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頁
神宗孝母獻萬壽(1)
目前故宮保存了一幅清繪《香林千衲》圖,繪製的是1761年(乾隆二十六年),官員與僧人云集萬壽寺,為皇太后恭祝七十壽誕的情景。畫面中央便是金碧輝煌的萬壽寺,兩旁建築錯落有致。前面便是明清時期唯一的御河——長河。眾多官員與僧人在河的兩岸,聊天打偈,靜待儀式的舉行。河水潺潺、芳草連天,畫面十分柔和,透著一股暖暖的氣息。遠方似乎木鐸聲聲,隨風而來。 這座萬眾矚目的萬壽寺,卻並非始建於乾隆年間。萬壽寺最初建於唐朝,原名聚瑟寺。但它得以重建與開始出名,卻是在明神宗萬曆年間,由神宗的生母慈聖李太后出資捐建。 翻開中國古代歷史,幾乎便是一部“男人的歷史”,女人的份量少得可憐。這不僅在於中國古代是一個男人主宰的社會,而且更在於中國古代正史,更是由男人來書寫。所以,在數量上與男人平分秋色的女人們,在我們所看到的中國古代歷史中,近乎於失聲。她們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我們往往只能在一些筆記小說、歌曲詞賦中找到僅存的一些蛛絲螞跡。 比普通女人要幸運的是,皇宮裡的女人因為貴為妃嬪,在正史中,還有一些簡單的記載。那麼,《明史》是如何記載重建了萬壽寺的慈聖李太后呢? 李太后本是北直隸順天府通州一個普通的民家女子。如果不是嘉靖年間裕王府的一次選拔宮女活動,她可能將如其他平凡女子那樣,浣沙織布,過完平淡的一生,也從此消失在歷史的漫漫長河,而不為人所知。但命運的安排就這樣離奇地改變了她的一生。在她貴為皇太后以後,關於在她出生時,她的父親李偉夢到了祥雲飄至他的家的傳說,便廣泛流傳開來。這種神話般的解釋往往反映了人們對他人離奇命運的不解與羨慕,只能將之歸為天命所定。 李氏被選為裕王府宮女。由於她頗有姿色,為人聰明穩重,很快便在芸芸宮女中脫穎而出,得到了裕王的喜愛,進為王妃,並很快為裕王產下一子。也許當時誰也沒有想到,這個孩子後來成為主宰明朝時間最長的皇帝,他的名字叫朱翊鈞。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明世宗逝世,裕王登基為帝,是為明穆宗。明穆宗在位七年後去世,實際年齡尚不到9周歲的朱翊鈞榮登大寶,是為明神宗,是年為隆慶六年(1572年),李氏也從貴妃變成了皇太后。 本來李氏在隆慶朝只是貴妃,不得封為太后,但由於她是神宗的生母,所以尊為太后。按照制度,生母相對於嫡母,在徽號上應有所減殺。但穆宗皇后陳氏由於無子,在隆慶年間便已遷居別宮。到了萬曆新朝,內閣首輔張居正為討好神宗,於是便並尊兩太后。陳氏徽號為“仁聖皇太后”,李氏徽號為“慈聖皇太后”。 由於李太后是神宗生母的原因,實際上在後宮中的權勢更大。但李太后為人謙遜守禮,儘管地位已與陳太后相侔,但每逢重要節日,都要以嫡庶之禮,相敬太后。神宗也在問候生母后,須到陳太后那裡問安。宮中氣氛甚是祥和。兩宮的融洽氣氛,與兩太后性格溫和、善良自然具有直接的關係,但也與她們的出身不無關聯。 明太祖朱元璋為了防止後宮干政局面的出現,規定妃嬪必須要從普通民間選擇,而不能從公侯官宦家迎娶。民間出身的妃嬪由於家無奧援,也無野心,所以往往容易滿足,不易滋生事端。所以,明朝後宮儘管也存在一些鬥爭,但整體看來,都較為和睦,更沒有發生後宮干政的現象。 神宗沖齡即位,自然無法獨立處理政事,但明朝祖訓禁止後宮干政的規定,也排除了李太后垂簾聽政的可能。於是,李太后便以司禮監太監馮保負責處理宮中事務,以內閣首輔張居正管理國家大事,自己輔導神宗,居中制衡。歷史上著名的張居正改革,便是在李太后的堅定支持下,得以順利展開的。只是由於她守著本份,站在歷史的幕後。隨著歷史大幕的卸去,她的身影也逐漸模糊,她的歷史功績,才少為人知。
