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大宛位於今中亞費爾干納盆地,是西域南北二道會合後西行的必經之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而且以盛產汗血馬而聞名。太初元年(前104年),武帝聽說大宛貳師城有善馬,非常想獲得大宛善馬改良中原馬種,於是命期門郎車令攜千金及金馬前往大宛交換。大宛距漢遙遠,素來只敬畏匈奴,又自珍寶馬,所以拒絕了漢使的請求。車令是一介武夫,被拒絕後怒氣衝天,厲聲辱罵,椎破金馬後起程回國。大宛王毋寡與貴臣受辱後也大怒,於是勾結位於其東邊的郁成王攔路截殺車令等人,盡掠財物而去。消息傳到長安,武帝怒不可遏,立即任命寵姬李夫人的弟弟李廣利為貳師將軍,率屬國騎六千人及各郡國不法少年數萬人征伐大宛。

  李廣利率西征軍出玉門關後,必須穿越道路險惡的鹽澤(今羅布泊地區)西行,在茫茫的沙漠戈壁之中無法找到足夠的淡水供大軍所用,不少士卒倒斃途中,等到走出鹽澤,早已疲憊不堪。然而,更加沉重的打擊尚在後面。西域北道的各國在匈奴的策動下,斷絕對漢軍的給養,並不斷地襲擊漢軍。李廣利率領漢軍尚未抵達大宛,就被西域小國郁成擊敗,死傷慘重。李廣利束手無策,只得率領殘兵敗將返回,退至近敦煌時,士卒僅剩十分之一二,於是上書請求罷兵。武帝大怒,決定將征伐大宛的戰爭繼續下去,遣使至敦煌,於玉門關上宣布詔命:“有敢入玉門關者斬之!”李廣利因此不敢入關,屯居在關外待命。這時,許多朝臣因浞野侯趙破奴擊匈奴兵敗投降,不希望漢軍在二線同時作戰,因此勸武帝罷征大宛兵,集中力量專攻匈奴。武帝則認為如果連小國大宛都不能攻克,大夏等國必然輕視大漢,截殺漢使之事將會愈演愈烈。正是基於這樣的考慮,武帝將主張罷兵的鄧光等人治罪,赦免罪犯囚徒及不法少年,皆令從軍出征,又調集郡國邊騎等,共徵發六萬多人,牛十萬頭,馬三萬匹,負載糧食與武器的驢、橐駝(即駱駝)數萬匹,由內地向敦煌轉運糧食的民夫絡繹於路,“天下騷動,皆為伐宛”。

  太初四年(前101年),李廣利第二次伐大宛。此次出徵兵眾勢盛,匈奴與西域諸國不敢截擊,較為順利地到達大宛貳師城。漢軍將城重重包圍,猛攻四十餘日,終於將貳師外城攻破。大宛眾貴人見形勢危急,於是謀殺大宛王毋寡,被迫與漢軍講和,獻善馬三千匹,並約定以後每年貢獻汗血馬二匹。李廣利終於以數萬人死傷的慘重代價將大宛征服,結盟而返。武帝不惜傾注人力物力二伐大宛,奪取大宛善馬固然是一個原因,但更重要的因素在於通過征服大宛,宣揚大漢的國威,抵消匈奴在西域的影響。事實也是如此,漢軍西征時所經過的一些西域小國,震於漢軍聲威,都紛紛遣子入漢,稱臣納貢,轉而依附漢朝。

  漢武帝在取得征服大宛的勝利之後,又與匈奴展開了對車師的爭奪。車師位於今新疆吐魯番盆地,王治交河城(今新疆吐魯番西北),是中原通往西域的第二道門戶(第一道指樓蘭),而且車師在樓蘭之北,與匈奴相鄰,早在漢初就臣服於匈奴。這種特定的地理位置,必然要成為漢匈反覆爭奪的焦點。自武帝從天漢二年(前99年)始奪車師以來,直至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才最終領有車師。在長達四十餘年的時間中,圍繞著車師,漢匈共進行了五次規模較大的爭奪戰。

  雖然在元封三年,漢將趙破奴曾攻破車師,不過那時武帝還沒有考慮占領車師的問題,所以漢軍很快撤走,只能是一種嘗試性的爭奪。天漢二年(前99年),武帝決心占領車師,以保證北道的安全,於是命李廣利、李陵等分出酒泉、居延北擊匈奴,另遣匈奴降者開陵侯率樓蘭國兵擊車師。李廣利被匈奴所圍,幾乎不能脫身;而李陵則兵敗身降。匈奴右賢王在擊退李廣利後,率數萬騎救車師,開陵侯見形勢不利,引兵而還。在一奪車師中,以漢軍的失敗而告終。

  征和三年(前90年),武帝遣李廣利、商丘成、馬通三將軍分出五原、西河、酒泉北擊匈奴。馬通率部隊將經過車師之北,武帝恐怕車師襲擊漢軍,又遣開陵侯率樓蘭、尉犁、危須等六國兵圍車師。此時匈奴自顧不暇,無法前往增援,車師王降服,臣屬於漢。在二奪車師中,漢軍征服了車師。

  車師是匈奴在西域的重要基地,自然不肯輕易拱手讓出,特別是在昭帝元鳳四年(前77年),親匈奴的樓蘭王安歸被漢使傅介子刺殺後,安歸之弟尉屠耆被漢朝立為王,更其國名為鄯善,移都城於抒泥城(今新疆若羌),南道的門戶已經被漢朝牢固控制的情況下,車師對於匈奴就更為重要。元平元年(前74年),匈奴派遣四千騎兵前往車師屯田,車師又倒向匈奴,出兵與匈奴共侵烏孫。本始三年(前71年)春,宣帝應烏孫昆彌翁歸靡的請求,遣度遼將軍范明友等五將軍,十五萬騎,分道而出,北擊匈奴;又命校尉常惠持節監護烏孫兵五萬,從西方擊匈奴。屯田於車師的匈奴騎兵得知漢五路大軍齊出,烏孫兵即將西至,大驚失色,一鬨而散。在三奪車師中,車師復通於漢。

  匈奴得知車師再次臣服於漢後大怒,命車師王遣太子軍宿入匈奴作為人質,軍宿不願入質於匈奴,逃歸其外祖父家焉耆,車師王於是改立烏貴為太子。烏貴繼承王位後,與匈奴聯姻,又倒向匈奴。地節二年(前68年),漢遣侍郎鄭吉率士卒屯田於渠犁,墾荒積穀,準備進攻車師。第二年秋收之後,鄭吉與校尉司馬熹發西域諸國兵萬餘人及屯田士卒一千五百人圍攻車師,車師王烏貴請求歸附。匈奴得知車師降漢,發兵攻擊,但被鄭吉與司馬熹擊退。鄭吉留下少許士卒守護車師王,自率大軍回渠犁田所。車師王唯恐匈奴復來被殺,棄國逃至烏孫,匈奴遂立車師王弟兜莫為王。兜莫不敢再居車師故地,於是率領殘餘部眾遷徙至博格多山北麓,設王治於務塗谷(今新疆奇台西南,車師後國王治);鄭吉則發兵三百人於車師故地屯田,充實其地。在四奪車師中,車師分裂為前後二國(或稱前後二部)。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