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頁
西涯懷古道東陽(3)
東陽愛作詩實已到了成癖的地步,他經常因病而賦“止詩”詩,通告友人自己停止詩約,安心養病。成化十六年(1503年)領命赴應天府(南京)充當鄉試考官,他也要戒詩月余,才能全力工作。詩在他生活中的重要性可見一斑。也正是由於詩歌,讓他在北京結交了很多好友,所謂茶陵詩派,實則是地地道道的北京詩人群體。可能這樣才能使他不那麼孤獨吧。 正德七年(1512年)十二月,李東陽終於致仕。然而他沒有回故鄉茶陵,人生的最後三年,他就留在京師終老。在這段時期,來求他詩文書篆的人填塞戶限,所得的潤筆費據說“頗資以給朝夕”。想來他的晚年因此而不寂寞。正德十一年(1516年)七月,他臥病壽終,葬於西直門外畏吾村(今魏公村)祖冢。 雖然他在晚年已經不住在海子西涯,但是西涯始終是他魂牽夢繞的家。他多次賦詩提到對西涯故居的懷念,有“禁城陰里御河西,昨夜分明夢不迷。樓外酒帘非舊館,沙邊屐印有新泥”語,又有“城中風景夢中路,病不出遊空有身。……舊鄰十室九易主,古寺拜年長占春”句。 李東陽一生詩作中,詠西涯的有很多,可令人想見當年後海附近的景色的,以《西涯雜詠》十二首為代表。其中《海子》一首有“高樓沙口望,正見打魚船”的句子,《鐘鼓樓》一首有“月黑行人斷,高樓鐘漏稀”的句子。今天的海子上早已沒有了漁船,這座城市也不再用晨鐘暮鼓來敲醒。可是,夜晚走在海子西涯的時候,透過水麵上迷離的霓虹,那歷史的鐘漏還是會穿越時光,送來明朝的漁火。(樊鏵)
朝陽內外尋劉瑾(1)
明代出了許多權閹,劉瑾不可以不提。歷數中國古代的大貪官,劉瑾又不可不提。他是明代宦官中的“巨星”,但京城中他的遺蹟卻所留極少,生前他在朝陽門外興建了規模宏大的玄明宮,死後則被拆毀移做他用。如今可能只有朝陽門內俗稱“劉瑾廟”的地方,與他還有些關係。 劉瑾,今陝西興平縣人。本姓談,後依靠劉姓太監進了宮,便改用劉姓。在朱厚照做太子的時候,劉瑾就在身邊伺候。劉瑾深知只要照顧好太子,自己就會成為新皇帝身邊的功臣,權力、富貴會接踵而至。武宗即位後,劉瑾與馬永成、高鳳、羅祥、魏彬、丘聚、谷大用、張永等八名太監因此得寵,號稱“八虎”。劉瑾為人狡猾狠毒,成為八虎之首。他抓住少年天子喜好嬉戲的特點,每日進奉飛鷹、獵狗等,鼓動武宗遊玩享樂,深得武宗的信任,被提升位內官監,掌握北京的軍隊,權力很大。 然而時隔不久,風光無限的劉瑾卻經歷了一次政治風波,險些喪命。原來,朝中大臣對劉瑾等人引誘年幼的皇帝盡情玩樂卻不理朝政非常不滿,數次上書請求處死劉瑾,武宗置之不理。這次,戶部尚書韓文率領諸位大臣再次上書,措辭中肯而嚴厲。武宗因在劉瑾等人的伺候下長大,對他們頗有感情,在這種情況下,並不想將八人明正典刑,派宮中的司禮太監王岳等人到內閣與閣老商議著將他們安置在南京閒住。內閣大臣中除李東陽言語曖昧外,謝遷、劉健都態度堅決。王岳這個人向來忠誠正直,心中憎惡劉瑾等人的行徑,就把大臣們的意見都轉告給皇帝,並說大臣們的意見是正確的。武宗見群臣意見一致,也無可奈何。韓文等人商議,決定於第二日伏闕面爭,務必將劉瑾等人除去,然而吏部尚書焦芳卻將此計劃告知劉瑾等人。劉瑾見大勢不妙,遂與其它人於當晚找到武宗,環跪其旁,痛哭流涕,哭訴十幾年來他們對武宗的忠心與恩情。武宗為之感動,決心有些動搖。劉瑾見狀,指出害他們的人是王岳,王岳想勾結朝臣除去劉瑾等人,目的是為了限制皇帝的自由。