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托塔天王李三才(3)
李三才離職之日,淮、徐一帶的百姓,萬民塞巷,老幼哭號相送,以至轎乘不能行進;及至登船之時,人們又夾岸號泣,甚至奪纜不讓船行。李三才走後,淮、徐百姓集資為他修建生祠,立其肖像於祠中,朝夕走拜不絕。李三才為官如何,由此可見一斑。 官不做了,麻煩卻遠沒有終止。 李三才落職回籍後,也效仿顧憲成,在家鄉通州創辦雙鶴書院,自己也講學其中。張家灣地處京畿,不乏朝中正直大臣的奧援,過往探訪他的人很多,以至車馬填溢街陌。御使孫居相再一次上疏推薦他,這使朝中的反對派又忐忑不安起來,生怕李三才被重新起用,於是波瀾又起。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御使劉光復奏劾李三才盜用皇木營建私宅,且告李三才與東林黨人于玉立遙執朝政,官員一經他們提出,吏部就向上推舉。給事中劉文炳、御使李征儀、工部郎中聶心湯、大理寺丞王士昌也極盡推波助瀾之能事,力助劉光復,欲置李三才於死地。征儀、心湯曾是李三才所推舉的吏員,如今卻為一己私利而恩將仇報。李三才憤怒之極,自請籍沒其家。然而這些人卻緊追不捨,工部侍郎林如楚要求遣使複查,劉光復又上疏說三才侵奪官廠為園囿。御使劉廷元、潘汝禎、顏思忠等又繼續上疏彈劾。李三才更加憤怒了,提出請諸臣會勘,又請神宗親自審理。 神宗命李征儀和吳亮嗣前往勘察,這些人到李三才家中查了很長時間,也沒有找出證據。然而讓原告去查核被告,其結果可想而知,自然不會有利於李三才。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最後竟以劉光復所陳為事實呈報神宗,李三才終於被扳倒,落職為民。 天啟元年(1621年),後金的威脅日益加強,遼東戰局更加危機。遼陽失陷,明廷慌作一團,御使房可壯接連上疏請再用李三才。剛剛登極的天啟皇帝年僅十五歲,對朝政一無所知,不知如何是好,只得下詔讓廷臣集議。圍繞李三才是否可用的問題,朝中又展開了一場激烈的爭論。通政參議吳殿邦力言不可用,稱李三才為“盜臣”。御使劉廷宣再次上疏推薦李三才,說:“國家即惜其才,則用之耳,又何議!”他建議讓李三才守山海關。天啟帝覺得劉廷宣說的有道理,準備再次起用李三才。但朝中意見不同的兩派相持不下,詹事公鼐、刑部侍郎鄒元標力主可用,然而終因意見不能統一而作罷。後來明朝大勢已去,趙南星十分遺憾地說:“使淮撫為經略、為中樞,東事必不至敗。” 不久,在吏部尚書周嘉謨、左都御使趙南星等東林黨人的努力下,萬曆朝被罷免的正直官員逐漸被起用,東林黨人基本上占據了朝中要職,即所謂“東林方盛,眾正盈朝”。由於明軍在遼東一敗再敗,劉宗周又提出應急起李三才為兵部尚書。在這種背景下,天啟三年(1623年),李三才終於被重新起為南京戶部尚書,可惜未上任而病逝。不久魏忠賢亂政,將東林黨人一網打盡,閹黨御使石三畏追劾已故的李三才。李三才又被削奪生前官籍,並奪封誥,名列《東林黨人榜》第一位。在《東林點將錄》中,王紹徽將其比作梁山頭領晁蓋,稱為“東林開山元帥托塔天王南京戶部尚書李三才”。 崇禎帝即位後,懲治閹黨,又恢復了李三才的官籍。 後人認為李三才雖有才略,可惜生性豪華,好用機權,因而為眾議所忌毀。不過,那些攻擊詆毀他的人,如邵輔忠、徐兆魁、劉廷元、潘汝禎之流,後來都因依附魏忠賢而名掛逆案。而推舉李三才的人,如顧憲成、鄒元標、趙南星、劉宗周等人,皆為一世名臣,他們並沒有將李三才的奢華和善用機權看成是什麼問題,相反,卻認為“李三才大節卓然,而細行不無疎闊,自是豪傑之品”。這正是東林黨人在思想觀念上與傳統思想不同的地方。 (張憲博)
