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頁
首善爭睹鄒元標(2)
據說鄒元標的敢言直諫著實讓神宗有些忌憚,一天御膳房剛剛備好豐盛的佳肴,神宗卻一改常態,下令撤減,並對太監說:“你們沒聽到他鄒某人數落朕嗎?” 萬曆十三年(1585年)五月,鄒元標又被調回北京,任吏部驗封司主事。不久神宗讓吏部尚書楊巍對國事發表意見,鄒元標為他代筆起草,切指吏治十事、民困八事,洋洋幾萬言,都是當時人們所不敢言的弊政。又如請割“衽席之愛,嚴便嬖之禁”,涉及到神宗的私人生活。當時神宗身邊有十名受寵的俊美少年,稱為“十俊”,外間早有傳聞,神宗已經染上了同性戀的陋習。 萬曆十八年(1590年),調鄒元標吏部驗封司員外郎,後升刑部右侍郎,這時恰逢鄒元標的母親去世,他未上任而回原籍為母親守孝,以後居家鄉南皋三十年,建仁文書院,談道講學,名揚天下,學者稱之為“南皋先生”。這段時間,朝中仍不斷有人上疏推薦他。 光宗即位,東林黨人當朝,鄒元標召為大理寺卿,未上任,又升為刑部右侍郎。闊別京城近四十年,今又還朝,鄒元標雖鬚髮皆白,卻依然躊躇滿志。行至京畿地區,見禾苗青青,知道左光斗等人推行的水田已初見成效,高興地說:“三十年前,京城人不知稻草為何物,今日處處皆種水稻,於國於民都有利。”為此他感慨道:“治理天下難道不是靠人才嗎?人若有才,天氣地力都可以被利用。” 光宗只當了八個月皇帝就病逝了,鄒元標還朝之時,已是天啟元年(1621年)四月。當時遼東戰局緊迫,敵在門庭,他有感三十年來朝中大臣只顧門戶之爭,而不問封疆之事,致使禍見於今日。於是首倡和衷之說,建議簡用塗宗睿、李邦華等十八人;兩天後,又請用葉茂才、趙南星、高攀龍、劉宗周、丁元薦、羅大紘、雒於仁等十五人。天啟二年(1622年),又上疏指出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丁巳京察不公正,請收錄章家順、丁元薦、史記事、沈正宗等二十二人。如此,萬曆朝被罷免的諸臣都獲得了昭雪。他還曾舉用李三才,只因言路有爭議而未果。尤其可貴的是,他還不記私怨,稱讚張居正當年的政績,提出應該恢復張居正的故官,予以葬祭。這一建議也得到熹宗的同意。 鄒元標在天啟初年雖倡和衷之說,實際上所薦舉的大部分官員仍是東林黨人,或與東林黨人政見相同的舊臣。他們都與魏忠賢、客氏一夥水火不相容。鄒元標的多次努力,對促成天啟初年“東林方盛,眾正盈朝”的形勢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鄒元標自天啟元年還朝以來,上疏建言儘量注意不做危言激論,以避免激化矛盾。然而樹欲靜而風不停,朝中的小人將他視為東林黨人,十分忌恨。給事中朱童蒙、郭允厚、郭興治擔心來年京察對自己不利,密謀將鄒元標逐出朝廷。他們抓住鄒元標與馮從吾在京城建首善書院集眾講學一事大做文章。 馮從吾在萬曆初年也因建言而險遭廷杖,後在家鄉長安建關中書院,講學數十年。天啟二年(1622年 )進封為左副都御史。在首善書院建立之前,鄒元標、馮從吾、鍾龍源、曹於汴、高攀龍等人已於閒暇之時講學於城隍廟百子堂,上自朝廷高官,下至平民百姓,每次有上百人聽講。但城隍廟並非理想的講學之所,空間十分狹窄,於是他們決定建立正式的書院,上疏十三道後方得到皇帝的批准。他們各自捐資,用銀一百八十兩,在京城大時雍坊十四鋪的地方(北京市宣武門內東城牆下),買下十餘間民房,由司務呂克孝、御使周宗建負責督理改建。他們認為京城應為首善之區,因此取名“首善書院”。改建後的書院分前後兩個院子,前院有講堂三間,後院也有三間供奉先聖,並陳放經史典籍。書院上樑文為左通政何喬遠所作,院中樹碑一塊,內閣首輔大學士葉向高特為書院撰寫碑文,太常寺卿著名書法家董其昌為其書丹並撰額。書院於天啟二年(1622年)十一月開講,鄒元標和馮從吾在公餘之時,不會見賓客,也不赴宴會,專心入書院講學。聽講的官員百姓日漸增多,以至於講堂不能容納,影響越來越大。
