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頁
貢院春秋思江陵(2)
貢院作為選拔士人的場所,常會有科場舞弊案件發生。如弘治四年直隸巡按史王鑑之曾上疏談到南京貢院作弊的情形。當時南京貢院規模窄狹,四面都是居民樓房圍繞。容易發生的作弊,如乗巡視官員未提防時登髙投擲;又因內簾上只隔一板壁,聲息相聞,方便試者通消息。萬曆十六年(1588年)應天府尹張檟也上疏提到,他在八月廿七日往貢院封鎖什物時,見千餘人混入。詢問之後,知道乃是附近居民拾取木片柴草,到天明才驗出。對於此事可能涉及試卷被偷換等可能,他建議進行追查。北京的貢院雖然巡查監管較外地嚴格,但在萬曆以前,因貢院場地狹隘,建築簡陋,類似的事情也會有發生。 北京貢院建築在萬曆以前還是草蓆木板結構,且又實行“鎖院貢試”制度,故最怕著火,而著火的事件卻經常發生,因此院內有很多大缸盛水以備救火。但杯水車薪,實是虛設。貢院著火的事件很多。據《瑣綴錄》記載,正統三年(1438年)翰林侍講學士曾鶴齡主考順天鄉試時,初試前夜。場屋起火燒殘試卷和場屋。後在曾鶴齡建議下,最終另改考試日期。最嚴重的一次,是明天順七年(1463年) 二月會試貢院的大火。貢院起火後,監察御史焦顯反而鎖上貢院之門,不容人員出入。被燒死的舉人有九十多名。因為這次火災,國子監丞閻禹錫上奏為這批死難的舉子請求賜予進士名色,以表其門。但禮科給事中何琮反而彈劾他,說他調弄巧言,誇大事實。一度令閻禹錫下錦衣衛獄鞫訊。不過,英宗最終憐惜死難士子,將燒死的九十餘人均賜予進士,給每位死者一口棺材,埋葬在朝陽門外的空地,立碑“天下英才之墓”,人們稱之為舉人冢。因為這場大火,禮部建議選擇城中寬闊之地另建貢院。此事經過工部討論,工部左侍郎霍瑄、右侍郎薛遠選擇戶部的安仁坊草場,請改為試院,將原來的草蓆竹葦改造為板房。但英宗不同意。令沿襲舊址。只在天順七年五月將原貢院修復。而將這一年的會試改在第二年舉行。. 除了這兩場火災,正德十五年(1520年),貢院的明遠樓也被燒毀,第二年,御史汪嗣等主持修復,並對原貢院狹隘道路有所擴建,不過這次維修規模很小。嘉靖初年名臣林俊撰寫《文場修建記》記述了此事。在嘉靖朝,又有官員提出貢院場地狹窄的問題,討論另建或者擴建。有人建議將貢院改在京城西北空地。又有人說東方是人文薈萃的場所,原址是一個合適的地點,應該在原址上擴充。但這次討論沒有最終結果。 到了萬曆朝,擔任首輔大學士的張居正決意對貢院進行改建擴修。他認為原貢院修於永樂時,當時秋試不過數十人,春試也只有百餘人。故貢院規模雖然不大,但在當時已足敷使用。到了後來,人文漸開,在北京貢院參與考試的人員,最高可達四千餘人,但貢院逼隘如故。而且又與當地居民房舍混雜在一起,非常有必要進行改建。 重建工作在萬曆二年(1574年)三月展開,至三年(1575年)九月告竣。張居正《京師重建貢院記》及趙用賢《重修貢院記》均記載了此事。這次重建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增加了面積,方圓達一百六十丈;二是將房舍改為磚瓦結構。修成後的貢院,外面圍有荊棘牆。門朝南向,門前立有三個門坊,左邊的門坊稱“虞門”,右邊的稱“周俊”,中間的稱“天下文明坊”。內有兩道重門,左右各一,以備稽查。