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北漢主劉崇不知道柴榮敢親自出征,他看潞州城堅固,一時難以攻取,就越過潞州不攻,開始直取汴梁開封府。北漢兵的前鋒與後周軍在高平以南相遇,被周軍擊退。柴榮怕北漢軍撤退,加緊前進。北漢主劉崇在巴公原排開陣勢準備迎擊。自己親自率領中軍,張元徽率軍在東,楊袞率契丹騎兵在西,軍容極盛。後周軍前鋒前進過快,河陽節度使劉詞率領的後軍被落在後面。面對這種敵重我寡的局面,周軍的將士難免懷有畏懼心理。而柴榮反而更加鎮定,堅定可克敵的決心。他命令白重贊與侍衛馬軍都虞候李重進統率左軍在西,樊愛能、何徽統率右軍在東,向訓、史彥超率領精騎在中間列陣,殿前都指揮使張永德率領禁軍護衛皇帝。柴榮自己也全身披掛,自己跨馬到陣前督戰,雙方都嚴陣以待。

  北漢主劉崇看到後周人馬不多,開始後悔把契丹人請來助戰了,他認為不用契丹的人馬也可以擊敗周軍,他對手下的將領說:“我用漢軍就可以擊敗周軍,哪用得著契丹人。今天不但要一舉擊敗周國,還要讓契丹人看看我們漢軍的厲害。”北漢的將領們也都表示同意。楊袞在陣前觀察了後周軍的陣勢和軍容,對北漢主說:“周軍是強敵,不可貿然進攻。”北漢主劉崇不以為然的說:“機不可失,將軍就不要再說了,且看我來破敵。”楊袞沉默了,我倒要看看你北漢怎麼破敵。當時東北風很大,如果是刮東北風的話,這種天氣便是對北漢軍有利,但突然卻又轉為了南風。北漢副樞密使王延嗣派司天監李義向劉崇進言,勸劉崇出擊。樞密直學士王得中認為風勢不利,不宜出擊,北漢主劉崇不聽,命東軍先進攻,張元徽親自率領千餘精騎衝擊後周的右軍。後周的右軍主將樊愛能、何徽本來就有怯戰心理,交戰不久,看到北漢軍來勢很猛,抵擋不住,就率領騎兵率先逃走。後周右軍被擊潰,有上千步兵解甲投降。柴榮看到戰事緊急,後周軍瀕臨潰敗的邊緣,親自率領左右的親兵冒著矢石出陣督戰。

  趙匡胤當時還是後周禁軍將領,他先招呼同伴向前衝鋒,又請張永德率軍從左翼出擊,自己率軍從右翼出擊。張永德同意,兩人各率領兩千人馬隨柴榮出擊。趙匡胤身先士卒,迎敵血戰,主將奮勇,士卒更是拼死力戰,無不以一當百,北漢兵抵擋不住。內殿直馬仁禹也激勵同伴進擊,他自己躍馬猛射,連斃數十敵軍,後周軍的士氣更加高漲。殿前右番行首馬全義也率領部下幾百騎兵向前猛攻。北漢主劉崇知道柴榮親自出戰,命人嘉獎張元徽,催促張元徽乘勝進攻。張元徽前進,戰馬被射倒,被後周軍斬殺。北漢驍將張元徽被陣斬,漢軍士氣低落,後周軍乘著越來越大的南風,猛烈進攻,北漢軍大敗。

  雖然北漢主劉崇也親自揮舞旗幟,但是也制止不住北漢軍的潰敗。楊袞看到後周軍如此驍勇,不敢救援,又恨北漢主劉崇不聽他的勸告,先率領契丹騎兵撤退了。從戰場上潰敗的樊愛能、何徽率領潰軍一路搶劫輜重,散布謠言,並且企圖阻止後軍劉詞的前進。劉詞是什麼人,勇將一個,睡覺都是枕著武器的人,有打仗的機會怎麼會錯過,當然是不聽謠言,繼續率軍前進,在黃昏時與前軍會合,當時北漢兵尚有兵萬餘人,隔山澗布陣,企圖抵抗。後周軍得到增援,又發起猛攻,北漢軍崩潰了,王延嗣被殺,後周軍一路追殺到高平,北漢兵殭屍布滿山谷,丟棄的軍資器械到處都是,另有數千北漢兵投降。北漢主劉崇僅僅率領十幾個騎兵狼狽逃跑。在逃跑過程中,劉崇劫村民使為鄉導,結果誤走了晉州路,跑了百餘里的冤枉路,最後劉崇大怒,殺了村民,總算碰到了前來接應的太原軍,退回了太原。柴榮乘機再次圍攻太原,想把劉崇一次性給解決了,但是碰上了非常頑強的抵抗,在圍攻一個月之後,柴榮帶上大軍得勝而還。

  至此,高平大戰,後周軍取得全勝。自此戰之後,北漢損失了大量主力部隊,對後周以及後來的宋再也沒有太大的威脅了,而只有依附於契丹才能勉強維持不被後周所滅。高平之戰對柴榮來說是一個極大的考驗,這場戰爭柴榮率自督戰,臨危不懼,而趙匡胤也在這場戰爭表現突出,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將這勝負的天平向後周這邊傾斜。

  不過高平之戰也暴露出了後周內部的很多問題。比如將領樊愛能、何徽及其所部軍使臨陣出逃,差點就斷送這一整場戰爭。柴榮就把張永德叫來問道:“這些人應該如何處理。”張永德回答說:“如果是要想成就大業,就一定要先要把自己內部的軍紀整頓。”其實柴榮也是這樣想的,於是把七十餘名臨陣脫逃的將校全部斬首,用以整肅軍紀。重賞高平大戰中的功臣。張永德向柴榮推薦趙匡胤,極力稱讚他的智勇。他也因為此戰的功勞開始深受柴榮的器重。柴榮將趙匡胤提升為殿前散員都虞候,領嚴州刺史。柴榮自高平一戰,柴榮洞悉禁軍的弊端和虛弱。於是著手整頓禁軍,揀選精銳,淘汰老弱,招募天下的壯士,充實禁軍。經過這次整頓,大大的提高了禁軍的戰鬥力。

  後周的實力開始大大增強,柴榮把目光盯上了整個天下。

  四、五代第一謀臣——奇才王朴

  柴榮在整頓內部軍紀之時,也同時沒有忘記這國內的發展,為此他任用了范質、李穀等人主持內政。這兩人還就是這塊料,該年黃河渾州段的河堤決口,數州之地都被洪水所淹沒,李榖便請命前去監築河堤,在徵調丁夫六萬人,奮戰三十日之後總算把黃河水患給冶了。如果沒有治理,那這幾州百姓就全部會變成難民,難民一多,國家就危險了。柴榮還讓官員們推薦賢才,好為國家所用,不過這推賢這種事還是有講究的,世宗柴榮下令說:“只要有才,舉賢不必避親。但是如果舉薦的人是貪贓枉法,或者是不能勝任其職。日後查出來,這舉薦的人也會按照被舉薦的人所犯過失的重輕,一起要來秋後算帳。這回可難了,這不推薦也不行,皇帝說了,朝中文臣必須第人都推薦一位。其實這種事也好辦,就是看看別人推薦誰,也跟著推薦誰就可以了,當然想必還沒有人敢推薦那種很表面的贓官,如果是碰上深藏不露的贓官,當然也就只有自認倒霉了。現今這位皇帝是幹大事的,一刻也不想閒著。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