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頁
明帝即位之後,北匈奴因和親與互市不成,發兵攻掠邊塞,均被南匈奴與漢軍擊退。永平七年(64年),北匈奴似乎對和親之事已經絕望,所以遣使入漢後,僅請求與漢互市。明帝不希望因拒絕互市而重起邊釁,於是遣使回報,允許互市交易。互市雖然對匈奴與漢民均有益處,但漢與北匈奴通使,引起了南匈奴上層一些人的猜疑,須卜骨都侯等人準備藉機叛亂,於是暗中與北匈奴聯絡,請求北匈奴出兵援助。這一圖謀被朝廷及時發覺,於是在永平八年設置“度遼營”,以中郎將吳棠行度遼將軍事,將兵屯於南單于庭西北的曼柏(今內蒙東勝東北),又調騎都尉秦彭將兵屯南單于庭,以防須卜骨都侯的叛眾與北匈奴交通。同年秋天,北匈奴果然發兵二千騎,攜帶馬革船,準備從朔方渡過黃河迎須卜骨都侯的叛眾,因見漢軍防範嚴密,無隙可乘,失望而歸。迎叛不成,北匈奴單于蒲奴惱羞成怒,屢次發兵大肆攻掠諸邊郡,焚燒城邑,殺掠吏民,河西郡縣城門連白天也得緊閉設防。
北匈奴不斷侵擾邊郡,終於迫使明帝下決心進行反擊。永平十五年(72年),奉車都尉竇固等將兵出屯涼州(治今甘肅張家川),預示著與北匈奴的最後決戰即將爆發。
三、最後一戰——金微山之戰
在兩漢之際的漢匈衝突中,匈奴鐵騎頻繁地出沒於漢北境之上,幾乎整個北境都受到程度不同的騷擾,西域也重入匈奴的彀中。然而,漢匈傳統的戰場——河西地區卻保持著安寧的局勢,這與割據河西,據境自保,被當地豪強推為行河西五郡大將軍事的竇融有直接的關係。匈奴曾試圖重占河西地區,均被竇融擊退,此後不敢再染指河西。建武五年(29年),竇融歸順光武帝,被任為涼州牧,繼續鎮守河西,後雖奉調入朝,但河西大局已定,匈奴無隙可乘,光武帝得以集中兵力在北境抗禦南侵之敵,無西顧之憂。但在公元48年之後,隨匈奴的南北分裂,漢匈戰爭的態勢發生重大變化。北匈奴南侵的路線被親漢的南匈奴所阻斷,其東北部又受到烏桓、鮮卑的壓迫,被迫向匈奴右部轉移,企圖利用西域諸國的人力物力資源繼續與漢為敵。在這種形勢下,西域與河西地區所在的涼州及并州西部就成為漢匈交鋒的主戰場。或許是因為竇氏久在河西地區的緣故,東漢時二位與北匈奴作戰的有名將領竇固、竇憲,都出於這個威名顯赫的家族。
永平十五年,明帝決心出擊北匈奴,遂命顯親侯竇固等大臣議擊北匈奴事。謁者僕射耿秉認為,武帝時占據河西,分離羌、胡,西域內屬,最終迫使匈奴歸附。當前漢匈形勢與武帝時期頗為相似,北匈奴之所以猖獗,是由於重占西域的緣故。因此,耿秉建議漢軍先出擊白山(天山山脈東端),攻占伊吾,擊破車師,重新經營西域,以斷匈奴右臂,然後可戰勝北匈奴。明帝完全同意耿秉的見解,因竇固曾隨伯父竇融在河西,明習邊事,所以任命竇固為奉車都尉,騎都尉耿忠為副將;耿秉為駙馬都尉,騎都尉秦彭為副將,率兵屯於涼州。
永平十六年春二月,漢發兵數萬人,分兵四路,同出塞擊北匈奴。竇固與耿忠出酒泉塞,與北匈奴呼衍王戰於天山,斬首千餘級,追擊至蒲類海,攻占伊吾城,留守一些士卒屯田後班師回塞內。其餘三路漢軍因北匈奴聞風而逃,均無功而返。正是在此次戰役中,竇固發現假司馬班超頗具軍事才能,遂命其率三十六名隨員出使西域。從此,班超開始了經營西域漫長而又艱苦的歷程。十七年冬,竇固等率一萬四千騎出敦煌崑崙塞(今甘肅安西),於蒲類海大敗北匈奴白山部,乘勝攻占車師前後國,復置西域都護與戊己校尉,恢復了漢在西域中斷近六十餘年的統治。十八年春,竇固奉詔罷兵,回到京師洛陽。就在竇固大軍離開西域之後,北單于蒲奴立即遣左鹿蠡王率二萬騎前來爭奪車師前後國,都護陳睦、戊校尉耿恭、己校尉關寵被匈奴及耆焉等國分別圍攻,形勢非常危急。