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頁
香山碧雲繞魏閹(1)
公元2005年,在北京西郊的香山碧雲寺金剛寶座塔前院,一位施工工人與往常一樣,揮鍬鏟土,但鏟子卻碰到了一個硬硬的東西。待他好奇地扒開土層,眼前的景象令他驚呆了。一尊栩栩如生的白玉武士石像,呈現在他的面前。 石像高約3米,底座寬約1.2米,由一整塊漢白玉巨石雕琢而成。石像的裝束是武將打扮,頭戴翅盔,身穿戰甲,胸前有護心鏡,手臂上戴著護肘,腳蹬戰靴。臉部雕刻尤其細緻,眉頭緊鎖,怒目圓睜,甚至連眉心痣與抬頭紋都刻畫得活靈活現。石像的花紋是以對稱的形式雕刻而成。但在戰甲下邊,兩邊的雕刻花紋並不完全一樣,一邊是牡丹,另一邊則是菊花。 專家聞訊很快趕來,經過鑑定,確認這是1623年製作的一尊武翁仲。石翁仲是中國古代皇室與上層官員陵墓前的一種裝飾,有文武之分,武將稱武翁仲。那麼,這尊武翁仲守衛的是誰呢?他又為何與主人一起,被長埋地下了呢? 在香山的重巒疊障中,在碧雲寺的朝鐘暮鼓中,這尊石像沉睡了三百年,這個秘密也塵封了三百年。隨著石像的出土,這個歷史之謎是否也會隨之而水落石出呢? “這個武翁仲是明朝大太監魏忠賢的陵墓裝飾。”專家的結論石破天驚,也讓我們的思緒回到了遙遠的明朝,依稀望見那個壯碩的身影。 魏忠賢,明朝天啟年間任司禮秉筆兼東廠太監,一個出身乞丐、權傾天下的“權閹”,一個為禍亂朝綱,為明朝滅亡埋下伏筆的“罪人”,一個聲名狼藉,背負萬世罵名的“惡人”。 魏忠賢生於隆慶二年(1568年),北直隸河間府肅寧縣人。若論外貌,魏忠賢可以算是一表人材,身材魁梧,面貌英俊。若論智謀,他也十分機警。如果他能如常人那樣耕田經商,養家餬口應該還是沒有問題的。但他從小喜遊樂,儘管已經娶妻生女,卻仍然聲色犬馬,流連於賭廠樂坊。在一次豪賭之後,輸了個白茫茫一片大地好乾淨。為了償還賭債,只能改嫁妻子,賣掉女兒。而他也從此流落街頭,乞討為生。走上絕路的魏忠賢想到了自閹入宮。這個想法在我們看來,似乎有些悲壯,但在那個時代,卻可能還是一個不錯的謀生途徑。直隸地區經濟條件並不太好,許多青年子弟為了謀生,都近水樓台先得月,通過自行閹割的方式,為進宮以餬口做好準備。甚至閹割之後,也不一定能獲得入宮的機會。這樣就出現了明人筆記中記載的自閹而又無法入宮的“准太監”們攔截路人,乞討搶劫的悲慘場面。魏忠賢可能也受了自閹風氣的影響,動了這個自絕於祖先的念頭。很快便自行閹割了。 最初,上天也並沒有垂青這個輕浮浪子,他閹割後甚至昏迷了很長時間,是一位僧人在寺廟裡收留、挽救了他。這可能也是他以後將自己的墓葬選在了寺廟之後的一個心理因素。在傷口癒合後,魏忠賢仍然在很長時間內,得不到入宮的機會,只能在街頭繼續做乞丐太監。也許這個時候,他曾經看到過那些年歲已大,卻仍然無法入宮的“准太監”們的慘狀,也許,他可能心生悔意,但他已經別無選擇。 機會終於來了。可能是他身材高大的緣故,他得到了為司禮秉筆太監孫暹當傭工的機會。時間長了,孫暹覺得魏忠賢很機靈,就把他推薦到宮裡作小火者。魏忠賢終於從純粹的生理太監成為一個身份太監了。在他進入宮門的那一刻,他終於得償所願了。那一年是萬曆十七年(1588年),魏忠賢21歲。也許,他的願望只是從此不必再討飯了。但事情的發展,卻遠遠超越了他的預料,也超越了一般常理的解釋力。他成為主宰明朝命運的風雲人物。