再進去又有一道龍門,實寓“鯉魚跳龍門”之意。穿過龍門直甬道,則是明遠樓。在貢院的四角各有樓相望,作為瞭望監察之用。自東向西共有號舍七十區,每區有七十間。將號舍原來的木板屋改為瓦甓,可以避風雨,防火燭。再往北走,中間為至公堂。堂分七楹。至公堂以東有一間供監察之用,再往東有三間供彌封試卷以及供給的場所。至公堂西面為對讀謄録場所,共兩間。至公堂後面為燕喜堂,有三楹。自東向西,有室凡十六楹,供諸書吏、工匠居住。其後為會經堂。堂東西有二十三間經房相連,供同考官居住。
貢院春秋思江陵(3)
萬曆的這次貢院重修,基本上滿足了京師的春試和秋試,直至明亡,貢院都未再大修過。清人入關,沿襲了明代的科舉制度。京師的科舉考試仍然在明代貢院原址上進行。只是明代建的三個門坊分別改名:中門改為“天開文運”,東門改為“明經取士”,西門改為“為國求賢”。到了雍正時期,貢院有所修補。乾隆年間,又把貢院修葺一新,竣工時乾隆還親自去視察,並留有:“從今不薄讀書人”的詩句。清末廢除科舉,貢院改作他用。近幾十年,隨著北京城的發展,現在的貢院只剩下被改造過的兩個四合院,均已破舊不堪,與四圍的中國社科院以及供富豪居住的“貢院六號”等高樓大廈形成鮮明對比。 (胡吉勛)
西海臨風吊李贄(1)
在北京城周圍,明人的陵墓眾多,但明代思想家的墓,北京可能就只有一座,那就是通州的李贄墓。三百年來,滄海桑田,李贄墓也歷經風雨,幾經遷移,但終於在通州西海子公園內保存下來了。 李贄不是北京人,他出生在福建晉江,而他最後選擇北京通州作為人生的歸宿,說到底,與他的思想有關。作為思想家,李贄在明代後期獨樹一幟。明代以孔孟儒家思想及程朱理學為官方正統思想,李贄卻對孔孟之學及後世道學家,進行了無情的批判,其激烈程度,在整個封建時代,可謂空前絕後;同時,李贄還對許多歷史問題,作出了與傳統截然不同的新評價。由於被統治者和道學家們視為異端,李贄四處不得安身,不得已於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來到北京。此時他已75歲。 李贄這次是從河南商城的黃櫱山而來,奉同他前來的是通州人馬經綸。1600年他不顧朋友的勸阻,回到了他生活過的麻城龍湖,準備在那裡以終天年。而麻城的反對者對他的歸來,非常惱火,害怕他的叛逆思想在此漫延,於是他們糾集人眾,以維護風化為名,搗毀了李贄的芝佛院。李贄只好逃往黃櫱山的朋友處。此後不久,曾任御史的通州人馬經綸來到黃櫱山訪問李贄。馬經綸本想在武昌為李贄建一安身之所,但後來考慮到武昌也是惡人聚集的地方,就放棄了這個念頭。 到通州時,李贄已是病魔纏身。連年的東奔西走,風波險阻,嚴重地損害了這位老人的健康,本就瘦弱的身軀,就更顯老態。但他神清志明,並充滿樂觀。面對病魔,李贄還是李贄,還是那個具有非凡鬥志的人,他不會輕易倒下。馬經綸的家在通州城裡,李贄在馬家一邊養病,一邊仍舊讀書不輟。在這裡,他完成了《九正易因》這一易學著作的最後修訂,這是他一生無數著作中,唯一在北京完成的書。 通州,原不是李贄心目中的終老之所,他有家不回投奔朋友耿定理,把黃安作為歸宿;黃安不成,改為龍湖;龍湖不成,不得已來到通州。但他很快就認定了通州,他對自己的學生說:“我的百年之計,就在盤山了!”事實上,哪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哪裡就是他的歸宿,這就是李贄。