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頁
2003年12月底,華盛頓悄悄地撤回了400人的特遣部隊,這支特遣部隊花費了好幾個月的時間,在伊拉克尋找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想得到任何蛛絲馬跡,結果一無所獲。到2004年1月,科林?鮑威爾被迫承認美國沒有證據證明伊拉克與基地組織之間有聯繫,但還是蒼白地堅持這些聯繫可能存在,並認為這就夠了。鮑威爾辯稱布希發動戰爭是因為“他認為那個地區處於危險之中,美國處於危險之中”。一個備受尊重的華盛頓智囊團,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譴責了關於所謂的伊拉克武器威脅論的“系統誤傳”。對於鮑威爾的解釋,人們不禁要問,為什麼華盛頓要冒這麼大的風險,對付這捕風捉影的威脅?
五角大樓控制著戰後重建事務,而不是常規地由國務院控制。五角大樓的沃爾福威茨明確地表示,只有政府的好朋友才可以得到關於伊拉克石油工業的利潤巨大的合同。切尼的哈利伯頓公司位於首位,還有柏克德公司,以及美國和英國的其他石油公司。華盛頓變本加厲地要求它在歐洲、俄羅斯以及其他一些地方的同盟國免除伊拉克的債務。華盛頓沒有付出什麼,它又贏了。在拒絕聯合國的維和事務的同時,它又要求外國軍隊承擔這個擔子。總之,華盛頓的態度看起來更像是帝王而不是民主。喬治?布希曾經虔誠地說過他的阿拉伯夢想,這夢想就是把民主帶到伊拉克以及其他的專制的阿拉伯世界。無疑,拴在美國主戰坦克油桶上的民主不是大多數伊拉克人的夢想。
布萊爾的前內閣大臣米切爾?米徹在6月份戰爭剛結束時辭職,他曾對倫敦《衛報》說,“不管薩達姆?海珊是否當權,布希內閣都打算以武力控制海灣地區”。米徹繼續指出,“反恐戰爭是一層虛掩的面紗,它被美國用來遮掩它的真實意圖,就是實現更廣泛的戰略上的政治目標”。切尼的美國新世紀計劃以及貝克研究所的能源報告,被米徹看作是華盛頓的政治藍圖。米徹認為,關於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以及伊拉克與基地組織之間的聯繫,不過是一顆煙幕彈。
第十三章獨步天下(6)
他還發現了另一個可能的解釋,那就是“美國和英國可靠的碳氫化合物能源正消耗殆盡……英國到2005年將面臨嚴重的天然氣短缺”。前內閣大臣指出,英國,特別是英國主要的石油公司如英國石油和皇家殼牌,決不甘心自己被排斥在搶奪世界上剩餘石油資源的行列之外。米徹回憶到,“英國石油的執行長布朗爵士曾經警告華盛頓,不要在戰後為自己的那些公司把伊拉克瓜分殆盡”。米徹曾經是英國的環境大臣,他也許知道那份不同尋常的備忘錄的內容,就是在9月11日之前幾天提交給布萊爾內閣政府的那份備忘錄
見2003年9月6日《衛報》上發表的米切爾?米徹的文章“反恐戰爭只是藉口”,這篇從布萊爾內閣一位長期在職的高級官員的角度撰寫的文章,讓美國媒體失語。關於美國武器轉移的報導見於雷蒙德?惠塔克的文章。2004年1月11日,《獨立報》載文“鮑威爾不同意基地組織搜尋薩達姆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沃爾福威茨的觀點在喬治?懷特撰寫的一篇文章中有涉及,該文題目是“沃爾福威茨:伊拉克戰爭是為了石油”,發表於2003年6月4日《衛報》。蒂莫西?加登?阿什(2004年1月22日《衛報》文章“接下來是阻止敘利亞?”)也注意到,布希要求NED的資金加倍,進一步在中東地區擴大民主。。
油之將盡?
2001年9月9日,布萊爾首相的內閣政府收到一份非常令人震驚的備忘錄,備忘錄用了一個簡單的標題:“呈內閣能源政策事務處”。這份備忘錄是石油消耗分析中心一群一流的地質學家精心準備的。
英國內閣辦公室的備忘錄集中於這樣一個主題:“世界面臨嚴重的烴供給困境”。備忘錄中陳述到,“全球石油供應現狀已上升為政治風險問題……如果加大對中東地區生產的投資,能夠提高產量,但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範圍內提高而已。只有伊拉克是一個巨大的例外……”。內閣辦公室備忘錄進而預言“全球石油產量將會很快下降。石油產量峰值的時間取決於中東地區的儲備量……樂觀估計,全球峰值會在5~10年間出現”。報告也預言了全球天然氣的峰值會在20年後出現。作者建議政府要進行“相關的工作來驗證這些計算”。但是備忘錄被悄悄地藏起來了。
布萊爾有一些消息靈通的石油顧問。這些人中包括英國石油的總裁布朗爵士,他也是首相的親密朋友。1999年,即英國備忘錄出台的兩年多前,布希當選總統的一年前,美國大西洋里奇菲爾德石油公司(布朗爵士的英國石油公司的分公司)的總裁邁克?鮑林聲稱,“我們已經搭上了石油末世紀的頭班車”。
鮑林所言對喬治?布希、詹姆斯?貝克以及迪克?切尼來說,意義十分明確。令人好奇的是,這麼一個影響經濟穩定和安全的意義深遠的觀點,在2000年大選期間及以後從來沒有被公開地提出來過。
從20世紀20年代起,過去的一個世紀裡有好多次預言,說世界上的石油將消耗殆盡,但每次這樣的厄運預言者都被證明是錯誤的。總是有人杞人憂天。那麼為什麼這次的警告就應該比20世紀70年代的警告更有現實意義呢?
