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頁
何處豹房覓武宗(3)
正德十五年(1520年),南巡途中的武宗於清江浦(今江蘇清江市)垂釣,不慎落水受寒,身體每況愈下。次年,武宗病死於豹房,終年三十一歲,葬於昌平金嶺山東北的“康陵”。 幽幽青山綠水間,康陵中靜靜的安息著武宗。武宗一生,貪杯、好色、尚兵、無賴,所行之事多荒謬不經,為世人所詬病。同時武宗又處事剛毅果斷,彈指之間誅劉瑾,英州大敗小王子,還能禮賢下士,親自到大臣家中探望病情,甚至痴情於藝妓…… 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看到不同的武宗,卻很難看到一個完整的武宗,他奇特的一生,只能是留待後人評說了。 (許文繼)
西涯懷古道東陽(1)
北京的後海,如今已經成為一處著名的休閒文化旅遊區,各具風情的酒吧和小吃街,更是遐邇聞名。在古代,包括後海在內的由中南海、北海、什剎海、積水潭構成的內城城市水系,不僅是北京得以營建國都和皇家園林的基礎,也孕育了眾多文化名人。明代一位非常重要的政治家、文學家李東陽就生長於海子之西。今天提到後海的人情風物,我們就不能不感懷這位生於斯長於斯的古人。 李東陽(1447-1516年),字賓之,別號西涯。“西涯”的意思是海子的西岸,標示了李東陽的出身之地。說起來,今天提起李東陽,人們多會聯想到湖南茶陵。這是因為他祖籍茶陵,當時人們多以茶陵稱呼他,他的傳世文集名為《懷麓堂集》,取懷念嶽麓的意思,而後人將以他為領袖的詩人群體稱為“茶陵詩派”。其實李東陽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祖居地湖南茶陵,他一生不過去了一次,待了短短十八天。李東陽說自己“楚人而燕產”,他真正有感情的故鄉還是北京,還是後海西涯之故居。 湖南籍的李東陽為何會生長於北京?這涉及到他的出身背景,頗有一段周折。據李東陽自述家世,他在茶陵的始祖名叫李余。李余的祖先是甘肅臨洮人,後來遷居江西,到了宋代,李余到茶陵任州同知,李氏才在茶陵定居下來。到了明初,東陽的曾祖李文祥不知何因以戍籍遷居北京。有一種說法是李文祥在元末天下大亂中參加了義兵,後隨軍移駐北京。但這很可疑,因為所謂戍籍,是指有罪之人充軍至某地所登記的戶籍,一般被視為賤民。況且當時的北京不僅不是首善之區,還是國家的軍事前沿,人口稀少,物資匱乏,李文祥很可能是在動亂的局勢下被抓了“壯丁”身不由己地到了北京。不論如何,李東陽的家庭出身非常貧賤是無疑的,要不是北京後來成為首都,歷史上很可能就不會留下李東陽這個名字了。李東陽的祖父李允興參與了靖難之役,朱棣遷都北京之後,他調入禁衛軍“金吾左衛”,當了一個製造軍器的小軍官。大概由於有些工匠手藝,李允興後來在海子的西岸定居下來,開始做起了小買賣,這時已經是明英宗正統時期(1436-1449年)。這便是李東陽生長在西涯的緣由。 李東陽的父親李淳並未考取科第,但已經成為了讀書人,在北京以教授私塾為生,所以他對東陽的教育很重視。景泰年間(1450-1456年),不足十歲的李東陽成為京中著名的神童,還先後三次蒙受皇帝的召見。關於他小時候跟景帝的見面,傳記和野史里留下了不少頗為有趣的故事。