關於這段歷程,明朝人編造出了一個傳說,說魏忠賢是前世的黑龍,由於慘遭屠殺,在今世要進行報復。這個傳說反映了在明人那裡,魏忠賢迅速飛黃騰達的歷程,尤如一個神話。 但魏忠賢進宮後的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卻並不如此神奇。進入宮廷之後,魏忠賢與其他普通的宦官一樣,並沒有顯示出迅速爬升的痕跡,似乎他也要如同大多數宦官一樣,終身淹滯在這浩浩宮廷。但秉性機警的他,還是在十年後開始嶄露頭角。萬曆二十七年(1598年),他獲得了掌管甲字庫的差使,手中掌握了大量錢財,獲得了結交上司的資本。他首先與掌管兵杖局的魏朝結為兄弟,通過魏朝的引薦,獲得了司禮監太監王安的好感。
香山碧雲繞魏閹(2)
萬曆四十八年(1619年),他人生中一個重要的轉折點終於來了。這一年,明神宗去世,長子朱常洛即位,是為明光宗。魏忠賢也從甲字庫被調到東宮典膳局任職。通過這個機會,魏忠賢獲得了接近皇長子朱由校,及其乳母客氏的機會。 明光宗即位不足一月,便暴病身亡,年僅十五歲的朱由校即位稱帝,改元天啟,史稱明熹宗。由於明神宗不喜歡宮女所生的朱常洛,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拒絕立朱常洛為太子,對於朱常洛與朱由校也缺乏關心。朱由校父子便長期生活在冷漠與排擠之中,宮廷對於他們,只是一張偌大的黑幕。朱由校自幼便對四周充滿了恐懼。冷漠的爺爺也從未提供給他作為皇孫應有的教育。在黑暗的小屋中,朱由校養成了孤僻與封閉的性格,他把對生活所有的幻想都沉浸在製作一些小桌子與小板凳上。在這些小木匠活的敲打聲中,朱由校逃離了沉重的宮廷鬥爭,飛向了無拘無束的快樂童年。也許,在他的夢想中,他是十分願意成為一位出色的木匠,建造屬於他的沒有冷漠與鬥爭的天地。 但他的夢想,由於他的父親的突然去世,而嘎然而止。他成了皇帝,主宰千萬生靈命運的主人。對於這個突然的變化,他顯得十分驚慌,也非常不適應。直到作皇帝的第三個年頭,他還沒有脫離對於乳母客氏的依戀。他還是個孩子,他所喜愛的,依然是他所創造的木製世界,而不是這個現實的天下。 所以,儘管他是皇帝,但他卻是一個對他人充滿依賴的沒有長大的孩子。而在他的皇帝生涯中,乳母客氏扮演了母親的角色,照顧他的飲食起居,而魏忠賢則扮演了父親的角色,負責為他處理朝政,應對群臣。 客氏名叫客印月,是保定府興縣人。在十八歲的那年,便被召入宮內,成為朱由校的乳母。客氏美貌的外表與母性的溫柔,讓幼年的朱由校找到了溫暖的懷抱。他對客氏的依戀,是十分強烈的。所以,當客氏在他十七歲時,按照規定應該離開宮廷時,朱由校連續幾夜無法入睡。儘管他已經貴為皇帝,但幼年的恐懼卻仍然延續下來,只有客氏能夠給他提供溫暖。無奈之下,朝臣只有仍然讓客氏繼續留下來。 而魏忠賢也終於在客氏身上發現了一步登天的方法。他的相貌與機智,都吸引了客氏,二人結成了“對食”的關係。明代宦官與宮女儘管不能像民間那樣談婚論嫁,但卻十分嚮往,所以結成了類似夫妻的“對食”關係,也即“對面而食”的意思。結成“對食”的宦官與宮女要彼此忠於對方,不得再與其他異性發生親密關係,否則將會被視為不忠。 而魏忠賢通過與客氏結成“對食”關係,利用客氏對於熹宗的獨特作用,先後扳倒魏朝和王安,任司禮監秉筆太監,獲得了在奏疏上批紅的權力。