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頁
武帝連續遣細君、解憂公主與烏孫昆莫和親,意圖斷絕匈奴“右臂”,至昭帝時期已經發生了作用,烏孫與漢朝的關係逐漸密切。匈奴壺衍鞮單于見昔日的盟友竟然也倒向漢朝一邊,對烏孫恨之入骨,不僅連續在漢朝北部邊境製造事端,而且又與車師數次入侵烏孫,欲以武力威脅烏孫與漢朝斷絕關係。解憂公主上書求救,就在漢公卿商議未決之時,昭帝病故,朝廷一時無暇出兵援助。匈奴見漢朝沒有出兵,侵掠氣焰更加囂張,出動大兵攻取烏孫的車延、惡師地,擄掠百姓牲畜,遣使至烏孫強索解憂公主。宣帝即位後,解憂公主與翁歸靡俱上書求救,懇請朝廷憐憫公主,出兵救助;表示烏孫願出精兵五萬,與漢軍共攻匈奴。本始二年(前72年)秋,宣帝應烏孫之請,調集十五多萬大軍,發動了西漢時期對匈奴的最後一次大規模出征。
按照漢軍的作戰方針,祁連將軍田廣明將四萬餘騎出西河,度遼將軍范明友將三萬餘騎出張掖,前將軍韓增將三萬餘騎出雲中,蒲類將軍趙充國將三萬餘騎出酒泉,虎牙將軍田順將三萬餘騎出五原;另遣校尉常惠使持節監護烏孫兵,與翁歸靡率烏孫五萬騎西擊匈奴。本始三年春,漢五路大軍出塞,北擊匈奴。匈奴聽說漢軍即將大出的消息後,老幼奔走,驅趕牲畜遠避於漠北。五將軍出塞之後,遠者二千餘里,近者八百餘里,均沒有與匈奴主力部隊相遇,斬首俘獲自千餘級至十餘級不等。五月,五路漢軍陸續返回塞內。五路漢軍雖然沒有取得顯赫的戰果,但在聲勢上震懾了匈奴,在東線牽制匈奴主力,為烏孫在西線的順利出擊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在常惠的監護下,昆彌翁歸靡率烏孫五萬騎兵從西方進入匈奴,襲擊右谷蠡王的王庭,大獲全勝,斬首俘獲單于父輩及嫂、居次(匈奴公主)、名王(諸部王)、犁汀都尉、千長、騎將以下四萬多人,牲畜七十多萬頭。匈奴從此勢力大衰,愈加怨恨烏孫。
同年冬天,壺衍鞮單于親率數萬騎兵襲擊烏孫,試圖報仇,雖然擄掠烏孫一些老弱之民,但在還軍的途中又遭受大雪嚴寒的襲擊,生還者不足十分之一。就在匈奴內外交困之際,丁令攻其北,烏桓攻其東,烏孫攻其西,匈奴三面受敵,又損失數萬人,馬數萬匹,牛羊不計其數,再加之連年饑荒,匈奴人口銳減,經濟遭受嚴重破壞,屬部紛紛瓦解,內部爭權鬥爭也日益激化,迫使匈奴不得不重新考慮與漢和親問題。
烏孫在漢朝的全力支持下不僅平安渡過困境,而且又大敗匈奴,擄獲大批人口牲畜,昆彌翁歸靡因此對漢廷感恩戴德,於元康二年(前64年)上書,表示願立與解憂公主所生的長子元貴靡為繼嗣,請漢再遣公主與元貴靡結親,宣稱將叛絕匈奴。宣帝應翁歸靡之請,以解憂公主侄女相夫為公主,置官屬侍從百餘人,居上林苑中學烏孫語。相夫遠嫁之日,宣帝親臨平樂觀送行,命長羅侯常惠護送至烏孫。相夫一行至敦煌時,翁歸靡病死,烏孫貴族違背翁歸靡與漢朝之約,遵從岑陬遺約,擁立泥靡為昆彌。這一突發事變,打亂了漢廷精心的布署,宣帝因此召回相夫。泥靡復娶解憂公主為妻,又生一子。甘露元年(前53年),翁歸靡胡婦所生子烏就屠起兵襲殺泥靡,自立為昆彌,因害怕漢朝興師問罪,所以奉元貴靡為大昆彌,自己為小昆彌,漢廷復遣常惠率三校尉駐赤谷城,為二昆彌分劃人民地界。從此烏孫昆彌一直有大小之分,大昆彌親漢,小昆彌親匈奴,二昆彌爭鬥不止。漢朝為調整二昆彌的關係,費盡了心機,謹慎地維繫著與烏孫的友好關係。