1601年冬至1602年春,病魔再次肆虐,李贄自感來日無多,便寫下了《李卓吾遺言》,對自己的後事進行了安排。 也許,命運之神不允許一位鬥士就這樣平淡地走完人生的里程;也許,上天希望鬥士最後敲擊一次醒世的警鐘。於是,一個悲壯的結局,在1602年春天拉開了帷幕。 萬曆三十年(1602年)閏二月,在惡勢力的支持下,禮科都給事中張問達上奏彈劾李贄,誣衊李贄有三大罪狀,一是惑亂人心;二是行為不端;三是敗壞風習,他說,李贄現在移居通州,他一旦進入京城,就會像在麻城一樣蠱惑人心。請求懲治李贄,並焚毀其書籍。明神宗令五城兵馬司嚴拿治罪。於是兵士馬不停蹄直奔通州。 這時的李贄已重病在床數月,對外界的這一切毫不知曉。當聽見門外的喧譁人聲時,他便問匆匆進門的馬經綸,馬經綸回答:“兵馬司來人了。”李贄一下就明白了,他迅速下床,只邁了幾步就走不動了,便大聲說:“他們是為我而來,快給我取門板來!”於是他躺臥在門板上,高聲說道:“快走,我是罪人,不能停留。”於是他被人抬著,向外走去。 此刻,馬經綸顯示出了燕趙之士的俠肝義膽,堅決要與李贄同行。李贄阻止道:“被革職者不許入京,這是制度,而且你還有老父在。”馬經綸說:“朝廷把您當作妖人,那我就是窩藏妖人者,要死我們就一同死,絕不能讓您去坐牢我卻留在家裡。”於是他們一同離開通州城。就這樣,李贄在這個遲到的春天裡,被抬進了北京城,投進了監牢。 第二天,兵馬司的一個指揮審問李贄,李贄被架著胳膊拖進大堂,由於無力,他躺臥在冰冷的石階上。指揮問:“你為什麼寫壞書?”李贄答:“我著書甚多,白紙黑字,它們對聖教有益無害!”指揮對李贄的倔強也無可奈何,只好不了了之。
貢院作為選拔士人的場所,常會有科場舞弊案件發生。如弘治四年直隸巡按史王鑑之曾上疏談到南京貢院作弊的情形。當時南京貢院規模窄狹,四面都是居民樓房圍繞。容易發生的作弊,如乗巡視官員未提防時登髙投擲;又因內簾上只隔一板壁,聲息相聞,方便試者通消息。萬曆十六年(1588年)應天府尹張檟也上疏提到,他在八月廿七日往貢院封鎖什物時,見千餘人混入。詢問之後,知道乃是附近居民拾取木片柴草,到天明才驗出。對於此事可能涉及試卷被偷換等可能,他建議進行追查。北京的貢院雖然巡查監管較外地嚴格,但在萬曆以前,因貢院場地狹隘,建築簡陋,類似的事情也會有發生。 北京貢院建築在萬曆以前還是草蓆木板結構,且又實行“鎖院貢試”制度,故最怕著火,而著火的事件卻經常發生,因此院內有很多大缸盛水以備救火。但杯水車薪,實是虛設。貢院著火的事件很多。據《瑣綴錄》記載,正統三年(1438年)翰林侍講學士曾鶴齡主考順天鄉試時,初試前夜。場屋起火燒殘試卷和場屋。後在曾鶴齡建議下,最終另改考試日期。最嚴重的一次,是明天順七年(1463年) 二月會試貢院的大火。貢院起火後,監察御史焦顯反而鎖上貢院之門,不容人員出入。被燒死的舉人有九十多名。因為這次火災,國子監丞閻禹錫上奏為這批死難的舉子請求賜予進士名色,以表其門。但禮科給事中何琮反而彈劾他,說他調弄巧言,誇大事實。一度令閻禹錫下錦衣衛獄鞫訊。不過,英宗最終憐惜死難士子,將燒死的九十餘人均賜予進士,給每位死者一口棺材,埋葬在朝陽門外的空地,立碑“天下英才之墓”,人們稱之為舉人冢。因為這場大火,禮部建議選擇城中寬闊之地另建貢院。