首善爭睹鄒元標(1)
明代天啟年間,北京宣武門內有一座首善書院,專門是用來講學的。這座書院在當時聲名遠播,而其影響力與一個叫做鄒元標的人很有關係。 鄒元標,江西吉安府吉水縣人,字爾瞻,別號南皋,生於嘉靖三十年(1551年)。他自幼聰明好學,九歲能通《五經》。舉萬曆五年進士,觀政刑部。所謂“觀政”,是指明代考中進士的讀書人,在正式任官之前,被派往各衙門去實習,目的是習練政務,期限一般定為三個月,期滿後再補選京官。 萬曆五年(1577年)內閣首輔張居正的父親去世,明代制度規定,官員父母或祖父母喪亡,必須回家守喪三年,稱為“守制”。如有特殊情況,皇帝可以批准不得回家或提前起用,稱為“奪情”。在神宗和兩宮皇太后的一再挽留下,張居正選擇了“奪情”,於是激起了朝野的紛紛譴責,人們認為張居正過於貪戀權位。鄒元標為此上疏,指斥張居正“才雖可為,學術則偏,志雖欲為,自用太甚。進賢未廣,決囚太濫。言路未通,民隱未周。若令在京守制,天下後世謂‘陛下為何如主?’”。他將寫好的奏疏放於懷中,入長安門,準備上朝時遞上。這時朝堂上正在杖打吳中行、趙用賢、艾穆、沈思孝四人,他們因反對張居正“奪情”已經遭到神宗的嚴懲,吳、趙二人已被打得血肉狼藉。眼前的慘象並沒有使鄒元標畏縮,相反對這種冒死直諫的精神十分佩服,暗道:“真是奇男子也!。”他毅然取出奏疏交給太監。太監不肯接,以為又是針對張居正“奪情”的奏疏,說:“你難道不怕死嗎?”鄒元標假稱:“此告假本也。”太監這才收了它的奏本。神宗看過後,大怒,毫不客氣地下令廷杖八十。明朝的廷杖十分殘酷,人的尊嚴在杖下蕩然無存。行杖時,受杖者要脫去袍服,杖八十,對於一般人來說不死也要致殘。鄒元標倖免保住了性命,腿部卻留下了終身的殘疾。同時神宗下旨,謫鄒元標戍貴州都勻衛。 從北京到都勻有千萬里之遙,徒步行走,其艱難險阻可想而知。明代充軍的犯人死於途中是經常的事,鄒元標也幾次險些喪命。 都勻衛設在崇山之中,屬古夜郎之地,是“蠻夷”之民聚居的地區,環境十分險惡,而鄒元標卻處之怡然。當地文化教育一向落後,讀書的人不多,鄒元標來自京城,又是學富五車的進士,格外受人尊重。他利用在衛所的這段時間,探究學問,聚徒講學,向他求教的達數百人之多。 由於鄒元標的上疏言辭過於激烈,張居正的怒氣仍然未消,暗中授意去貴州的巡按御史,欲將鄒元標置於死地,以絕後患。然而這位御史卻是個短命之人,行到鎮遠,突然暴病而亡,鄒元標得以免遭暗算。 六年過去了,張居正也於萬曆十年(1582年)六月病逝,鄒元標於萬曆十一年(1583年)被重新啟用,召拜為吏科給事中。回朝後,他仍然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不畏權勢的性格絲毫也沒有改變。他上疏神宗,要求皇帝“培聖德、親臣工、肅憲紀、崇儒行、飭撫臣”五事。隨後又彈劾禮部尚書徐學謨、南京戶部尚書張士佩,二人並罷而去。徐學謨先追隨張居正,官至禮部尚書,張居正死後,學謨為保全自己,很快與繼任首輔申時行結為兒女親家,聲譽十分不好。 鄒元標又舉薦耿定向、羅汝芳、許孚遠等十餘名官員,這些人皆為一代明儒。萬曆十二年(1584年),慈寧宮遭火災,鄒元標乘機上疏,痛言“保聖躬、開言路、節財用、拔幽滯、寬罪宗、放宮女”六事。所言刺中了神宗的要害,神宗大為惱怒。於是有傳言說皇帝要杖殺鄒元標。鄒元標聽到後,讓妻子準備好布袍、白蠟和治傷的藥品,毫無畏色地說:“我的筋骨雖有殘,但精神還可以再杖五六十,如果緹騎來,不勞他們動手,我自己去受杖,只是不要讓我的老母知道。”言下之意,他已將生死置之度外。在鄒元標的老師申時行多次請求下,好不容易神宗才予與寬大處置,降鄒元標為南京刑部照磨。
