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頁
神宗孝母獻萬壽(3)
萬壽寺目前座落於海淀區蘇州街廣源閘西側,隔著長河與紫竹禪寺(目前的紫竹院公園)相望。萬壽寺現在早已不是《香林千衲》圖中的清遠模樣。高樓大廈拔地而起,來自四面八方的汽車飛速而過。人潮湧動、商機無限。萬壽寺也已成為了北京市藝術博物館辦公的地方。 儘管萬壽寺主體建築目前保護較好,在2006年被列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但其附屬建築卻早已破敗不堪。萬壽寺對岸的古建築早已不見蹤影,兩旁的附屬建築也十分衰敗,一牆之隔的延慶寺搖搖欲墜、風雨滄桑。上有扁額:北京市文物暫保單位。目前這個狀況,如果再不對延慶寺加以保護,恐怕已經無須再保了。 即使萬壽寺的主體建築,也早已不是萬曆年間的舊貌,基本是清朝時候格局了。乾隆十六年(1751年)和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乾隆帝曾經兩次為其母親祝壽,重修此寺。將全寺建築分三路。中路由南至北依此為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萬壽閣、大禪殿、大士殿、無量壽佛殿。東路為方丈院。西路為行宮院。光緒二十年(1894年),慈禧太后再次重修萬壽寺行宮,在西跨院增修了千佛閣和梳妝樓,形成了目前的格局。 經過歷次重修,萬壽寺最終成為集寺廟、行宮、園林為一體,東中西三路建築毗鄰,占地50畝的皇家重寺,並成為清朝皇室出遊的行宮和祝壽慶典場所。慈禧太后往來於頤和園、香山與紫禁城之間,都要在萬壽寺禮佛,在行宮稍事休息。所以,這裡有小寧壽宮之稱。因為地位重要與建築華麗,又有“京西小故宮”之稱。 由于禁止燃香,也沒有了僧人,萬壽寺顯得有些冷清,已徒有其表。重重宮殿南北排列的萬壽寺顯得有些侷促,這可能是歷代增修的結果吧。其中大禪堂、假山、三大士殿、天王殿與鐘樓是萬曆五年(1577年)所建,乾隆時重修,其他皆為清朝所建了。寺中僅存的五座碑刻,其中兩座立於大雄寶殿之前,是乾隆御製詩碑,兩座立於鼓樓之前,一為道光二年(1882年)主持通濟禪師正因立的昌平鄉人捐資之碑,另外一座所立年代,由於字跡模糊,已無法辨認,通過可以辨認的字跡來看,是記述重修萬壽寺之事的,應該也是立於清代。在寺的後院部分,乾隆御碑亭中,有一座碑,為乾隆帝在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為其母親壽誕所親書。上云:“而我聖母皇太后,七秩聖辰適逢斯盛。朕將率億兆臣庶祝嘏延洪,以聖節崇啟經壇,莫萬壽寺宜。乃敕內府丹堊即工,視乾隆辛未例,弗懈益虔。” 乾隆母親之功視李太后之功,是不如的,而乾隆帝可以兩次為其母大興土木,興造寺院,明神宗卻無此氣魄。這非李太后威望不及,也非神宗不孝,乃是明清王朝對於佛教態度存在重大不同。明朝是一個漢族王朝,治國思想是儒家經典,所以對於佛教具有很強的敵意,信奉佛教往往是皇室個人的行為,而不是國家行為。所以,每當皇室打算修造寺院、剃度僧人時,大臣多加反對。李太后出於佛家慈悲,希望能夠暫停死刑的願望被張居正否決了。同樣,在明神宗出疹時,李太后曾許願如果神宗平安度過,將大開戒壇以還願。待神宗病癒後,戒壇之事也在朝廷出於安全的考慮下,沒有能夠實行。而清朝由滿族建立,滿族崇信佛教,又以佛教作為拉攏蒙古與西藏的手段,所以清朝歷代皇帝都將佛教置於非常重要的地位。清朝皇室屢次修築寺院、大度僧人,都很少見有大臣反對。兩相對照,明清王朝時代的不同,在這座寺院中,就可以看得出來。 正是由於清朝對於佛教的大度與重視,清朝才鵲占鳩巢,使萬壽寺打上了濃厚的清朝皇室的痕跡,甚至裡面觀音菩薩的座像,也是李蓮英模仿慈禧太后的面貌塑造的。但李太后的業績與人格,卻無法被掩蓋。寺內亭亭開放的玉蘭花,玉立而高潔,散發著幽幽清香,隨風飄散,給萬壽寺帶來了女人的溫柔,也給歷史帶來了淡淡的芳香。也許這就是女人賦予歷史的柔性與善良。(趙獻海)