按照明制規定,奏疏上達中央後,內閣先用墨筆在奏疏上寫上供皇帝參考的初步意見,稱為“票擬”。然後皇帝在票擬的基礎上,用紅筆寫上最終處理意見,稱為“批紅”。但許多皇帝懶於批紅,便交由司禮監秉筆太監代理。但秉筆太監一般不敢對票擬有太大改動。而魏忠賢每當熹宗忙於木匠活時,就把奏疏拿去,請熹宗批紅。熹宗就非常生氣,讓魏忠賢自己辦理。時間長了,魏忠賢便逕自把奏疏拿去批紅,任意竄改。而內閣也都是他的私人。魏忠賢從而掌握了朝廷決策。此外,魏忠賢還兼任東廠太監,掌握了明朝的特務機構,利用這一權力,魏忠賢可以肆意逮捕與鎮壓政敵。 看到魏忠賢如此專制朝綱,東林人士紛紛上疏彈劾。魏忠賢誣衊遼東經略熊廷弼通過中書舍人汪文言,向東林人人士賄賂,於是大興“汪文言獄”,並藉此將東林人士一網打盡。從此魏忠賢便專制朝政,內外大權一併收攬,人稱“九千歲”,官員們為魏忠賢在全國範圍內遍立生祠,甚至監生陸永齡請求將魏忠賢配祀孔廟。一時對於魏忠賢的歌頌,盛囂全國。 至此,魏忠賢當世的榮華富貴,已無以復加。但生理上的缺陷,使他對於身後事充滿憂慮。太監由於脫離了正常人的生活軌道,無法在死後得到後代的香火祭祀,他們對於這一點,都是充滿了遺憾的。由於這個緣故,他們對宗教,尤其佛教具有一種親和感。佛教對於傳宗接代的不同觀念,使太監們找到了自己人生方式的理論支持。所以,明朝太監往往在生前十分積極地參與佛教事業,比如修築寺廟等。而對於死後葬地的安排,也往往傾向於選擇寺廟附近。因為這樣的地方不僅風景清幽,符合風水的觀念,而且在他們看來,能夠沾到寺院香火旺盛的光,也能夠得到佛祖的保佑,來世得到好的報應。引薦魏忠賢進宮的本管太監孫暹,與御馬監太監,魏忠賢的照管老叔劉吉祥,死後都選擇在京師西郊香山碧雲寺附近埋葬。
公元2005年,在北京西郊的香山碧雲寺金剛寶座塔前院,一位施工工人與往常一樣,揮鍬鏟土,但鏟子卻碰到了一個硬硬的東西。待他好奇地扒開土層,眼前的景象令他驚呆了。一尊栩栩如生的白玉武士石像,呈現在他的面前。 石像高約3米,底座寬約1.2米,由一整塊漢白玉巨石雕琢而成。石像的裝束是武將打扮,頭戴翅盔,身穿戰甲,胸前有護心鏡,手臂上戴著護肘,腳蹬戰靴。臉部雕刻尤其細緻,眉頭緊鎖,怒目圓睜,甚至連眉心痣與抬頭紋都刻畫得活靈活現。石像的花紋是以對稱的形式雕刻而成。但在戰甲下邊,兩邊的雕刻花紋並不完全一樣,一邊是牡丹,另一邊則是菊花。 專家聞訊很快趕來,經過鑑定,確認這是1623年製作的一尊武翁仲。石翁仲是中國古代皇室與上層官員陵墓前的一種裝飾,有文武之分,武將稱武翁仲。那麼,這尊武翁仲守衛的是誰呢?他又為何與主人一起,被長埋地下了呢? 在香山的重巒疊障中,在碧雲寺的朝鐘暮鼓中,這尊石像沉睡了三百年,這個秘密也塵封了三百年。隨著石像的出土,這個歷史之謎是否也會隨之而水落石出呢? “這個武翁仲是明朝大太監魏忠賢的陵墓裝飾。”專家的結論石破天驚,也讓我們的思緒回到了遙遠的明朝,依稀望見那個壯碩的身影。 魏忠賢,明朝天啟年間任司禮秉筆兼東廠太監,一個出身乞丐、權傾天下的“權閹”,一個為禍亂朝綱,為明朝滅亡埋下伏筆的“罪人”,一個聲名狼藉,背負萬世罵名的“惡人”。 魏忠賢生於隆慶二年(1568年),北直隸河間府肅寧縣人。若論外貌,魏忠賢可以算是一表人材,身材魁梧,面貌英俊。若論智謀,他也十分機警。如果他能如常人那樣耕田經商,養家餬口應該還是沒有問題的。但他從小喜遊樂,儘管已經娶妻生女,卻仍然聲色犬馬,流連於賭廠樂坊。