李三才離職之日,淮、徐一帶的百姓,萬民塞巷,老幼哭號相送,以至轎乘不能行進;及至登船之時,人們又夾岸號泣,甚至奪纜不讓船行。李三才走後,淮、徐百姓集資為他修建生祠,立其肖像於祠中,朝夕走拜不絕。李三才為官如何,由此可見一斑。 官不做了,麻煩卻遠沒有終止。 李三才落職回籍後,也效仿顧憲成,在家鄉通州創辦雙鶴書院,自己也講學其中。張家灣地處京畿,不乏朝中正直大臣的奧援,過往探訪他的人很多,以至車馬填溢街陌。御使孫居相再一次上疏推薦他,這使朝中的反對派又忐忑不安起來,生怕李三才被重新起用,於是波瀾又起。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御使劉光復奏劾李三才盜用皇木營建私宅,且告李三才與東林黨人于玉立遙執朝政,官員一經他們提出,吏部就向上推舉。給事中劉文炳、御使李征儀、工部郎中聶心湯、大理寺丞王士昌也極盡推波助瀾之能事,力助劉光復,欲置李三才於死地。征儀、心湯曾是李三才所推舉的吏員,如今卻為一己私利而恩將仇報。李三才憤怒之極,自請籍沒其家。然而這些人卻緊追不捨,工部侍郎林如楚要求遣使複查,劉光復又上疏說三才侵奪官廠為園囿。御使劉廷元、潘汝禎、顏思忠等又繼續上疏彈劾。李三才更加憤怒了,提出請諸臣會勘,又請神宗親自審理。 神宗命李征儀和吳亮嗣前往勘察,這些人到李三才家中查了很長時間,也沒有找出證據。然而讓原告去查核被告,其結果可想而知,自然不會有利於李三才。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最後竟以劉光復所陳為事實呈報神宗,李三才終於被扳倒,落職為民。 天啟元年(1621年),後金的威脅日益加強,遼東戰局更加危機。遼陽失陷,明廷慌作一團,御使房可壯接連上疏請再用李三才。剛剛登極的天啟皇帝年僅十五歲,對朝政一無所知,不知如何是好,只得下詔讓廷臣集議。圍繞李三才是否可用的問題,朝中又展開了一場激烈的爭論。通政參議吳殿邦力言不可用,稱李三才為“盜臣”。御使劉廷宣再次上疏推薦李三才,說:“國家即惜其才,則用之耳,又何議!”他建議讓李三才守山海關。天啟帝覺得劉廷宣說的有道理,準備再次起用李三才。但朝中意見不同的兩派相持不下,詹事公鼐、刑部侍郎鄒元標力主可用,然而終因意見不能統一而作罷。後來明朝大勢已去,趙南星十分遺憾地說:“使淮撫為經略、為中樞,東事必不至敗。” 不久,在吏部尚書周嘉謨、左都御使趙南星等東林黨人的努力下,萬曆朝被罷免的正直官員逐漸被起用,東林黨人基本上占據了朝中要職,即所謂“東林方盛,眾正盈朝”。由於明軍在遼東一敗再敗,劉宗周又提出應急起李三才為兵部尚書。在這種背景下,天啟三年(1623年),李三才終於被重新起為南京戶部尚書,可惜未上任而病逝。不久魏忠賢亂政,將東林黨人一網打盡,閹黨御使石三畏追劾已故的李三才。李三才又被削奪生前官籍,並奪封誥,名列《東林黨人榜》第一位。在《東林點將錄》中,王紹徽將其比作梁山頭領晁蓋,稱為“東林開山元帥托塔天王南京戶部尚書李三才”。 崇禎帝即位後,懲治閹黨,又恢復了李三才的官籍。 後人認為李三才雖有才略,可惜生性豪華,好用機權,因而為眾議所忌毀。不過,那些攻擊詆毀他的人,如邵輔忠、徐兆魁、劉廷元、潘汝禎之流,後來都因依附魏忠賢而名掛逆案。而推舉李三才的人,如顧憲成、鄒元標、趙南星、劉宗周等人,皆為一世名臣,他們並沒有將李三才的奢華和善用機權看成是什麼問題,相反,卻認為“李三才大節卓然,而細行不無疎闊,自是豪傑之品”。這正是東林黨人在思想觀念上與傳統思想不同的地方。 (張憲博)
首善爭睹鄒元標(1)