首善爭睹鄒元標(3)
首善書院與東林書院存在某種內在的聯繫。當鄒元標、馮從吾聽說東林有吳桂森繼續主持時,“群然嚮往,脈脈神交”。首善書院建成後,正值在京任職的高攀龍,常於政務之暇到書院講學,與三千里外的無錫東林書院“遙相應和”。參與首善書院講學的主要人物幾乎都與東林書院有關,如劉宗周當年曾入東林與高攀龍共同講學;又如華燕超和華鳳超都與高攀龍同里,華燕超萬曆時就曾到東林書院,求教於錢一本。華鳳超先向錢一本學習《易經》,這時又隨高攀龍一起講學首善書院,以後回到家鄉也成了高攀龍的弟子。馮從吾雖說是陝西人,卻是三十年前顧憲成在京時的弟子,被公認為東林四君子之一。周宗建則為東林後“七君子”之一。鄒元標雖然沒有直接參與東林講學,卻應顧憲成之託,在萬曆三十二(1604年)年東林書院修復後,為書院作《依庸堂記》及依庸堂楹聯。 正是由於首善書院的講習者與東林書院之間的特殊關係,以及書院在京城日益擴大的影響,使朝中的閹黨寢食不安。 朱童蒙首先發難,他上疏天啟皇帝,說如今廣寧失陷,人心浮動,京城之地不宜聚眾講學,以免招朋引類,開門戶之漸,將來勢必難以控制,應該安心本分,以東林為戒。馮從吾反駁說:“正因為國家處於危難之時,才應該以講學提醒人心,激發忠義。” 御史倪文煥上疏誣衊首善書院所講為偽學,說鄒元標等人“聚不三不四之人,說不痛不癢之話,作不深不淺之揖,噉不冷不熱之餅”。鄒元標也上《陳共學之原以定眾志疏》,指出:早在隆慶初年,內閣首輔徐階就曾集諸臣千餘人講學於京城,手書“識仁、定性”二書,與諸人討論。萬曆十三、十四年,臣鄒元標在京城也每月講學於演象所,當時的執政大臣也嘗過而相問。天下治亂,繫於人心,人心邪正,繫於學術。如今陛下有經筵日講在先,卻不許京師講會,臣甘願罷官歸田。這時魏忠賢剛剛開始竊權,也屢傳中旨,說宋室之所以亡國,在於講學,皇上將嚴禁此事。葉向高為首善書院力辨,並要求與鄒元標共同辭官,天啟帝的態度稍有緩和。但閹黨郭興治和郭允厚卻攻訐不已,甚至將首善書院比作山東的“賊妖”。 鄒元標歸意已決,於是加太子太保,准乘驛歸鄉。臨行前又上《老臣去國情深疏》,字字情真意切,一時間奏疏天下傳誦。天啟四年(1624年)六月書院被罷講。天啟五年(1625年)正月,在閹黨“十孩”之一李魯生的建議下,撤去書院的匾額和對聯,改書院為“忠臣祠”。同年七月,在四川道御史倪文煥的催促下,閹黨矯旨下,砸碎書院石碑並拋出門外,拽倒先聖牌位,焚燒經史典籍,拆毀廳堂建築。八月閹黨毀天下書院。 鄒元標歸鄉後不久便與世長辭,終年七十三歲。魏忠賢矯旨削奪了鄒元標的官職。為了讓喜宗看起來有趣味,閹黨王紹徽將東林黨人比作《水滸傳》中的一百單八將,編成《東林點將錄》,所列第三十八名,即是“天傷星武行者左都御史鄒元標”。 崇禎帝即位後,剷除了閹黨,東林黨人恢復了名譽,重又贈鄒元標太子太保、吏部尚書,諡忠介。 崇禎時首善書院還在,當時大科學家徐光啟與耶穌會士湯若望等奉旨修正曆法,書院經過一番修繕,暫作曆局之用。也有人建議應恢復書院,重立被砸碎的石碑,繼續講學。但時過境遷,經天啟朝一場浩劫,此時東林黨人半數零落,這一願望已沒有實現的可能。 (張憲博)
