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頁
竇憲是竇融的曾孫,祖父竇穆娶光武帝女內黃公主,父竇勛娶光武帝子東海王劉強女沘陽公主。祖、父二人尚公主,居高官,權傾一時,終因干亂政治、交通姦滑而獲罪,父子俱死於獄。此時竇憲年少,又為罪官之後,仕途本已無望。但在建初二年(77年),因妹妹立為章帝皇后,竇憲被拜為郎,遷為侍中、虎賁中郎將,從而春風得意,權勢熏天,竟然強奪明帝女沁水公主園田。此事後為章帝知曉,痛斥竇憲為“腐鼠”,方將園田歸還。章帝死後,和帝年幼,竇太后秉政,竇憲參議國家機要,權勢更盛。因見風流倜儻的都鄉侯劉暢贏得年輕太后的歡心,害怕分其權力,竇憲遂遣刺客將劉暢殺死。太后痛惜情夫被害,將竇憲囚於內宮,準備嚴懲。竇憲恐怕被誅,於是上書求擊匈奴以贖罪。於是竇憲被拜為車騎將軍,執金吾耿秉為副將,發北軍五校、黎陽、雍營、沿邊十二郡騎及羌、胡兵擊北匈奴。
永元元年(89年)六月,竇憲、耿秉率八千騎與南匈奴左谷蠡王師子率萬騎出朔方雞鹿塞(今內蒙磴口西北),南單于親將萬騎出滿夷谷(今內蒙包頭北),度遼將軍鄧鴻率羌胡八千騎與南匈奴左賢王安國率萬騎出祻陽塞(今包頭東),三路大軍約定在涿邪山會師。竇憲率大軍出塞之後,分遣副校尉閻磐、司馬耿夔等與左谷蠡王師子率精兵一萬餘騎,於稽落山大敗北單于軍,其部眾四處潰散。北單于率殘部逃遁。竇憲率大軍隨後追擊,又大破北匈奴諸部,直追至私渠比鞮海(今蒙古烏布蘇泊),斬首名王以下一萬三千多級,擄獲牲畜近百萬,前後招降八十一部二十多萬人。竇憲統率大軍出塞三千多里,大獲全勝,乘興與部屬登上燕然山,令幕府中護軍班固作銘,勒石紀功。班固在《封燕然山銘》中讚揚竇憲與耿秉率“鷹揚之校,螭虎之士”,千里奔襲,“陵高闕,下雞塞,經磧鹵,絕大漠”,取得了顯赫戰績,“躡冒頓之區落,焚老上之龍庭”。宣稱這次遠征北匈奴即可以雪“高、文之宿憤,光祖宗之玄靈”,又可以“安固後嗣,恢拓境宇,振大漢之天威。”顯然,竇憲等人已經認識到此役是最終戰勝匈奴的關鍵一戰,所以班固聲稱此役之後,可以“一勞而永逸,暫費而永寧。”事實確實如此。此役是漢匈長達三百年的戰爭中最後一次戰略大決戰。北匈奴經過這次沉重的打擊之後,主力部隊損失殆盡,在漠北的統治實際上已經崩潰,北單于被迫西遷,從而離開匈奴人曾經縱橫三百年的大漠,開始了坎坷的西遷歷程。
竇憲在燕然山銘功後率大軍返朝,班師途中又遣軍司馬吳汜、梁諷攜帶金帛西行,準備招降北單于。這時北單于已經逃到西海(今巴爾喀什湖)之上,北匈奴內部亂作一團,吳汜、梁諷沿途招降一萬多人,至西海後宣揚漢廷聲威,勸慰北單于仿效呼韓邪單于,東歸降漢,保國安民。北單于非常喜悅,立即率殘餘部眾隨漢使返回。北單于歸至私渠比鞮海時,聽說漢軍已經入塞,心存疑慮,不敢親自入漢,於是遣其弟到洛陽探聽虛實。此時竇憲因擊北匈奴有功,拜為大將軍,封為武陽侯,威震朝廷。竇憲見北單于不親自入朝,頗感不快,於是遣還其弟,北匈奴第一次請和未成。
永元二年七月,大將軍竇憲率兵鎮守涼州,又擺出一副即將大舉出兵的態勢。此時北單于見漢遣還其弟,復遣車偕儲王至居延塞,請求漢朝遣使至北匈奴商議歸附事宜,竇憲於是遣班固與梁諷前往。南單于當然不願意北匈奴與漢媾和,於是上書請求出兵襲擊北匈奴,護匈奴中郎將耿譚遣從事率漢軍配合。而北單于根本不知道危險已經降臨,還在急切等待著漢使的到來。入夜之後,漢軍與南匈奴軍二路夾攻,北單于在睡夢中驚醒,受傷後僅以身免,連玉璽也來不及攜帶,八千多人被殺戮,單于閼氏與兒女五人、部眾一千多人都成為俘虜。等漢使班固、梁諷趕到私渠比鞮海後,北單于早已逃得不知去向,唯有殘破的帳庭與滿地的死屍,默默地陳列在大漠之上,以這種獨特的方式歡迎前來媾和的漢使!
