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西南新道既然不通,武帝又回過頭來集中精力打通河西走廊,於是在元狩二年發動了“河西戰役”。驃騎將軍霍去病一舉擊潰匈奴在河西地區的部隊,迫使匈奴駐守河西地區的渾邪王殺休屠王后降漢,收復了河西地區,控制了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在與匈奴奪取西域的鬥爭中取得了一個初步、但又極其重要的勝利。元狩四年,著名的漠北大決戰爆發。匈奴在連續失去河南、河西二個戰略要地之後,又遭到衛青、霍去病二路大軍的夾擊,匈奴東部的左賢王與中部的伊稚斜單于均受到重創,逃往漠北,從此“漠南無王庭”。匈奴在漢北部邊境全線失敗後,其勢力開始轉移到其右部,更加強化了對西域的控制。

  西域自從老上單于時隸屬於匈奴,至元狩時已經六十餘年。匈奴在西域的統治十分暴虐,視各國如僮僕,在天山之北的焉耆(王治今新疆焉耆西南)、危須(王治今新疆焉耆東北)、尉犁(王治今新疆庫爾勒)間設置“僮僕都尉”,負責從諸國聚斂賦稅,西域各國,尤其是與匈奴相鄰的天山北麓諸國畏之如虎,不敢抗命。西域東北的蒲類本是一個大國,因其國王曾得罪匈奴,單于遂徙其壯民六千多人於匈奴右部阿惡地,號曰“阿惡國”,其老弱逃亡於山谷間,才得以保存國號,但從此一蹶不振。匈奴對西域各國的生殺予奪,由此可見一斑。如果漢朝不能將匈奴勢力逐出西域,就無法避免匈奴從其右部捲土重來,邊境戰爭的勝利也就不可能鞏固。在這種形勢下,爭取西域遂成為漢匈戰爭的新焦點。

  大約在漠北之戰結束前後,武帝數次向張騫詢問大夏諸國的情況。張騫因始通西域及隨大將軍衛青出征有功,在元朔六年(前123年)被封為博望侯,元狩二年(前121年)因延誤戰機當斬,贖為庶人。所以張騫見武帝垂詢西域事宜,非常想再次立功復封,於是向武帝建議遣使聯絡西域北部強國烏孫,招其返歸河西故地,同時遣公主出嫁,與烏孫結為昆弟,即可以斷絕匈奴右臂,又可以招撫大夏諸國。武帝同意張騫的見解,派遣他再次出使西域。

  元狩四年,張騫被任命為中郎將,率領一支三百多人的龐大使團,其中設有多名副使,每人均備馬二匹,攜帶牛羊萬頭,幣帛等財物不可計數,浩浩蕩蕩地向西域進發。這時河西走廊已經掌握在漢朝的手中,張騫不必再擔心匈奴輕騎的騷擾,經由龜茲(今新疆庫車一帶)西行,順利地抵達烏孫。然而此時烏孫正發生內亂,烏孫昆莫獵驕靡(昆莫是烏孫王號,又作昆彌;獵驕靡是名字)的次子與長孫因爭奪太子之位而起兵相攻。昆莫年老,無力制止,只求自保。在這種形勢下,烏孫當然無暇考慮與漢結盟的問題;況且烏孫鄰近匈奴,服屬已久,而對漢朝的情況卻不甚清楚。雖然張騫一再宣揚大漢國威,厚贈財物,允諾以漢公主和親,但是依然無法與烏孫締結盟約。不過,烏孫見漢使氣度非凡,禮物豐厚,推測漢朝應是一個大國,所以熱情款待,並應允派專使赴漢致謝。張騫分遣副使等赴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闐等國後,於元鼎二年(前115年)與烏孫數十人返回長安。隨後,張騫所遣副使也陸續與各國派遣的赴漢答謝的使者返回。從此之後,漢與西域的聯繫日益密切起來,每年都有許多批漢朝使團或商隊穿行西域各國之間,足跡遍及西域,甚至更遠的地區,中原的絲織品等通過西域源源不斷地輸向西方,形成了一條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

  張騫回長安後不久去世,但他在二次出使時所表現出的堅韌不拔的頑強毅力,以及與各國交往時寬宏友善的誠懇態度,在西域各國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在他死後,許多出使西域的漢使都自稱“博望侯”,試圖以此取得各國的信任。司馬遷稱讚張騫通西域的壯舉有“鑿空”之功,決非虛言。

  二、二征大宛與五奪車師

  自從張騫二通西域後,漢與西域諸國的交往日漸密切,南北二道均已開通。大體上南道是出玉門關或陽關,至樓蘭(都城樓蘭,故址在羅布泊西北孔雀河南岸。昭帝時改國名為鄯善,遷都於羅布泊西南的抒泥城,即今新疆若羌)後沿塔里木盆地南緣與崑崙山北麓間通道西行;北路也是出玉門關或陽關,至樓蘭後沿新疆中部天山南麓與塔里木盆地北緣之間的通道西行;南北二路在疏勒(王治今新疆喀什)會合,而後再逾蔥嶺至大宛、康居諸國。張騫“鑿空”西域後,漢使與商旅們頻繁地出現在南北二道之上,嚴重威脅到匈奴在西域的統治,匈奴當然不肯坐視。這時西域諸國尚處於匈奴的統治之下,尤其是對地處中原與西域交通要衝的樓蘭與車師的控制更為嚴密。隨著漢使往來的日漸增多,樓蘭、車師等當道諸國供應食物,應接不暇,何況還有許多不法之徒混跡於使團之中,私帶官物,依仗大漢的聲威,強買強賣,勒索財物,更是引起諸國的反感。因此,樓蘭、車師等國在匈奴的唆使與支持下,阻斷交通,劫殺漢使。如果不斷然採取措施,西域的交通存在著被匈奴重新阻斷的可能。因此,武帝決心以武力保衛西域道路的暢通。

  元封三年(前108年),武帝派遣將軍趙破奴率數萬騎擊樓蘭、車師,曾經出使過樓蘭的使者王恢奉命佐助趙破奴。王恢先率輕騎七百人突襲樓蘭,俘獲樓蘭王;隨後,趙破奴率數萬兵擊破車師。此役是漢軍在西域進行的第一次軍事行動,不僅保障了敦煌以西的交通安全,漢長城也延伸至玉門關;而且也向西域諸國顯示了漢朝強大的軍事實力,對動搖於匈奴與漢朝之間的西域諸國起到了強烈的震懾作用。樓蘭王向漢朝稱臣獻貢,與匈奴的關係逐漸疏遠。元封六年,烏孫遣使至漢,請求和親。在這種形勢下,匈奴怨恨烏孫、樓蘭,而集中全力經營車師,並聯合大宛等國,扣留或截殺大月氏、大夏等國與漢朝的使團及商隊,騷擾阻斷絲路西段的交通。為了打破匈奴對大宛的控制,並奪取汗血馬,武帝因此發動二伐大宛的戰役。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