包括《明史》在內的各種傳記都說,他在三四歲的時候就能寫一二尺的大字,景帝覺得很好奇,就召見他來表演,還賜了他菓鈔若干。野史中則將這個故事演繹為景帝讓他寫“麟、鳳、龜、龍”等字,當他寫到“龍”字時,手腕沒有力氣了,最後的一勾便用自己的靴子沾了墨劃完,惹得皇帝龍顏大悅。又有一次,景帝召見他和比他大兩歲的神童程敏政,在過大殿門檻時,他個子太小邁不過去。於是太監取笑他,說:“神童腳短。”他應聲就說:“天子門高。”這個神童後來果然不負眾望,十六歲中舉,十七歲成進士,不僅成為開一代風氣的文壇領袖,蜚聲中外,還“立朝五十年”,歷事三朝皇帝,最終當上內閣大學士。朝堂風雲屢經變幻,他都能從容應對,在明中期是不折不扣的風雲人物。 然而,能夠保持政治上的歷久不衰並非易事,換來的可能是身後的毀譽參半。李東陽在世時,就被很多高潔的氣節之士譏為眷戀利祿,死後二百年間人們對他仍然褒貶不一。這都源自於正德年間他對宦官劉瑾委曲隱忍的那些舊事。 明武宗朱厚照是史上少有的荒唐皇帝,他建豹房、自封大將軍,完全不理儒家對皇帝的禮法約束,其中最為禍害的是寵信宦官劉瑾。李東陽與劉健、謝遷是孝宗皇帝的託孤重臣,可是新皇帝完全不顧念先帝遺願,並不重視他的輔臣。開始的時候,李東陽和劉健等人上疏武宗,請他遠離群小(宦官),戒絕深夜遊樂,勤於朝政。武宗皇帝還做做樣子,表示自己會處理。可是過了不到一年,他乾脆對李東陽等人說:“卿等所言,皆為朕憂國憂民之事,朕當從而行之。然群小錮弊日深,不能改也。”這意思就是,我承認錯誤,但決不改正!
西涯懷古道東陽(2)
面對武宗這種不合作態度,劉健、李東陽、謝遷除了連續上疏請誅劉瑾等宦官,還同時以辭職作為威脅。這給了劉瑾一個上位的機會,將託孤大臣一掃而光,僅僅留下了李東陽一人。事情的原委是這樣的。正德元年(1506年)十月,劉健、李東陽和謝遷等大學士在內閣和當時的司禮監太監陳寬、李榮、王岳商量要里外呼應逼武宗除去劉瑾等人。結果消息泄露,劉瑾先發制人,奪了司禮監的權,使外臣失了內應。第二天早朝,群臣剛要伏闕請旨,宮中就放出了保全劉瑾的聖旨。劉健和李東陽等人知道事情已經不可為,於是再次上疏乞休。按照慣例,輔臣乞休,必須等三到四次請求之後才能應允。可是劉瑾等人唯恐劉健等人去得稍慢,夜長夢多,於是攛掇武宗立即准奏。可是為什麼獨留李東陽一人呢?其實,大學士們請誅劉瑾的奏疏是由李東陽執筆草就的,不過在內閣議事的時候他的辭令較為緩和,所以宦官們以為他並不是主事之人。況且輔臣盡去必會引起更大的風波,劉瑾也確實需要一個在朝臣和皇帝之間周旋的人,於是他選擇了李東陽。李東陽又是何等無奈。 事實證明,李東陽留在政治中心是起了極大積極作用的。劉瑾表面上對李東陽非常禮敬,李東陽也對劉瑾採取了委曲求全的態度,但並未與他同流合污。李東陽不僅要避開劉瑾對他投來的明槍暗箭,還要時時對遭遇劉瑾迫害的正直大臣進行營救和翼護。在劉瑾被誅的正德五年(1510年)之前,李東陽救護過的人之中就包括了前大學士劉健、謝遷,還有後來設計除去劉瑾的楊一清。若無李東陽的彌縫其間,則劉瑾亂政的後果不堪設想。所以《明史》稱善類賴東陽以扶持,所全不少,又說“大臣同國休戚,非可以決去為高,遠蹈為潔,顧其志何如耳”,這是對他歷史功績的肯定。 然而,一時的隱忍和委曲求全使李東陽陷入了輿論危機。在送劉健和謝遷歸田的時候,東陽不禁黯然泣下。劉健正色對他說:“有什麼好哭的?