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頁
後來柴榮發現好像沒什麼來向他進言,就下令說:而在位者未有一人指朕躬之過失,食祿者曾無一言論時政之是非,豈朕之寡昧不足與言耶?豈人之循默未肯盡心耶?豈左右前後有所畏忌耶?豈高卑疏近自生間別耶?柴榮問得很好,他一方面承認了自己也會犯錯誤,另一方面又開始自我拷問難道這些人是因為怕我而不敢進言嗎。柴榮為了鼓勵進言者,又下令說:大言受大祿,小言受小祿。於是進言者多了起來。不過這些人多數都說在談如何治文德,而談統一的卻不多。
柴榮可不是一個只想守著現在這點地盤的人,他下令向朝中二十多名大臣們每人布置了二篇論文——《為君難為臣不易論》與《平邊策》。這些大臣知道這位皇帝閒不下來,這布置的論文就必須完成不是,為了湊字數,很多人光是歌功頌德的話就說了一大堆,等到讀完還不知道這到底要寫些什麼東西。柴榮看了一篇又一篇,儘是一些從什麼三皇五帝開始說一大堆沒用的文章,看得真是失望,柴榮心中大罵,這幫傢伙平日說起話來一套一套的,關鍵時刻盡挑一些沒用的話說,白白耗費我寶貴的時間。不過柴榮還得把這些文章全部看完,突然他看到了一篇奇文《平邊策》,不由精神為之一振。
“唐失去道義從而失去了吳、蜀兩個富庶的地方,晉失去道義從而失去了幽州、并州(指河東)兩個戰略要地,分析其失去的原因,就可以得到平復統一的策略。在道義不存的時代,都是君昏政亂,兵驕而民困,朝內有奸臣,邊疆有叛將,勢力小的不限制以致於勢力膨脹,勢力大的不壓制致使作亂篡位。天下人離心離德,不肯為國效力,以致有吳、蜀獨立建國,和幽州、并州割據局面的出現。所以,平定天下的策略就是反唐、晉之道而行之。首先要納賢罷奸清理政治,用幹才除庸人知人善任,施恩惠講信用團結人心,賞功臣罰罪人充分調動大家的積極性,提倡節約積聚國財,使徭役合理施惠於民。等到國庫充足、物資雄厚、上下齊心報國的時候再平定四方。對方的百姓如果看到我們國家政清人和,上下和睦,國家強盛而又富足,兵強馬壯,將士同心,有了必取之勢,那對方的情況就會發生有利於我們的變化:知情的人就會做我們的內應,熟悉地形的人就會為我們做嚮導。到這時候,對方的民心和我們的民心相同,那就是順應了天意,順應了天意那就無事不成了。”
“攻取統一的策略應該從容易之處著手。現在看來,吳國最弱,應先從吳國開始。吳國地域大,東到海,南到江,和我們的邊界也很長,有兩千里。我們先騷擾其守備薄弱的地方,堅守東面我們就騷擾他的西面,增援西面我們就再去騷擾他的東面,在他們東西奔走的過程中我們就能發現他們的邊界的虛實和兵力強弱,然後集中兵力攻其薄弱,則會所向無敵,席捲敵軍。但不要太興師動眾,只須用輕兵騷擾即可。敵人素來怯懦,知道我軍征討,必然會發重兵來應戰,這樣幾次下來,對方必然民困國竭,假如不派重兵,那我們就能大獲其利,他困竭而我得利,不久江北的領地就會歸我所有。得到江北之後,又可以用其民眾來充實我們的軍隊,壯大我們的力量,江南也就不難平定了。這樣用兵,用力小而收穫大,得吳則南方的桂、廣也就能輕易到手,岷、蜀用飛書就能招撫,假如不降,就四面並進,天兵席捲而定蜀地。吳、蜀一旦平定,幽州就會望風而歸。但并州是死命之寇占據的地方,不能用恩信招撫,必須用重兵強攻。但現在還不足以威脅邊境,可以最後再取,等待有利時機,一戰就可成功。”
