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頁
第四,強調家庭價值,倡導回歸家庭。布雷(Robert Bly)版本的「男性運動」具有極為強烈的本質主義傾向。保守觀點認為:男性和男性氣質從本質上不同於女性和女性氣質。它依賴生理學和達爾文的進化論,希望恢復傳統的男性統治的核心家庭,讓女性重回家庭扮演賢妻良母的角色,發起反墮胎運動。
這一運動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於1990年春天出現的所謂「承諾運動」,該運動由比爾·麥卡尼(Bill McCartney)發起,他是一位基督教保守派人士,他在運動中大聲疾呼,號召那些主張回歸家庭價值的男人們承諾作個好丈夫,好父親,好社區成員。
承諾運動在1991年有4300男性參加;1993年增加至5萬人;1994年278000人;1995年727000人;1996年增至100萬人以上。運動號召男人做虔誠的基督徒;反對男性不負責任,拋棄家庭和不忠。
二、保守男性運動(2)
美國全國女性組織批評這個運動中的人是「對男尊女卑感覺良好的人,是一股危險的政治潛流」。(Nelson, et al., 509)因為承諾運動始終在強調:男性是一家之主。當夫妻達不成共識時,男人要負起責任,而所謂「負起責任」被批評為壓抑女性的聲音和權利。這些新好男人還認為同性戀是罪惡,堅決不能接受,因此他們被批評為保守政治運動,而不是一個代表著社會的健康精神的運動。
第五,提倡男性價值,表現形式之一是神話時代運動。以布雷為首的這個運動倡導回歸神話時代的價值,重新去發現男性思維和感覺的深刻的神秘根源,認為這樣會重塑男性的精神、情感和智力的健康肌體,使男性變得自信、強大,在情感方面既活躍又敏感。
倡導男性價值的《鋼鐵約翰》一書在30周的時段名列美國出版物排行榜首。這些男性舉辦大規模的讀書活動,倡導男性與自然在一起,擺脫女性與文明,恢復他們的兄弟情誼,尋找男性的獨特感覺,擺脫工業化和女性主義的壓迫,在回歸自然的活動中,男人們集體到森林裡去擊鼓、放歌,聆聽詩歌和神話故事,接近狩獵祖先,宣洩男性想同另一男性建立深刻的精神聯繫的渴望。
對保守的男性運動的批評是:它不能面對性別不平等的社會現狀,不願意承認性別不平等的客觀存在,其實質是希望保持男女兩性之間的不平等關係。
三、後女性主義(1)
在80年代末,西方媒體紛紛宣布了「女性主義之死」,以及「後女性主義時期的到來」。這一宣告並沒有反映真正的現實,女性主義仍然在為爭取男女平等做鬥爭。但是,後女性主義思潮的確開始在西方國家開始登台表演。
概括地說,後女性主義的思潮有三個關注點:一是認為女性主義誇大了男女不平等的問題,是一種「受害者」哲學;二是認為男女不平等的問題原本就不該政治化,是女性主義人
為製造出來的;三是認為對於男女不平等問題不宜以對立態度提出,而應以尋求兩性和諧的態度提出來。
後女性主義拒絕女性主義的一個主要理由是認為,女性主義誇大了男女不平等的問題,把女性塑造成「受害者」,從而製造了一種「受害者」哲學。好象所有的男性都是壓迫者,是強姦犯;所有的女性都是被壓迫者,是強姦犯罪的受害者。
後女性主義認為,在男性與女性之間並沒有任何利益上的真正衝突。女性只要願意就可以為自己賦權。如果她們沒有權力,那只能怪自己,雖然她們遇到了「玻璃天花板」的問題,但那不是不可克服的。女性只要通過一個自願的行為就可以戰勝性剝削,那就是讚美性的快樂,不要抱怨陰莖的邪惡,其實陰莖是很奇妙的東西。男人強姦、虐待、毆打女人都是女性主義的誇張。男性所賦有的性攻擊性是一個值得讚美的生理事實。
80年代的「回潮」要求女性回歸傳統角色,要求母親呆在家裡,認為母親出去工作是自私的不負責任的表現,並且認為許多家庭問題都是女性到社會上就業導致的。1996年格倫特(David Gelernter)發表了《母親為什麼應當呆在家裡》一文。雖然有很多有思想的人都認為所謂「奇妙女性運動」和「完美女性運動」十分可笑,但是僅在美國就有超過40萬女性參加了此類的付費學習班,學習如何使自己具有性的吸引力,如何服從丈夫。參加此類活動的女性大多是在經濟上依賴男人的女性和支持保守價值觀的女性。
一位名叫斯克拉夫利(Phyllis Schlafly)的人勸告女性抵制女性主義,說女性主義會把女人變成男人,他勸女性回歸家庭角色,做男人的賢內助和持家者、家庭主婦。他說,女性主義是想給女性添麻煩,而不是幫助女性。男女不平等已經不復存在,因此女性主義已經沒有繼續存在的必要了。
後女性主義的純保守觀點在家庭問題和性別問題上有著細微的區別,它認為傳統的性別秩序毫無問題,是天然合理的秩序;而傳統的家庭卻算不上是一個文明的制度,是一種「壓迫女人並摧毀了男人對女人的關愛、做女人的可愛伴侶的能力」的制度。它要求男性對傳統家庭中的角色做出改變,要比傳統男人多一些關愛,對女人更平等一些。
後女性主義中也存在著不同的立場、觀點和不同的派別。自由派後女性主義致力於發現男女平衡的情況,認為男女雙方本來是平等的,但被既存的性別觀念所制約了。激進派後女性主義則把當代男性氣質視為建立在有利於男性利益和特權的權力體系之上的男權制社會的副產品。她們認為,男性氣質的特徵是仇女和對女性的暴力,是對其他男性甚至是對其自身的仇視。(Nelson, et al., 113)