在一次豪賭之後,輸了個白茫茫一片大地好乾淨。為了償還賭債,只能改嫁妻子,賣掉女兒。而他也從此流落街頭,乞討為生。走上絕路的魏忠賢想到了自閹入宮。這個想法在我們看來,似乎有些悲壯,但在那個時代,卻可能還是一個不錯的謀生途徑。直隸地區經濟條件並不太好,許多青年子弟為了謀生,都近水樓台先得月,通過自行閹割的方式,為進宮以餬口做好準備。甚至閹割之後,也不一定能獲得入宮的機會。這樣就出現了明人筆記中記載的自閹而又無法入宮的“准太監”們攔截路人,乞討搶劫的悲慘場面。魏忠賢可能也受了自閹風氣的影響,動了這個自絕於祖先的念頭。很快便自行閹割了。 最初,上天也並沒有垂青這個輕浮浪子,他閹割後甚至昏迷了很長時間,是一位僧人在寺廟裡收留、挽救了他。這可能也是他以後將自己的墓葬選在了寺廟之後的一個心理因素。在傷口癒合後,魏忠賢仍然在很長時間內,得不到入宮的機會,只能在街頭繼續做乞丐太監。也許這個時候,他曾經看到過那些年歲已大,卻仍然無法入宮的“准太監”們的慘狀,也許,他可能心生悔意,但他已經別無選擇。 機會終於來了。可能是他身材高大的緣故,他得到了為司禮秉筆太監孫暹當傭工的機會。時間長了,孫暹覺得魏忠賢很機靈,就把他推薦到宮裡作小火者。魏忠賢終於從純粹的生理太監成為一個身份太監了。在他進入宮門的那一刻,他終於得償所願了。那一年是萬曆十七年(1588年),魏忠賢21歲。也許,他的願望只是從此不必再討飯了。但事情的發展,卻遠遠超越了他的預料,也超越了一般常理的解釋力。他成為主宰明朝命運的風雲人物。關於這段歷程,明朝人編造出了一個傳說,說魏忠賢是前世的黑龍,由於慘遭屠殺,在今世要進行報復。這個傳說反映了在明人那裡,魏忠賢迅速飛黃騰達的歷程,尤如一個神話。 但魏忠賢進宮後的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卻並不如此神奇。進入宮廷之後,魏忠賢與其他普通的宦官一樣,並沒有顯示出迅速爬升的痕跡,似乎他也要如同大多數宦官一樣,終身淹滯在這浩浩宮廷。但秉性機警的他,還是在十年後開始嶄露頭角。萬曆二十七年(1598年),他獲得了掌管甲字庫的差使,手中掌握了大量錢財,獲得了結交上司的資本。他首先與掌管兵杖局的魏朝結為兄弟,通過魏朝的引薦,獲得了司禮監太監王安的好感。
香山碧雲繞魏閹(2)
萬曆四十八年(1619年),他人生中一個重要的轉折點終於來了。這一年,明神宗去世,長子朱常洛即位,是為明光宗。魏忠賢也從甲字庫被調到東宮典膳局任職。通過這個機會,魏忠賢獲得了接近皇長子朱由校,及其乳母客氏的機會。 明光宗即位不足一月,便暴病身亡,年僅十五歲的朱由校即位稱帝,改元天啟,史稱明熹宗。由於明神宗不喜歡宮女所生的朱常洛,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拒絕立朱常洛為太子,對於朱常洛與朱由校也缺乏關心。朱由校父子便長期生活在冷漠與排擠之中,宮廷對於他們,只是一張偌大的黑幕。朱由校自幼便對四周充滿了恐懼。冷漠的爺爺也從未提供給他作為皇孫應有的教育。在黑暗的小屋中,朱由校養成了孤僻與封閉的性格,他把對生活所有的幻想都沉浸在製作一些小桌子與小板凳上。在這些小木匠活的敲打聲中,朱由校逃離了沉重的宮廷鬥爭,飛向了無拘無束的快樂童年。也許,在他的夢想中,他是十分願意成為一位出色的木匠,建造屬於他的沒有冷漠與鬥爭的天地。 