“現在我軍兵強把壯,物資充實而完備,群臣團結知法,將官聽命用力,等莊稼再豐收一次就可以用兵平定邊境了,今年夏秋後,在邊境一帶可以先儲存軍糧、物資,做好準備,以圖大業了。臣只是一個書生,不足以談論國家大事,有什麼不合適的地方,請陛下寬恕。”
(下面是原文,因為這篇文章寫得太好了,所以還得讓大家把原文看一下)
(“唐失道而失吳、蜀,晉失道而失幽、並,觀所以失之由,知所以平之術。當失之時,莫不君暗政亂,兵驕民困,近者奸於內,遠者叛於外,小不制而至於大,大不制而至於僭。天下離心,人不用命,吳、蜀乘其亂而竊其號,幽、並乘其間而據其地。平之之術,在乎反唐、晉之失而已。必先進賢退不肖以清其時,用能去不能以審其材,恩信號令以結其心,賞功罰罪以盡其力,恭儉節用以豐其財,徭役以時以阜其民。俟其倉廩實、器用備、人可用而舉之。彼方之民,知我政化大行、上下同心、力強財足、人和將和、有必取之勢,則知彼情狀者願為之間諜,知彼山川者願為之先導。彼民與此民之心同,是與天意同,與天意同則無不成之功。”
“攻取之道,從易者始,當今吳國,東至海,南至江,可撓之地二千里。從少備處先撓之,備東則撓西,備西則撓東,必奔走以救其弊,奔走之間,可以知彼之虛實、眾之強弱,攻虛擊弱,則所向無前矣。勿大舉但以輕兵撓之。彼人怯,知我師入其地,必大發以來應,數大發則必民困而國竭,一不大發則我獲其利,彼竭我利,則江北諸州,乃國家之所有也。既得江北,則用彼之民,揚我之兵,江之南亦不難而平之也。如此,則用力少而收功多。得吳,則桂、廣皆為內臣,岷、蜀可飛書而召之,如不至,則四面並進,席捲而蜀平矣。吳、蜀平,幽可望風而至。惟並必死之寇,不可以恩信誘,必須以強兵攻之,然其力已喪,不足以為邊患,可為後圖,候其便則一削以平之。”
柴榮可不是一個只想守著現在這點地盤的人,他下令向朝中二十多名大臣們每人布置了二篇論文——《為君難為臣不易論》與《平邊策》。這些大臣知道這位皇帝閒不下來,這布置的論文就必須完成不是,為了湊字數,很多人光是歌功頌德的話就說了一大堆,等到讀完還不知道這到底要寫些什麼東西。柴榮看了一篇又一篇,儘是一些從什麼三皇五帝開始說一大堆沒用的文章,看得真是失望,柴榮心中大罵,這幫傢伙平日說起話來一套一套的,關鍵時刻盡挑一些沒用的話說,白白耗費我寶貴的時間。不過柴榮還得把這些文章全部看完,突然他看到了一篇奇文《平邊策》,不由精神為之一振。
“唐失去道義從而失去了吳、蜀兩個富庶的地方,晉失去道義從而失去了幽州、并州(指河東)兩個戰略要地,分析其失去的原因,就可以得到平復統一的策略。在道義不存的時代,都是君昏政亂,兵驕而民困,朝內有奸臣,邊疆有叛將,勢力小的不限制以致於勢力膨脹,勢力大的不壓制致使作亂篡位。天下人離心離德,不肯為國效力,以致有吳、蜀獨立建國,和幽州、并州割據局面的出現。所以,平定天下的策略就是反唐、晉之道而行之。首先要納賢罷奸清理政治,用幹才除庸人知人善任,施恩惠講信用團結人心,賞功臣罰罪人充分調動大家的積極性,提倡節約積聚國財,使徭役合理施惠於民。等到國庫充足、物資雄厚、上下齊心報國的時候再平定四方。對方的百姓如果看到我們國家政清人和,上下和睦,國家強盛而又富足,兵強馬壯,將士同心,有了必取之勢,那對方的情況就會發生有利於我們的變化:知情的人就會做我們的內應,熟悉地形的人就會為我們做嚮導。到這時候,對方的民心和我們的民心相同,那就是順應了天意,順應了天意那就無事不成了。”
