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頁
趙家樓外識大洲(1)
北京人知道趙家樓,是因為它是東城區的一條胡同;外地人知道趙家樓,有相當一部分是因為它與五四運動聯在一起。當年,五四運動的愛國學生,因北洋政府賣國,憤怒之下燒毀了位於這條胡同里的外交次長曹汝霖的住宅。愛國學生的舉動,使這條不長的小胡同,成了北京一個有名的地方。 相傳,這條胡同所以稱為趙家樓,是由於隆慶時期文淵閣大學士趙貞吉曾經在此居住。雖然這個說法缺少進一步的佐證,但以趙貞吉為此胡同的居民,是不辱沒這胡同的,因為趙貞吉在明後期也是一個響噹噹的人物。 趙貞吉是四川內江人,字孟靜,號大洲。他能在青史上留名,首先在於敢言,這既是性格的作用,也是責任感所使然。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八月,蒙古一部從古北口南下,搶掠通州後進逼北京城,京師宣布戒嚴,因這一年的干支是庚戌,故史稱此事為“庚戌之變”。在城下,蒙古致書明朝廷,要求進行通貢貿易。明世宗令禮部尚書大學士徐階召集百官商討對策,當時趙貞吉官為右春坊右中允管國子司業事,參加了這次商討。 從早晨到中午,百官面面相覷,沒有一個人發言。這主要是百官摸不准朝廷是主戰還是主和,怕說錯了於前程不利,所以任可對不起國家,也不能耽誤自己。徐階見狀,無奈之下,要取兩個簽名簿,準備將眾人名字寫上,以此上奏。趙貞吉終於耐不住性子,出班高聲說:“城下之盟,孔子作《春秋》時以之為恥,況且如果此次允許通貢,蒙古就會入城索要不已,萬一出現內外夾攻的情況,如何防禦?”明確提出了主戰的觀點。徐階聽罷,問道:“足下一定有奇謀了?”趙貞吉說:“為今之計,請皇上出御正殿,下詔檢討自己過錯,激勵將帥,廣開言路。少下損害士氣的命令,加大賞功的力度;動員文武百官,共同守城;派官告諭諸將並監督力戰。除此以外,別的都沒用。” 一直等待商討結果的世宗,很快就從旁聽的宦官那裡知道了趙貞吉的發言,他親自給首輔嚴嵩寫了手詔,說趙某人說的對,只是有的事不該涉及,並讓嚴嵩擬詔褒獎趙貞吉。於是趙貞吉被升為左春坊左諭德兼河南道監察御史,並給賞功銀5萬兩,令其到軍前隨宜處置。但在敕命里卻沒有給趙貞吉督戰之權,也沒說他可以統帶軍將前往軍前。這個細節,給趙貞吉帶來很大麻煩,而這是嚴嵩等人使的陰招,故意要出趙貞吉的難題。 本來,趙貞吉與嚴嵩的關係至少在表面上還可以,二人時有往來,為詩詞文字之交。但由於趙貞吉言直口利,引起嚴嵩不滿。據說,趙貞吉在會議發言之後,就到西苑嚴嵩辦公的地方,意在徵求嚴嵩對此事的意見,但門房不讓其進入,趙貞吉怒斥守門人。恰在此時,嚴嵩的乾兒趙文華也去見嚴嵩,趙文華對趙貞吉說:“你這下完了,天下大事應該慢慢商議。”正在氣憤中的趙貞吉聞言更加憤怒,他罵趙文華道:“你不過是權門的走狗,哪裡知道天下大事!”史書說“嵩聞大恨,欲敗其事”,趙文華更是要搞掉趙貞吉,於是在敕書中做了手腳。 由於沒有旨意,趙貞吉得不到運送銀子的官車,連一個護兵也沒人給他派,他只好到街上僱傭民間的車子,單騎出城去犒賞軍兵。當時,敵人的騎兵在城外來來往往,一旦遭遇,後果不堪設想。但趙貞吉憑著勇氣,硬是把銀兩送到總兵仇鸞的大營。他遍歷各軍營,傳達皇上的抗戰旨意,發散賞軍銀兩,“一時將卒感奮”,士氣高漲。 次日清晨,趙貞吉回城復命。隨後,他把應敵方案和增加他督戰之權的請求寫成奏疏,但仇鸞趙文華等人找藉口壓下他的奏疏,致使他復命時只能以頒旨發賞之事上奏。世宗十分不悅,認為,銀子讓你發下去了,可應敵的措施一項也沒有,這就是誆騙朝廷,為自己買好。於是,命錦衣衛逮捕趙貞吉,杖責後降為廣西荔波縣典史,將趙貞吉趕出了京城。 從趙貞吉在“庚戌之變”中的表現,可以看出他倔強剛毅的個性,和為國家奮不顧身的無畏精神。因此他雖遭貶責,但贏得了海內人士的一片讚譽,人們讚揚他“主張國是,大義凜然,令邊釁不開,國勢日尊”;還讚揚他“立朝正色,侃侃然排大議攘大患”,有功於國家。與趙貞吉形成鮮明對照的,是百官的庸懦自私,奸臣的卑劣陰毒。他們無視國家民族利益,苟且目前,因私害國,為己害人,他們受到後世的譴責是應該的。