要是當日你與我們一起力爭,今天就跟我們一起走了。”這或許是責備他的話,認為他的立場不夠堅定;又或許劉健的言外之意是,幸好還留有李東陽在廟堂之上,不至於使皇帝身邊一個能用的人都沒有。無論他的意思是怎樣的,士論對李東陽的保留原職都是有很大不滿的。有人用“聲名高與斗山齊,伴食中書日已西。回首長沙芳草綠,鷓鴣啼罷子規啼”的詩句諷刺他留戀北京的相位,不如早日退休回老家。甚至招來了“伴食宰相”的惡名。李東陽的門人羅玘還曾寫信給他,不僅勸他及早隱退,甚至還要與他劃清界限,削去自己的門生籍。史稱,李東陽看到這樣的書信,“俯首長嘆而已”。其中的苦澀當時又有幾人能體會? 李東陽的一生可算位極人臣,然而他的一生很少走出北京這座城市,這座城市也給他留下了太多的悲傷。李東陽兄弟四人,他是長兄,可是三個弟弟紛紛英年早逝,這給他帶來了極大的悲傷。然而悲傷並未到此為止。東陽親生有三子,長子兆先,善為詩歌古文,年少而負盛名,年二十七歲而亡;次子兆同,早慧,十歲而殤;三子午孫,未周歲而夭。竟然沒有一個人能為他養老!暮年的李東陽身邊只有已故四弟的兒子兆蕃陪伴。他的一生中不斷地看著自己的親人一個個離去。連續的喪親,讓他的身體狀況非常差。很難想像,這樣的一個人會戀棧權力。如果有機會,他確實想離開北京,去往山水秀美的江南。弘治十二年(1499年),他五十三歲的時候曾計劃在宜興或者武進置業定居,可惜未能實現。 拋開廟堂之上的政治紛爭,李東陽終歸是個文人,生命中的悲傷和孤單只能寄情於山水和文藝,他性格中最愛的還是吟詩為文。明初以後,源自台閣宰輔的“台閣體”詩歌流行,這種詩作內容多是歌功頌德,形式多是四平八穩,甚少新意。李東陽開創了新的詩歌創作路線,處處可見真性情。他在《懷麓堂文稿》卷九《倪文僖公集序》中,認為文章有館閣、山林二體,“館閣之文鋪典章,裨道化,”而“山林之文尚志節,遠聲利,清聳奇峻,滌陳薙冗,以成一家之論。”他身處台閣而主文柄,又喜歡“以詩文引後進”,所以對改變時代風氣具有很大的作用。
正德十五年(1520年),南巡途中的武宗於清江浦(今江蘇清江市)垂釣,不慎落水受寒,身體每況愈下。次年,武宗病死於豹房,終年三十一歲,葬於昌平金嶺山東北的“康陵”。 幽幽青山綠水間,康陵中靜靜的安息著武宗。武宗一生,貪杯、好色、尚兵、無賴,所行之事多荒謬不經,為世人所詬病。同時武宗又處事剛毅果斷,彈指之間誅劉瑾,英州大敗小王子,還能禮賢下士,親自到大臣家中探望病情,甚至痴情於藝妓…… 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看到不同的武宗,卻很難看到一個完整的武宗,他奇特的一生,只能是留待後人評說了。 (許文繼)
西涯懷古道東陽(1)
北京的後海,如今已經成為一處著名的休閒文化旅遊區,各具風情的酒吧和小吃街,更是遐邇聞名。在古代,包括後海在內的由中南海、北海、什剎海、積水潭構成的內城城市水系,不僅是北京得以營建國都和皇家園林的基礎,也孕育了眾多文化名人。明代一位非常重要的政治家、文學家李東陽就生長於海子之西。今天提到後海的人情風物,我們就不能不感懷這位生於斯長於斯的古人。 李東陽(1447-1516年),字賓之,別號西涯。“西涯”的意思是海子的西岸,標示了李東陽的出身之地。說起來,今天提起李東陽,人們多會聯想到湖南茶陵。