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女性主義還十分關注批判賣淫和批判妓女之間的矛盾。娼妓的人權難得保證,殺害他們受到的懲罰較輕或者比較不容易受到懲罰。妓女是男權制社會所有女性群體中最孤立、最污名化的,不但被整個社會貶低詛咒,還被警察、嫖客、皮條客甚至某些女性主義者貶低詛咒。(插ncer, 168)大多數國家規範公民的性行為是通過規範女性的行為,有些強調婚前貞節,有些強調婚後忠誠,使賣淫刑事犯罪化。雖然男妓一般占賣淫業的十分之一,但是一說賣淫總是說女性。男性從賣淫業獲利,但卻制定使之非法的法律。有些女性主義者尖刻地批評這種現象,認為也許這一法律的制定與男性的獲利是相輔相成的。

  五、關於賣淫問題的論爭(4)

  自從我國實行改革以來,一些貧困地區的女性以賣淫為擺脫貧困的手段,在那裡出現了「笑貧不笑娼」的情況。這同樣反映了女性地位的低下,這些女性道德水準的下降和社會道德水準的下降。這種現象同一些女性「傍大款」作太太顯然屬於同一性質的問題,都是女性將自己的性服務作為商品出售的行為,只不過前者是短期的、多次性的零售,後者是長期的、一次性的批發。如果用法律手段來制裁,只制裁前者不制裁後者是不合邏輯的;而沒有任何一個人會持後者應受到法律制裁的觀點;由此推論,對前者用法律手段制裁也是不公平的。如果前述邏輯是完備的,我們只能得出如下結論:對付賣淫行為,只能採用提高女性地位、提高女性道德水平和整個社會的道德水平的辦法,而不可採用將賣淫行為非法化、刑事化的辦法來加以解決。正如沃芬頓報告所指出的那樣:私人的不道德不應當成為刑事犯罪法制裁的對象。

  綜上所述,女性主義的賣淫對策有兩項基本原則:第一項原則是:賣淫非罪化以將傷害減到最少(拿非法化使妓女受剝削與非罪化相比,兩害相權取其輕)。

  第二項原則是:提高女性社會地位以最終消滅賣淫。

  六、關於認識論與方法論問題的論爭(1)

  1、女性主義認識論

  女性主義的認識論所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究竟有沒有可能創造出一種獨立於一般認識論的女性主義認識論。女性主義認識論是女性主義與哲學十分艱辛的結合過程的產物。目前,雖然女性主義認識論這一新概念已得到承認,但不少人仍然認為,女性主義認識論哲學家與職業哲學家不同;女性主義認識論與「正當的」認識論不同;總的看來,女性主義認識

  論還沒有被知識理論的正式圈子所接受。

  女性主義的認識論是對男性中心 (androcentric) 認識論的批判。其批判矛頭指向客觀性 (objectivity),理性 (rationality),倫理的中立性 (ethical neutrality) 以及價值中立 (value-free) 的神話。當女性主義者討論到理性問題時,總要追溯到亞里士多德的理性觀念,他把奴隸和女人視為理性不健全者,認為根本不值得對她們做出評論;他倒是曾講到過理性和感情如何共同造就了身心健康的個人,可惜理性的概念一直是性別化的:理性化的男人和感情化的女人。

  女性主義認識論對理性和客觀性的批判有這樣幾個角度:首先,它認為所謂理性和客觀性的認知主體是男性中心的,所以並不是真正客觀的;其次,它認為純粹的客觀性是不可能的;最後,它為非理性和主觀性正名。

  首先,關於認知主體問題。

  女性主義指出,那些自以為獨立客觀的認知主體實際上是一個小小的特權群體——他們是一群受過教育的、通常是富有的白種男人;女性主義批判了他們所謂的客觀性、價值中立和普遍性,認為這些都是以男性為中心設計出來的,是根據典型的中產階級白種男性的經驗設計的;它壓抑了這樣一種可能性,即認知者的性別在認識論上是重要的。女性主義認識論反對後實證主義,反對以實證調查作為獲得知識的必要條件和充分條件的觀點,不相信對事物普遍適用的必要條件和充分條件是可以被發現和確定的;並且認為,只要這種觀點還在大行其道,就不可能有女性主義認識論的地位。她們認為,男性把自己對世界的描述混同於絕對真理,把男性的偏差隱藏在中立和客觀的表象之下。

  女性主義認識論指出,西方哲學中所謂的理性和客觀性排斥了女性和下層階級的經驗與特點,其中包括情感,事物間的聯繫,實踐的感受和特殊性。它是系統地排斥他者 (otherness) 的產物。女性主義主張權力的分散,她們認為,過去認知主體 (男性) 的主體地位的喪失,使他們對文化少數派感到恐懼,他們拼命反對後現代主義,為自己特權化的認知地位辯護;他們拼命排斥女性、有色人種、下層階級和同性戀。女性主義認識論因此特別提出,應當將以下五種因素中處於不利地位的人群加進認識的主體中去,它們是:性別、種族、民族、階級和性傾向。女性主義認識論批評過去那些被公認的客觀的科學對女性生活和身體的描述中的許多錯誤。

  女性主義不僅抨擊男權主義認知主體,認為他們不可能客觀;而且讚美處於邊緣地位的認知主體,認為這一地位對認知過程有利。有關在認識論中存在著特權地位與邊緣地位的理論並不是女性主義首創的。西方女性主義運動的第二次浪潮將這一理論的發明權歸功於新左派,他們雖然否定了馬克思把認識的特權賦予無產階級這一個階級的作法 (只有這一個階級由於其所處地位才能認識到社會的發展規律);但他們仍然相信,處於社會邊緣地位的人與那些處於社會中心地位的人們相比,在認識論上更為有利,也就是更容易看到事情的真相。事實上,不少女性主義者講到女性時,就像馬克思講到無產階級時一樣,用的是同一種敘述模式。由於女性主義認識論強調認知主體的立場,因此又被稱為立場認識論 (standpoint epistemology),有條件的知識和身分政治。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