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麒麟胡同認仇鸞(1)

  北京鼓樓底層東券洞內的南側,有一塊麒麟浮雕的石刻藝術品,人稱麒麟碑。這個麒麟碑本不是鼓樓原有之物,而是麒麟胡同內,明代大將軍仇鸞府前的石影壁。相傳仇鸞事敗被殺後,影壁被埋在地下,清末民初出土,移置鼓樓內。在北京城的歷史上,仇鸞這個人留下的是非常不光彩的一筆。  仇鸞是寧夏人,他的祖父仇鉞是明正德年間的著名的將領,由於幫助平定了安化王寘鐇叛亂有功,封咸寧伯,又因討平河北諸地的農民起義,進封咸寧候。仇鉞死後,由仇鸞承襲了咸寧侯的封爵。仇鸞為人粗暴強悍,常常口出狂言,讓人誤以為他是大將之才,在朝臣的推薦下,竟然做到了甘肅總兵的職務。  仇鸞實際上是個大草包,既無文韜,又乏武略,還貪殘無度,被人告發免職,進了大獄。當時奸臣嚴嵩當國,仇鸞拿出錢財,賄賂嚴嵩的兒子嚴世蕃,還拜了嚴嵩作乾爹,結果,反而又撈到了宣府、大同兩鎮總兵的位置。  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六月,占據河套地區的蒙古韃靼部在首領俺答汗的率領下進犯大同,總兵張達戰死。見到俺答來勢洶洶,仇鸞嚇得不知所措,他的家奴時義、侯榮兩人見狀,給他出了個主意,仇鸞頓時轉憂為喜。於是,明代歷史上出現了這樣一幕,堂堂大明朝的一鎮大將竟然用重金去賄賂敵人,還與其首領俺答結盟,乞求他去別處進攻,不要圍攻自己防守的大同。俺答收下財物,竟繞過大同,往東而去。隨後,仇鸞又恬不知恥地向朝廷上了一道奏疏,聲稱自己偵察到俺答向東進犯薊州鎮,害怕危及京師,請便宜行事,或尾追敵人進行搏戰,或徑赴居庸關防守,隨時援救京師。愚蠢的嘉靖皇帝還以為仇鸞是個大忠臣,頗為感動,下詔讓仇鸞留住居庸關。  俺答的韃靼軍果然經由薊州,轉而通過古北口進襲北京。當時,明世宗崇尚道教,天天在西苑修煉,希望能夠成仙,已經許久不上朝了。世宗最討厭大臣打擾他修道,所以負責北京安全的兵部尚書丁汝夔不敢將俺答進犯京城的消息告訴他。後來,明軍在韃靼軍隊的進攻下迅速敗退,敵人直逼北京城下,丁汝夔才不得不向嘉靖皇帝報告。嘉靖皇帝頓時從仙夢中醒來,把百官罵了個狗血淋頭,突然想起了那個“忠心”的仇鸞,趕緊封仇鸞為平虜大將軍,節制諸軍,賞賜給他錦衣、玉帶,並說:“朕所重,惟卿一人。”命令他阻擋韃靼軍進京。此時,京師空虛,禁軍僅有四五萬人,而且多半在大臣家充當差役,老弱摻半,當兵的都害怕打仗,哭著不願上前。士兵到武庫領取兵器,管庫的宦官還象平時一樣勒索賄賂,不能按時分發。  俺答從白河東渡潞水,向西北挺進,一路上搶掠婦女,焚毀房屋,游騎往返於京城六門之外。京郊居民聚集城門,哀痛號哭之聲直達西內。眼見百姓慘遭蹂躪,兵部尚書丁汝夔卻下令京城的明軍堅守,不許出戰。原來,奸相嚴嵩對他說:如果在邊境打了敗仗,還可以瞞過皇上,在皇帝的眼皮子底下被打敗,可就完了。俺答只不過是想搶奪財物,搶夠了,自然也就走了,千萬不要出戰。仇鸞率領的“勤王軍”更是畏縮不敢前進,而且軍紀敗壞,也去搶掠百姓。仇鸞還不時派遣親信和俺答交通,許諾在邊境開放“互市”。  俺答軍終於在京郊一帶搶劫夠了,志得意滿,帶著大批金帛財物和搶來的男女、牲畜引兵退去,只在京城外留了小股部隊,作為疑兵。仇鸞的"勤王軍"有十幾萬人,眼睜睜地看著敵人撤退,一箭也不敢放。等到敵軍走遠,仇鸞才率領十幾萬兵馬尾隨其後,假裝追擊。俺答原打算奪取白羊口出塞,不料守軍據險抵抗,無法攻破,只好丟下一些婦女、牛羊,原路折回,奔回古北口。在昌平城北,與前來追擊的仇鸞所部撞了個正著,明軍措手不及,倉促間不能集結,部隊大亂,爭相逃命。韃靼騎兵闖進陣中,橫衝直撞,斬殺明軍千餘人,還幾乎活捉了仇鸞,幸虧副將保護,才逃脫一命。俺答軍長驅至天壽山,然後從古北口返回。一路上,明軍都遠遠跟隨,不敢出擊,好像是在歡送一樣。