此事經過工部討論,工部左侍郎霍瑄、右侍郎薛遠選擇戶部的安仁坊草場,請改為試院,將原來的草蓆竹葦改造為板房。但英宗不同意。令沿襲舊址。只在天順七年五月將原貢院修復。而將這一年的會試改在第二年舉行。. 除了這兩場火災,正德十五年(1520年),貢院的明遠樓也被燒毀,第二年,御史汪嗣等主持修復,並對原貢院狹隘道路有所擴建,不過這次維修規模很小。嘉靖初年名臣林俊撰寫《文場修建記》記述了此事。在嘉靖朝,又有官員提出貢院場地狹窄的問題,討論另建或者擴建。有人建議將貢院改在京城西北空地。又有人說東方是人文薈萃的場所,原址是一個合適的地點,應該在原址上擴充。但這次討論沒有最終結果。 到了萬曆朝,擔任首輔大學士的張居正決意對貢院進行改建擴修。他認為原貢院修於永樂時,當時秋試不過數十人,春試也只有百餘人。故貢院規模雖然不大,但在當時已足敷使用。到了後來,人文漸開,在北京貢院參與考試的人員,最高可達四千餘人,但貢院逼隘如故。而且又與當地居民房舍混雜在一起,非常有必要進行改建。 重建工作在萬曆二年(1574年)三月展開,至三年(1575年)九月告竣。張居正《京師重建貢院記》及趙用賢《重修貢院記》均記載了此事。這次重建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增加了面積,方圓達一百六十丈;二是將房舍改為磚瓦結構。修成後的貢院,外面圍有荊棘牆。門朝南向,門前立有三個門坊,左邊的門坊稱“虞門”,右邊的稱“周俊”,中間的稱“天下文明坊”。內有兩道重門,左右各一,以備稽查。再進去又有一道龍門,實寓“鯉魚跳龍門”之意。穿過龍門直甬道,則是明遠樓。在貢院的四角各有樓相望,作為瞭望監察之用。自東向西共有號舍七十區,每區有七十間。將號舍原來的木板屋改為瓦甓,可以避風雨,防火燭。再往北走,中間為至公堂。堂分七楹。至公堂以東有一間供監察之用,再往東有三間供彌封試卷以及供給的場所。至公堂西面為對讀謄録場所,共兩間。至公堂後面為燕喜堂,有三楹。自東向西,有室凡十六楹,供諸書吏、工匠居住。其後為會經堂。堂東西有二十三間經房相連,供同考官居住。
貢院春秋思江陵(3)
萬曆的這次貢院重修,基本上滿足了京師的春試和秋試,直至明亡,貢院都未再大修過。清人入關,沿襲了明代的科舉制度。京師的科舉考試仍然在明代貢院原址上進行。只是明代建的三個門坊分別改名:中門改為“天開文運”,東門改為“明經取士”,西門改為“為國求賢”。到了雍正時期,貢院有所修補。乾隆年間,又把貢院修葺一新,竣工時乾隆還親自去視察,並留有:“從今不薄讀書人”的詩句。清末廢除科舉,貢院改作他用。近幾十年,隨著北京城的發展,現在的貢院只剩下被改造過的兩個四合院,均已破舊不堪,與四圍的中國社科院以及供富豪居住的“貢院六號”等高樓大廈形成鮮明對比。 (胡吉勛)
西海臨風吊李贄(1)
在北京城周圍,明人的陵墓眾多,但明代思想家的墓,北京可能就只有一座,那就是通州的李贄墓。三百年來,滄海桑田,李贄墓也歷經風雨,幾經遷移,但終於在通州西海子公園內保存下來了。 李贄不是北京人,他出生在福建晉江,而他最後選擇北京通州作為人生的歸宿,說到底,與他的思想有關。作為思想家,李贄在明代後期獨樹一幟。明代以孔孟儒家思想及程朱理學為官方正統思想,李贄卻對孔孟之學及後世道學家,進行了無情的批判,其激烈程度,在整個封建時代,可謂空前絕後;同時,李贄還對許多歷史問題,作出了與傳統截然不同的新評價。