四、班超經營西域
公元73年(永平十六年)夏天的一個清晨,沉睡多年的陽關突然被一陣急促的馬蹄聲驚醒,一行三十六位騎士,在一名身材魁梧的中年武將率領下穿關而過,迎著撲面而來的黃沙,踏著堅硬的沙礫,朝西方絕塵而去。為首的這位中年武將,就是以重新溝通西域而永垂青史的東漢名將——班超。
班超,東漢扶風安陵(今陝西咸陽東北)人,出身於一個著名的文人世家。父親班彪、哥哥班固、妹妹班昭,均是一代博學高才的史學家與文學家。署名班固的著名史書《漢書》,實際上是始創於班彪,集大成於班固,補璧於班昭,集三班之力而完成的。在父兄的薰陶下,班超從少年時代起就勤奮好學,博覽群書,精研漢史,對於匈奴、西域的歷史尤感興趣,思緒常常馳騁於大漠荒野之上,縈迴於金戈鐵馬之中。永平五年(62年),班固赴京城任職,班超與母親隨之遷居洛陽。在達官貴人聚居之地,為幫助職微俸薄的哥哥養家,班超終日忙忙碌碌,伏案抄寫那些枯躁乏味的官府公文。終於有一日,班超再也按捺不住,憤然投筆於地,感嘆道:“大丈夫即使沒有別的志向,也應當效法傅介子、張騫,立功於絕域,萬里取封侯,怎麼能在筆硯之間消磨時光!”
永平十六年春二月,奉車都尉竇固奉命出酒泉擊北匈奴,班超毅然從軍,被任命為假司馬,從而開始了他長達三十一年的西域生涯。在此次戰役中,班超自將一支偏師,攻擊伊吾城(今新疆哈密西),戰於蒲類海(今新疆巴里坤湖),多有斬獲。竇固非常欣賞班超的軍事才能,於是命令他出使西域,從而揭開了東漢王朝重新經營西域的序幕。
自從宣帝神爵年間在西域設置都護府以來,在歷任都護的治理之下,西域諸國大體上平安相處,渡過了六七十年的安定時期;匈奴自從呼韓邪單于歸附朝廷後,北境也是一番太平景象。然而到了西漢末年,政治日益腐敗,外戚王莽執政,朝廷對西域及匈奴的控制能力已經嚴重削弱,元始二年(2年),車師後王姑句與來去胡王唐兜因不滿戊己校尉與都護的欺辱,率部眾逃入匈奴,即是西域將發生動亂的信號。王莽不僅沒有及時安撫諸國,反而遣使至匈奴強索二人,會集諸國國王,當眾殺之,激起西域諸國的憤怒。王莽代漢建新後,任意“貶易王侯”,西域諸國愈加瓦解。始建國五年(13年),焉耆(王治今新疆焉耆西南)率先起兵,攻殺都護但欽,繼而又在各國支持下,大敗繼任都護李崇。李崇率殘部退守龜茲(王治今新疆庫車),數年而死,西域從此斷絕與中原的聯繫。其後西域諸國自相攻擊,匈奴也乘機而入,役使西域諸國,莎車王賢也聯繫鄰近諸國抗擊匈奴。建武十四年(38年),莎車王賢與鄯善王安遣使貢獻,俱言諸國苦於匈奴重斂,皆願屬漢,懇請復置都護。這是東漢時西域與中原的首次交往。光武帝劉秀因天下初定,百廢待興,無力西顧,因此拒絕所請。公元45年,車師後國等十八國皆遣侍子入漢,再次請求內屬,光武帝厚禮遣回諸國侍子,但仍然拒派都護。三年之後,匈奴正式分裂為南北二部。南匈奴南下附漢,北匈奴逐漸向西北遷徙,企圖控制西域,作為侵擾中原的基地。至明帝永平時(58~75年),北匈奴利用西域諸國的爭鬥,坐收漁利,最終完全控制了西域,數次脅迫西域諸國攻掠河西地區,以致河西一帶城門晝夜皆閉。東漢政府為了保障西北地區的安全,不得不重新考慮奪取西域的問題。在公元73年竇固擊北匈奴的戰役中,漢軍占領伊吾,並設置宜禾都尉,駐兵屯守。伊吾是北匈奴侵擾中原的必經之地,也是匈奴進入西域的咽喉要道,漢軍控制了伊吾,從而揭開了漢匈再奪西域的序幕。班超就是為了實現這一方略而出使西域的。