神宗孝母獻萬壽(2)
神宗幼年登基為帝,面臨著諸多誘惑,如果不善加管束,後果將不堪設想。李太后便負責起了督導神宗的任務。神宗即位後,李太后從慈寧宮搬到了乾清宮,嚴格要求神宗。每個孩子都有貪玩的時候,如果神宗因此而不好好讀書,便會被李太后責令長時間跪地。每到大朝的時候,李太后在天剛蒙蒙亮的五更天便叫起明神宗,讓太監與宮女扶著神宗坐下,拿水為他洗臉,然後送他坐上轎子去上朝。可見,神宗儘管貴為皇帝,恐怕要比一般的官宦子弟還要辛苦得多。 習慣了前呼後擁、頤令指使,神宗難免會有一些驕奢的行為。一次,神宗在宮中玩樂,一時興起,讓太監唱首新歌給他聽聽。太監回答說不會。神宗一怒之下,便拿劍去刺太監。在旁邊人勸解之下,神宗開玩笑似地把太監的頭髮割掉,以示懲罰。整個事情類似於一場孩子般的鬧劇。但李太后知道後,便馬上命令張居正上疏勸諫,並且讓神宗下《罪己詔》,向全天下承認自己的過錯。國事已畢,家法難饒,李太后又將神宗召到後宮,命他跪在地上,數落他的過錯。神宗涕泣不已,請求改正過錯,才算完結。從這些事情可以看出,李太后幾乎將神宗視為一個普通的民間子弟,嚴加管教,並不因為他是皇帝,而稍加寬縱。 李太后對於民間的樸素情感,是一直保留下來了的。神宗年長後,非常偶然地與一名宮女發生了關係,生下了後來的明光宗朱常洛。但神宗卻礙於身份,羞於承認此事,並且長期不立朱常洛為太子。李太后知道此事後,責問神宗。神宗回答:“他是宮女的兒子”。李太后大怒,說:“你也是宮女的兒子”。神宗十分惶恐,趴在地上不敢起來。朱常洛因此被立為太子。俗話說“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李太后既然已經母儀天下,她們家自然也會相應尊貴起來。他的父親李偉被封為武清伯(李偉便是明清皇家園林清華園的始建者)。但李太后對於自己家庭管束十分嚴格,家人曾經犯過過錯,李太后便命太監親自到家宣布罪過,將家人繩之以法,做到了大義滅親。 代表清朝官方對於明代歷史正統觀點的《明史》在記載李太后這些事跡時,是帶有十分尊敬與欽佩的口吻的。現在看來,李太后既能安邦定國,又能謹守本份,在她掌控下的萬曆前十餘年,明朝國泰民安、宮內和睦,一幅太平盛世的景象。這樣的太后,在中國古代,是不多見的,可以講是一位賢能的太后。 但《明史》對李太后並不全是褒獎,也有一些批評。這些批評是針對李太后尊崇佛教而發的。“顧好佛,京師內外多置梵剎,動費鉅萬,帝亦助施無算。居正在日,嘗以為言,未能用也。”中國古代后妃儘管地位榮耀,生活安樂,但卻不能離開京城,多數時候甚至只能整年、整日呆在宮中。她們與外界幾乎是隔絕的。由於禮法的限制,宮中的娛樂活動也並不太多。時間長了,終日悶在宮中的后妃們自然覺得有些冷清與寂寞。這時能給她們帶來一些外面消息的人只有尼姑了。尼姑在中國古代社會的角色絕不僅僅是佛教信徒,還是後宮、貴夫人們與外界聯繫的橋樑。尼姑走門串戶,巧舌如簧,不僅能夠將佛教信仰帶給這些缺乏信仰的女人們,而且能夠將外界的生活氣息傳遞給這些寂寞的女人們。明代後宮與尼姑的關係是十分密切的,她們也大都信仰佛教,不僅在木魚的敲打聲中尋找精神寄託,而且能夠讓自己參加到社會娛樂中來。中國古代佛事活動不僅是一項宗教活動,也是一項社會大眾的娛樂活動,屆時各種民間文藝都會輪番上演,后妃們從而在設壇做法、捐資創寺的過程中,行使一些社會行為,與外界構成某種聯繫,讓寂寞、冷清的生活熱鬧起來。 在明代后妃中,李太后對於佛教的虔誠與熱心是出了名的。她經常捐資創建寺院,參與法事,鋪設橋樑,甚至出於慈悲心腸,希望停止死刑。萬曆年間明朝政府曾經打算拆毀寺院,也由於李太后的緣故,而被中止。李太后捐資建立的最有名的寺院,便是萬壽寺。