永元三年二月,竇憲見北匈奴衰微之極,再也不屑與北匈奴講和,決心消滅北匈奴,於是遣左校尉耿夔率大軍出居延塞,圍擊北匈奴於金微山(今阿爾泰山)。此時北單于根本沒有任何抵抗能力,與漢軍一觸即潰,只得再次率殘餘部眾突圍而逃,母閼氏也被漢軍俘虜,五千多部眾都被漢軍斬首。耿夔此次出塞五千多里,是漢匈戰爭爆發以來漢軍出塞作戰行程最遠的一次,也是漢匈最後一次大會戰。金微山之戰後,北匈奴國家從此滅亡。本來北單于在二年前已經西遷,只是聽從竇憲所派漢使梁諷等人的勸說後方才東歸;而漢軍卻突然發動了金微山之戰,頗有些背信棄義的味道。漢匈二大民族在大漠角逐爭雄三百年,就是以這樣不甚光彩的最後一戰永久地畫上了一個休止符。
《後漢書?南匈奴傳》記載,金微山之戰後北單于下落不明。據一些學者研究,北單于突圍之後,仍沿西遷的老路逃至巴爾喀什湖與鹹海間的康居一帶。班超平定西域後,北匈奴在康居立足不定,離開康居,繞過鹹海,再向遙遠的西方遷徙而去,在伏爾加河流域定居下來,成為四世紀前葉活動於伏爾加河流域的匈人的祖先,或許在那裡繼續去圓已經在大漠之上破碎的重建匈奴帝國的美夢。
永元元年(89年)六月,竇憲、耿秉率八千騎與南匈奴左谷蠡王師子率萬騎出朔方雞鹿塞(今內蒙磴口西北),南單于親將萬騎出滿夷谷(今內蒙包頭北),度遼將軍鄧鴻率羌胡八千騎與南匈奴左賢王安國率萬騎出祻陽塞(今包頭東),三路大軍約定在涿邪山會師。竇憲率大軍出塞之後,分遣副校尉閻磐、司馬耿夔等與左谷蠡王師子率精兵一萬餘騎,於稽落山大敗北單于軍,其部眾四處潰散。北單于率殘部逃遁。竇憲率大軍隨後追擊,又大破北匈奴諸部,直追至私渠比鞮海(今蒙古烏布蘇泊),斬首名王以下一萬三千多級,擄獲牲畜近百萬,前後招降八十一部二十多萬人。竇憲統率大軍出塞三千多里,大獲全勝,乘興與部屬登上燕然山,令幕府中護軍班固作銘,勒石紀功。班固在《封燕然山銘》中讚揚竇憲與耿秉率“鷹揚之校,螭虎之士”,千里奔襲,“陵高闕,下雞塞,經磧鹵,絕大漠”,取得了顯赫戰績,“躡冒頓之區落,焚老上之龍庭”。宣稱這次遠征北匈奴即可以雪“高、文之宿憤,光祖宗之玄靈”,又可以“安固後嗣,恢拓境宇,振大漢之天威。”顯然,竇憲等人已經認識到此役是最終戰勝匈奴的關鍵一戰,所以班固聲稱此役之後,可以“一勞而永逸,暫費而永寧。”事實確實如此。此役是漢匈長達三百年的戰爭中最後一次戰略大決戰。北匈奴經過這次沉重的打擊之後,主力部隊損失殆盡,在漠北的統治實際上已經崩潰,北單于被迫西遷,從而離開匈奴人曾經縱橫三百年的大漠,開始了坎坷的西遷歷程。