這是因為他祖籍茶陵,當時人們多以茶陵稱呼他,他的傳世文集名為《懷麓堂集》,取懷念嶽麓的意思,而後人將以他為領袖的詩人群體稱為“茶陵詩派”。其實李東陽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祖居地湖南茶陵,他一生不過去了一次,待了短短十八天。李東陽說自己“楚人而燕產”,他真正有感情的故鄉還是北京,還是後海西涯之故居。 湖南籍的李東陽為何會生長於北京?這涉及到他的出身背景,頗有一段周折。據李東陽自述家世,他在茶陵的始祖名叫李余。李余的祖先是甘肅臨洮人,後來遷居江西,到了宋代,李余到茶陵任州同知,李氏才在茶陵定居下來。到了明初,東陽的曾祖李文祥不知何因以戍籍遷居北京。有一種說法是李文祥在元末天下大亂中參加了義兵,後隨軍移駐北京。但這很可疑,因為所謂戍籍,是指有罪之人充軍至某地所登記的戶籍,一般被視為賤民。況且當時的北京不僅不是首善之區,還是國家的軍事前沿,人口稀少,物資匱乏,李文祥很可能是在動亂的局勢下被抓了“壯丁”身不由己地到了北京。不論如何,李東陽的家庭出身非常貧賤是無疑的,要不是北京後來成為首都,歷史上很可能就不會留下李東陽這個名字了。李東陽的祖父李允興參與了靖難之役,朱棣遷都北京之後,他調入禁衛軍“金吾左衛”,當了一個製造軍器的小軍官。大概由於有些工匠手藝,李允興後來在海子的西岸定居下來,開始做起了小買賣,這時已經是明英宗正統時期(1436-1449年)。這便是李東陽生長在西涯的緣由。 李東陽的父親李淳並未考取科第,但已經成為了讀書人,在北京以教授私塾為生,所以他對東陽的教育很重視。景泰年間(1450-1456年),不足十歲的李東陽成為京中著名的神童,還先後三次蒙受皇帝的召見。關於他小時候跟景帝的見面,傳記和野史里留下了不少頗為有趣的故事。包括《明史》在內的各種傳記都說,他在三四歲的時候就能寫一二尺的大字,景帝覺得很好奇,就召見他來表演,還賜了他菓鈔若干。野史中則將這個故事演繹為景帝讓他寫“麟、鳳、龜、龍”等字,當他寫到“龍”字時,手腕沒有力氣了,最後的一勾便用自己的靴子沾了墨劃完,惹得皇帝龍顏大悅。又有一次,景帝召見他和比他大兩歲的神童程敏政,在過大殿門檻時,他個子太小邁不過去。於是太監取笑他,說:“神童腳短。”他應聲就說:“天子門高。”這個神童後來果然不負眾望,十六歲中舉,十七歲成進士,不僅成為開一代風氣的文壇領袖,蜚聲中外,還“立朝五十年”,歷事三朝皇帝,最終當上內閣大學士。朝堂風雲屢經變幻,他都能從容應對,在明中期是不折不扣的風雲人物。 然而,能夠保持政治上的歷久不衰並非易事,換來的可能是身後的毀譽參半。李東陽在世時,就被很多高潔的氣節之士譏為眷戀利祿,死後二百年間人們對他仍然褒貶不一。這都源自於正德年間他對宦官劉瑾委曲隱忍的那些舊事。 明武宗朱厚照是史上少有的荒唐皇帝,他建豹房、自封大將軍,完全不理儒家對皇帝的禮法約束,其中最為禍害的是寵信宦官劉瑾。李東陽與劉健、謝遷是孝宗皇帝的託孤重臣,可是新皇帝完全不顧念先帝遺願,並不重視他的輔臣。開始的時候,李東陽和劉健等人上疏武宗,請他遠離群小(宦官),戒絕深夜遊樂,勤於朝政。武宗皇帝還做做樣子,表示自己會處理。可是過了不到一年,他乾脆對李東陽等人說:“卿等所言,皆為朕憂國憂民之事,朕當從而行之。然群小錮弊日深,不能改也。”這意思就是,我承認錯誤,但決不改正!