由於被統治者和道學家們視為異端,李贄四處不得安身,不得已於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來到北京。此時他已75歲。 李贄這次是從河南商城的黃櫱山而來,奉同他前來的是通州人馬經綸。1600年他不顧朋友的勸阻,回到了他生活過的麻城龍湖,準備在那裡以終天年。而麻城的反對者對他的歸來,非常惱火,害怕他的叛逆思想在此漫延,於是他們糾集人眾,以維護風化為名,搗毀了李贄的芝佛院。李贄只好逃往黃櫱山的朋友處。此後不久,曾任御史的通州人馬經綸來到黃櫱山訪問李贄。馬經綸本想在武昌為李贄建一安身之所,但後來考慮到武昌也是惡人聚集的地方,就放棄了這個念頭。 到通州時,李贄已是病魔纏身。連年的東奔西走,風波險阻,嚴重地損害了這位老人的健康,本就瘦弱的身軀,就更顯老態。但他神清志明,並充滿樂觀。面對病魔,李贄還是李贄,還是那個具有非凡鬥志的人,他不會輕易倒下。馬經綸的家在通州城裡,李贄在馬家一邊養病,一邊仍舊讀書不輟。在這裡,他完成了《九正易因》這一易學著作的最後修訂,這是他一生無數著作中,唯一在北京完成的書。 通州,原不是李贄心目中的終老之所,他有家不回投奔朋友耿定理,把黃安作為歸宿;黃安不成,改為龍湖;龍湖不成,不得已來到通州。但他很快就認定了通州,他對自己的學生說:“我的百年之計,就在盤山了!”事實上,哪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哪裡就是他的歸宿,這就是李贄。1601年冬至1602年春,病魔再次肆虐,李贄自感來日無多,便寫下了《李卓吾遺言》,對自己的後事進行了安排。 也許,命運之神不允許一位鬥士就這樣平淡地走完人生的里程;也許,上天希望鬥士最後敲擊一次醒世的警鐘。於是,一個悲壯的結局,在1602年春天拉開了帷幕。 萬曆三十年(1602年)閏二月,在惡勢力的支持下,禮科都給事中張問達上奏彈劾李贄,誣衊李贄有三大罪狀,一是惑亂人心;二是行為不端;三是敗壞風習,他說,李贄現在移居通州,他一旦進入京城,就會像在麻城一樣蠱惑人心。請求懲治李贄,並焚毀其書籍。明神宗令五城兵馬司嚴拿治罪。於是兵士馬不停蹄直奔通州。 這時的李贄已重病在床數月,對外界的這一切毫不知曉。當聽見門外的喧譁人聲時,他便問匆匆進門的馬經綸,馬經綸回答:“兵馬司來人了。”李贄一下就明白了,他迅速下床,只邁了幾步就走不動了,便大聲說:“他們是為我而來,快給我取門板來!”於是他躺臥在門板上,高聲說道:“快走,我是罪人,不能停留。”於是他被人抬著,向外走去。 此刻,馬經綸顯示出了燕趙之士的俠肝義膽,堅決要與李贄同行。李贄阻止道:“被革職者不許入京,這是制度,而且你還有老父在。”馬經綸說:“朝廷把您當作妖人,那我就是窩藏妖人者,要死我們就一同死,絕不能讓您去坐牢我卻留在家裡。”於是他們一同離開通州城。就這樣,李贄在這個遲到的春天裡,被抬進了北京城,投進了監牢。 第二天,兵馬司的一個指揮審問李贄,李贄被架著胳膊拖進大堂,由於無力,他躺臥在冰冷的石階上。指揮問:“你為什麼寫壞書?”李贄答:“我著書甚多,白紙黑字,它們對聖教有益無害!”指揮對李贄的倔強也無可奈何,只好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