“攻取統一的策略應該從容易之處著手。現在看來,吳國最弱,應先從吳國開始。吳國地域大,東到海,南到江,和我們的邊界也很長,有兩千里。我們先騷擾其守備薄弱的地方,堅守東面我們就騷擾他的西面,增援西面我們就再去騷擾他的東面,在他們東西奔走的過程中我們就能發現他們的邊界的虛實和兵力強弱,然後集中兵力攻其薄弱,則會所向無敵,席捲敵軍。但不要太興師動眾,只須用輕兵騷擾即可。敵人素來怯懦,知道我軍征討,必然會發重兵來應戰,這樣幾次下來,對方必然民困國竭,假如不派重兵,那我們就能大獲其利,他困竭而我得利,不久江北的領地就會歸我所有。得到江北之後,又可以用其民眾來充實我們的軍隊,壯大我們的力量,江南也就不難平定了。這樣用兵,用力小而收穫大,得吳則南方的桂、廣也就能輕易到手,岷、蜀用飛書就能招撫,假如不降,就四面並進,天兵席捲而定蜀地。吳、蜀一旦平定,幽州就會望風而歸。但并州是死命之寇占據的地方,不能用恩信招撫,必須用重兵強攻。但現在還不足以威脅邊境,可以最後再取,等待有利時機,一戰就可成功。”
“現在我軍兵強把壯,物資充實而完備,群臣團結知法,將官聽命用力,等莊稼再豐收一次就可以用兵平定邊境了,今年夏秋後,在邊境一帶可以先儲存軍糧、物資,做好準備,以圖大業了。臣只是一個書生,不足以談論國家大事,有什麼不合適的地方,請陛下寬恕。”
(下面是原文,因為這篇文章寫得太好了,所以還得讓大家把原文看一下)
(“唐失道而失吳、蜀,晉失道而失幽、並,觀所以失之由,知所以平之術。當失之時,莫不君暗政亂,兵驕民困,近者奸於內,遠者叛於外,小不制而至於大,大不制而至於僭。天下離心,人不用命,吳、蜀乘其亂而竊其號,幽、並乘其間而據其地。平之之術,在乎反唐、晉之失而已。必先進賢退不肖以清其時,用能去不能以審其材,恩信號令以結其心,賞功罰罪以盡其力,恭儉節用以豐其財,徭役以時以阜其民。俟其倉廩實、器用備、人可用而舉之。彼方之民,知我政化大行、上下同心、力強財足、人和將和、有必取之勢,則知彼情狀者願為之間諜,知彼山川者願為之先導。彼民與此民之心同,是與天意同,與天意同則無不成之功。”
“攻取之道,從易者始,當今吳國,東至海,南至江,可撓之地二千里。從少備處先撓之,備東則撓西,備西則撓東,必奔走以救其弊,奔走之間,可以知彼之虛實、眾之強弱,攻虛擊弱,則所向無前矣。勿大舉但以輕兵撓之。彼人怯,知我師入其地,必大發以來應,數大發則必民困而國竭,一不大發則我獲其利,彼竭我利,則江北諸州,乃國家之所有也。既得江北,則用彼之民,揚我之兵,江之南亦不難而平之也。如此,則用力少而收功多。得吳,則桂、廣皆為內臣,岷、蜀可飛書而召之,如不至,則四面並進,席捲而蜀平矣。吳、蜀平,幽可望風而至。惟並必死之寇,不可以恩信誘,必須以強兵攻之,然其力已喪,不足以為邊患,可為後圖,候其便則一削以平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