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松筠浩氣楊繼盛(1)

  北京宣武區達智橋有座松筠庵,是個極不尋常的地方。它在明朝時候,是以彈劾奸臣嚴嵩英勇就義聞名於世的楊繼盛的宅第。明世宗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正氣凜然的楊繼盛留下了他那感人肺腑的詩句:“浩氣還太虛,丹心照千古,生平未報恩,留與後人補”,毅然地走向了刑場。當時北京街頭的百姓們無不為之掩面痛哭。  楊繼盛(1516-1555年),字仲芳,號椒山,容城人(今河北省容城縣)。他幼年家貧,七歲喪母,放牛為生,後苦學成材。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31歲的楊繼盛在北京考取進士,朝廷命他做了南京吏部主事,吏部相當人事部,主事是司官,有就是今天司局級中最低一級的官員。可是南京官又與北京官不同,明朝有南北兩京,永樂年間遷都北京以後,南京作為陪都,雖然仍保留一套中央機構,但是畢竟皇帝不在南京,那裡機構的官職大都是閒散的,沒有多少實權。兩年後,他被調到了北京,從此在北京留下了可歌可泣、流芳千古的人生足跡。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當時嚴嵩執政,他貪贓枉法,賣官鬻爵,侵吞軍餉,邊政廢弛,蒙古韃靼部俺答汗乘機統兵南下侵擾,長驅直入,兵臨北京城下。因為那一年是庚戌年,所以史稱“庚戌之變”。世宗急忙任命大同總兵仇鸞為大將軍,統領各路兵馬。而仇鸞的官職就是靠賄賂嚴嵩而得。  身為內閣首輔(相當於丞相)的嚴嵩和大將軍仇鸞狼狽為奸,不但不舉兵抵抗外侮,而且極力主張卑躬乞和。仇鸞貪生怕死,秉承嚴嵩意圖,不讓手下出兵,竟讓韃靼兵在北京附近焚掠了十幾日滿載而去,使人民遭受了巨大的苦難。面對內奸外侮,楊繼盛怒不可遏,他奮筆疾書,上疏鮮明地斥責蒙古貴族在北京城下殺燒搶掠的罪行,指出沒有報仇雪恥就議和有辱國體,提出對無條件開馬市的“十不可”和“五謬”,陳述自己的愛國之心,請求朝廷舉兵抗敵。不想對於開馬市與蒙古韃靼部貿易之事,明世宗已經頒下聖旨,以皇帝之尊,豈能收回成命?何況世宗一向剛愎自用。他以楊繼盛有意阻撓邊計,動搖人心為名,將楊繼盛關進了監獄。後來,又把楊繼盛貶到邊遠的陝西狄道縣(今甘肅臨洮)去做一個未入流的小官。  楊繼盛在狄道的時間雖短,可是他在那裡訪民疾苦,均平賦役、開辦學校,興修水利,這位好官受到當地人們愛戴,在他調走時,千餘人哭泣著送他到百里之外。  不久,仇鸞的罪行暴露被殺,楊繼盛被調回了北京。這次嚴嵩想用提拔的手段拉攏他,提升楊繼盛為兵部武選司員外郎。兵部相當於今天的國防部,武選司是兵部第一司,是負責管理軍官選拔、升調、世襲、功賞等人事事務的機構。而員外郎是一個從五品官員,是個中級官員。  調回北京城的楊繼盛,看到皇帝昏庸、奸臣弄權, 憂國憂民的他感到“嚴嵩不除,國無寧日”,於是下決心要揭露奸臣嚴嵩的所作所為,當時他的兒子勸他:“這樣做就象是雞蛋去碰石頭,請父親大人再考慮考慮”。楊繼盛生氣地說:“為臣盡忠,我只知道興利除弊,至於死生禍福,不是我所考慮的!” 可見他忠貞為國,已做好了充分的心理準備,即使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他冒死上疏彈劾嚴嵩十大罪狀。他將嚴嵩指為“天下之第一大賊”,首先彈劾嚴嵩以丞相自居,破壞了祖宗成法。這指的是明太祖廢丞相以後,曾經下令明朝永不再設丞相之職,可是嚴嵩身為內閣大學士,以丞相自居,就是破壞了祖宗定下的規矩。其次,指責嚴嵩伺皇帝喜怒而得以放恣行為,竊取君主大權;接下去,楊繼盛痛斥嚴嵩大肆索賄受賄, 賣官鬻爵, 引用奸臣,結黨營私,禍國殃民,敗壞風俗,還有讓其子嚴世藩代行票擬,縱容嚴世藩竊取權柄等等罪狀。票擬是明朝內閣大學士先寫在小票上,貼於奏疏,進呈皇帝批准,代皇帝擬寫批答大臣章奏,處理國家事務的制度。要求皇帝懲治奸臣。當時正是嚴嵩權傾朝野之時,奏疏一上,楊繼盛被下了監獄,這已是他第二次被投入獄中了。