按照漢軍的作戰方針,祁連將軍田廣明將四萬餘騎出西河,度遼將軍范明友將三萬餘騎出張掖,前將軍韓增將三萬餘騎出雲中,蒲類將軍趙充國將三萬餘騎出酒泉,虎牙將軍田順將三萬餘騎出五原;另遣校尉常惠使持節監護烏孫兵,與翁歸靡率烏孫五萬騎西擊匈奴。本始三年春,漢五路大軍出塞,北擊匈奴。匈奴聽說漢軍即將大出的消息後,老幼奔走,驅趕牲畜遠避於漠北。五將軍出塞之後,遠者二千餘里,近者八百餘里,均沒有與匈奴主力部隊相遇,斬首俘獲自千餘級至十餘級不等。五月,五路漢軍陸續返回塞內。五路漢軍雖然沒有取得顯赫的戰果,但在聲勢上震懾了匈奴,在東線牽制匈奴主力,為烏孫在西線的順利出擊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在常惠的監護下,昆彌翁歸靡率烏孫五萬騎兵從西方進入匈奴,襲擊右谷蠡王的王庭,大獲全勝,斬首俘獲單于父輩及嫂、居次(匈奴公主)、名王(諸部王)、犁汀都尉、千長、騎將以下四萬多人,牲畜七十多萬頭。匈奴從此勢力大衰,愈加怨恨烏孫。
同年冬天,壺衍鞮單于親率數萬騎兵襲擊烏孫,試圖報仇,雖然擄掠烏孫一些老弱之民,但在還軍的途中又遭受大雪嚴寒的襲擊,生還者不足十分之一。就在匈奴內外交困之際,丁令攻其北,烏桓攻其東,烏孫攻其西,匈奴三面受敵,又損失數萬人,馬數萬匹,牛羊不計其數,再加之連年饑荒,匈奴人口銳減,經濟遭受嚴重破壞,屬部紛紛瓦解,內部爭權鬥爭也日益激化,迫使匈奴不得不重新考慮與漢和親問題。
烏孫在漢朝的全力支持下不僅平安渡過困境,而且又大敗匈奴,擄獲大批人口牲畜,昆彌翁歸靡因此對漢廷感恩戴德,於元康二年(前64年)上書,表示願立與解憂公主所生的長子元貴靡為繼嗣,請漢再遣公主與元貴靡結親,宣稱將叛絕匈奴。宣帝應翁歸靡之請,以解憂公主侄女相夫為公主,置官屬侍從百餘人,居上林苑中學烏孫語。相夫遠嫁之日,宣帝親臨平樂觀送行,命長羅侯常惠護送至烏孫。相夫一行至敦煌時,翁歸靡病死,烏孫貴族違背翁歸靡與漢朝之約,遵從岑陬遺約,擁立泥靡為昆彌。這一突發事變,打亂了漢廷精心的布署,宣帝因此召回相夫。泥靡復娶解憂公主為妻,又生一子。甘露元年(前53年),翁歸靡胡婦所生子烏就屠起兵襲殺泥靡,自立為昆彌,因害怕漢朝興師問罪,所以奉元貴靡為大昆彌,自己為小昆彌,漢廷復遣常惠率三校尉駐赤谷城,為二昆彌分劃人民地界。從此烏孫昆彌一直有大小之分,大昆彌親漢,小昆彌親匈奴,二昆彌爭鬥不止。漢朝為調整二昆彌的關係,費盡了心機,謹慎地維繫著與烏孫的友好關係。
四、班超經營西域
公元73年(永平十六年)夏天的一個清晨,沉睡多年的陽關突然被一陣急促的馬蹄聲驚醒,一行三十六位騎士,在一名身材魁梧的中年武將率領下穿關而過,迎著撲面而來的黃沙,踏著堅硬的沙礫,朝西方絕塵而去。為首的這位中年武將,就是以重新溝通西域而永垂青史的東漢名將——班超。
