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頁
卿》一詩,楊慎認為花卿即花敬定(見《升庵詩話》卷一),胡應麟則以為
指一歌妓(見《詩藪》外編卷四),都沒能舉出證據。王嗣爽則舉杜詩《戲
作花卿歌》以證花卿指花敬定,很有說服力。正因為《杜臆》中有許多深刻
的獨到見解,所以它被仇兆鰲《杜詩詳註》大量採錄,①也受到其他注家的重
視。《杜臆》向無刻本,1962 年方由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據稿本影印出版,
次年又出了排印本,流傳方廣。
③ 董居誼《黃氏補註杜詩序》云:「近世鋟板注以集名者毋慮二百家。」(周采泉《杜集書錄》卷二引同
治《宜黃縣誌》)序作於寶慶二年(1226)。
① 此書初刻於明宣德四年(1429),未幾即被嫁名虞集而翻刻,題為《杜工部七言律詩注》等,以致謬種
流傳不絕。參看程千帆師《杜詩偽書考》及周采泉《杜集書錄》。
① 仇注所引與今本《杜臆》有較多異文,其原因或為仇氏所據之本為別本。或為仇氏引用時有所潤飾、改
動,詳見顧廷龍、劉開揚二先生為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出版《杜臆》所作的前言。
(二)《錢注杜詩》二十卷
錢謙益箋注,初刻於康熙六年(1667),名《杜工部集》,後中華書局
排印本改題今名。錢謙益才大學富,精研杜詩數十年,且與朱鶴齡因注杜憤
爭而交惡,②故對此書反覆推敲,死而後己,所以此書確為錢氏的精心傑構。
錢氏對宋代舊注之蕪雜繁複極為不滿,故極少採錄,全書之箋語大多出於本
人深思的結果,尤其注重以史證詩,通過對歷史事實的鉤稽考核來闡明杜詩
大旨。關於杜甫的交遊及唐代的地理沿革、典章制度的箋注也確鑿精審,學
術價值很高。書中僅錄白文的杜詩達五百多首,絕不煩冗。錢氏自己對書中
關於杜詩譏諷玄肅之際史事的闡述最為得意,在序中引其族孫錢遵王之言「鑿
開鴻蒙,手洗日月」云云。我們認為錢氏的目光確很敏銳,例如《諸將五首》
的箋注就極為深刻,但他有時也失於求之過深,如他把《洗兵馬》全詩主旨
解成譏刺肅宗就大謬不然(參看第二章第二節)。此書在清代曾遭禁毀,但
禁而不止,流傳至今,是一影響深遠的杜詩注本。
(三)《杜工部集輯注》二十卷
朱鶴齡撰。朱氏初應錢謙益之請,欲以錢箋與已注合成一書,後因意見
不合,乃自成此書,初刻於康熙九年(1670)。朱氏是清初經學家,腹笥甚
富,著作等身,此書又曾經百餘名學者的參訂,故並不象錢謙益所說的是「旨
趣滯膠,文義違反」(《草堂詩箋元本序》,《錢注杜詩》卷首),而是很
有價值的一種注本。此書的優點在於,它對宋代以來的舊注作了較全面的整
理,既不象宋人集注那樣一味求博而兼收並蓄,也不象錢箋那樣摧陷廓清而
所余無幾,繁簡適度,取捨甚當。此外,朱氏對杜詩中典故成語的註解極見
功力,徵引類書之廣博連錢謙益也頗為心服。對唐代史實、地理之考訂,朱
注也時有新見。朱注對後來的注本如《杜詩鏡銓》等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四)《杜詩詳註》二十五卷
仇兆鰲撰。此書於康熙三十二年(1693)寫成進呈,後經增補,至康熙
五十二年(1713)改定刊行。此書的特點就是一個「詳」字,其長處在於詳
盡,幾可視作對康熙以前各種注本之集注,對唐宋以來的各種筆記、詩話也
採摭甚豐,許多罕見之書 如《杜臆》就是靠仇注的引用才為世人所知。其短
處是繁瑣冗沓,一字一句皆求出處,分析段意也嫌瑣碎。此外,仇注是清代
唯一被收入四庫全書的杜詩注本,可見它得到了封建統治者的承認。全書中
處處強調杜甫的忠君思想,觀點陳腐,是一大缺點。清未施鴻保撰有《讀杜
詩說》一書,專糾仇注之失,可參看。
(五)《讀杜心解》六卷
浦起龍撰,初刻於雍正三年(1725)。此書注釋極為簡明,於舊注多取
錢、朱、仇三家,不作繁瑣的徵引和考證。它的重點在於解,以史證詩,對
杜詩旨意提出了不少獨到的見解,如論《後出塞》所詠之人出於虛構等。在
分析段意方面,浦注頗能提綱摯領,如《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仇注
分成十段,甚為瑣碎,而浦注分成三大段,簡明扼要。然而浦注缺點也不少,
首先是編次凌亂,以詩體分成六卷後又各自編年,體例欠善。其次是評說章
法時頗染八股陋習。其三是強調杜甫的忠君思想,觀點之陳腐一如仇注。
(六)《杜詩鏡銓》二十卷
② 關於錢謙益與朱鶴齡開始時合作注杜後因意見不合終於各刻一注的過程,洪業先生莊《杜詩引得序》中
敘之甚詳,可參看。
楊倫撰,初刻於乾隆五十六年(1791)。在清代重要杜詩注本中,此本