據說鄒元標的敢言直諫著實讓神宗有些忌憚,一天御膳房剛剛備好豐盛的佳肴,神宗卻一改常態,下令撤減,並對太監說:“你們沒聽到他鄒某人數落朕嗎?” 萬曆十三年(1585年)五月,鄒元標又被調回北京,任吏部驗封司主事。不久神宗讓吏部尚書楊巍對國事發表意見,鄒元標為他代筆起草,切指吏治十事、民困八事,洋洋幾萬言,都是當時人們所不敢言的弊政。又如請割“衽席之愛,嚴便嬖之禁”,涉及到神宗的私人生活。當時神宗身邊有十名受寵的俊美少年,稱為“十俊”,外間早有傳聞,神宗已經染上了同性戀的陋習。 萬曆十八年(1590年),調鄒元標吏部驗封司員外郎,後升刑部右侍郎,這時恰逢鄒元標的母親去世,他未上任而回原籍為母親守孝,以後居家鄉南皋三十年,建仁文書院,談道講學,名揚天下,學者稱之為“南皋先生”。這段時間,朝中仍不斷有人上疏推薦他。 光宗即位,東林黨人當朝,鄒元標召為大理寺卿,未上任,又升為刑部右侍郎。闊別京城近四十年,今又還朝,鄒元標雖鬚髮皆白,卻依然躊躇滿志。行至京畿地區,見禾苗青青,知道左光斗等人推行的水田已初見成效,高興地說:“三十年前,京城人不知稻草為何物,今日處處皆種水稻,於國於民都有利。”為此他感慨道:“治理天下難道不是靠人才嗎?人若有才,天氣地力都可以被利用。” 光宗只當了八個月皇帝就病逝了,鄒元標還朝之時,已是天啟元年(1621年)四月。當時遼東戰局緊迫,敵在門庭,他有感三十年來朝中大臣只顧門戶之爭,而不問封疆之事,致使禍見於今日。於是首倡和衷之說,建議簡用塗宗睿、李邦華等十八人;兩天後,又請用葉茂才、趙南星、高攀龍、劉宗周、丁元薦、羅大紘、雒於仁等十五人。天啟二年(1622年),又上疏指出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丁巳京察不公正,請收錄章家順、丁元薦、史記事、沈正宗等二十二人。如此,萬曆朝被罷免的諸臣都獲得了昭雪。他還曾舉用李三才,只因言路有爭議而未果。尤其可貴的是,他還不記私怨,稱讚張居正當年的政績,提出應該恢復張居正的故官,予以葬祭。這一建議也得到熹宗的同意。 鄒元標在天啟初年雖倡和衷之說,實際上所薦舉的大部分官員仍是東林黨人,或與東林黨人政見相同的舊臣。他們都與魏忠賢、客氏一夥水火不相容。鄒元標的多次努力,對促成天啟初年“東林方盛,眾正盈朝”的形勢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鄒元標自天啟元年還朝以來,上疏建言儘量注意不做危言激論,以避免激化矛盾。然而樹欲靜而風不停,朝中的小人將他視為東林黨人,十分忌恨。給事中朱童蒙、郭允厚、郭興治擔心來年京察對自己不利,密謀將鄒元標逐出朝廷。他們抓住鄒元標與馮從吾在京城建首善書院集眾講學一事大做文章。 馮從吾在萬曆初年也因建言而險遭廷杖,後在家鄉長安建關中書院,講學數十年。天啟二年(1622年 )進封為左副都御史。在首善書院建立之前,鄒元標、馮從吾、鍾龍源、曹於汴、高攀龍等人已於閒暇之時講學於城隍廟百子堂,上自朝廷高官,下至平民百姓,每次有上百人聽講。但城隍廟並非理想的講學之所,空間十分狹窄,於是他們決定建立正式的書院,上疏十三道後方得到皇帝的批准。他們各自捐資,用銀一百八十兩,在京城大時雍坊十四鋪的地方(北京市宣武門內東城牆下),買下十餘間民房,由司務呂克孝、御使周宗建負責督理改建。他們認為京城應為首善之區,因此取名“首善書院”。改建後的書院分前後兩個院子,前院有講堂三間,後院也有三間供奉先聖,並陳放經史典籍。書院上樑文為左通政何喬遠所作,院中樹碑一塊,內閣首輔大學士葉向高特為書院撰寫碑文,太常寺卿著名書法家董其昌為其書丹並撰額。書院於天啟二年(1622年)十一月開講,鄒元標和馮從吾在公餘之時,不會見賓客,也不赴宴會,專心入書院講學。聽講的官員百姓日漸增多,以至於講堂不能容納,影響越來越大。