生性叛逆頑劣的武宗頓時大怒,當夜命人收拿王岳,令劉瑾掌司禮監,馬永成、谷大用分掌東、西廠,由此形勢大變。第二天,群臣已知事不濟矣。閣臣劉健、謝遷、李東陽乞休,武宗只批准謝、劉二人,獨留李東陽。劉瑾掌權後,藉故將韓文罷職,其他合謀者多被排擠出朝廷,同時讓焦芳入閣。群臣與劉瑾的第一次鬥爭,以劉瑾的完勝結束,同時也標誌著劉瑾權傾朝野的開始。 宦官專政成為明朝重要的政治事件。明太祖朱元璋是個權力欲望極強的人,罷丞相、設六部,逐漸加強了中央集權,國家之事把持在皇帝一人手中,群臣尚不能參政議政,宦官就更不得干政了。終洪武一朝,無宦官干政的現象。永樂朝情勢為之一變。靖難之役時,大批宦官投奔朱棣,報告朝中虛實,為朱棣奪取江山立有功績。成祖朱棣因此信任宦官,逐漸委以重任,但仍未參與政事。宦官干政始於正統朝,如王振、曹吉祥等人,後來有成化朝之汪直、正德朝之劉瑾、天啟朝之魏忠賢,大有愈演愈烈之勢。 明代宦官主要利用司禮監干預朝政。劉瑾此次反敗為勝,一躍登上了司禮監的寶座。明代內府分為十二監、四司、八局,合稱二十四衙門。司禮監為二十四衙門中最為重要的機構,具有代表皇帝“批紅”的權利。每日皇帝親批數本外,例由司禮監太監分批,然後交給內閣執行,王振、劉瑾、魏忠賢等人皆因執掌司禮監而權傾朝野。 正德二年(1507年)三月,劉瑾以皇帝的名義宣群臣跪於金水橋南,將劉健、謝遷、韓文等五十三人列為“奸黨”,榜示朝堂。在一番威懾鎮壓之下,劉瑾的地位得到了鞏固。王公大臣莫敢逆其意志,多私謁其門,見面之時行跪拜大禮。凡內外奏章,先以紅紙送報劉瑾,號“紅本”,然後用白紙上通政司,號“白本”。有一次,都察院奏章誤寫劉瑾名諱,劉瑾大怒。都察院只好全體登門謝罪,叩頭觸地,挨了一頓大罵之後事情才得以平息。
東陽愛作詩實已到了成癖的地步,他經常因病而賦“止詩”詩,通告友人自己停止詩約,安心養病。成化十六年(1503年)領命赴應天府(南京)充當鄉試考官,他也要戒詩月余,才能全力工作。詩在他生活中的重要性可見一斑。也正是由於詩歌,讓他在北京結交了很多好友,所謂茶陵詩派,實則是地地道道的北京詩人群體。可能這樣才能使他不那麼孤獨吧。 正德七年(1512年)十二月,李東陽終於致仕。然而他沒有回故鄉茶陵,人生的最後三年,他就留在京師終老。在這段時期,來求他詩文書篆的人填塞戶限,所得的潤筆費據說“頗資以給朝夕”。想來他的晚年因此而不寂寞。正德十一年(1516年)七月,他臥病壽終,葬於西直門外畏吾村(今魏公村)祖冢。 雖然他在晚年已經不住在海子西涯,但是西涯始終是他魂牽夢繞的家。他多次賦詩提到對西涯故居的懷念,有“禁城陰里御河西,昨夜分明夢不迷。樓外酒帘非舊館,沙邊屐印有新泥”語,又有“城中風景夢中路,病不出遊空有身。……舊鄰十室九易主,古寺拜年長占春”句。 李東陽一生詩作中,詠西涯的有很多,可令人想見當年後海附近的景色的,以《西涯雜詠》十二首為代表。其中《海子》一首有“高樓沙口望,正見打魚船”的句子,《鐘鼓樓》一首有“月黑行人斷,高樓鐘漏稀”的句子。今天的海子上早已沒有了漁船,這座城市也不再用晨鐘暮鼓來敲醒。可是,夜晚走在海子西涯的時候,透過水麵上迷離的霓虹,那歷史的鐘漏還是會穿越時光,送來明朝的漁火。(樊鏵)
朝陽內外尋劉瑾(1)
