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鑿附會或炫奇逞博之病。畢沅在序中極口讚揚,固屬過譽,但此本確為最適

  於一般讀者之杜詩注本,故翻刻本很多,流傳極廣。

  除了上述六種之外,清代較有特色、較有價值的杜詩注本還有金聖歎《杜

  詩解》、吳見思《杜詩論文》、盧元昌《杜詩闡》、黃生《杜詩說》等,不

  勝枚舉。就學術水準而言,清代注本後來居上,是對歷時千年的杜詩闡釋學

  的總結。

  當我們閱讀歷代社詩注本時,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注家們大多認為

  自己的注本最能得杜詩之精華,「人人自謂握靈蛇之珠,家家自謂抱荊山之

  玉」,①並常對別的注家作嚴厲的批評。錢謙益、朱鶴齡兩家互相攻汗也許是

  個特例,但我們在金聖歎、浦起龍等人的注本中也時常看到對別人的尖刻譏

  諷。然而事實上這些注家各有所得,這正是眾多的注本井行不廢的原因。我

  們認為這種現象證明杜詩是一個取之不竭的藝術寶庫,其中蘊藏著形形色色

  的連城之壁,有的注家珍視自己所得之「壁」而譏他人所得者為「賦砆」,

  其實那不過是反映了各自的眼光不同而已。凡是偉大的文學作品,其意義都

  是不可窮盡的。對於杜詩來說,前代注家在編年、背景解釋、字句訓詁等方

  面已取得了極大的成績,但是杜詩的思想意義和藝術價值依然有待於進一步

  的闡發。我們尤其希望出現體現當代意識、反映當代杜詩學水準的新的杜詩

  注本,近聞山東大學《杜甫全集》校注組正在緊張地進行這項工作,海內外

  學林翹首以待!

  ① 此借用曹植《與楊德祖書》中語,見《文選》卷四二。

  六、文化意義:「四千年文化中最莊嚴、最瑰麗、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杜甫早年壯遊,晚年飄泊,行蹤所到之處,保留下來許多遺蹟,連一生

  好游名山大川的李白都難以比擬。在詩人曾結廬居住的地方,後人修建了許

  多詞字以紀念詩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成都的杜甫草堂。杜甫離蜀後,草堂

  一度荒蕪傾廢。到五代前蜀時,詩人韋莊覓得舊址重結茅屋,草堂勝跡得以

  保存下來。北宋元豐年間(1078—1085)呂大防知成都府時,重建草堂,並

  繪杜甫像於壁,從此草堂就成了紀念杜甫的祠字。至南宋、元、明、清各代,

  草堂曾經多次修葺。在清嘉慶十六年(1811)大修後,主要建築和園林布局

  保存至今。 1955 年,在草堂成立杜甫紀念館,不但整飾園林,而且廣搜杜

  集版本及有關文物收藏於內。 1980 年,在草堂成立了杜甫研究學會,次年

  又創辦了《草堂》(後更名為《杜甫研究學刊》)。 1985 年,紀念館更名

  為杜甫草堂博物館。今日之草堂內有詩史堂、工部祠等古建築,且遍植杜詩

  詠及之花木。工部祠面對柴門,東連花徑,西設水檻,遊人至此宛如身入詩

  人親建之草堂,倍感親切。整個草堂的詞字建築與園林設置渾然一體,反映

  著中華民族悠久的傳統文化。杜甫草堂不但是騷人墨客流連忘返的場所,而

  且是廣大人民喜愛的游賞勝地,遊人到此緬懷詩聖,同時也沐浴在濃郁的民

  族文化氛圍之中。

  除了成都草堂之外,在陝西延安、甘肅天水與成縣、四川三台等地也留

  下了杜甫草堂或祠堂等紀念性建築物,有的地方(如天水)還不止一處,而

  且屢毀屢建,祭祀不絕。

  在杜甫的誕生地河南鞏縣南瑤灣村,建有杜甫故里紀念館。杜甫的墓地

  則有七八處之多,其中湖南耒陽、平江、河南鞏縣、恆師的四座歷來被當地

  人民認為是真的杜甫墓,至今爭論不休,可見人們多麼希望詩人是長眠在他

  們家鄉的土地上!

  從泰山石壁上多處銘刻的《望岳》到岳陽樓畔的《登岳陽樓》詩碑,杜

  甫描繪祖國河山的壯麗詩句到處被刻石、銘碑,這些詩句不但與所詠河山相

  映生輝,而且為自然景物抹上了濃重的文化色彩。杜甫對書畫藝術有深刻的

  理解,杜詩與書畫藝術也結下了不解之緣。歷代書家多喜愛書寫杜詩,僅收

  藏於成都杜甫草堂的杜詩書法作品就有出自祝允明、董其昌、張瑞圖、傅山、

  鄭燮、劉塘、何紹基、康有為、章太炎、吳昌碩、于右任、沈尹默、葉恭綽

  等名家之手的珍品數十幅。杜詩也為繪畫藝術提供了無窮的題材,歷代畫家

  多有杜甫詩意圖傳世,其中年代最早的是上海博物館收藏的宋人趙葵作杜甫

  詩意圖長卷。現代畫家的社甫詩意圖更為常見,僅杜甫草堂收藏的即有齊白

  石、徐悲鴻、傅抱石、潘天壽、陳之佛、吳作人、陳半了、李苦禪、王個簃、

  吳湖帆、吳鏡汀、朱妃瞻諸家之作,美不勝收。

  杜甫的影響還進入了通俗文學的領域,從金院本《杜甫遊春》開始,杜

  甫成為戲劇人物,元雜劇、明清傳奇都有敷演杜甫故事的劇作,共有八種之

  多,①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廣大人民對杜甫的熱愛。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