班超,東漢扶風安陵(今陝西咸陽東北)人,出身於一個著名的文人世家。父親班彪、哥哥班固、妹妹班昭,均是一代博學高才的史學家與文學家。署名班固的著名史書《漢書》,實際上是始創於班彪,集大成於班固,補璧於班昭,集三班之力而完成的。在父兄的薰陶下,班超從少年時代起就勤奮好學,博覽群書,精研漢史,對於匈奴、西域的歷史尤感興趣,思緒常常馳騁於大漠荒野之上,縈迴於金戈鐵馬之中。永平五年(62年),班固赴京城任職,班超與母親隨之遷居洛陽。在達官貴人聚居之地,為幫助職微俸薄的哥哥養家,班超終日忙忙碌碌,伏案抄寫那些枯躁乏味的官府公文。終於有一日,班超再也按捺不住,憤然投筆於地,感嘆道:“大丈夫即使沒有別的志向,也應當效法傅介子、張騫,立功於絕域,萬里取封侯,怎麼能在筆硯之間消磨時光!”
永平十六年春二月,奉車都尉竇固奉命出酒泉擊北匈奴,班超毅然從軍,被任命為假司馬,從而開始了他長達三十一年的西域生涯。在此次戰役中,班超自將一支偏師,攻擊伊吾城(今新疆哈密西),戰於蒲類海(今新疆巴里坤湖),多有斬獲。竇固非常欣賞班超的軍事才能,於是命令他出使西域,從而揭開了東漢王朝重新經營西域的序幕。
自從宣帝神爵年間在西域設置都護府以來,在歷任都護的治理之下,西域諸國大體上平安相處,渡過了六七十年的安定時期;匈奴自從呼韓邪單于歸附朝廷後,北境也是一番太平景象。然而到了西漢末年,政治日益腐敗,外戚王莽執政,朝廷對西域及匈奴的控制能力已經嚴重削弱,元始二年(2年),車師後王姑句與來去胡王唐兜因不滿戊己校尉與都護的欺辱,率部眾逃入匈奴,即是西域將發生動亂的信號。王莽不僅沒有及時安撫諸國,反而遣使至匈奴強索二人,會集諸國國王,當眾殺之,激起西域諸國的憤怒。王莽代漢建新後,任意“貶易王侯”,西域諸國愈加瓦解。始建國五年(13年),焉耆(王治今新疆焉耆西南)率先起兵,攻殺都護但欽,繼而又在各國支持下,大敗繼任都護李崇。李崇率殘部退守龜茲(王治今新疆庫車),數年而死,西域從此斷絕與中原的聯繫。其後西域諸國自相攻擊,匈奴也乘機而入,役使西域諸國,莎車王賢也聯繫鄰近諸國抗擊匈奴。建武十四年(38年),莎車王賢與鄯善王安遣使貢獻,俱言諸國苦於匈奴重斂,皆願屬漢,懇請復置都護。這是東漢時西域與中原的首次交往。光武帝劉秀因天下初定,百廢待興,無力西顧,因此拒絕所請。公元45年,車師後國等十八國皆遣侍子入漢,再次請求內屬,光武帝厚禮遣回諸國侍子,但仍然拒派都護。三年之後,匈奴正式分裂為南北二部。南匈奴南下附漢,北匈奴逐漸向西北遷徙,企圖控制西域,作為侵擾中原的基地。至明帝永平時(58~75年),北匈奴利用西域諸國的爭鬥,坐收漁利,最終完全控制了西域,數次脅迫西域諸國攻掠河西地區,以致河西一帶城門晝夜皆閉。東漢政府為了保障西北地區的安全,不得不重新考慮奪取西域的問題。在公元73年竇固擊北匈奴的戰役中,漢軍占領伊吾,並設置宜禾都尉,駐兵屯守。伊吾是北匈奴侵擾中原的必經之地,也是匈奴進入西域的咽喉要道,漢軍控制了伊吾,從而揭開了漢匈再奪西域的序幕。班超就是為了實現這一方略而出使西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