五角大樓控制著戰後重建事務,而不是常規地由國務院控制。五角大樓的沃爾福威茨明確地表示,只有政府的好朋友才可以得到關於伊拉克石油工業的利潤巨大的合同。切尼的哈利伯頓公司位於首位,還有柏克德公司,以及美國和英國的其他石油公司。華盛頓變本加厲地要求它在歐洲、俄羅斯以及其他一些地方的同盟國免除伊拉克的債務。華盛頓沒有付出什麼,它又贏了。在拒絕聯合國的維和事務的同時,它又要求外國軍隊承擔這個擔子。總之,華盛頓的態度看起來更像是帝王而不是民主。喬治?布希曾經虔誠地說過他的阿拉伯夢想,這夢想就是把民主帶到伊拉克以及其他的專制的阿拉伯世界。無疑,拴在美國主戰坦克油桶上的民主不是大多數伊拉克人的夢想。
布萊爾的前內閣大臣米切爾?米徹在6月份戰爭剛結束時辭職,他曾對倫敦《衛報》說,“不管薩達姆?海珊是否當權,布希內閣都打算以武力控制海灣地區”。米徹繼續指出,“反恐戰爭是一層虛掩的面紗,它被美國用來遮掩它的真實意圖,就是實現更廣泛的戰略上的政治目標”。切尼的美國新世紀計劃以及貝克研究所的能源報告,被米徹看作是華盛頓的政治藍圖。米徹認為,關於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以及伊拉克與基地組織之間的聯繫,不過是一顆煙幕彈。
第十三章獨步天下(6)
他還發現了另一個可能的解釋,那就是“美國和英國可靠的碳氫化合物能源正消耗殆盡……英國到2005年將面臨嚴重的天然氣短缺”。前內閣大臣指出,英國,特別是英國主要的石油公司如英國石油和皇家殼牌,決不甘心自己被排斥在搶奪世界上剩餘石油資源的行列之外。米徹回憶到,“英國石油的執行長布朗爵士曾經警告華盛頓,不要在戰後為自己的那些公司把伊拉克瓜分殆盡”。米徹曾經是英國的環境大臣,他也許知道那份不同尋常的備忘錄的內容,就是在9月11日之前幾天提交給布萊爾內閣政府的那份備忘錄
見2003年9月6日《衛報》上發表的米切爾?米徹的文章“反恐戰爭只是藉口”,這篇從布萊爾內閣一位長期在職的高級官員的角度撰寫的文章,讓美國媒體失語。關於美國武器轉移的報導見於雷蒙德?惠塔克的文章。2004年1月11日,《獨立報》載文“鮑威爾不同意基地組織搜尋薩達姆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沃爾福威茨的觀點在喬治?懷特撰寫的一篇文章中有涉及,該文題目是“沃爾福威茨:伊拉克戰爭是為了石油”,發表於2003年6月4日《衛報》。蒂莫西?加登?阿什(2004年1月22日《衛報》文章“接下來是阻止敘利亞?”)也注意到,布希要求NED的資金加倍,進一步在中東地區擴大民主。。
油之將盡?
2001年9月9日,布萊爾首相的內閣政府收到一份非常令人震驚的備忘錄,備忘錄用了一個簡單的標題:“呈內閣能源政策事務處”。這份備忘錄是石油消耗分析中心一群一流的地質學家精心準備的。
英國內閣辦公室的備忘錄集中於這樣一個主題:“世界面臨嚴重的烴供給困境”。備忘錄中陳述到,“全球石油供應現狀已上升為政治風險問題……如果加大對中東地區生產的投資,能夠提高產量,但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範圍內提高而已。只有伊拉克是一個巨大的例外……”。內閣辦公室備忘錄進而預言“全球石油產量將會很快下降。石油產量峰值的時間取決於中東地區的儲備量……樂觀估計,全球峰值會在5~10年間出現”。報告也預言了全球天然氣的峰值會在20年後出現。作者建議政府要進行“相關的工作來驗證這些計算”。但是備忘錄被悄悄地藏起來了。
布萊爾有一些消息靈通的石油顧問。這些人中包括英國石油的總裁布朗爵士,他也是首相的親密朋友。1999年,即英國備忘錄出台的兩年多前,布希當選總統的一年前,美國大西洋里奇菲爾德石油公司(布朗爵士的英國石油公司的分公司)的總裁邁克?鮑林聲稱,“我們已經搭上了石油末世紀的頭班車”。
鮑林所言對喬治?布希、詹姆斯?貝克以及迪克?切尼來說,意義十分明確。令人好奇的是,這麼一個影響經濟穩定和安全的意義深遠的觀點,在2000年大選期間及以後從來沒有被公開地提出來過。
從20世紀20年代起,過去的一個世紀裡有好多次預言,說世界上的石油將消耗殆盡,但每次這樣的厄運預言者都被證明是錯誤的。總是有人杞人憂天。那麼為什麼這次的警告就應該比20世紀70年代的警告更有現實意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