是非紛說定陵人(1)
北京昌平的天壽山,是明代帝王的陵區。除明太祖朱元璋、建文帝朱允炆、明景帝朱祁鈺,另外十三位帝王都安葬於此,故稱十三陵。十三陵中的定陵,就是明代第十三位皇帝明神宗朱翊鈞的陵寢,也是十三陵中唯一已被發掘的明帝陵。從1956年5月到1958年7月,定陵的發掘工作歷時兩年零兩個月。據說,定陵內神宗皇帝的棺槨打開時,裡面塞滿了光彩奪目的奇珍異寶。在紅底繡金的錦被下,厚厚的道袍、中衣、龍袍,緊裹著萬曆皇帝的屍骨。棺槨內還放有一個內藏一頂金光閃爍、富麗堂皇的金冠。在萬曆皇帝的棺槨旁,是萬曆皇帝的妻子孝端皇后、貴妃王氏的兩具棺槨。後來,對萬曆皇帝的屍骨的復原結論報告顯示,萬曆皇帝身高164厘米,且是一個駝背。那麼,這位明朝統治時間最長的皇帝,曾經在歷史上有什麼樣的作為呢? 萬曆皇帝名朱翊鈞,生於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八月十七日,卒於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享年58歲,卻在位47年。明代歷史中以萬曆紀元的時間,持續四十七之久。實際上,如果不是因為萬曆皇帝的兒子朱常洛在即位一月之後即去世,萬曆一朝應當是四十八年,即從公元1573年至公元1620年。朱常洛在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八月即位,九月去世。大臣們當時建議以萬曆四十八年為泰昌元年,以紀念這位短命的皇帝。因此,萬曆皇帝是明代歷史中統治最久的皇帝。隆慶六年(1572年)五月二十五日,父親隆慶皇帝病危,對十歲的太子朱翊鈞說:“朕不豫,皇帝你做。” 六月初十,皇太子朱翊鈞正式即位,決定次年改元萬曆。他成了明代最年輕的皇帝。但是,小皇帝並不容易做。按照父親的遺囑,他必須在三位輔政大臣高拱、張居正、高儀的輔助下執政,在宮中還要受太監馮保的輔助。但實際上,後來萬曆皇帝所能依靠的,在朝只是張居正一人。高拱被張居正驅逐了,高儀被嚇得吐血而亡。張居正對於小皇帝和國家,倒是無比地忠心。張居正對於小皇帝的輔導,也是無微不至的。他為皇帝安排了詳盡的視朝和講讀的日程表。大至朝廷用人之道,小至宮中的一些小節,張居正都要細細地與皇帝說。在張居正的輔導下,萬曆朝前十年的政治、經濟都有良好的改觀。萬曆十年(1582年),自稱“攝政”的張居正死了,二十歲朱翊鈞終於可以親政了。他清算了張居正,抄了張居正的家,還說要將張居正斷棺戮屍,又將當初侍奉他小心謹慎的“大伴”馮保驅逐到南京。 在明代歷史上,朱翊鈞是以消極對抗文官體制而著名的。他在他統治的大部分時間裡都不願意上朝聽政;他把大臣們送來的奏疏留在宮中,不再發回,從而形成所謂的“留中”制度;他對於缺官的職位也不願意增補。所以,到了他統治的末期,從中央到地方,缺官的現象非常嚴重。萬曆三十年(1602年),南、北兩京共缺尚書三名、侍郎十名;各地缺巡撫三名,布政使、按察使等官六十六名、知府二十五名。按正常的編制,南、北二京六部應當有尚書十二名,侍郎二十四名,這時總共缺了近三分之一。到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十一月,南北兩京缺尚書、侍郎十四名。地方的行政管理,有時必須由一個縣的知縣兼任鄰縣的知縣。他一心想要立自己寵愛的鄭貴妃所生的皇子朱常洵為繼承人,卻遭到幾乎整個文官政府的反對。從萬曆二十年(1592年)到萬曆三十年(1602年),所謂爭國本即要求立皇長子朱常洛為皇太子的呼聲就一浪高過一浪。由於萬曆皇帝不理朝政,文官政府內的黨爭非常厲害。到萬曆末年,大臣們紛紛結黨營私,如東林黨、昆黨、齊黨、楚黨、宣黨等。他違背儒家倫理中藏富於民的理想,一心要為自己斂財,派出太監們四處開礦、收稅,搞得地方騷然。他身體虛弱,又被大臣們批評為縱情於酒色財氣。所以,一般認為,萬曆朝是明代積衰的一個時代。甚至像《明史》中就簡截地說,明朝的滅亡實際上是亡於萬曆朝的。