西涯懷古道東陽(2)
面對武宗這種不合作態度,劉健、李東陽、謝遷除了連續上疏請誅劉瑾等宦官,還同時以辭職作為威脅。這給了劉瑾一個上位的機會,將託孤大臣一掃而光,僅僅留下了李東陽一人。事情的原委是這樣的。正德元年(1506年)十月,劉健、李東陽和謝遷等大學士在內閣和當時的司禮監太監陳寬、李榮、王岳商量要里外呼應逼武宗除去劉瑾等人。結果消息泄露,劉瑾先發制人,奪了司禮監的權,使外臣失了內應。第二天早朝,群臣剛要伏闕請旨,宮中就放出了保全劉瑾的聖旨。劉健和李東陽等人知道事情已經不可為,於是再次上疏乞休。按照慣例,輔臣乞休,必須等三到四次請求之後才能應允。可是劉瑾等人唯恐劉健等人去得稍慢,夜長夢多,於是攛掇武宗立即准奏。可是為什麼獨留李東陽一人呢?其實,大學士們請誅劉瑾的奏疏是由李東陽執筆草就的,不過在內閣議事的時候他的辭令較為緩和,所以宦官們以為他並不是主事之人。況且輔臣盡去必會引起更大的風波,劉瑾也確實需要一個在朝臣和皇帝之間周旋的人,於是他選擇了李東陽。李東陽又是何等無奈。 事實證明,李東陽留在政治中心是起了極大積極作用的。劉瑾表面上對李東陽非常禮敬,李東陽也對劉瑾採取了委曲求全的態度,但並未與他同流合污。李東陽不僅要避開劉瑾對他投來的明槍暗箭,還要時時對遭遇劉瑾迫害的正直大臣進行營救和翼護。在劉瑾被誅的正德五年(1510年)之前,李東陽救護過的人之中就包括了前大學士劉健、謝遷,還有後來設計除去劉瑾的楊一清。若無李東陽的彌縫其間,則劉瑾亂政的後果不堪設想。所以《明史》稱善類賴東陽以扶持,所全不少,又說“大臣同國休戚,非可以決去為高,遠蹈為潔,顧其志何如耳”,這是對他歷史功績的肯定。 然而,一時的隱忍和委曲求全使李東陽陷入了輿論危機。在送劉健和謝遷歸田的時候,東陽不禁黯然泣下。劉健正色對他說:“有什麼好哭的?要是當日你與我們一起力爭,今天就跟我們一起走了。”這或許是責備他的話,認為他的立場不夠堅定;又或許劉健的言外之意是,幸好還留有李東陽在廟堂之上,不至於使皇帝身邊一個能用的人都沒有。無論他的意思是怎樣的,士論對李東陽的保留原職都是有很大不滿的。有人用“聲名高與斗山齊,伴食中書日已西。回首長沙芳草綠,鷓鴣啼罷子規啼”的詩句諷刺他留戀北京的相位,不如早日退休回老家。甚至招來了“伴食宰相”的惡名。李東陽的門人羅玘還曾寫信給他,不僅勸他及早隱退,甚至還要與他劃清界限,削去自己的門生籍。史稱,李東陽看到這樣的書信,“俯首長嘆而已”。其中的苦澀當時又有幾人能體會? 李東陽的一生可算位極人臣,然而他的一生很少走出北京這座城市,這座城市也給他留下了太多的悲傷。李東陽兄弟四人,他是長兄,可是三個弟弟紛紛英年早逝,這給他帶來了極大的悲傷。然而悲傷並未到此為止。東陽親生有三子,長子兆先,善為詩歌古文,年少而負盛名,年二十七歲而亡;次子兆同,早慧,十歲而殤;三子午孫,未周歲而夭。竟然沒有一個人能為他養老!暮年的李東陽身邊只有已故四弟的兒子兆蕃陪伴。他的一生中不斷地看著自己的親人一個個離去。連續的喪親,讓他的身體狀況非常差。很難想像,這樣的一個人會戀棧權力。如果有機會,他確實想離開北京,去往山水秀美的江南。弘治十二年(1499年),他五十三歲的時候曾計劃在宜興或者武進置業定居,可惜未能實現。 拋開廟堂之上的政治紛爭,李東陽終歸是個文人,生命中的悲傷和孤單只能寄情於山水和文藝,他性格中最愛的還是吟詩為文。明初以後,源自台閣宰輔的“台閣體”詩歌流行,這種詩作內容多是歌功頌德,形式多是四平八穩,甚少新意。李東陽開創了新的詩歌創作路線,處處可見真性情。他在《懷麓堂文稿》卷九《倪文僖公集序》中,認為文章有館閣、山林二體,“館閣之文鋪典章,裨道化,”而“山林之文尚志節,遠聲利,清聳奇峻,滌陳薙冗,以成一家之論。”他身處台閣而主文柄,又喜歡“以詩文引後進”,所以對改變時代風氣具有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