最為晚出,故能參酌眾長,又出之以簡明扼要,立論亦平正通達,較少有穿
指一歌妓(見《詩藪》外編卷四),都沒能舉出證據。王嗣爽則舉杜詩《戲
作花卿歌》以證花卿指花敬定,很有說服力。正因為《杜臆》中有許多深刻
的獨到見解,所以它被仇兆鰲《杜詩詳註》大量採錄,①也受到其他注家的重
視。《杜臆》向無刻本,1962 年方由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據稿本影印出版,
次年又出了排印本,流傳方廣。
③ 董居誼《黃氏補註杜詩序》云:「近世鋟板注以集名者毋慮二百家。」(周采泉《杜集書錄》卷二引同
治《宜黃縣誌》)序作於寶慶二年(1226)。
① 此書初刻於明宣德四年(1429),未幾即被嫁名虞集而翻刻,題為《杜工部七言律詩注》等,以致謬種
流傳不絕。參看程千帆師《杜詩偽書考》及周采泉《杜集書錄》。
① 仇注所引與今本《杜臆》有較多異文,其原因或為仇氏所據之本為別本。或為仇氏引用時有所潤飾、改
動,詳見顧廷龍、劉開揚二先生為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出版《杜臆》所作的前言。
(二)《錢注杜詩》二十卷
錢謙益箋注,初刻於康熙六年(1667),名《杜工部集》,後中華書局
排印本改題今名。錢謙益才大學富,精研杜詩數十年,且與朱鶴齡因注杜憤
爭而交惡,②故對此書反覆推敲,死而後己,所以此書確為錢氏的精心傑構。
錢氏對宋代舊注之蕪雜繁複極為不滿,故極少採錄,全書之箋語大多出於本
人深思的結果,尤其注重以史證詩,通過對歷史事實的鉤稽考核來闡明杜詩
大旨。關於杜甫的交遊及唐代的地理沿革、典章制度的箋注也確鑿精審,學
術價值很高。書中僅錄白文的杜詩達五百多首,絕不煩冗。錢氏自己對書中
關於杜詩譏諷玄肅之際史事的闡述最為得意,在序中引其族孫錢遵王之言「鑿
開鴻蒙,手洗日月」云云。我們認為錢氏的目光確很敏銳,例如《諸將五首》
的箋注就極為深刻,但他有時也失於求之過深,如他把《洗兵馬》全詩主旨
解成譏刺肅宗就大謬不然(參看第二章第二節)。此書在清代曾遭禁毀,但
禁而不止,流傳至今,是一影響深遠的杜詩注本。
(三)《杜工部集輯注》二十卷
朱鶴齡撰。朱氏初應錢謙益之請,欲以錢箋與已注合成一書,後因意見
不合,乃自成此書,初刻於康熙九年(1670)。朱氏是清初經學家,腹笥甚
富,著作等身,此書又曾經百餘名學者的參訂,故並不象錢謙益所說的是「旨
趣滯膠,文義違反」(《草堂詩箋元本序》,《錢注杜詩》卷首),而是很
有價值的一種注本。此書的優點在於,它對宋代以來的舊注作了較全面的整
理,既不象宋人集注那樣一味求博而兼收並蓄,也不象錢箋那樣摧陷廓清而
所余無幾,繁簡適度,取捨甚當。此外,朱氏對杜詩中典故成語的註解極見
功力,徵引類書之廣博連錢謙益也頗為心服。對唐代史實、地理之考訂,朱
注也時有新見。朱注對後來的注本如《杜詩鏡銓》等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四)《杜詩詳註》二十五卷
仇兆鰲撰。此書於康熙三十二年(1693)寫成進呈,後經增補,至康熙
五十二年(1713)改定刊行。此書的特點就是一個「詳」字,其長處在於詳
盡,幾可視作對康熙以前各種注本之集注,對唐宋以來的各種筆記、詩話也
採摭甚豐,許多罕見之書 如《杜臆》就是靠仇注的引用才為世人所知。其短
處是繁瑣冗沓,一字一句皆求出處,分析段意也嫌瑣碎。此外,仇注是清代
唯一被收入四庫全書的杜詩注本,可見它得到了封建統治者的承認。全書中
處處強調杜甫的忠君思想,觀點陳腐,是一大缺點。清未施鴻保撰有《讀杜
詩說》一書,專糾仇注之失,可參看。
(五)《讀杜心解》六卷
浦起龍撰,初刻於雍正三年(1725)。此書注釋極為簡明,於舊注多取
錢、朱、仇三家,不作繁瑣的徵引和考證。它的重點在於解,以史證詩,對
杜詩旨意提出了不少獨到的見解,如論《後出塞》所詠之人出於虛構等。在
分析段意方面,浦注頗能提綱摯領,如《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仇注
分成十段,甚為瑣碎,而浦注分成三大段,簡明扼要。然而浦注缺點也不少,
首先是編次凌亂,以詩體分成六卷後又各自編年,體例欠善。其次是評說章
法時頗染八股陋習。其三是強調杜甫的忠君思想,觀點之陳腐一如仇注。
(六)《杜詩鏡銓》二十卷
② 關於錢謙益與朱鶴齡開始時合作注杜後因意見不合終於各刻一注的過程,洪業先生莊《杜詩引得序》中
敘之甚詳,可參看。
楊倫撰,初刻於乾隆五十六年(1791)。在清代重要杜詩注本中,此本
最為晚出,故能參酌眾長,又出之以簡明扼要,立論亦平正通達,較少有穿