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是非紛說定陵人(2)

  親政之後的朱翊鈞,很快就想到了要營建自己最終的歸宿。萬曆十一年(1583年)一月二十三日,朱翊鈞命令大臣們為他前去天壽山祖陵祭拜做準備,包括先為他遴選可以建造自己壽宮的地點。於是,當時的大學士張四維便派禮部、工部的官員,會同欽天監官員、風水先生,前往天壽山斟察。官員們選擇了潭峪嶺、勒草窪、祥子嶺作為吉壤,以備皇帝定奪。閏二月十二日,神宗朱翊鈞陪著嫡母仁聖皇太后陳氏、生母慈聖皇太后李氏往天壽山祭拜祖陵。但是,看過潭峪嶺、勒草窪、祥子嶺,又再看了陽翠嶺、東山、聖蹟山等地,仍未選定壽官的理想地點。於是,選定壽宮的任務專門派了通政司的參議梁子琦負責。但是,梁子琦也許是太過於認真了,他先後與南京刑部尚書陳道基、欽天監官員、禮部尚書徐學謨發生爭執。最後,神宗皇帝對梁子琦也不耐煩起來,罰了他三個月的工資。接下來,事情還是落在禮部和工部這兩個專門負責陵寢事宜的部門頭上。最後,經過多名官員的勘探,首輔申時行等人選擇了形龍山、小峪山兩處。小峪山後來改名為“大峪山”。萬曆十一年(1583年)九月初六日,朱翊鈞再帶著后妃們前往天壽山,最後選定了大峪山為自己的壽宮所在地,並在次年十月任命了一個龐大的工作班子來籌建壽宮。萬曆十三年(1585年)八月初一日,定陵正式開始營建。但是,之後立即又有一拔臣工說三道四。李植、江東之、羊可立,這三個曾經靠彈劾已故的張居正而起家的人,上疏說大峪山不適合做皇帝的壽宮。三人的目的,只是想借壽宮選址來攻擊內閣大臣申時行。但是,大峪山壽宮選址是皇帝親自做決定的,內閣並沒有什麼責任。因此,萬曆皇帝下令將三人外調,壽宮仍然按原有方案營建。萬曆十八年(1590年)六月,定陵營建完成。整個工程費時五年,費銀八百萬兩,相當於明代戶部太倉三年的收入。  定陵的設計方案,是由當時的禮部尚書陳經邦擬定的。設計的格局是仿照朱翊鈞的祖父明世宗的永陵,但外觀較永陵更為寬大深邃。定陵陵園的總面積為84,462.4平方米。從建築格局上看,有地面建築、地下建築兩部分。地面建築是模仿皇宮外朝的格局;地下建築則是模仿皇宮的內廷部分。地面建築中的祾恩殿、明樓和寶頂,相當於皇宮外朝的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地下玄宮有前殿、中殿、後殿,左右配室,相當於皇宮內廷中的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和東西六宮。整個地下的玄宮,是用青白石和漢白玉砌成,不設樑柱,全部採用雙曲拱券形式。皇帝與皇后的棺槨,就是安放在後殿中。因此,後殿是地下玄宮的主體部分,較其它部分要高大寬敞。正是在這裡,漢白玉製成的寶床上,安放著萬曆皇帝、王皇、恭妃王氏三人的金絲楠木棺槨。棺槨的兩側,照例擱放著盆、盂、碗、盤等生活用品。  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二十一日,萬曆皇帝朱翊鈞病逝。繼位的泰昌皇帝朱常洛,只做了一個月皇帝便在九月初一日隨著他的父親去了, 然而,有趣的是,在神宗的玄宮內的諡冊上,卻寫著九月初四日“孝子嗣皇帝臣常洛稽首百拜上言”。該年十月,將萬曆皇帝安葬於定陵的,是他的孫子朱由校。這一年的十月,連年號都已經改了。因為,從1620年的八月起,為紀念朱常洛,改年號為泰昌。 (陳時龍)

  貢院春秋思江陵(1)

