凜凜,心中暗喜,遂安排典韋用計收服,使許褚成為典韋之後的第一心腹愛將。操移駕許都時路遇楊奉、韓暹攔截,操見楊奉手下武將徐晃威風凜凜,暗暗稱奇,及見與許褚交鋒,武藝超群,更加喜愛,召謀士商議道: “徐晃乃良將也,吾不忍以力並之,當以計召之。” (第十四回)後派人招降徐晃。操平定漢中時,張魯派西涼勇將龐德迎敵,操早知龐德威名,一知龐德來迎戰便有心收歸之,他先選張郃等四員大將輪戰龐德,然後收買張魯謀士楊松內中作梗,最後設計俘獲龐德,使其感恩歸降。許褚曾是山寇,龐德曾隨馬超殺傷過曹操人馬,但他們是人才,操仍願收歸使用。操有時為了眼前的利益,也臨時使用那些靠不住的人。如操奪取荊州準備下江南時,需要訓練水軍,於是封荊州降將蔡瑁、張允為侯併兼水軍都督。謀士荀攸提醒操說,二人乃諂佞之徒,不應給予高官顯爵。操密告荀攸道: “吾豈不識人!只因吾所領北地之眾,不習水戰,故且權用此二人。待成事之後,別有理會。”(第四十一回)操用人的指導思想在於: 只要一個人有所特長,而這種特長又能為自己的目標服務,那麼,不管這個人以前是怎樣、以後會怎樣,就目前來講,都可以任用。

  陳琳曾替袁紹起草檄文筆伐曹操,辱及曹操祖先。操攻破冀州後俘獲陳琳,身邊人勸操殺之,操憐其文才,赦其不死,命為從事。蔡邕之女蔡琰曾被北方部族於戰亂中擄去,在當地作《胡笳十八拍》,流入中原。操深愛其才,使人持千金去北方,從左賢王處贖回,使其與董祀結婚。操初遇劉備,就結為知己;招降關羽,厚禮待之;一知徐庶,就設計誘之;與董昭相見一席話,就拉著他的手說: “凡操有所圖,惟公教之”(第十四回);奪取冀州,就讓人遍訪當地賢士,等等。總之,曹操愛才,禮賢下士,是他領導觀的一大特色。他曾作詩抒發自己的胸懷:“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第四十八回)他用高山的氣魄和大海的容量來勉勵自己,表達了他求賢若渴的急迫心情。操曾帶兵與孫權軍隊對陣,見對方排列整齊,軍容雄壯,感嘆道“生子當如孫仲謀”,由衷愛才又希望占為己有的心情溢於言表。

  曹操過分愛才,也因此而對自己不利。如劉備投靠時他否定了程昱的建議,未斬殺或扣留劉備,致使劉備成為與自己爭奪天下的勁敵。當陽長坂坡趙雲沖入軍中單騎救阿斗,他在山上望見趙雲十分勇猛,心中喜愛,傳令各處務要活捉趙雲,不許放箭傷害,因此被趙雲斬殺軍中名將五十餘員而走脫。儘管如此,曹操人才觀對其事業的積極作用還是異常大的,他的事業的每一步進展,都依賴於人才。沒有曹操的愛才之心,就沒有曹操創立的功業。

  曹操還善於團結人才,爭取那些與自己有思想隔閡的人歸順自己。關羽降操後,身在曹營心在漢,但曹操待之為上賓,處處關懷備至,結恩於關羽。雖然關羽最終離去,但他為曹操解白馬之圍,後來又義釋華容道,畢竟還是報答了曹操。官渡之戰時,袁紹大將張郃、高覽被逼投降了曹操,當時有人提出,二人投降,未知真假。曹操回答說: “吾以恩遇之,雖有異心,亦可變矣。”(第三十回)他一見二將就讚揚說: “若使袁紹肯從二將軍之言,不至有敗。今二將軍肯來相投,如微子去殷,韓信歸漢也。”並封二人為偏將軍及侯爵。後高覽早死,張郃成為曹操集團的骨幹,在防禦孔明兵出祁山的過程中屢建大功。曹操尊重人才的感情,他並不要求一開始就對自己忠心耿耿,允許保持一定距離,反倒倍加關懷,他認為這樣的人才有思想、有性格,爭取過來必有大用。

  在曹操身邊,有一大群謀士,包括荀彧、荀攸、程昱、郭嘉、賈詡、劉曄、滿寵、司馬懿等,組成曹操的“智囊團”。每當需要決定大計方針時,他總是先讓謀士們充分地發表意見,或者主動徵求謀士們的意見,然後選擇正確的意見或吸收某些意見中的合理成分,自己作出決斷。曹操是比較能正確處理集權與分權關係的領導人,一方面,他讓大家參與決策,發揮眾人的聰明才智,不像諸葛亮那樣遇事不與人商量,自己一人作主;另一方面,他又不像袁紹那樣遇事沒有主張,一任謀士們爭論,無所決斷。

  曹操是比較成功地解決了接班問題的當權者,他對這一問題的考慮是較早的。在打敗袁紹、西擊烏桓之後,因郭嘉病逝,他哭得非常傷心,並對眾官說: “諸君年齒,皆孤等輩(你們的年齡都跟我一樣偏大),惟奉孝最少,吾欲托以後事,不期中年夭折,使吾心腸崩裂矣!”(第三十三回)他對部下,是很注意年齡層次的,尤其對年輕人寄予厚望,因為年輕的一代是自己事業長盛不衰的保證。在選定接班人時,他對卞太后所生的四個兒子進行了全面考察,告訴身邊的人: “孤平生所愛第三子植,為人虛華少誠實,嗜酒放縱,因此不立。次子曹彰,勇而無謀。四子曹熊,多病難保。惟長子曹丕,篤厚恭謹,可繼我業。”(第七十八回)這裡他用三項指標去衡量: 德、才、體。曹植有才無德,曹彰無才,曹熊多病,只有曹丕符合標準,可以接班。在這一問題上,他能排除個人感情因素,按必要的標準去衡量選擇。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