趙家樓外識大洲(2)
因為有嚴嵩的阻撓,趙貞吉直到嘉靖四十年(1561年)秋,才返京任戶部右侍郎,但僅一個月後即被勒令退休,原因是一個叫霍冀的人看中了戶部右侍郎的位置,向嚴嵩行重賄,於是嚴嵩將趙貞吉再次趕走。 趙貞吉另一為人們稱道的原因,是他有很好的學問,和出色的口才。 趙貞吉是陽明後學泰州學派的著名學者,他的學問得自於徐樾(波石),而徐樾先後學習於王陽明和王艮,所以,趙貞吉可謂是泰州學派的嫡傳,再加上他肯於獨立思考,多有心得,因此他在嘉靖隆慶兩朝的學者中極有名望。而他也樂於講學,積極獎掖後進,言其桃李滿天下並不為過,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贄就受到過他的影響。 趙貞吉對學術的論述頗多,思想十分豐富,但我們無法講得太多,在這裡只談一點。他認為,要獲得真正的學問,必須要“通”,要吸收各方面的精華,否則就會陷於“陋”,譬如禪學,很多人對其反感認為對學問有害,但實際上它是無害的,關鍵是怎樣學和怎樣用。不能明白這個道理,就不能博通,其學問必定支離破碎,而其人也會“滯窒昏愚”,無用於世。趙貞吉是很講究學以致用,以事證學的,他在朝為官的種種行為,與他這個思想觀念有密切的關係。 隆慶元年(1567年)八月初一日,即位不久的穆宗按舊例到國子監視察,當時稱“幸學”。此時趙貞吉已被從四川召回,擔任了吏部侍郎兼翰林院學士,同時還兼任了國子監祭酒(國學院院長)。皇帝幸學,照傳統要由國子祭酒講一次課,皇帝及眾人聆聽。趙貞吉這天講的是《尚書·大禹謨》中的“後克艱”章,他的講稿幸而保存至今,他開頭是這樣寫的(原文):“這是《虞書·大禹謨》篇,史臣記禹敬承於帝,而獻其謀謨如此。後是君,克是能,艱是難……”他的講稿寫的很細,條分縷析,淺顯明白。通過這個講稿,我們可以推想他當時講課的情形。需要說的是,他這次講課,與其他人為皇帝講課不同,是坐著講的,這齣於穆宗的特恩。有關趙貞吉的記述,總要把這一點提出來,這在封建時代,確實是件很榮耀的事。 趙貞吉在講課時,闡發精明,音吐洪亮,給穆宗留下深刻印象,當他得知趙貞吉是新起用的大臣時,更加高興。很快,穆宗就讓趙貞吉充任日講官,專門給皇帝自己講課。後來,趙貞吉因與閣臣發生矛盾,自請到南京任禮部尚書。沒多久,皇帝開講筵,發現沒有趙貞吉,很不高興,對閣臣說:“去年那個自告去南京的,仍令他回來日講!”由此可見趙貞吉的口才實在是過人甚遠。 趙貞吉不僅重視道理之學,還非常重視實用之學。當時的學者對天文曆法的原理和推步都不甚了解,但趙貞吉卻頗為專業。他比較強調實地觀測的結果,而對於推步的數據則不大信賴。由於他的住處離觀象台很近,他經常約同好去訪問切磋。可能是因為他在理學上的名氣太大,使他在這方面的才能不被人所知,不僅今天是這樣,在當時就是如此。與他同時的一位在天文曆法方面很有成就的學者叫唐順之,當他聽說趙貞吉也懂天文推步,竟然十分吃驚,並隨即托人向趙貞吉討教。 雖然趙貞吉深得穆宗信任,但他的仕途並不順利。進入內閣後,他直言不諱的性格,使他與大學士高拱、張居正發生矛盾,特別是和高拱的矛盾很大。趙貞吉於是請求退休,隆慶四年(1570年)十月他的請求被批准,返回四川。直到萬曆四年(1576年)69歲時去世,趙貞吉再也沒回過他在北京的住所。 (張兆裕)