  在建國門內大街路北的中國社會科學院周圍的胡同,分別叫貢院東街、貢院西街以及貢院頭條、二條、三條等名,而且以前還有三條和貢院有關的胡同,即鯉魚胡同、筆管胡同和驢蹄子胡同。這個片區所在,就是明清“貢院”舊地。  明清的科舉考試,每隔三年要會試一次,會試是在春二月,所以叫“春闈”。會試考三場,每場三天,從初九日考到十七日。參加考試的是全國的舉人,考中的稱為“貢士”,再到紫禁城的中和殿由皇帝面試。考取的叫“進士”,進士的第一名叫“狀員”,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並刻名於國子監的石碑上。北京的貢院又為順天府鄉試的考場,鄉試也是三年一次,考試是在秋八月,故叫“秋闈”,也是在初九日到十七日。鄉試的考生是由童生經縣、府、院三試及格成為“秀才”,秀才應鄉試,及格者為舉人。全國的舉人在第二年春天集中到北京會試。  貢院是古代明清時期的考場。在貢院發展史上,明萬曆間大學士張居正為它的擴建修葺值得一提。  張居正,字叔大,號太岳,湖廣江陵(今屬湖北)人,又稱張江陵。明代政治家,改革家。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進士,由編修官至侍講學士。隆慶元年(1567年)任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萬曆初年,與宦官馮保合謀逐高拱,代為首輔。當時神宗年幼,一切軍政大事均由居正主持裁決,前後當國十年,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收到一定成效。著有《張太岳集》、《書經直解》等。  在張居正任首輔時,對於當時國力匱乏等問題,張居正認為都是由於吏治不清造成的。於是決定從整頓吏治開始他的改革。萬曆元年(1573)十一月,張居正上疏實行“考成法”,明確職責。他以六科控制六部,再以內閣控制六科。對於要辦的事,從內閣到六科,從六科都到衙門,層層考試。這種考成法的實行,提高了各級部門的辦事效率,而且明確責任,賞罰分明,從而使朝廷發布的政令“雖萬里外,朝奉而夕行”。另外,他通過加強對官吏的考核,裁減冗員,節省朝廷的俸祿開支。減蘇松地區和應天府織造等,使朝廷的奢侈消費現象有所收斂。在他的改革中,以清查田畝聲勢最為浩大。清丈田畝的措施對於朝廷比較全面準確地掌握全國的額田,增加財政收入起了積極作用。萬曆九年(1581年),張居正下令在全國範圍內實行一條鞭法,從而簡化了賦役的項目和徵收手續,使賦役合一,並出現了“攤丁入畝”的趨勢。隨著清丈田畝工作的完成和一條鞭法的推行,到萬曆十年明朝的財政狀況有了進一步的好轉。使太僕寺存銀多達四百萬兩,加上太倉存銀,總數約達七八百萬兩。太倉的存糧也可支十年之用。  萬曆十年(1582年)六月二十日,張居正病逝,得贈上柱國,諡“文忠”。然而他逝世後不久,言官把矛頭指向張居正。神宗於是下令抄居正家,並削盡其官秩,迫奪生前所賜璽書、四代誥命,以罪狀示天下,他的家屬也不能倖免。居正在位時所用一批官員有的削職,有的棄市。而朝廷所施之政,也一一恢復以前弊端叢生的舊觀。整個神宗一朝,沒有人敢為居正呼冤。然而國衰而思良臣。直到天啟二年(1622年),張居正才得以平反,復官追蔭。  在張居正一系列興革舉措中,他對北京貢院的修葺擴建的擴建較少有人注意。  貢院在北京城東南隅,本為元朝禮部舊址。永樂十三年(1415年)時改為貢院。因當時京城的城垣和皇宮尚未完成,財力物力有限,就用木板和葦席等搭蓋成考棚。四周圍起先是用荊棘圍成的牆。大門五間,稱為“龍門”,有鯉魚跳龍門之意。中間三門上有橫匾,中門上題“天開文運”,東門上題“明經取士”,西門上題“為國求賢”。貢院內的中路主要有明遠樓、公堂、聚奎閣和會經堂等。東西兩旁則是低矮的考棚,又叫“號棚”,貢院的四角還有瞭望樓。貢院裡的監考很嚴,進貢院大門時,要進行嚴格的搜身,以防考生的身上藏有“夾帶”。所謂“夾帶”,即是把考試的答案或提綱藏在身上。如有夾帶,則送刑部嚴辦。當考生進入考場的考棚後,就要鎖門。稱為“鎖院貢試”,因貢院的外圍四周是用荊棘圍圈的。所以又叫“鎖棘貢試”。考生每人一間考棚、一盆炭火、一支蠟燭。待試題發下來,明遠樓上響起鼓聲,應試的舉子們就苦思冥想做起八股文來。因當時還沒有鐘錶,就以點香為計時。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