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頁
《舊唐書》對陳子昂有過這麼一句評價:子昂褊躁無威儀,然文詞宏麗。
也就是說,陳子昂性急,易衝動。這類人縱使滿腹經綸,衝動之下也難免口不擇言,得罪他人。這一點在下級給上級提意見時更是大忌。如果一開口就惹得別人不快,當然不可能會有預期的效果。
再說奉命出使東突厥的閻知微、田歸道經過長途跋涉終於見到了可汗阿史那默啜,傳達了封賞的命令,希望他繼續為國效力,並許諾將來定有厚報。
不過阿史那默啜可等不及什麼“將來”,他之前提出N多親善的條件要的便是回報。理所當然地接受了封賞後,他又提出了進一步的要求。
這次的要求聽起來可就沒那麼動聽了:
遣返全部之前歸附唐(周)的突厥人;
單于都護府的全部轄區(即唐太宗滅東突厥後所新增的廣大北方領土)要交還東突厥;
提供穀物種子十萬斛、綢緞布匹若干、農具三千具、鐵器數萬斤。
武曌雖然不太懂軍事,但什麼叫領土,什麼叫戰略物資還是清楚的。這些苛刻的條件,實在是讓她無法接受。
心愿未遂,阿史那默啜很不痛快。突厥人很直接,不爽就直接用言語來表現,估計女皇及其親屬應該也“有幸”被一一問候了。具體內容,使者不敢複述,只說“言辭悖慢”。
納言姚璹、鸞台侍郎楊再思等人認為還要倚仗突厥人去對付契丹人,不宜得罪,不如暫時答應下來;知鳳閣侍郎李嶠等人則認為東突厥人缺乏信義,如果妥協,只會助長對方的囂張氣焰。雙方各執一詞,高下難分。
河北戰場的不斷失利嚴重打擊了武曌的自信心,她不自覺地把希望都寄托在了東突厥人的身上。最終她決定先放下身段與東突厥人搞好關係,一切都等滅了讓她更沒面子的契丹再說。
就這樣,阿史那默啜分文未付便輕鬆從中原獲得了四萬斛種子、五萬匹綢緞、三千套農具和四萬斤鐵器,同時還取得了雙方通婚的許可,從此更加不可一世。
搞定東突厥後,武曌用武懿宗換下了碌碌無為的武攸宜。只可惜這位武家子弟同樣也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武懿宗一行抵達趙州(河北趙縣)時,前方傳來情報:契丹數千騎兵即將攻打冀州(河北冀州市)。儘管手握數萬大軍,武大總管還是被嚇破了膽,準備不戰而逃。身邊的幕僚們看不下去了,提醒說:“蠻夷都是輕裝騎兵,沒有有效的攻城器械。冀州城高壕深,雖然目前兵力不多,但只要大軍堅守不出,他們也無計可施,只能撤兵。到時我們再派一支精銳部隊尾隨追擊,定能建功!”
可惜武懿宗根本聽不進去,他只想確保自己的安全,堅持退守相州(河南安陽市)。為了逃得更有效率,他還下令遺棄了大量物資和重型武器,結果這些物資全部落入了契丹軍的手中。
裝備加強後,契丹軍輕鬆攻破了被武懿宗遺棄的趙州城。入城後他們做的事堪稱很黃很暴力:屠城。
當武懿宗躲在遙遠的相州城內,身處數萬人的保衛圈內安心喝酒嬉鬧時,趙州城內的無辜百姓正慘遭敵軍肆無忌憚的砍殺。所謂“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可他們翹首期盼的“王師”卻正在一頭豬的統領下無所事事地在相州城裡奔來走去。這就是大周的行軍大總管,處心積慮要取代李唐皇室的武家“人才”。他畏縮不前、貽誤戰機、丟失城池、遺禍百姓,會有處罰嗎?
沒有!
為什麼?
只因為他姓武。
意想不到的勝利接二連三,孫萬榮“被迫”開始認真考慮要做出一番大事業來。要成就大業,牢固的根據地是重中之重。經過慎重考慮,他在營州西北的險要之處築起了一座新城,把自己的妻兒老小和積攢的金銀財寶都安置在城裡,由妹夫乙冤羽鎮守。
安頓好一切後,他長出了一口氣,向著下一個目標幽州邁進。因為上次被阿史那默啜連鍋端老巢的教訓還歷歷在目,他對這個不懷好意的鄰居也十萬分地上心。
最穩妥的辦法當然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幹掉東突厥,一了百了。不過在對雙方的實力進行對比後,他放棄了這個想法。
那就只有聯合一條路了。
孫萬榮決定把雙方的共同目標——中原作為聯合的基礎,約定共同南下,分成比例東突厥優先。
主意既定,他向東突厥派去了使者。
孫萬榮雖然仗打得不錯,算盤打得也不錯,外交知識和經驗卻非常欠缺。他派出的使者非但沒有完成任務,反而給自己招來了滅頂之災。
只因為他派出的使者不是一位,也不是兩位,而是五位。
更奇怪的是,這五位使者還不是一同上路的。
莫非孫萬榮考慮到此行要穿過戈壁大漠,路途艱辛,為了確保任務完成,所以多派了幾個人?