北京人知道趙家樓,是因為它是東城區的一條胡同;外地人知道趙家樓,有相當一部分是因為它與五四運動聯在一起。當年,五四運動的愛國學生,因北洋政府賣國,憤怒之下燒毀了位於這條胡同里的外交次長曹汝霖的住宅。愛國學生的舉動,使這條不長的小胡同,成了北京一個有名的地方。 相傳,這條胡同所以稱為趙家樓,是由於隆慶時期文淵閣大學士趙貞吉曾經在此居住。雖然這個說法缺少進一步的佐證,但以趙貞吉為此胡同的居民,是不辱沒這胡同的,因為趙貞吉在明後期也是一個響噹噹的人物。 趙貞吉是四川內江人,字孟靜,號大洲。他能在青史上留名,首先在於敢言,這既是性格的作用,也是責任感所使然。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八月,蒙古一部從古北口南下,搶掠通州後進逼北京城,京師宣布戒嚴,因這一年的干支是庚戌,故史稱此事為“庚戌之變”。在城下,蒙古致書明朝廷,要求進行通貢貿易。明世宗令禮部尚書大學士徐階召集百官商討對策,當時趙貞吉官為右春坊右中允管國子司業事,參加了這次商討。 從早晨到中午,百官面面相覷,沒有一個人發言。這主要是百官摸不准朝廷是主戰還是主和,怕說錯了於前程不利,所以任可對不起國家,也不能耽誤自己。徐階見狀,無奈之下,要取兩個簽名簿,準備將眾人名字寫上,以此上奏。趙貞吉終於耐不住性子,出班高聲說:“城下之盟,孔子作《春秋》時以之為恥,況且如果此次允許通貢,蒙古就會入城索要不已,萬一出現內外夾攻的情況,如何防禦?”明確提出了主戰的觀點。徐階聽罷,問道:“足下一定有奇謀了?”趙貞吉說:“為今之計,請皇上出御正殿,下詔檢討自己過錯,激勵將帥,廣開言路。少下損害士氣的命令,加大賞功的力度;動員文武百官,共同守城;派官告諭諸將並監督力戰。除此以外,別的都沒用。” 一直等待商討結果的世宗,很快就從旁聽的宦官那裡知道了趙貞吉的發言,他親自給首輔嚴嵩寫了手詔,說趙某人說的對,只是有的事不該涉及,並讓嚴嵩擬詔褒獎趙貞吉。於是趙貞吉被升為左春坊左諭德兼河南道監察御史,並給賞功銀5萬兩,令其到軍前隨宜處置。但在敕命里卻沒有給趙貞吉督戰之權,也沒說他可以統帶軍將前往軍前。這個細節,給趙貞吉帶來很大麻煩,而這是嚴嵩等人使的陰招,故意要出趙貞吉的難題。 本來,趙貞吉與嚴嵩的關係至少在表面上還可以,二人時有往來,為詩詞文字之交。但由於趙貞吉言直口利,引起嚴嵩不滿。據說,趙貞吉在會議發言之後,就到西苑嚴嵩辦公的地方,意在徵求嚴嵩對此事的意見,但門房不讓其進入,趙貞吉怒斥守門人。恰在此時,嚴嵩的乾兒趙文華也去見嚴嵩,趙文華對趙貞吉說:“你這下完了,天下大事應該慢慢商議。”正在氣憤中的趙貞吉聞言更加憤怒,他罵趙文華道:“你不過是權門的走狗,哪裡知道天下大事!”史書說“嵩聞大恨,欲敗其事”,趙文華更是要搞掉趙貞吉,於是在敕書中做了手腳。 由於沒有旨意,趙貞吉得不到運送銀子的官車,連一個護兵也沒人給他派,他只好到街上僱傭民間的車子,單騎出城去犒賞軍兵。當時,敵人的騎兵在城外來來往往,一旦遭遇,後果不堪設想。但趙貞吉憑著勇氣,硬是把銀兩送到總兵仇鸞的大營。他遍歷各軍營,傳達皇上的抗戰旨意,發散賞軍銀兩,“一時將卒感奮”,士氣高漲。 次日清晨,趙貞吉回城復命。隨後,他把應敵方案和增加他督戰之權的請求寫成奏疏,但仇鸞趙文華等人找藉口壓下他的奏疏,致使他復命時只能以頒旨發賞之事上奏。世宗十分不悅,認為,銀子讓你發下去了,可應敵的措施一項也沒有,這就是誆騙朝廷,為自己買好。於是,命錦衣衛逮捕趙貞吉,杖責後降為廣西荔波縣典史,將趙貞吉趕出了京城。 從趙貞吉在“庚戌之變”中的表現,可以看出他倔強剛毅的個性,和為國家奮不顧身的無畏精神。因此他雖遭貶責,但贏得了海內人士的一片讚譽,人們讚揚他“主張國是,大義凜然,令邊釁不開,國勢日尊”;還讚揚他“立朝正色,侃侃然排大議攘大患”,有功於國家。與趙貞吉形成鮮明對照的,是百官的庸懦自私,奸臣的卑劣陰毒。他們無視國家民族利益,苟且目前,因私害國,為己害人,他們受到後世的譴責是應該的。