這一運動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於1990年春天出現的所謂「承諾運動」,該運動由比爾·麥卡尼(Bill McCartney)發起,他是一位基督教保守派人士,他在運動中大聲疾呼,號召那些主張回歸家庭價值的男人們承諾作個好丈夫,好父親,好社區成員。
承諾運動在1991年有4300男性參加;1993年增加至5萬人;1994年278000人;1995年727000人;1996年增至100萬人以上。運動號召男人做虔誠的基督徒;反對男性不負責任,拋棄家庭和不忠。
二、保守男性運動(2)
美國全國女性組織批評這個運動中的人是「對男尊女卑感覺良好的人,是一股危險的政治潛流」。(Nelson, et al., 509)因為承諾運動始終在強調:男性是一家之主。當夫妻達不成共識時,男人要負起責任,而所謂「負起責任」被批評為壓抑女性的聲音和權利。這些新好男人還認為同性戀是罪惡,堅決不能接受,因此他們被批評為保守政治運動,而不是一個代表著社會的健康精神的運動。
第五,提倡男性價值,表現形式之一是神話時代運動。以布雷為首的這個運動倡導回歸神話時代的價值,重新去發現男性思維和感覺的深刻的神秘根源,認為這樣會重塑男性的精神、情感和智力的健康肌體,使男性變得自信、強大,在情感方面既活躍又敏感。
倡導男性價值的《鋼鐵約翰》一書在30周的時段名列美國出版物排行榜首。這些男性舉辦大規模的讀書活動,倡導男性與自然在一起,擺脫女性與文明,恢復他們的兄弟情誼,尋找男性的獨特感覺,擺脫工業化和女性主義的壓迫,在回歸自然的活動中,男人們集體到森林裡去擊鼓、放歌,聆聽詩歌和神話故事,接近狩獵祖先,宣洩男性想同另一男性建立深刻的精神聯繫的渴望。
對保守的男性運動的批評是:它不能面對性別不平等的社會現狀,不願意承認性別不平等的客觀存在,其實質是希望保持男女兩性之間的不平等關係。
三、後女性主義(1)
在80年代末,西方媒體紛紛宣布了「女性主義之死」,以及「後女性主義時期的到來」。這一宣告並沒有反映真正的現實,女性主義仍然在為爭取男女平等做鬥爭。但是,後女性主義思潮的確開始在西方國家開始登台表演。
概括地說,後女性主義的思潮有三個關注點:一是認為女性主義誇大了男女不平等的問題,是一種「受害者」哲學;二是認為男女不平等的問題原本就不該政治化,是女性主義人
為製造出來的;三是認為對於男女不平等問題不宜以對立態度提出,而應以尋求兩性和諧的態度提出來。
後女性主義拒絕女性主義的一個主要理由是認為,女性主義誇大了男女不平等的問題,把女性塑造成「受害者」,從而製造了一種「受害者」哲學。好象所有的男性都是壓迫者,是強姦犯;所有的女性都是被壓迫者,是強姦犯罪的受害者。
後女性主義認為,在男性與女性之間並沒有任何利益上的真正衝突。女性只要願意就可以為自己賦權。如果她們沒有權力,那只能怪自己,雖然她們遇到了「玻璃天花板」的問題,但那不是不可克服的。女性只要通過一個自願的行為就可以戰勝性剝削,那就是讚美性的快樂,不要抱怨陰莖的邪惡,其實陰莖是很奇妙的東西。男人強姦、虐待、毆打女人都是女性主義的誇張。男性所賦有的性攻擊性是一個值得讚美的生理事實。
80年代的「回潮」要求女性回歸傳統角色,要求母親呆在家裡,認為母親出去工作是自私的不負責任的表現,並且認為許多家庭問題都是女性到社會上就業導致的。1996年格倫特(David Gelernter)發表了《母親為什麼應當呆在家裡》一文。雖然有很多有思想的人都認為所謂「奇妙女性運動」和「完美女性運動」十分可笑,但是僅在美國就有超過40萬女性參加了此類的付費學習班,學習如何使自己具有性的吸引力,如何服從丈夫。參加此類活動的女性大多是在經濟上依賴男人的女性和支持保守價值觀的女性。
一位名叫斯克拉夫利(Phyllis Schlafly)的人勸告女性抵制女性主義,說女性主義會把女人變成男人,他勸女性回歸家庭角色,做男人的賢內助和持家者、家庭主婦。他說,女性主義是想給女性添麻煩,而不是幫助女性。男女不平等已經不復存在,因此女性主義已經沒有繼續存在的必要了。
後女性主義的純保守觀點在家庭問題和性別問題上有著細微的區別,它認為傳統的性別秩序毫無問題,是天然合理的秩序;而傳統的家庭卻算不上是一個文明的制度,是一種「壓迫女人並摧毀了男人對女人的關愛、做女人的可愛伴侶的能力」的制度。它要求男性對傳統家庭中的角色做出改變,要比傳統男人多一些關愛,對女人更平等一些。
後女性主義中也存在著不同的立場、觀點和不同的派別。自由派後女性主義致力於發現男女平衡的情況,認為男女雙方本來是平等的,但被既存的性別觀念所制約了。激進派後女性主義則把當代男性氣質視為建立在有利於男性利益和特權的權力體系之上的男權制社會的副產品。她們認為,男性氣質的特徵是仇女和對女性的暴力,是對其他男性甚至是對其自身的仇視。(Nelson, et al., 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