事實證明他多慮了,因為五個人都見到了阿史那默啜。而也正是這一點斷送了他自己的性命。
五位使者中有三位腳程較快,先到達了阿史那默啜的駐地並傳達了孫萬榮的提議。阿史那默啜大喜,效仿中原的做法賞賜了三人紅色官服(唐朝四品和五品官服),並立即著手整頓人馬,打算南下。
也就是說,陳子昂性急,易衝動。這類人縱使滿腹經綸,衝動之下也難免口不擇言,得罪他人。這一點在下級給上級提意見時更是大忌。如果一開口就惹得別人不快,當然不可能會有預期的效果。
再說奉命出使東突厥的閻知微、田歸道經過長途跋涉終於見到了可汗阿史那默啜,傳達了封賞的命令,希望他繼續為國效力,並許諾將來定有厚報。
不過阿史那默啜可等不及什麼“將來”,他之前提出N多親善的條件要的便是回報。理所當然地接受了封賞後,他又提出了進一步的要求。
這次的要求聽起來可就沒那麼動聽了:
遣返全部之前歸附唐(周)的突厥人;
單于都護府的全部轄區(即唐太宗滅東突厥後所新增的廣大北方領土)要交還東突厥;
提供穀物種子十萬斛、綢緞布匹若干、農具三千具、鐵器數萬斤。
武曌雖然不太懂軍事,但什麼叫領土,什麼叫戰略物資還是清楚的。這些苛刻的條件,實在是讓她無法接受。
心愿未遂,阿史那默啜很不痛快。突厥人很直接,不爽就直接用言語來表現,估計女皇及其親屬應該也“有幸”被一一問候了。具體內容,使者不敢複述,只說“言辭悖慢”。
納言姚璹、鸞台侍郎楊再思等人認為還要倚仗突厥人去對付契丹人,不宜得罪,不如暫時答應下來;知鳳閣侍郎李嶠等人則認為東突厥人缺乏信義,如果妥協,只會助長對方的囂張氣焰。雙方各執一詞,高下難分。
河北戰場的不斷失利嚴重打擊了武曌的自信心,她不自覺地把希望都寄托在了東突厥人的身上。最終她決定先放下身段與東突厥人搞好關係,一切都等滅了讓她更沒面子的契丹再說。
就這樣,阿史那默啜分文未付便輕鬆從中原獲得了四萬斛種子、五萬匹綢緞、三千套農具和四萬斤鐵器,同時還取得了雙方通婚的許可,從此更加不可一世。
搞定東突厥後,武曌用武懿宗換下了碌碌無為的武攸宜。只可惜這位武家子弟同樣也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武懿宗一行抵達趙州(河北趙縣)時,前方傳來情報:契丹數千騎兵即將攻打冀州(河北冀州市)。儘管手握數萬大軍,武大總管還是被嚇破了膽,準備不戰而逃。身邊的幕僚們看不下去了,提醒說:“蠻夷都是輕裝騎兵,沒有有效的攻城器械。冀州城高壕深,雖然目前兵力不多,但只要大軍堅守不出,他們也無計可施,只能撤兵。到時我們再派一支精銳部隊尾隨追擊,定能建功!”
可惜武懿宗根本聽不進去,他只想確保自己的安全,堅持退守相州(河南安陽市)。為了逃得更有效率,他還下令遺棄了大量物資和重型武器,結果這些物資全部落入了契丹軍的手中。
裝備加強後,契丹軍輕鬆攻破了被武懿宗遺棄的趙州城。入城後他們做的事堪稱很黃很暴力:屠城。
當武懿宗躲在遙遠的相州城內,身處數萬人的保衛圈內安心喝酒嬉鬧時,趙州城內的無辜百姓正慘遭敵軍肆無忌憚的砍殺。所謂“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可他們翹首期盼的“王師”卻正在一頭豬的統領下無所事事地在相州城裡奔來走去。這就是大周的行軍大總管,處心積慮要取代李唐皇室的武家“人才”。他畏縮不前、貽誤戰機、丟失城池、遺禍百姓,會有處罰嗎?
沒有!
為什麼?
只因為他姓武。
意想不到的勝利接二連三,孫萬榮“被迫”開始認真考慮要做出一番大事業來。要成就大業,牢固的根據地是重中之重。經過慎重考慮,他在營州西北的險要之處築起了一座新城,把自己的妻兒老小和積攢的金銀財寶都安置在城裡,由妹夫乙冤羽鎮守。
安頓好一切後,他長出了一口氣,向著下一個目標幽州邁進。因為上次被阿史那默啜連鍋端老巢的教訓還歷歷在目,他對這個不懷好意的鄰居也十萬分地上心。
最穩妥的辦法當然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幹掉東突厥,一了百了。不過在對雙方的實力進行對比後,他放棄了這個想法。
那就只有聯合一條路了。
孫萬榮決定把雙方的共同目標——中原作為聯合的基礎,約定共同南下,分成比例東突厥優先。
主意既定,他向東突厥派去了使者。
孫萬榮雖然仗打得不錯,算盤打得也不錯,外交知識和經驗卻非常欠缺。他派出的使者非但沒有完成任務,反而給自己招來了滅頂之災。
只因為他派出的使者不是一位,也不是兩位,而是五位。
更奇怪的是,這五位使者還不是一同上路的。
莫非孫萬榮考慮到此行要穿過戈壁大漠,路途艱辛,為了確保任務完成,所以多派了幾個人?
事實證明他多慮了,因為五個人都見到了阿史那默啜。而也正是這一點斷送了他自己的性命。
五位使者中有三位腳程較快,先到達了阿史那默啜的駐地並傳達了孫萬榮的提議。阿史那默啜大喜,效仿中原的做法賞賜了三人紅色官服(唐朝四品和五品官服),並立即著手整頓人馬,打算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