萬壽寺目前座落於海淀區蘇州街廣源閘西側,隔著長河與紫竹禪寺(目前的紫竹院公園)相望。萬壽寺現在早已不是《香林千衲》圖中的清遠模樣。高樓大廈拔地而起,來自四面八方的汽車飛速而過。人潮湧動、商機無限。萬壽寺也已成為了北京市藝術博物館辦公的地方。 儘管萬壽寺主體建築目前保護較好,在2006年被列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但其附屬建築卻早已破敗不堪。萬壽寺對岸的古建築早已不見蹤影,兩旁的附屬建築也十分衰敗,一牆之隔的延慶寺搖搖欲墜、風雨滄桑。上有扁額:北京市文物暫保單位。目前這個狀況,如果再不對延慶寺加以保護,恐怕已經無須再保了。 即使萬壽寺的主體建築,也早已不是萬曆年間的舊貌,基本是清朝時候格局了。乾隆十六年(1751年)和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乾隆帝曾經兩次為其母親祝壽,重修此寺。將全寺建築分三路。中路由南至北依此為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萬壽閣、大禪殿、大士殿、無量壽佛殿。東路為方丈院。西路為行宮院。光緒二十年(1894年),慈禧太后再次重修萬壽寺行宮,在西跨院增修了千佛閣和梳妝樓,形成了目前的格局。 經過歷次重修,萬壽寺最終成為集寺廟、行宮、園林為一體,東中西三路建築毗鄰,占地50畝的皇家重寺,並成為清朝皇室出遊的行宮和祝壽慶典場所。慈禧太后往來於頤和園、香山與紫禁城之間,都要在萬壽寺禮佛,在行宮稍事休息。所以,這裡有小寧壽宮之稱。因為地位重要與建築華麗,又有“京西小故宮”之稱。 由于禁止燃香,也沒有了僧人,萬壽寺顯得有些冷清,已徒有其表。重重宮殿南北排列的萬壽寺顯得有些侷促,這可能是歷代增修的結果吧。其中大禪堂、假山、三大士殿、天王殿與鐘樓是萬曆五年(1577年)所建,乾隆時重修,其他皆為清朝所建了。寺中僅存的五座碑刻,其中兩座立於大雄寶殿之前,是乾隆御製詩碑,兩座立於鼓樓之前,一為道光二年(1882年)主持通濟禪師正因立的昌平鄉人捐資之碑,另外一座所立年代,由於字跡模糊,已無法辨認,通過可以辨認的字跡來看,是記述重修萬壽寺之事的,應該也是立於清代。在寺的後院部分,乾隆御碑亭中,有一座碑,為乾隆帝在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為其母親壽誕所親書。上云:“而我聖母皇太后,七秩聖辰適逢斯盛。朕將率億兆臣庶祝嘏延洪,以聖節崇啟經壇,莫萬壽寺宜。乃敕內府丹堊即工,視乾隆辛未例,弗懈益虔。” 乾隆母親之功視李太后之功,是不如的,而乾隆帝可以兩次為其母大興土木,興造寺院,明神宗卻無此氣魄。這非李太后威望不及,也非神宗不孝,乃是明清王朝對於佛教態度存在重大不同。明朝是一個漢族王朝,治國思想是儒家經典,所以對於佛教具有很強的敵意,信奉佛教往往是皇室個人的行為,而不是國家行為。所以,每當皇室打算修造寺院、剃度僧人時,大臣多加反對。李太后出於佛家慈悲,希望能夠暫停死刑的願望被張居正否決了。同樣,在明神宗出疹時,李太后曾許願如果神宗平安度過,將大開戒壇以還願。待神宗病癒後,戒壇之事也在朝廷出於安全的考慮下,沒有能夠實行。而清朝由滿族建立,滿族崇信佛教,又以佛教作為拉攏蒙古與西藏的手段,所以清朝歷代皇帝都將佛教置於非常重要的地位。清朝皇室屢次修築寺院、大度僧人,都很少見有大臣反對。兩相對照,明清王朝時代的不同,在這座寺院中,就可以看得出來。 正是由於清朝對於佛教的大度與重視,清朝才鵲占鳩巢,使萬壽寺打上了濃厚的清朝皇室的痕跡,甚至裡面觀音菩薩的座像,也是李蓮英模仿慈禧太后的面貌塑造的。但李太后的業績與人格,卻無法被掩蓋。寺內亭亭開放的玉蘭花,玉立而高潔,散發著幽幽清香,隨風飄散,給萬壽寺帶來了女人的溫柔,也給歷史帶來了淡淡的芳香。也許這就是女人賦予歷史的柔性與善良。(趙獻海)
是非紛說定陵人(1)