明代出了許多權閹,劉瑾不可以不提。歷數中國古代的大貪官,劉瑾又不可不提。他是明代宦官中的“巨星”,但京城中他的遺蹟卻所留極少,生前他在朝陽門外興建了規模宏大的玄明宮,死後則被拆毀移做他用。如今可能只有朝陽門內俗稱“劉瑾廟”的地方,與他還有些關係。 劉瑾,今陝西興平縣人。本姓談,後依靠劉姓太監進了宮,便改用劉姓。在朱厚照做太子的時候,劉瑾就在身邊伺候。劉瑾深知只要照顧好太子,自己就會成為新皇帝身邊的功臣,權力、富貴會接踵而至。武宗即位後,劉瑾與馬永成、高鳳、羅祥、魏彬、丘聚、谷大用、張永等八名太監因此得寵,號稱“八虎”。劉瑾為人狡猾狠毒,成為八虎之首。他抓住少年天子喜好嬉戲的特點,每日進奉飛鷹、獵狗等,鼓動武宗遊玩享樂,深得武宗的信任,被提升位內官監,掌握北京的軍隊,權力很大。 然而時隔不久,風光無限的劉瑾卻經歷了一次政治風波,險些喪命。原來,朝中大臣對劉瑾等人引誘年幼的皇帝盡情玩樂卻不理朝政非常不滿,數次上書請求處死劉瑾,武宗置之不理。這次,戶部尚書韓文率領諸位大臣再次上書,措辭中肯而嚴厲。武宗因在劉瑾等人的伺候下長大,對他們頗有感情,在這種情況下,並不想將八人明正典刑,派宮中的司禮太監王岳等人到內閣與閣老商議著將他們安置在南京閒住。內閣大臣中除李東陽言語曖昧外,謝遷、劉健都態度堅決。王岳這個人向來忠誠正直,心中憎惡劉瑾等人的行徑,就把大臣們的意見都轉告給皇帝,並說大臣們的意見是正確的。武宗見群臣意見一致,也無可奈何。韓文等人商議,決定於第二日伏闕面爭,務必將劉瑾等人除去,然而吏部尚書焦芳卻將此計劃告知劉瑾等人。劉瑾見大勢不妙,遂與其它人於當晚找到武宗,環跪其旁,痛哭流涕,哭訴十幾年來他們對武宗的忠心與恩情。武宗為之感動,決心有些動搖。劉瑾見狀,指出害他們的人是王岳,王岳想勾結朝臣除去劉瑾等人,目的是為了限制皇帝的自由。生性叛逆頑劣的武宗頓時大怒,當夜命人收拿王岳,令劉瑾掌司禮監,馬永成、谷大用分掌東、西廠,由此形勢大變。第二天,群臣已知事不濟矣。閣臣劉健、謝遷、李東陽乞休,武宗只批准謝、劉二人,獨留李東陽。劉瑾掌權後,藉故將韓文罷職,其他合謀者多被排擠出朝廷,同時讓焦芳入閣。群臣與劉瑾的第一次鬥爭,以劉瑾的完勝結束,同時也標誌著劉瑾權傾朝野的開始。 宦官專政成為明朝重要的政治事件。明太祖朱元璋是個權力欲望極強的人,罷丞相、設六部,逐漸加強了中央集權,國家之事把持在皇帝一人手中,群臣尚不能參政議政,宦官就更不得干政了。終洪武一朝,無宦官干政的現象。永樂朝情勢為之一變。靖難之役時,大批宦官投奔朱棣,報告朝中虛實,為朱棣奪取江山立有功績。成祖朱棣因此信任宦官,逐漸委以重任,但仍未參與政事。宦官干政始於正統朝,如王振、曹吉祥等人,後來有成化朝之汪直、正德朝之劉瑾、天啟朝之魏忠賢,大有愈演愈烈之勢。 明代宦官主要利用司禮監干預朝政。劉瑾此次反敗為勝,一躍登上了司禮監的寶座。明代內府分為十二監、四司、八局,合稱二十四衙門。司禮監為二十四衙門中最為重要的機構,具有代表皇帝“批紅”的權利。每日皇帝親批數本外,例由司禮監太監分批,然後交給內閣執行,王振、劉瑾、魏忠賢等人皆因執掌司禮監而權傾朝野。 正德二年(1507年)三月,劉瑾以皇帝的名義宣群臣跪於金水橋南,將劉健、謝遷、韓文等五十三人列為“奸黨”,榜示朝堂。在一番威懾鎮壓之下,劉瑾的地位得到了鞏固。王公大臣莫敢逆其意志,多私謁其門,見面之時行跪拜大禮。凡內外奏章,先以紅紙送報劉瑾,號“紅本”,然後用白紙上通政司,號“白本”。有一次,都察院奏章誤寫劉瑾名諱,劉瑾大怒。都察院只好全體登門謝罪,叩頭觸地,挨了一頓大罵之後事情才得以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