目前故宮保存了一幅清繪《香林千衲》圖,繪製的是1761年(乾隆二十六年),官員與僧人云集萬壽寺,為皇太后恭祝七十壽誕的情景。畫面中央便是金碧輝煌的萬壽寺,兩旁建築錯落有致。前面便是明清時期唯一的御河——長河。眾多官員與僧人在河的兩岸,聊天打偈,靜待儀式的舉行。河水潺潺、芳草連天,畫面十分柔和,透著一股暖暖的氣息。遠方似乎木鐸聲聲,隨風而來。 這座萬眾矚目的萬壽寺,卻並非始建於乾隆年間。萬壽寺最初建於唐朝,原名聚瑟寺。但它得以重建與開始出名,卻是在明神宗萬曆年間,由神宗的生母慈聖李太后出資捐建。 翻開中國古代歷史,幾乎便是一部“男人的歷史”,女人的份量少得可憐。這不僅在於中國古代是一個男人主宰的社會,而且更在於中國古代正史,更是由男人來書寫。所以,在數量上與男人平分秋色的女人們,在我們所看到的中國古代歷史中,近乎於失聲。她們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我們往往只能在一些筆記小說、歌曲詞賦中找到僅存的一些蛛絲螞跡。 比普通女人要幸運的是,皇宮裡的女人因為貴為妃嬪,在正史中,還有一些簡單的記載。那麼,《明史》是如何記載重建了萬壽寺的慈聖李太后呢? 李太后本是北直隸順天府通州一個普通的民家女子。如果不是嘉靖年間裕王府的一次選拔宮女活動,她可能將如其他平凡女子那樣,浣沙織布,過完平淡的一生,也從此消失在歷史的漫漫長河,而不為人所知。但命運的安排就這樣離奇地改變了她的一生。在她貴為皇太后以後,關於在她出生時,她的父親李偉夢到了祥雲飄至他的家的傳說,便廣泛流傳開來。這種神話般的解釋往往反映了人們對他人離奇命運的不解與羨慕,只能將之歸為天命所定。 李氏被選為裕王府宮女。由於她頗有姿色,為人聰明穩重,很快便在芸芸宮女中脫穎而出,得到了裕王的喜愛,進為王妃,並很快為裕王產下一子。也許當時誰也沒有想到,這個孩子後來成為主宰明朝時間最長的皇帝,他的名字叫朱翊鈞。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明世宗逝世,裕王登基為帝,是為明穆宗。明穆宗在位七年後去世,實際年齡尚不到9周歲的朱翊鈞榮登大寶,是為明神宗,是年為隆慶六年(1572年),李氏也從貴妃變成了皇太后。 本來李氏在隆慶朝只是貴妃,不得封為太后,但由於她是神宗的生母,所以尊為太后。按照制度,生母相對於嫡母,在徽號上應有所減殺。但穆宗皇后陳氏由於無子,在隆慶年間便已遷居別宮。到了萬曆新朝,內閣首輔張居正為討好神宗,於是便並尊兩太后。陳氏徽號為“仁聖皇太后”,李氏徽號為“慈聖皇太后”。 由於李太后是神宗生母的原因,實際上在後宮中的權勢更大。但李太后為人謙遜守禮,儘管地位已與陳太后相侔,但每逢重要節日,都要以嫡庶之禮,相敬太后。神宗也在問候生母后,須到陳太后那裡問安。宮中氣氛甚是祥和。兩宮的融洽氣氛,與兩太后性格溫和、善良自然具有直接的關係,但也與她們的出身不無關聯。 明太祖朱元璋為了防止後宮干政局面的出現,規定妃嬪必須要從普通民間選擇,而不能從公侯官宦家迎娶。民間出身的妃嬪由於家無奧援,也無野心,所以往往容易滿足,不易滋生事端。所以,明朝後宮儘管也存在一些鬥爭,但整體看來,都較為和睦,更沒有發生後宮干政的現象。 神宗沖齡即位,自然無法獨立處理政事,但明朝祖訓禁止後宮干政的規定,也排除了李太后垂簾聽政的可能。於是,李太后便以司禮監太監馮保負責處理宮中事務,以內閣首輔張居正管理國家大事,自己輔導神宗,居中制衡。歷史上著名的張居正改革,便是在李太后的堅定支持下,得以順利展開的。只是由於她守著本份,站在歷史的幕後。隨著歷史大幕的卸去,她的身影也逐漸模糊,她的歷史功績,才少為人知。
神宗孝母獻萬壽(2)
