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香山碧雲繞魏閹(3)

  香山地處北京西郊,山巒起伏,風景清幽,由於山頂有石,狀似香爐,故有此名,是一處名勝之地。據明朝內閣大學士商輅在《香山永安寺記》中的記載,永安寺在唐朝時便已經建立了。歷金、元兩代,香山的地位更加重要,不僅皇室與名流經常來此,而且永安寺也香火旺盛。而碧雲寺的前身碧雲庵,便是由元人耶律阿勒彌所建。香山逐漸成為北京附近一個佛教名山。  到了正德九年(1514年),明朝御馬監太監於經在碧雲庵的基礎上,修繕而成碧雲寺。碧雲寺的地位逐漸超過了永安寺,成為明朝皇帝、太監們拜謁佛祖、求香還願的重要寺院。明神宗為碧雲寺題寫扁額,稱“蒼松古柏,水天一色。”碧雲寺附近也成為太監們首選的墓地之一。  魏忠賢也正是看中了香山碧雲寺的環境清幽、木鐸陣陣,將碧雲寺後選為他的墓寢之所,並從天啟三年(1623年)開始建造。為了修築陵寢,魏忠賢耗費了國庫大量存銀,這在許多明人的奏疏中是可以看到的。魏忠賢的陵寢規格是遠遠超越他的身份的,是仿照皇陵的標準建造的。不僅有石馬、石羊、石虎,還有石人。按照《明會典》的規定,三品以下官員是不能有石翁仲的,而魏忠賢的官職僅為四品,卻有石翁仲,並且高達3米,與十三陵皇陵3.2米的石翁仲相差無幾,遠遠超過明朝大太監田義墓前的高2米的石翁仲。而且通過這次出土的石翁仲看來,雕刻裝飾非常精細,十分罕見,也是違反規制的。而在石翁仲鞭的手柄與鞭的連接處,有一個與眾不同的“二龍戲花”圖案,而非“二龍戲珠”。因為龍的圖案一般只有皇室才能使用,魏忠賢陵墓用龍與花的結合,代替龍與珠的結合,一方面是要比附皇帝,另一方面,又不敢明白地表達出來,所以做了折中,這些都反映出魏忠賢對於自己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地位的自詡。  儘管魏忠賢為身後世做了詳盡而奢華的安排,但造化弄人,天地無情。在熹宗去世後,魏忠賢很快失勢,自縊後被戮屍於河間府。他的屍體自然也未埋葬到那豪華的墓寢中。清軍入關後,魏忠賢的黨羽葛九思等隨清兵入關,將他的衣冠葬於碧雲寺後,立了一個衣冠冢。但由於魏忠賢臭名昭著,為了防止人們發現,未寫祠額,也未在墓碑上刻字。  儘管如此,在康熙四十四年(1701年),魏忠賢的衣冠冢還是被人發現,康熙帝下旨“魏忠賢墓,著交與該城官員,什毀剷平。”這一豪華墳墓從此變成殘碑斷垣、蒿草叢生的荒涼之地。  一代權閹,生前何其顯赫,死後卻慘遭戮屍,甚至衣冠冢也未敢書寫姓名,即使這樣,陵寢還被後世鏟毀。所謂翻手為雲,覆手為雨,造化弄人,世事滄桑。這些恐怕不是魏忠賢踏入宮門那一刻所能想像的。在明末那個動盪之世,魏忠賢成為時世的創造者,但又何嘗不是那個時代的一顆棋子,受到歷史無情的擺布與嘲笑?如今,一切都已成過眼雲煙,香山碧雲依舊在,梟雄豪傑何處尋。遊玩的人群往往過寺而不入,逕自上山,去眺望遠方的風景。而歷史的風景,卻逐漸褪去,一如那木鐸聲聲,餘音繞樑,卻匿於群山了無痕。只有歷史被再次翻開時,才驚醒了春夢。(趙獻海)

  海淀一勺米萬鍾(1)