北京昌平的天壽山,是明代帝王的陵區。除明太祖朱元璋、建文帝朱允炆、明景帝朱祁鈺,另外十三位帝王都安葬於此,故稱十三陵。十三陵中的定陵,就是明代第十三位皇帝明神宗朱翊鈞的陵寢,也是十三陵中唯一已被發掘的明帝陵。從1956年5月到1958年7月,定陵的發掘工作歷時兩年零兩個月。據說,定陵內神宗皇帝的棺槨打開時,裡面塞滿了光彩奪目的奇珍異寶。在紅底繡金的錦被下,厚厚的道袍、中衣、龍袍,緊裹著萬曆皇帝的屍骨。棺槨內還放有一個內藏一頂金光閃爍、富麗堂皇的金冠。在萬曆皇帝的棺槨旁,是萬曆皇帝的妻子孝端皇后、貴妃王氏的兩具棺槨。後來,對萬曆皇帝的屍骨的復原結論報告顯示,萬曆皇帝身高164厘米,且是一個駝背。那麼,這位明朝統治時間最長的皇帝,曾經在歷史上有什麼樣的作為呢? 萬曆皇帝名朱翊鈞,生於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八月十七日,卒於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享年58歲,卻在位47年。明代歷史中以萬曆紀元的時間,持續四十七之久。實際上,如果不是因為萬曆皇帝的兒子朱常洛在即位一月之後即去世,萬曆一朝應當是四十八年,即從公元1573年至公元1620年。朱常洛在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八月即位,九月去世。大臣們當時建議以萬曆四十八年為泰昌元年,以紀念這位短命的皇帝。因此,萬曆皇帝是明代歷史中統治最久的皇帝。隆慶六年(1572年)五月二十五日,父親隆慶皇帝病危,對十歲的太子朱翊鈞說:“朕不豫,皇帝你做。” 六月初十,皇太子朱翊鈞正式即位,決定次年改元萬曆。他成了明代最年輕的皇帝。但是,小皇帝並不容易做。按照父親的遺囑,他必須在三位輔政大臣高拱、張居正、高儀的輔助下執政,在宮中還要受太監馮保的輔助。但實際上,後來萬曆皇帝所能依靠的,在朝只是張居正一人。高拱被張居正驅逐了,高儀被嚇得吐血而亡。張居正對於小皇帝和國家,倒是無比地忠心。張居正對於小皇帝的輔導,也是無微不至的。他為皇帝安排了詳盡的視朝和講讀的日程表。大至朝廷用人之道,小至宮中的一些小節,張居正都要細細地與皇帝說。在張居正的輔導下,萬曆朝前十年的政治、經濟都有良好的改觀。萬曆十年(1582年),自稱“攝政”的張居正死了,二十歲朱翊鈞終於可以親政了。他清算了張居正,抄了張居正的家,還說要將張居正斷棺戮屍,又將當初侍奉他小心謹慎的“大伴”馮保驅逐到南京。 在明代歷史上,朱翊鈞是以消極對抗文官體制而著名的。他在他統治的大部分時間裡都不願意上朝聽政;他把大臣們送來的奏疏留在宮中,不再發回,從而形成所謂的“留中”制度;他對於缺官的職位也不願意增補。所以,到了他統治的末期,從中央到地方,缺官的現象非常嚴重。萬曆三十年(1602年),南、北兩京共缺尚書三名、侍郎十名;各地缺巡撫三名,布政使、按察使等官六十六名、知府二十五名。按正常的編制,南、北二京六部應當有尚書十二名,侍郎二十四名,這時總共缺了近三分之一。到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十一月,南北兩京缺尚書、侍郎十四名。地方的行政管理,有時必須由一個縣的知縣兼任鄰縣的知縣。他一心想要立自己寵愛的鄭貴妃所生的皇子朱常洵為繼承人,卻遭到幾乎整個文官政府的反對。從萬曆二十年(1592年)到萬曆三十年(1602年),所謂爭國本即要求立皇長子朱常洛為皇太子的呼聲就一浪高過一浪。由於萬曆皇帝不理朝政,文官政府內的黨爭非常厲害。到萬曆末年,大臣們紛紛結黨營私,如東林黨、昆黨、齊黨、楚黨、宣黨等。他違背儒家倫理中藏富於民的理想,一心要為自己斂財,派出太監們四處開礦、收稅,搞得地方騷然。他身體虛弱,又被大臣們批評為縱情於酒色財氣。所以,一般認為,萬曆朝是明代積衰的一個時代。甚至像《明史》中就簡截地說,明朝的滅亡實際上是亡於萬曆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