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頁
得到報告後武曌喜出望外,連忙派人追上了兩位使者,帶去了加封阿史那默啜為大單于、“立功報國”可汗的新命令。
轉眼間又成了光杆司令的孫萬榮沒有一蹶不振,在擺脫了東突厥的追擊後他重新集結軍隊,隨即便攻陷了冀州(河北省冀州市)。
對付狡猾且勇猛的契丹,東突厥並不是一支可以百分之百相信的力量,而無論是武三思還是武攸宜,都不能讓武曌高枕無憂,此時的她迫切需要一位有經驗、有擔當並且值得信賴的將領來主持局面。
王孝傑再一次進入了她的視野。
王孝傑的人生可謂大起大落,被吐蕃所俘,但也擊敗了吐蕃收復了安西四鎮,官拜宰相。然而成也吐蕃敗也吐蕃。萬歲通天元年(公元696年),王孝傑和“唾面自乾宰相”婁師德率軍與吐蕃大將論欽陵、論贊婆兄弟在甘肅羅汗山發生激戰,大敗。
作為全軍統帥的王孝傑被撤銷了一切官職,二把手婁師德也被貶為了原州司馬。
其實勝敗乃兵家常事,如果打贏了就被捧上天,打輸了就要被踩在腳下,恐怕沒幾人能成為真正的名將。婁師德是這麼想的,所以知道被貶時,他先是愣了一下,不過很快“唾面自乾”的潛能就條件反射般表現了出來,轉眼又“亦善,亦善(也好,也好)”,恭恭敬敬地謝了恩。
婁師德的良好心態是正確的,因為王孝傑也老老實實地做百姓去了。不過沒等上一年,他又被委以清邊道總管的重任,奉命統領十八萬大軍討伐契丹。而他的直接領導武攸宜則用行動向他表示:去吧,兄弟,我在後面掩護你!
應該說,對於此次重新起用王孝傑是心存感激的,他沒有計較武攸宜的退縮,而是充分發揚了“以死報國”的精神,深入敵境,終於在東硤石谷與契丹軍遭遇。
史書上對於當時王孝傑的處境只用了五個字來記錄:道隘,虜甚眾。
狹路相逢勇者勝。此時的王孝傑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以總司令的身份身先士卒,親率精銳部隊當先衝鋒,把氣勢洶洶的契丹軍逼得步步後退,終於成功衝出了山谷。
離開了狹窄的山道,進入到開闊地,王孝傑立即著手布陣,以應對契丹人的衝鋒。
然而就因為一個人的怯懦,斷送了王孝傑和眾多將士的性命。
這個人是後軍總管蘇宏暉。見契丹軍人多勢眾,他被嚇破了膽,居然沒等交戰就率領手下棄械而逃。王孝傑所在的前軍軍心大亂,陣勢也隨之化解。俗話說,人心散了的隊伍不好帶,無論王孝傑如何喝罵,軍隊還是不可逆轉地向後撤退。
精明的契丹人當然不會放過這個進攻的好機會,吶喊著衝殺上來,周軍根本無法組織有效的阻擋,被分割成數塊,逐個被擊破。見大勢已去,不願再做階下囚的王孝傑跳崖而死,他的部下也傷亡殆盡。
王孝傑至死都不解,原本很不錯的一盤棋,就因為蘇宏暉貪生怕死,變成了完敗。
然而更讓他鬱悶的還在後頭。
戰後,武曌賞功罰過,追贈王孝傑為夏官尚書、耿國公,封其子王無擇為朝散大夫;臨陣脫逃的蘇宏暉被判斬首示眾。
要說這蘇宏暉倒也是個奇人。使者到達前他居然立下了戰功,功過相抵,最終竟被免除了死刑。
不知對於這一結果,九泉之下的王孝傑又作何感想。