恰在此時,明帝去世,朝廷無暇出兵增援西域。結果陳睦、關寵先後戰死,僅剩耿恭死守疏勒城,頑強抗擊著北匈奴大軍與車師兵的圍攻。耿恭智勇兼備,對士卒推誠相待,同生共死,深得士卒擁戴,故能同心死守孤城。久圍糧盡,煮鎧甲、弓弦為食。北單于派使者前來勸降,許封耿恭為白屋王。耿恭不為所動,將匈奴使者誘上城頭親自斬殺。北單于大怒,急攻疏勒城,但始終不能如願。等到次年章帝即位後,派出援兵解疏勒之圍時,耿恭部眾死傷殆盡,僅剩下二十六人。章帝見西域形勢嚴峻,決定再次放棄西域,撤銷西域都護及戊己校尉。此時,如果不是班超抗旨不遵,自行決定留守西域,漢朝的勢力將再次完全退回到玉門關以內。
雖然漢軍在西域遭受一些挫折,但北匈奴的處境卻更為困難,不僅要防備漢軍、南匈奴、烏桓及鮮卑的進攻,還得忍受天災的襲擊,真是內外交困,苦不堪言。建初八年(83年),北匈奴三木樓訾大人稽留斯等率部眾三萬多人至五原塞附漢,開啟了北匈奴部眾大規模叛逃的先例。元和元年(84年),北匈奴驅趕牛馬萬餘頭前來與漢賈互市,結果又被南匈奴輕騎截奪,經濟損失慘重。爾後,北匈奴大人車利、涿兵等紛紛降漢,僅元和二年一年,北匈奴內附者就有七十三批之多。眾叛親離的結果,致使北匈奴的勢力愈加衰落。章和元年(87年),鮮卑又趁火打劫,攻其左地,殺優留單于,北匈奴大亂,屈蘭等五十八部,二十多萬人南下降漢。章和二年,北匈奴骨都侯等立優留單于異母兄右賢王為單于(史失其名),其兄弟為爭單于之位,內部又發生分裂,加以飢蝗成災,其部眾南下附漢者絡繹不絕。同年七月,南匈奴休蘭屍逐侯鞮單于見北匈奴已山窮水盡,遂上書請求與朝廷共同出兵攻滅北部,統一匈奴,徹底消弭邊患。此時章帝剛剛去世,年幼的和帝即位,竇太后臨朝執政。南單于上書後,竇太后徵詢執金吾耿秉的意見。耿秉認為:武帝時就欲臣服匈奴,可惜未逢其時;如今匈奴分裂,正是徹底臣服匈奴的大好時機,不可錯過。竇太后採納其議,命其兄竇憲與耿秉統兵於明年出擊匈奴。不料此事卻引起以司徒袁安為首的朝臣們的激烈反對,紛紛上書勸阻,反覆諫諍十多次。竇太后不為所動,出征北匈奴的大政最終確定下來。正是在這種歷史機遇下,曾被章帝痛斥為“腐鼠”的竇憲成為三百年漢匈戰爭的終結者。
北匈奴不斷侵擾邊郡,終於迫使明帝下決心進行反擊。永平十五年(72年),奉車都尉竇固等將兵出屯涼州(治今甘肅張家川),預示著與北匈奴的最後決戰即將爆發。
三、最後一戰——金微山之戰
在兩漢之際的漢匈衝突中,匈奴鐵騎頻繁地出沒於漢北境之上,幾乎整個北境都受到程度不同的騷擾,西域也重入匈奴的彀中。然而,漢匈傳統的戰場——河西地區卻保持著安寧的局勢,這與割據河西,據境自保,被當地豪強推為行河西五郡大將軍事的竇融有直接的關係。匈奴曾試圖重占河西地區,均被竇融擊退,此後不敢再染指河西。建武五年(29年),竇融歸順光武帝,被任為涼州牧,繼續鎮守河西,後雖奉調入朝,但河西大局已定,匈奴無隙可乘,光武帝得以集中兵力在北境抗禦南侵之敵,無西顧之憂。但在公元48年之後,隨匈奴的南北分裂,漢匈戰爭的態勢發生重大變化。北匈奴南侵的路線被親漢的南匈奴所阻斷,其東北部又受到烏桓、鮮卑的壓迫,被迫向匈奴右部轉移,企圖利用西域諸國的人力物力資源繼續與漢為敵。在這種形勢下,西域與河西地區所在的涼州及并州西部就成為漢匈交鋒的主戰場。或許是因為竇氏久在河西地區的緣故,東漢時二位與北匈奴作戰的有名將領竇固、竇憲,都出於這個威名顯赫的家族。