趙家樓外識大洲(2)
因為有嚴嵩的阻撓,趙貞吉直到嘉靖四十年(1561年)秋,才返京任戶部右侍郎,但僅一個月後即被勒令退休,原因是一個叫霍冀的人看中了戶部右侍郎的位置,向嚴嵩行重賄,於是嚴嵩將趙貞吉再次趕走。 趙貞吉另一為人們稱道的原因,是他有很好的學問,和出色的口才。 趙貞吉是陽明後學泰州學派的著名學者,他的學問得自於徐樾(波石),而徐樾先後學習於王陽明和王艮,所以,趙貞吉可謂是泰州學派的嫡傳,再加上他肯於獨立思考,多有心得,因此他在嘉靖隆慶兩朝的學者中極有名望。而他也樂於講學,積極獎掖後進,言其桃李滿天下並不為過,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贄就受到過他的影響。 趙貞吉對學術的論述頗多,思想十分豐富,但我們無法講得太多,在這裡只談一點。他認為,要獲得真正的學問,必須要“通”,要吸收各方面的精華,否則就會陷於“陋”,譬如禪學,很多人對其反感認為對學問有害,但實際上它是無害的,關鍵是怎樣學和怎樣用。不能明白這個道理,就不能博通,其學問必定支離破碎,而其人也會“滯窒昏愚”,無用於世。趙貞吉是很講究學以致用,以事證學的,他在朝為官的種種行為,與他這個思想觀念有密切的關係。 隆慶元年(1567年)八月初一日,即位不久的穆宗按舊例到國子監視察,當時稱“幸學”。此時趙貞吉已被從四川召回,擔任了吏部侍郎兼翰林院學士,同時還兼任了國子監祭酒(國學院院長)。皇帝幸學,照傳統要由國子祭酒講一次課,皇帝及眾人聆聽。趙貞吉這天講的是《尚書·大禹謨》中的“後克艱”章,他的講稿幸而保存至今,他開頭是這樣寫的(原文):“這是《虞書·大禹謨》篇,史臣記禹敬承於帝,而獻其謀謨如此。後是君,克是能,艱是難……”他的講稿寫的很細,條分縷析,淺顯明白。通過這個講稿,我們可以推想他當時講課的情形。需要說的是,他這次講課,與其他人為皇帝講課不同,是坐著講的,這齣於穆宗的特恩。有關趙貞吉的記述,總要把這一點提出來,這在封建時代,確實是件很榮耀的事。 趙貞吉在講課時,闡發精明,音吐洪亮,給穆宗留下深刻印象,當他得知趙貞吉是新起用的大臣時,更加高興。很快,穆宗就讓趙貞吉充任日講官,專門給皇帝自己講課。後來,趙貞吉因與閣臣發生矛盾,自請到南京任禮部尚書。沒多久,皇帝開講筵,發現沒有趙貞吉,很不高興,對閣臣說:“去年那個自告去南京的,仍令他回來日講!”由此可見趙貞吉的口才實在是過人甚遠。 趙貞吉不僅重視道理之學,還非常重視實用之學。當時的學者對天文曆法的原理和推步都不甚了解,但趙貞吉卻頗為專業。他比較強調實地觀測的結果,而對於推步的數據則不大信賴。由於他的住處離觀象台很近,他經常約同好去訪問切磋。可能是因為他在理學上的名氣太大,使他在這方面的才能不被人所知,不僅今天是這樣,在當時就是如此。與他同時的一位在天文曆法方面很有成就的學者叫唐順之,當他聽說趙貞吉也懂天文推步,竟然十分吃驚,並隨即托人向趙貞吉討教。 雖然趙貞吉深得穆宗信任,但他的仕途並不順利。進入內閣後,他直言不諱的性格,使他與大學士高拱、張居正發生矛盾,特別是和高拱的矛盾很大。趙貞吉於是請求退休,隆慶四年(1570年)十月他的請求被批准,返回四川。直到萬曆四年(1576年)69歲時去世,趙貞吉再也沒回過他在北京的住所。 (張兆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