第二十七章 “以夷制夷”成功了
漁陽(天津薊縣),手握重兵的清邊道行軍大總管武攸宜王爺被王孝傑戰敗身亡的消息嚇破了膽兒,根本不敢出兵交戰。
很快幽州城被攻破。
北方重鎮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失陷,武攸宜面子上實在是邁不開,只能勉強派人前去應戰,結果又是大敗。
不過對於武攸宜來說,這已經足夠了,好歹自己也努力過,實在是實力不濟(“非不為也,是不能也”)。接下來的日子,他每天繼續該吃的吃,該喝的喝,只等契丹人燒殺搶掠夠了自己走人。
他可以忍,有人不想忍。
陳子昂向武攸宜提出帶軍出擊,未獲批准。
他再勸武攸宜發揚一把爺們精神,為武氏皇族挽回點面子。又不准。
勸多了,武攸宜也乏了,最後索性把陳子昂貶作軍曹,徹底趕出了自己的幕僚圈子。
空有一腔熱情卻報國無門的陳子昂已經無力再做什麼了,心中苦悶的他唯有憑弔古蹟,用筆抒發情懷,千古傳唱《登幽州台歌》就此誕生。
幽州台,即戰國時燕昭王求賢所建的“黃金台”。當年燕昭王從齊軍手中復國,日夜想著報仇雪恨,故搭建黃金台以招賢納士。樂毅、劇辛、鄒衍等名士紛紛慕名前來助陣。強大起來的燕國聯合趙、楚、韓、魏四國向齊國發起攻擊,連克七十餘座城池,令齊國幾近滅亡,令一段君正臣賢、大展宏圖的故事流芳百世。再看自己,空有抱負,卻得不到重用,憶古思今,不禁心潮澎湃。
登幽州台歌
前不見古人,
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
獨愴然而涕下!
需要說明的是,提到《登幽州台歌》,大家總是聯想到一個熱血男兒英雄無用武之地的無奈,順便痛斥武攸宜的怯懦無能。但蝸牛以為,陳子昂並不是一定完美,或許在進言時他缺乏必要的技巧,以至於對方失去了傾聽的耐心。
轉眼間又成了光杆司令的孫萬榮沒有一蹶不振,在擺脫了東突厥的追擊後他重新集結軍隊,隨即便攻陷了冀州(河北省冀州市)。
對付狡猾且勇猛的契丹,東突厥並不是一支可以百分之百相信的力量,而無論是武三思還是武攸宜,都不能讓武曌高枕無憂,此時的她迫切需要一位有經驗、有擔當並且值得信賴的將領來主持局面。
王孝傑再一次進入了她的視野。
王孝傑的人生可謂大起大落,被吐蕃所俘,但也擊敗了吐蕃收復了安西四鎮,官拜宰相。然而成也吐蕃敗也吐蕃。萬歲通天元年(公元696年),王孝傑和“唾面自乾宰相”婁師德率軍與吐蕃大將論欽陵、論贊婆兄弟在甘肅羅汗山發生激戰,大敗。
作為全軍統帥的王孝傑被撤銷了一切官職,二把手婁師德也被貶為了原州司馬。
其實勝敗乃兵家常事,如果打贏了就被捧上天,打輸了就要被踩在腳下,恐怕沒幾人能成為真正的名將。婁師德是這麼想的,所以知道被貶時,他先是愣了一下,不過很快“唾面自乾”的潛能就條件反射般表現了出來,轉眼又“亦善,亦善(也好,也好)”,恭恭敬敬地謝了恩。
婁師德的良好心態是正確的,因為王孝傑也老老實實地做百姓去了。不過沒等上一年,他又被委以清邊道總管的重任,奉命統領十八萬大軍討伐契丹。而他的直接領導武攸宜則用行動向他表示:去吧,兄弟,我在後面掩護你!