神宗幼年登基為帝,面臨著諸多誘惑,如果不善加管束,後果將不堪設想。李太后便負責起了督導神宗的任務。神宗即位後,李太后從慈寧宮搬到了乾清宮,嚴格要求神宗。每個孩子都有貪玩的時候,如果神宗因此而不好好讀書,便會被李太后責令長時間跪地。每到大朝的時候,李太后在天剛蒙蒙亮的五更天便叫起明神宗,讓太監與宮女扶著神宗坐下,拿水為他洗臉,然後送他坐上轎子去上朝。可見,神宗儘管貴為皇帝,恐怕要比一般的官宦子弟還要辛苦得多。 習慣了前呼後擁、頤令指使,神宗難免會有一些驕奢的行為。一次,神宗在宮中玩樂,一時興起,讓太監唱首新歌給他聽聽。太監回答說不會。神宗一怒之下,便拿劍去刺太監。在旁邊人勸解之下,神宗開玩笑似地把太監的頭髮割掉,以示懲罰。整個事情類似於一場孩子般的鬧劇。但李太后知道後,便馬上命令張居正上疏勸諫,並且讓神宗下《罪己詔》,向全天下承認自己的過錯。國事已畢,家法難饒,李太后又將神宗召到後宮,命他跪在地上,數落他的過錯。神宗涕泣不已,請求改正過錯,才算完結。從這些事情可以看出,李太后幾乎將神宗視為一個普通的民間子弟,嚴加管教,並不因為他是皇帝,而稍加寬縱。 李太后對於民間的樸素情感,是一直保留下來了的。神宗年長後,非常偶然地與一名宮女發生了關係,生下了後來的明光宗朱常洛。但神宗卻礙於身份,羞於承認此事,並且長期不立朱常洛為太子。李太后知道此事後,責問神宗。神宗回答:“他是宮女的兒子”。李太后大怒,說:“你也是宮女的兒子”。神宗十分惶恐,趴在地上不敢起來。朱常洛因此被立為太子。俗話說“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李太后既然已經母儀天下,她們家自然也會相應尊貴起來。他的父親李偉被封為武清伯(李偉便是明清皇家園林清華園的始建者)。但李太后對於自己家庭管束十分嚴格,家人曾經犯過過錯,李太后便命太監親自到家宣布罪過,將家人繩之以法,做到了大義滅親。 代表清朝官方對於明代歷史正統觀點的《明史》在記載李太后這些事跡時,是帶有十分尊敬與欽佩的口吻的。現在看來,李太后既能安邦定國,又能謹守本份,在她掌控下的萬曆前十餘年,明朝國泰民安、宮內和睦,一幅太平盛世的景象。這樣的太后,在中國古代,是不多見的,可以講是一位賢能的太后。 但《明史》對李太后並不全是褒獎,也有一些批評。這些批評是針對李太后尊崇佛教而發的。“顧好佛,京師內外多置梵剎,動費鉅萬,帝亦助施無算。居正在日,嘗以為言,未能用也。”中國古代后妃儘管地位榮耀,生活安樂,但卻不能離開京城,多數時候甚至只能整年、整日呆在宮中。她們與外界幾乎是隔絕的。由於禮法的限制,宮中的娛樂活動也並不太多。時間長了,終日悶在宮中的后妃們自然覺得有些冷清與寂寞。這時能給她們帶來一些外面消息的人只有尼姑了。尼姑在中國古代社會的角色絕不僅僅是佛教信徒,還是後宮、貴夫人們與外界聯繫的橋樑。尼姑走門串戶,巧舌如簧,不僅能夠將佛教信仰帶給這些缺乏信仰的女人們,而且能夠將外界的生活氣息傳遞給這些寂寞的女人們。明代後宮與尼姑的關係是十分密切的,她們也大都信仰佛教,不僅在木魚的敲打聲中尋找精神寄託,而且能夠讓自己參加到社會娛樂中來。中國古代佛事活動不僅是一項宗教活動,也是一項社會大眾的娛樂活動,屆時各種民間文藝都會輪番上演,后妃們從而在設壇做法、捐資創寺的過程中,行使一些社會行為,與外界構成某種聯繫,讓寂寞、冷清的生活熱鬧起來。 在明代后妃中,李太后對於佛教的虔誠與熱心是出了名的。她經常捐資創建寺院,參與法事,鋪設橋樑,甚至出於慈悲心腸,希望停止死刑。萬曆年間明朝政府曾經打算拆毀寺院,也由於李太后的緣故,而被中止。李太后捐資建立的最有名的寺院,便是萬壽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