明代天啟年間,北京宣武門內有一座首善書院,專門是用來講學的。這座書院在當時聲名遠播,而其影響力與一個叫做鄒元標的人很有關係。 鄒元標,江西吉安府吉水縣人,字爾瞻,別號南皋,生於嘉靖三十年(1551年)。他自幼聰明好學,九歲能通《五經》。舉萬曆五年進士,觀政刑部。所謂“觀政”,是指明代考中進士的讀書人,在正式任官之前,被派往各衙門去實習,目的是習練政務,期限一般定為三個月,期滿後再補選京官。 萬曆五年(1577年)內閣首輔張居正的父親去世,明代制度規定,官員父母或祖父母喪亡,必須回家守喪三年,稱為“守制”。如有特殊情況,皇帝可以批准不得回家或提前起用,稱為“奪情”。在神宗和兩宮皇太后的一再挽留下,張居正選擇了“奪情”,於是激起了朝野的紛紛譴責,人們認為張居正過於貪戀權位。鄒元標為此上疏,指斥張居正“才雖可為,學術則偏,志雖欲為,自用太甚。進賢未廣,決囚太濫。言路未通,民隱未周。若令在京守制,天下後世謂‘陛下為何如主?’”。他將寫好的奏疏放於懷中,入長安門,準備上朝時遞上。這時朝堂上正在杖打吳中行、趙用賢、艾穆、沈思孝四人,他們因反對張居正“奪情”已經遭到神宗的嚴懲,吳、趙二人已被打得血肉狼藉。眼前的慘象並沒有使鄒元標畏縮,相反對這種冒死直諫的精神十分佩服,暗道:“真是奇男子也!。”他毅然取出奏疏交給太監。太監不肯接,以為又是針對張居正“奪情”的奏疏,說:“你難道不怕死嗎?”鄒元標假稱:“此告假本也。”太監這才收了它的奏本。神宗看過後,大怒,毫不客氣地下令廷杖八十。明朝的廷杖十分殘酷,人的尊嚴在杖下蕩然無存。行杖時,受杖者要脫去袍服,杖八十,對於一般人來說不死也要致殘。鄒元標倖免保住了性命,腿部卻留下了終身的殘疾。同時神宗下旨,謫鄒元標戍貴州都勻衛。 從北京到都勻有千萬里之遙,徒步行走,其艱難險阻可想而知。明代充軍的犯人死於途中是經常的事,鄒元標也幾次險些喪命。 都勻衛設在崇山之中,屬古夜郎之地,是“蠻夷”之民聚居的地區,環境十分險惡,而鄒元標卻處之怡然。當地文化教育一向落後,讀書的人不多,鄒元標來自京城,又是學富五車的進士,格外受人尊重。他利用在衛所的這段時間,探究學問,聚徒講學,向他求教的達數百人之多。 由於鄒元標的上疏言辭過於激烈,張居正的怒氣仍然未消,暗中授意去貴州的巡按御史,欲將鄒元標置於死地,以絕後患。然而這位御史卻是個短命之人,行到鎮遠,突然暴病而亡,鄒元標得以免遭暗算。 六年過去了,張居正也於萬曆十年(1582年)六月病逝,鄒元標於萬曆十一年(1583年)被重新啟用,召拜為吏科給事中。回朝後,他仍然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不畏權勢的性格絲毫也沒有改變。他上疏神宗,要求皇帝“培聖德、親臣工、肅憲紀、崇儒行、飭撫臣”五事。隨後又彈劾禮部尚書徐學謨、南京戶部尚書張士佩,二人並罷而去。徐學謨先追隨張居正,官至禮部尚書,張居正死後,學謨為保全自己,很快與繼任首輔申時行結為兒女親家,聲譽十分不好。 鄒元標又舉薦耿定向、羅汝芳、許孚遠等十餘名官員,這些人皆為一代明儒。萬曆十二年(1584年),慈寧宮遭火災,鄒元標乘機上疏,痛言“保聖躬、開言路、節財用、拔幽滯、寬罪宗、放宮女”六事。所言刺中了神宗的要害,神宗大為惱怒。於是有傳言說皇帝要杖殺鄒元標。鄒元標聽到後,讓妻子準備好布袍、白蠟和治傷的藥品,毫無畏色地說:“我的筋骨雖有殘,但精神還可以再杖五六十,如果緹騎來,不勞他們動手,我自己去受杖,只是不要讓我的老母知道。”言下之意,他已將生死置之度外。在鄒元標的老師申時行多次請求下,好不容易神宗才予與寬大處置,降鄒元標為南京刑部照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