竇憲在燕然山銘功後率大軍返朝,班師途中又遣軍司馬吳汜、梁諷攜帶金帛西行,準備招降北單于。這時北單于已經逃到西海(今巴爾喀什湖)之上,北匈奴內部亂作一團,吳汜、梁諷沿途招降一萬多人,至西海後宣揚漢廷聲威,勸慰北單于仿效呼韓邪單于,東歸降漢,保國安民。北單于非常喜悅,立即率殘餘部眾隨漢使返回。北單于歸至私渠比鞮海時,聽說漢軍已經入塞,心存疑慮,不敢親自入漢,於是遣其弟到洛陽探聽虛實。此時竇憲因擊北匈奴有功,拜為大將軍,封為武陽侯,威震朝廷。竇憲見北單于不親自入朝,頗感不快,於是遣還其弟,北匈奴第一次請和未成。
永元二年七月,大將軍竇憲率兵鎮守涼州,又擺出一副即將大舉出兵的態勢。此時北單于見漢遣還其弟,復遣車偕儲王至居延塞,請求漢朝遣使至北匈奴商議歸附事宜,竇憲於是遣班固與梁諷前往。南單于當然不願意北匈奴與漢媾和,於是上書請求出兵襲擊北匈奴,護匈奴中郎將耿譚遣從事率漢軍配合。而北單于根本不知道危險已經降臨,還在急切等待著漢使的到來。入夜之後,漢軍與南匈奴軍二路夾攻,北單于在睡夢中驚醒,受傷後僅以身免,連玉璽也來不及攜帶,八千多人被殺戮,單于閼氏與兒女五人、部眾一千多人都成為俘虜。等漢使班固、梁諷趕到私渠比鞮海後,北單于早已逃得不知去向,唯有殘破的帳庭與滿地的死屍,默默地陳列在大漠之上,以這種獨特的方式歡迎前來媾和的漢使!
永元三年二月,竇憲見北匈奴衰微之極,再也不屑與北匈奴講和,決心消滅北匈奴,於是遣左校尉耿夔率大軍出居延塞,圍擊北匈奴於金微山(今阿爾泰山)。此時北單于根本沒有任何抵抗能力,與漢軍一觸即潰,只得再次率殘餘部眾突圍而逃,母閼氏也被漢軍俘虜,五千多部眾都被漢軍斬首。耿夔此次出塞五千多里,是漢匈戰爭爆發以來漢軍出塞作戰行程最遠的一次,也是漢匈最後一次大會戰。金微山之戰後,北匈奴國家從此滅亡。本來北單于在二年前已經西遷,只是聽從竇憲所派漢使梁諷等人的勸說後方才東歸;而漢軍卻突然發動了金微山之戰,頗有些背信棄義的味道。漢匈二大民族在大漠角逐爭雄三百年,就是以這樣不甚光彩的最後一戰永久地畫上了一個休止符。
《後漢書?南匈奴傳》記載,金微山之戰後北單于下落不明。據一些學者研究,北單于突圍之後,仍沿西遷的老路逃至巴爾喀什湖與鹹海間的康居一帶。班超平定西域後,北匈奴在康居立足不定,離開康居,繞過鹹海,再向遙遠的西方遷徙而去,在伏爾加河流域定居下來,成為四世紀前葉活動於伏爾加河流域的匈人的祖先,或許在那裡繼續去圓已經在大漠之上破碎的重建匈奴帝國的美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