  松筠浩氣楊繼盛(2)

  入獄以後,面對即將遭受的酷刑,楊繼盛拒絕了友人送來的可以消炎止疼、減輕痛苦的蚺蛇膽, 他說:“椒山自有膽,何必蚺蛇膽”。於是凜然受刑。他在獄中受盡酷刑。由於遭受殘酷的杖刑, 他的傷口之處已經大面積腐爛, 裡面的筋骨都露了出來。這位鐵錚錚的漢子,甦醒後自己動手用茶碗碎片割去腐肉,拉斷殘筋。見到這幅情景的獄卒,手中的燈籠不禁險些落地。就這樣,他依靠一身正氣,錚錚鐵骨,以頑強的毅力奇蹟般地活了下來。然而即使如此,將他看作眼中釘、肉中刺的嚴嵩仍不能讓他活下去,必欲置之於死地而後快。他在獄中三年,最後嚴嵩把他的名字偷偷添加在死刑犯名單的後面,終被慘遭殺害於西市,即現在的西四。年僅40歲。楊妻張氏也是一個忠烈之人,她曾上疏請求替死而沒有獲准,就在楊繼盛就義的當天,她自縊而死。  楊繼盛捨身取義的高尚精神和氣節,感動了京城百姓,深得民心,在押解他去會審的途中,觀看的百姓充滿了街道,以致道路阻塞不能通行,人們不僅齊聲嘆息,而且為之流下了熱淚。他死了以後,他的朋友王世貞、王遴冒死備下棺材裝殮了他, 京城百姓流著淚交相傳誦他的彈劾嚴嵩疏和就義詩。楊繼盛死後七年,嚴嵩罷官;後十年,嚴嵩削籍為民,抄沒家產,嚴世藩伏誅;後十一年,明穆宗即位,為楊繼盛平反,諡忠愍。所以楊繼盛又被稱為“楊忠愍”。  在刑部大獄中,楊繼盛曾寫下詩篇《小雪》:“破空不奈西風冷,況復蕭條一敝裘。疏雪飄殘憂國淚,寒更敲碎貫城愁。悲歌勞憂慚燕士,坐臥渾忘是楚囚。四海尋家何處是,此身死外更無求。”身陷牢獄的他,面對殘破牢房飄進來的雪花,聽著寒冷冬夜中的破碎更聲,他感到似乎北京城都充滿了憂國愁思,從而抒發了忠貞愛國、視死如歸的一片赤子之情。  在松筠庵,存有楊繼盛的手書聯語:“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這是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也就是楊繼盛就義的那一年由他書寫,後來刻石存世的。英氣逼人的詞句,雄勁有力的書法,讀之令人肅然起敬。楊繼盛手書遺囑的刻石也在那裡,這份遺囑是在獄中寫成,其中飽含了他對親人的無限溫情,從千叮萬囑的字裡行間,我們可以感覺到錚錚鐵骨轉換成的百尺柔腸。遺囑原稿現在已經首批刊登在《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上。楊繼盛在他的北京宅第中,前後居住不到一年時間,還沒有在北京監獄中住的時間長,他當時關押在刑部大牢,明朝刑部相當於後來的司法部,建在宣武街西,因為官署所在那裡稱刑部街,也就是西單牌樓一帶。楊繼盛被害後,人們在他的故宅建立了祠廟,春秋祭祀,再後來就成了松筠庵。後人在故居西南角建造了一座小亭,把楊繼盛手書聯語、手書遺囑等刻石嵌在亭內壁上,此亭稱為“諫草亭”。不知什麼時候,人們還把守護城池的城隍神與楊繼盛聯繫在了一起,社會上盛傳楊繼盛就是都城隍神。就這樣,楊繼盛從人到神,永遠活在京城百姓的心中。  說起來在楊繼盛就義後的幾百年裡,松筠庵發生過許多故事。但是其中最著名的,還是300多年後,中國近代史上康有為、梁啓超集合十八省舉人聯名上書,拒絕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反對割讓台灣的事件,也在此地發生。古代科舉由官家車馬遞送,“公車”成為進京應試舉人的代稱,所以這一事件史稱“公車上書”。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中國在甲午中日戰爭中慘敗,民族危機空前嚴重,清廷欲與日本簽定《馬關條約》。當時正值科舉會試之年,各省舉人匯集北京。康有為、梁啓超等人到北京會試,得知消息,極為憤慨。於是他們四處奔走呼號,要求拒簽賣國條約,力言不可割讓台灣。但是最終條約還是簽訂了。此後,據說有1300餘名舉人在松筠庵諫草亭集會,康有為慷慨激昂發表演說,主張變法強國,並連夜起草了14000多字的上書,由全體舉人傳閱簽字,並由松筠庵集隊出發上呈。 “公車上書”雖然沒有成功,康有為、梁後超等人提出拒簽和約、遷都抗戰、變法圖強三項主張,印發全國,影響頗大。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