  麒麟胡同認仇鸞(2)

  這次俺答率軍進圍北京,滋擾達八天之久。因為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是庚戌年,所以這次事變史稱"庚戌之變"。事後,兵部尚書丁汝夔以掌管軍事失職,被斬首棄市。仇鸞則在收拾殘部回京的途中斬殺了七、八十名百姓,冒稱敵軍首級,向朝廷報捷,竟然"功勞"最大。他還惺惺作態,上疏請罪,說自己追敵無功,頗和世宗皇帝的脾胃,不但下詔褒獎,還加封他為太子太保,賜金幣,大加賞賜。  隨後,嘉靖皇帝以將統帥不力,撤銷了成國公朱希忠、遂安伯陳錫和太監高忠提督團營的職務,廢除團營,仍設三大營,並設立總督戎政府為指揮機構,授予仇鸞“總督京營戎政”的大印,任命他統領三大營。仇鸞向嘉靖皇帝建議,選調邊兵來保衛京師,先後調發邊兵六萬八干名,分批入衛,與京軍一起操練,京師的防衛雖然得以加強,但是卻削弱了邊防力量。  "庚戌之變",韃靼軍兵臨城下,讓嘉靖皇帝大失面子,他時常耿耿於懷,指望仇鸞能夠替他報仇,一洗恥辱。他宣諭仇鸞,讓他勤於軍務,一定要象成祖永樂時一樣,"長驅胡虜三千里"。為討得主子歡心,仇鸞信誓旦旦、氣壯如牛地表示:"來年三月,大舉發兵,搗毀北虜的老巢,必定不再使皇上有北顧之憂。"仇鸞貪生怕死,畏敵如虎,哪裡敢去打仗,他竟然又想了個辦法,派遣家奴時義結交俺答的義子脫脫,讓脫脫勸說俺答向明廷請求貢馬互市。因為雙方互市,和平交易,他也就不用再去北征了。俺答也想通過互市獲取利益,便向朝廷請求通市。極力主張,仇鸞正得寵,再加上嚴篙也支持他,群臣不敢提出反對意見。只有兵部員外郎楊繼盛挺身上疏,反對議和,希望朝廷發奮圖強,選將練兵,抵抗韃靼。明世宗看了楊繼盛的奏章,也有點心動,但是禁不起仇鸞的挑撥,反而貶了楊繼盛的官。嘉靖三十年(1551年)三月,明朝向韃靼開放馬市。  然而這種靠互市換來的和平維持了了還不到一年時間,俺答汗又一再率兵犯邊,互市也開不成了。仇鸞再無也法推託,只得奉命赴邊討敵。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四月,仇鸞領兵出塞,在鎮川堡(今山西大同東北)與韃靼軍相遇。一番激戰後,明軍傷亡數百,而僅斬首敵軍五名,被打得大敗,仇鸞竟然還厚著臉皮向皇帝請賞。八月,俺答進犯薊州,邊關告急,恰逢仇鸞背上生了瘡疽,臥病不起,不能出師,他又戀著大將軍印,不肯辭去官職,朝廷也沒人敢提更換大將的事。戰況越來越緊迫,兵部尚書趙錦無計可施,請求暫借仇鸞的大將軍印,代其出征。嘉靖皇帝認為兵部尚書不可輕出,讓他收還仇鸞的大將軍印信,給總兵陳時佩帶,以督師出征。當晚,趙錦來到仇鸞府第,傳旨收回大將軍印綬,仇鸞貪戀權位,又不敢抗命,交上印綬後,心中萬分懊惱,疽瘡迸裂,不久就一命嗚呼了。  仇鸞本來認嚴嵩為義父,兩人狼狽為奸。但自從受到寵信,總督京營後,權力與嚴嵩不相上下,不免傲慢起來,不把嚴嵩放在眼裡,兩人漸漸交惡。當時陸炳掌管錦衣衛,也和仇鸞爭寵,嚴、陸二人便又勾結起來,設法搬倒仇鸞。陸炳秘密查訪到仇鸞的許多奸邪之事,害怕沒有證據,沒敢上報。仇鸞的親信時義、侯榮、姚江等人以冒領軍功,被授予錦衣衛指揮等職務,見仇鸞身死,知道他身前之事必將敗露,便逃向居庸關,準備投靠俺答,結果被明軍拿獲。陸炳將此事抓個正著,盡發仇鸞前後通敵納賄等種種情狀,嘉靖皇帝怒不可遏,下令將他的父母妻子全部斬首,親黨戍邊,抄沒其家。對仇鸞,則剖棺戮屍,梟首示眾,這位大將軍最終也沒落下一個全屍。  仇鸞的大將軍府今在麒麟胡同,胡同口原立有銅牌一塊。 (楊艷秋)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