永平十五年,明帝決心出擊北匈奴,遂命顯親侯竇固等大臣議擊北匈奴事。謁者僕射耿秉認為,武帝時占據河西,分離羌、胡,西域內屬,最終迫使匈奴歸附。當前漢匈形勢與武帝時期頗為相似,北匈奴之所以猖獗,是由於重占西域的緣故。因此,耿秉建議漢軍先出擊白山(天山山脈東端),攻占伊吾,擊破車師,重新經營西域,以斷匈奴右臂,然後可戰勝北匈奴。明帝完全同意耿秉的見解,因竇固曾隨伯父竇融在河西,明習邊事,所以任命竇固為奉車都尉,騎都尉耿忠為副將;耿秉為駙馬都尉,騎都尉秦彭為副將,率兵屯於涼州。
永平十六年春二月,漢發兵數萬人,分兵四路,同出塞擊北匈奴。竇固與耿忠出酒泉塞,與北匈奴呼衍王戰於天山,斬首千餘級,追擊至蒲類海,攻占伊吾城,留守一些士卒屯田後班師回塞內。其餘三路漢軍因北匈奴聞風而逃,均無功而返。正是在此次戰役中,竇固發現假司馬班超頗具軍事才能,遂命其率三十六名隨員出使西域。從此,班超開始了經營西域漫長而又艱苦的歷程。十七年冬,竇固等率一萬四千騎出敦煌崑崙塞(今甘肅安西),於蒲類海大敗北匈奴白山部,乘勝攻占車師前後國,復置西域都護與戊己校尉,恢復了漢在西域中斷近六十餘年的統治。十八年春,竇固奉詔罷兵,回到京師洛陽。就在竇固大軍離開西域之後,北單于蒲奴立即遣左鹿蠡王率二萬騎前來爭奪車師前後國,都護陳睦、戊校尉耿恭、己校尉關寵被匈奴及耆焉等國分別圍攻,形勢非常危急。恰在此時,明帝去世,朝廷無暇出兵增援西域。結果陳睦、關寵先後戰死,僅剩耿恭死守疏勒城,頑強抗擊著北匈奴大軍與車師兵的圍攻。耿恭智勇兼備,對士卒推誠相待,同生共死,深得士卒擁戴,故能同心死守孤城。久圍糧盡,煮鎧甲、弓弦為食。北單于派使者前來勸降,許封耿恭為白屋王。耿恭不為所動,將匈奴使者誘上城頭親自斬殺。北單于大怒,急攻疏勒城,但始終不能如願。等到次年章帝即位後,派出援兵解疏勒之圍時,耿恭部眾死傷殆盡,僅剩下二十六人。章帝見西域形勢嚴峻,決定再次放棄西域,撤銷西域都護及戊己校尉。此時,如果不是班超抗旨不遵,自行決定留守西域,漢朝的勢力將再次完全退回到玉門關以內。
雖然漢軍在西域遭受一些挫折,但北匈奴的處境卻更為困難,不僅要防備漢軍、南匈奴、烏桓及鮮卑的進攻,還得忍受天災的襲擊,真是內外交困,苦不堪言。建初八年(83年),北匈奴三木樓訾大人稽留斯等率部眾三萬多人至五原塞附漢,開啟了北匈奴部眾大規模叛逃的先例。元和元年(84年),北匈奴驅趕牛馬萬餘頭前來與漢賈互市,結果又被南匈奴輕騎截奪,經濟損失慘重。爾後,北匈奴大人車利、涿兵等紛紛降漢,僅元和二年一年,北匈奴內附者就有七十三批之多。眾叛親離的結果,致使北匈奴的勢力愈加衰落。章和元年(87年),鮮卑又趁火打劫,攻其左地,殺優留單于,北匈奴大亂,屈蘭等五十八部,二十多萬人南下降漢。章和二年,北匈奴骨都侯等立優留單于異母兄右賢王為單于(史失其名),其兄弟為爭單于之位,內部又發生分裂,加以飢蝗成災,其部眾南下附漢者絡繹不絕。同年七月,南匈奴休蘭屍逐侯鞮單于見北匈奴已山窮水盡,遂上書請求與朝廷共同出兵攻滅北部,統一匈奴,徹底消弭邊患。此時章帝剛剛去世,年幼的和帝即位,竇太后臨朝執政。南單于上書後,竇太后徵詢執金吾耿秉的意見。耿秉認為:武帝時就欲臣服匈奴,可惜未逢其時;如今匈奴分裂,正是徹底臣服匈奴的大好時機,不可錯過。竇太后採納其議,命其兄竇憲與耿秉統兵於明年出擊匈奴。不料此事卻引起以司徒袁安為首的朝臣們的激烈反對,紛紛上書勸阻,反覆諫諍十多次。竇太后不為所動,出征北匈奴的大政最終確定下來。正是在這種歷史機遇下,曾被章帝痛斥為“腐鼠”的竇憲成為三百年漢匈戰爭的終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