首善爭睹鄒元標(3)
首善書院與東林書院存在某種內在的聯繫。當鄒元標、馮從吾聽說東林有吳桂森繼續主持時,“群然嚮往,脈脈神交”。首善書院建成後,正值在京任職的高攀龍,常於政務之暇到書院講學,與三千里外的無錫東林書院“遙相應和”。參與首善書院講學的主要人物幾乎都與東林書院有關,如劉宗周當年曾入東林與高攀龍共同講學;又如華燕超和華鳳超都與高攀龍同里,華燕超萬曆時就曾到東林書院,求教於錢一本。華鳳超先向錢一本學習《易經》,這時又隨高攀龍一起講學首善書院,以後回到家鄉也成了高攀龍的弟子。馮從吾雖說是陝西人,卻是三十年前顧憲成在京時的弟子,被公認為東林四君子之一。周宗建則為東林後“七君子”之一。鄒元標雖然沒有直接參與東林講學,卻應顧憲成之託,在萬曆三十二(1604年)年東林書院修復後,為書院作《依庸堂記》及依庸堂楹聯。 正是由於首善書院的講習者與東林書院之間的特殊關係,以及書院在京城日益擴大的影響,使朝中的閹黨寢食不安。 朱童蒙首先發難,他上疏天啟皇帝,說如今廣寧失陷,人心浮動,京城之地不宜聚眾講學,以免招朋引類,開門戶之漸,將來勢必難以控制,應該安心本分,以東林為戒。馮從吾反駁說:“正因為國家處於危難之時,才應該以講學提醒人心,激發忠義。” 御史倪文煥上疏誣衊首善書院所講為偽學,說鄒元標等人“聚不三不四之人,說不痛不癢之話,作不深不淺之揖,噉不冷不熱之餅”。鄒元標也上《陳共學之原以定眾志疏》,指出:早在隆慶初年,內閣首輔徐階就曾集諸臣千餘人講學於京城,手書“識仁、定性”二書,與諸人討論。萬曆十三、十四年,臣鄒元標在京城也每月講學於演象所,當時的執政大臣也嘗過而相問。天下治亂,繫於人心,人心邪正,繫於學術。如今陛下有經筵日講在先,卻不許京師講會,臣甘願罷官歸田。這時魏忠賢剛剛開始竊權,也屢傳中旨,說宋室之所以亡國,在於講學,皇上將嚴禁此事。葉向高為首善書院力辨,並要求與鄒元標共同辭官,天啟帝的態度稍有緩和。但閹黨郭興治和郭允厚卻攻訐不已,甚至將首善書院比作山東的“賊妖”。 鄒元標歸意已決,於是加太子太保,准乘驛歸鄉。臨行前又上《老臣去國情深疏》,字字情真意切,一時間奏疏天下傳誦。天啟四年(1624年)六月書院被罷講。天啟五年(1625年)正月,在閹黨“十孩”之一李魯生的建議下,撤去書院的匾額和對聯,改書院為“忠臣祠”。同年七月,在四川道御史倪文煥的催促下,閹黨矯旨下,砸碎書院石碑並拋出門外,拽倒先聖牌位,焚燒經史典籍,拆毀廳堂建築。八月閹黨毀天下書院。 鄒元標歸鄉後不久便與世長辭,終年七十三歲。魏忠賢矯旨削奪了鄒元標的官職。為了讓喜宗看起來有趣味,閹黨王紹徽將東林黨人比作《水滸傳》中的一百單八將,編成《東林點將錄》,所列第三十八名,即是“天傷星武行者左都御史鄒元標”。 崇禎帝即位後,剷除了閹黨,東林黨人恢復了名譽,重又贈鄒元標太子太保、吏部尚書,諡忠介。 崇禎時首善書院還在,當時大科學家徐光啟與耶穌會士湯若望等奉旨修正曆法,書院經過一番修繕,暫作曆局之用。也有人建議應恢復書院,重立被砸碎的石碑,繼續講學。但時過境遷,經天啟朝一場浩劫,此時東林黨人半數零落,這一願望已沒有實現的可能。 (張憲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