但他的夢想,由於他的父親的突然去世,而嘎然而止。他成了皇帝,主宰千萬生靈命運的主人。對於這個突然的變化,他顯得十分驚慌,也非常不適應。直到作皇帝的第三個年頭,他還沒有脫離對於乳母客氏的依戀。他還是個孩子,他所喜愛的,依然是他所創造的木製世界,而不是這個現實的天下。 所以,儘管他是皇帝,但他卻是一個對他人充滿依賴的沒有長大的孩子。而在他的皇帝生涯中,乳母客氏扮演了母親的角色,照顧他的飲食起居,而魏忠賢則扮演了父親的角色,負責為他處理朝政,應對群臣。 客氏名叫客印月,是保定府興縣人。在十八歲的那年,便被召入宮內,成為朱由校的乳母。客氏美貌的外表與母性的溫柔,讓幼年的朱由校找到了溫暖的懷抱。他對客氏的依戀,是十分強烈的。所以,當客氏在他十七歲時,按照規定應該離開宮廷時,朱由校連續幾夜無法入睡。儘管他已經貴為皇帝,但幼年的恐懼卻仍然延續下來,只有客氏能夠給他提供溫暖。無奈之下,朝臣只有仍然讓客氏繼續留下來。 而魏忠賢也終於在客氏身上發現了一步登天的方法。他的相貌與機智,都吸引了客氏,二人結成了“對食”的關係。明代宦官與宮女儘管不能像民間那樣談婚論嫁,但卻十分嚮往,所以結成了類似夫妻的“對食”關係,也即“對面而食”的意思。結成“對食”的宦官與宮女要彼此忠於對方,不得再與其他異性發生親密關係,否則將會被視為不忠。 而魏忠賢通過與客氏結成“對食”關係,利用客氏對於熹宗的獨特作用,先後扳倒魏朝和王安,任司禮監秉筆太監,獲得了在奏疏上批紅的權力。按照明制規定,奏疏上達中央後,內閣先用墨筆在奏疏上寫上供皇帝參考的初步意見,稱為“票擬”。然後皇帝在票擬的基礎上,用紅筆寫上最終處理意見,稱為“批紅”。但許多皇帝懶於批紅,便交由司禮監秉筆太監代理。但秉筆太監一般不敢對票擬有太大改動。而魏忠賢每當熹宗忙於木匠活時,就把奏疏拿去,請熹宗批紅。熹宗就非常生氣,讓魏忠賢自己辦理。時間長了,魏忠賢便逕自把奏疏拿去批紅,任意竄改。而內閣也都是他的私人。魏忠賢從而掌握了朝廷決策。此外,魏忠賢還兼任東廠太監,掌握了明朝的特務機構,利用這一權力,魏忠賢可以肆意逮捕與鎮壓政敵。 看到魏忠賢如此專制朝綱,東林人士紛紛上疏彈劾。魏忠賢誣衊遼東經略熊廷弼通過中書舍人汪文言,向東林人人士賄賂,於是大興“汪文言獄”,並藉此將東林人士一網打盡。從此魏忠賢便專制朝政,內外大權一併收攬,人稱“九千歲”,官員們為魏忠賢在全國範圍內遍立生祠,甚至監生陸永齡請求將魏忠賢配祀孔廟。一時對於魏忠賢的歌頌,盛囂全國。 至此,魏忠賢當世的榮華富貴,已無以復加。但生理上的缺陷,使他對於身後事充滿憂慮。太監由於脫離了正常人的生活軌道,無法在死後得到後代的香火祭祀,他們對於這一點,都是充滿了遺憾的。由於這個緣故,他們對宗教,尤其佛教具有一種親和感。佛教對於傳宗接代的不同觀念,使太監們找到了自己人生方式的理論支持。所以,明朝太監往往在生前十分積極地參與佛教事業,比如修築寺廟等。而對於死後葬地的安排,也往往傾向於選擇寺廟附近。因為這樣的地方不僅風景清幽,符合風水的觀念,而且在他們看來,能夠沾到寺院香火旺盛的光,也能夠得到佛祖的保佑,來世得到好的報應。引薦魏忠賢進宮的本管太監孫暹,與御馬監太監,魏忠賢的照管老叔劉吉祥,死後都選擇在京師西郊香山碧雲寺附近埋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