應該說,對於此次重新起用王孝傑是心存感激的,他沒有計較武攸宜的退縮,而是充分發揚了“以死報國”的精神,深入敵境,終於在東硤石谷與契丹軍遭遇。
史書上對於當時王孝傑的處境只用了五個字來記錄:道隘,虜甚眾。
狹路相逢勇者勝。此時的王孝傑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以總司令的身份身先士卒,親率精銳部隊當先衝鋒,把氣勢洶洶的契丹軍逼得步步後退,終於成功衝出了山谷。
離開了狹窄的山道,進入到開闊地,王孝傑立即著手布陣,以應對契丹人的衝鋒。
然而就因為一個人的怯懦,斷送了王孝傑和眾多將士的性命。
這個人是後軍總管蘇宏暉。見契丹軍人多勢眾,他被嚇破了膽,居然沒等交戰就率領手下棄械而逃。王孝傑所在的前軍軍心大亂,陣勢也隨之化解。俗話說,人心散了的隊伍不好帶,無論王孝傑如何喝罵,軍隊還是不可逆轉地向後撤退。
精明的契丹人當然不會放過這個進攻的好機會,吶喊著衝殺上來,周軍根本無法組織有效的阻擋,被分割成數塊,逐個被擊破。見大勢已去,不願再做階下囚的王孝傑跳崖而死,他的部下也傷亡殆盡。
王孝傑至死都不解,原本很不錯的一盤棋,就因為蘇宏暉貪生怕死,變成了完敗。
然而更讓他鬱悶的還在後頭。
戰後,武曌賞功罰過,追贈王孝傑為夏官尚書、耿國公,封其子王無擇為朝散大夫;臨陣脫逃的蘇宏暉被判斬首示眾。
要說這蘇宏暉倒也是個奇人。使者到達前他居然立下了戰功,功過相抵,最終竟被免除了死刑。
不知對於這一結果,九泉之下的王孝傑又作何感想。
第二十七章 “以夷制夷”成功了
漁陽(天津薊縣),手握重兵的清邊道行軍大總管武攸宜王爺被王孝傑戰敗身亡的消息嚇破了膽兒,根本不敢出兵交戰。
很快幽州城被攻破。
北方重鎮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失陷,武攸宜面子上實在是邁不開,只能勉強派人前去應戰,結果又是大敗。
不過對於武攸宜來說,這已經足夠了,好歹自己也努力過,實在是實力不濟(“非不為也,是不能也”)。接下來的日子,他每天繼續該吃的吃,該喝的喝,只等契丹人燒殺搶掠夠了自己走人。
他可以忍,有人不想忍。
陳子昂向武攸宜提出帶軍出擊,未獲批准。
他再勸武攸宜發揚一把爺們精神,為武氏皇族挽回點面子。又不准。
勸多了,武攸宜也乏了,最後索性把陳子昂貶作軍曹,徹底趕出了自己的幕僚圈子。
空有一腔熱情卻報國無門的陳子昂已經無力再做什麼了,心中苦悶的他唯有憑弔古蹟,用筆抒發情懷,千古傳唱《登幽州台歌》就此誕生。
幽州台,即戰國時燕昭王求賢所建的“黃金台”。當年燕昭王從齊軍手中復國,日夜想著報仇雪恨,故搭建黃金台以招賢納士。樂毅、劇辛、鄒衍等名士紛紛慕名前來助陣。強大起來的燕國聯合趙、楚、韓、魏四國向齊國發起攻擊,連克七十餘座城池,令齊國幾近滅亡,令一段君正臣賢、大展宏圖的故事流芳百世。再看自己,空有抱負,卻得不到重用,憶古思今,不禁心潮澎湃。
登幽州台歌
前不見古人,
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
獨愴然而涕下!
需要說明的是,提到《登幽州台歌》,大家總是聯想到一個熱血男兒英雄無用武之地的無奈,順便痛斥武攸宜的怯懦無能。但蝸牛以為,陳子昂並不是一定完美,或許在進言時他缺乏必要的技巧,以至於對方失去了傾聽的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