  在頤和園慈禧太后居住過的樂壽堂前的庭院裡,橫臥著一塊海青色的大石頭,上面刻著乾隆皇帝的手書:青芝岫。這塊大石長8米,寬2米,高4米,重達20噸,“漏透且瘦”,就象立在當院的一架屏風。據說這塊巨石原來長在房山區的深山裡,那它是如何遷移到西郊的呢?這還得從明末著名書畫家米萬鍾說起。  米萬鍾(1570—1628),字友石,又字仲詔,自號石隱庵居士,陝西安化人,後移居順天宛平縣(今屬北京)。宋代著名書畫大家米芾(米元章)的後裔。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僅25歲的米萬鍾考中進士,進入仕途。雖然稱不上少年得志,也算是學途順利。只是斯時的明王朝已是大廈將傾,一派頹廢之狀。滿超文武不思救國良策,一味的爭強鬥氣,結黨營私,腐敗橫行。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年輕的米萬鐘沒有力挽狂瀾的壯志,於是繼承先祖衣缽,以書畫為命,大隱於朝。他的書法以行草最佳,直接師法先祖米芾;畫作以北宗為楷模,山水細潤精工,而且深得先祖潑墨真傳,善畫巨幅長卷。目前收藏於蘇州博物館的《劉景孟八十壽詩軸》,書於天啟元年(1621),凡5行,806字。長達171.1厘米,寬40.6厘米。陶宗儀《書史會要》中稱其"行得南宮家法與華亭董太史齊名,時有南董北米之譽。尤擅署書,擅名四十年,書跡遍天下。"與董其昌、邢侗、張瑞圖並稱為"明末四大書畫家"。  米萬鍾一生酷愛收藏奇石。書畫家以石為友,是中國的傳統。明代的沈周、藍瑛、王純,清代石濤以及現代的齊白石、傅抱石,等等,都是著名的藏石家。奇石、山石就是中國畫主要描繪對象之一,書畫家們能從奇石中獲得空間藝術美的感知與共鳴,從心靈深處有所頓悟,並將其轉化成藝術創作。與一般文人墨客收藏奇石自適其意不同,米萬鍾收藏奇石更多的是寄託不平,當世人稱“仲詔先生獨嗜石,亦其胸中磊塊。李白所謂‘五嶽起方寸’,隱然詛能平者耶”。出於對實事的不滿,米萬鍾從進入仕途伊始,即擺出一副超然的姿態,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書畫創作和搜求奇石,並因此得了個“石痴”的綽號。早在初入仕途,外放六合縣縣令時,米萬鍾即“自懸高賞”搜購雨花石,且"衙齋孤賞,自品題,終日不倦"。他先後收藏了18枚奇石,並分別以詩句命名,如“三山半落青天外”、“門對寒流雪滿山”等,還請畫家吳文仲作成《靈岩石圖》,請胥子勉寫成序文《靈山石子圖說》,這是照像技術發明以前,中國最早的關於奇石的圖片記載之一。  大概是這種“大隱隱於朝”的作風發揮了作用,米萬鐘的仕途倒也很順利。天啟初年他已經做到了江西按察使的位置,成為一方大吏。天啟年間閹黨得勢,大肆打擊以忠正自命的東林黨人。米萬鍾雖然沒有參與到黨爭之中,但他超然事外,不媚閹黨的態度還是惹怒了魏忠賢一夥。天啟五年(1625年),閹黨黨羽倪文煥上書彈劾,米萬鐘被削去官籍,趕回老家。  崇禎皇帝即位,剷除閹黨,平反冤獄,米萬鐘被召回,封太僕少卿。太僕寺主持馬政,是明代軍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民間養馬的政策在明朝後期已經廢止,但官方養馬仍然存在,而且掌握著一大筆民間改折徵收的馬銀,是財政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太僕寺的副首長,米萬鍾可謂大權在握。崇禎皇帝有勵精圖治的雄心,滿朝大臣當時也頗懷抱負。米萬鍾則不然,他似乎已經看透了明王朝行將就木的命運,依舊是寄情山水,縱性於奇石。  當時的皇親顯貴有營造私家園林的風氣。在西郊有一塊原始沼澤濕地,既海淀。當時的海淀分為南、北兩部分。在北淀,武清侯李偉首先建起一座清雅園。米萬鍾隨後在其側建起一座勺園,“取海淀一勺之意”,又名“風煙里”。勺園方圓不過百畝,但構造奇特,路徑幽曲,時人有“李園壯麗,米園曲折。米園不俗,李園不酸”的說法。勺園建成後,前來遊玩的士宦很多。米萬鍾考慮到勺園地處西郊,往來不便,於是又製作了很多花燈,把園內風景盡數繪在燈上。京城人士更覺玄妙,名之曰“米家燈”。時人有詩云: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